2008 (1)
2014 (2)
隨著父母越來越老,去醫院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了。自打去年母親體檢發現肺癌,檢查、治療幾乎跑遍了北京城裏所有有名的醫院,也有了國內看病的點滴體會:
1.掛號不容易,特別是知名專家的號很難掛。不過對於有資源有渠道的北京本地人,可以電話、網上預約,比起多年前徹夜排隊掛號還是方便了許多;另外各大醫院門前站在“嚴厲打擊號販子”大標語下的號販子對於急需檢查治療的患者也不失為一種快捷的路徑;
2.候診區人聲鼎沸:由於患者人數眾多,電話聲、交談聲、孩子吵鬧聲此起彼伏;新裝修的候診區房間舉架又都十分壓抑,本來需要十分安靜的醫院成了大集市
3.醫生分工過於細化(不知這是否是全世界現代醫療的普遍現象),每位醫生的眼中似隻有病症,而非把患者作為一個整體來診治。譬如放化療必然會使得患者身體虛弱,引發副作用,可是醫生一般隻管病灶是否又改變,而不大理會患者身體的整體狀況:在醫生眼裏病灶小了或者被控製了,就是醫治成功,不管患者經過診治後的與治療前相比整體情況如何。
4.國內的醫生診治時的自由度似比國外(英美)醫生更高,隨意性更強
5.我兒子對北美(不包括墨西哥)的醫院體係很不屑,相反非常讚賞國內的醫療體係,盡管排隊、人多,可是不用像加拿大那樣長時間的等待。
這是對於國內醫院的點滴印象,希望有網友能參與討論,使得更多的人今後在治療的過程中少走彎路。
他因為語言不通,我有點擔心。但是醫院說能找到中文翻譯。實在不行再打電話給我。後來他住院一周,每天安排了各種檢查,醫院有護士護工服務,吃飯全包,連洗澡都有人盯著(怕他摔跤). 我們家屬每天就給他帶點可口的晚飯,醫院食品不咋的。一周後認為他再中風風險很小,就出院了。確認他有三高,安排了後續的專家門診。整個過程基本沒有花錢!!付了個電話費15刀。
把整個過程寫出來,覺得加拿大的醫療並非一無是處。醫院照顧也很人性化,家屬基本不用操心,不用陪夜,不用繳費,不用擔心醫患問題,這點比國內要強多了。
這次她回國又照出來肺部有個節,國內的親戚都很緊張,關照到加拿大來治療。這邊拍了片子,醫生說沒有關係,我媽非得要照 CT, 後來結論也是不礙事。又不了了之。
在加拿大看急診確實要等很久,一般的病找家庭醫生預約到時候去就行了。小病就是抗著,反而也自然好了。我家孩子們快十歲了,從來沒有吃過抗生素。不是說這裏醫療有多好,但是也不是沒人管。而且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國內醫院要有熟人做什麽都方便,很熟的話看病檢查也不要錢,門診和檢查確實快,有錢的話住院想做多少檢查就給你做多少, 有的醫院還有VIP科室呢.
我國內醫院同事對幾乎每個科室走廊裏都住滿了病人,病室超額擠滿了病人和陪人,做沒必要的檢查(她自己在醫院工作,父親是退休科主任, 媽媽住院醫生也要強開不必要的檢查)很不滿意.
國內三甲醫院平均住院日越來越短,大病也住不長要逼著轉院的.熟人也不行. 出院也不能返院因為有返院率, 都是三甲評審指標..
我覺得每次回國做次全麵體檢最好,花點小錢省心省事.
把中國的醫療和美國,加拿大去比真的沒什麽意思,比了又怎樣?結果總是各有利弊。
回國探親,看過幾次。有兩點不適:1,醫生處方前不問是否有其他疾病,在用什麽藥;2,做理療的病床床單,枕套一天換一次,(美國是每個病人換一張紙質床單)前一個病人剛用枕頭墊腳,後一個馬上用它墊頭,如是臥躺就和嘴鼻相觸了。
北美是遙遙無期的預約等待,醫生細致雖是好事,但預約等死人也見不到醫生人影,這算個P!治病救人時間很重要。
中國醫療體係比北美強得多!北美的“家庭醫生”純屬多餘。病人自己有腦子,還可上網查詢,家庭醫生就是個分診台護士,沒多少用處,反而耽誤病情。
家庭醫生製度真是個害病人浪費病人時間和金錢的怪物。說句被砸的實話,美國的家庭醫生水平和做法與“赤腳醫生”很相似。 似乎什麽都知道一點,深度還不如“GOOGLE ” 上的答案。 什麽問題都解決不了,就是一攔在病人求醫路上的收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