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凱恩、奧巴馬和美國的全球對策
(2008-07-29 21:17:45)
下一個
隨著美國大選的進行和最近奧巴馬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美國未來的外交和戰爭政策也正在熱議中。兩黨競選正在上演一場“伊拉克優先”還是“阿富汗優先”的爭論,透過表麵的宣傳效果,其背後的美國全球利益布局值得關注。
麥凱恩的伊戰論調和小布希如出一轍。他也意識到這樣的一致令他在大選中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但是作為共和黨候選人,他已經沒有回頭路了,隻好以“寧失大選,不失伊戰”扮演悲情,以博得同情。
雖然小布希政府8年來做得非常糟糕,但近來在外交上已經作了很大的調整。甚至有人驚呼奧巴馬的某些主張正在小布希的外交政策中開始實行。比如該如何對待“邪惡軸心國家”朝鮮和伊朗,又比如討論伊拉克的撤軍期限,等等。這種改變,在美國社會中的反應是平和甚至是頗為正麵的,可以說是麵對現實的改變。這使得麥凱恩處於尷尬的境地:如果他要維持自己一貫的強硬形象,他不光要批判奧巴馬的外交軟弱,還要和當前小布希政府轉為現實的外交拉開距離。麥凱恩的強硬外交思路符合軍方背景,如果早若幹年也符合美國人自大的心態,但目前恰恰是難以推銷的時機。
美國重視伊拉克和中東,爭奪石油利益,站在美國的狹義立場,這沒有錯,雖然明著隻能把“民主”置於石油之上。奧巴馬上台也決不可能放棄伊拉克或中東。問題的焦點在途徑。武力作為國家利益的後盾,保持有效威懾的作用大於立即使用,短期、有重點的使用大於長期、全麵的對抗。事實已經證明,美國沒有能力長期占領一個充滿敵意的國家(美國有能力消滅一個國家,但道德觀念不允許這樣做)。所謂搞定伊拉克然後搞定伊朗的說法隻是自欺欺人。伊拉克最終要自主。對於一個自主的伊拉克,美國的武力不能也不應該起決定性的作用。伊拉克的石油本就不是美國的,美國的武力威懾讓伊拉克不走向恐怖主義,讓它能夠理性地和美國做生意,這就夠了。長期駐軍讓伊拉克人處於美國武力的陰影下,從而攫取石油利益,不僅太貪婪,也是不理智的。不光是伊拉克,其他國家也會更加敵視美國。
所以,美國當前的全球利益固然和石油有關,卻不僅僅是石油。美國最大的利益在於保持有利於自己的世界次序。對此當前最大的敵人不是某個國家或國家集團,而是廣泛存在的針對美國的敵意,其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恐怖主義。這一點在9.11以後早已經成為共識,卻在7年以後的總統競選中“突然”模糊起來。
奧巴馬所宣傳的外交政策並不是軟弱,而是加強打擊恐怖主義,並力圖在全球範圍降低針對美國的敵意。這是長遠和根本的美國利益所在,和簡單粗暴的“搶奪石油”的思路相比有天壤之別。打擊恐怖主義有兩個手段相互補充:一是消滅恐怖組織,二是改變恐怖主義產生的土壤。阿富汗無疑是恐怖組織大本營,當然是否增兵、增多少以及和巴基斯坦的關係可以討論,但是把重點轉向真正的反恐方向對頭。撤軍伊拉克也仍然不放棄在伊拉克反恐,隻是應該改變讓伊拉克滋生恐怖分子的環境,降低伊拉克人的敵意,在這一點上支持伊拉克政府來管治當然比美軍自己做更好。消除恐怖主義還要緩和以阿矛盾,在這方麵盡管“穆斯林奧巴馬”僅僅是選舉攻擊而不是事實,但是奧巴馬的確可能成為阿拉伯世界更為信任的美國總統。這種富有遠見而又切實可行的全球對策在某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口中居然變成“完全錯誤”和“外交幼稚”,進行這種攻擊的人真的了解美國的全球利益所在嗎?
奧巴馬的亞歐之行表明,“奧巴馬美國”的國際合作具有廣闊的前景,而這一點“麥凱恩美國”完全不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