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會工作的理論
ZT
一、 家庭生命周期理論
與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遵循一定的周期開始、發展、終結一樣,家庭也按照一定的軌道形成、發展直至消亡,即家庭也有它的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也可譯為它的生命循環、家庭生活曆程)是家庭依照一定的軌道形成、發展、分裂出新的家庭,直至母家庭消亡的全過程。在家庭生命周期過程中,母家庭孕育子家庭並消亡,家庭繼續得以延續。家庭生命周期是鄉村社會學者在20世紀三十年代初期發展出來的概念,用來描述家庭的結構、組成以及行為的改變。
家庭生命周期的劃分根據不同的劃分依據可以做不同的劃分。研究家庭生命的周期的階段,通常是以孩子做關鍵人物,以孩子的出生成長去觀察一個家庭的改變。美國學者Duvall(1977)就以孩子為主線,對一個完整的中產階級的美國家庭的生命周期提出一種八階段論的說法這八階段是:(1)第一階段是新婚未生育期(2)年;(2)第二階段是老大出生至老大兩半,(2.5年);(3)第三階段是家中有學齡前的小孩,老大兩歲半至六歲,屬於混亂期(3.5年);(4)第四階段是家中有學齡中的小孩,老大六歲至十三歲(7年);(5)第五階段是家中有青少年階段的小孩,老大十三歲至二十歲(7年);(6)第六階段是孩子陸續離開家庭,俗稱發射中心期(8年);(7)第七階段是由家庭空巢期至退休,中年危機期(15年左右);(8)第八階段是由退休至夫婦兩人都死亡(10至15年左右)。這一有關家庭生命周期的劃分方式適用於獨立生活的核心家庭。各階段劃分脈絡清晰。
彭懷真在《婚姻與家庭》中還提到家庭生命周期也可以和個人生命周期相結合考察,因為每個人生命發展的不同階段各有不同的任務。對成人的生涯分期有劃分為探索期、建立期、維持期、衰退期、死亡期等,每期之間又各有過渡轉型期。各個不同的發展問題, 此外,家庭生命周期也可以根據婦女和兒童所遇到的主要問題來劃分階段,彭懷真將之劃分成七個階段:(1)新婚家庭,相關的婦女與兒童問題是:婚姻調適、性騷擾、就業婦女單身條款的壓力;(2)有幼年子女的家庭,相關問題是:兒童照顧疏忽、婦女受虐、就業婦女托兒壓力;(3)有學齡子女的家庭,相關問題是:兒童虐待、婦女就業、子女反抗;(4)有青春期子女的家庭,相關問題是:性虐待、婦女二度就業;(5)有年輕成年子女的家庭,相關問題是:性別歧視、婦女健康;(6)子女成長獨立後的家庭,相關問題是:貧窮女性化、婦女更年期;(7)老年人家庭,相關問題是:貧窮女性化,寡居心理調適。
我國家庭生命周期的劃分因國情的不同及家庭生活模式的特殊性而具有它自己的特點。中國的母家庭與子家庭往往界限不清,因為經濟、住房等原因,子家庭建立後依然不得不寄居在母家庭之中。而在生育子女或父母年老體衰之時,子家庭又要遷回母家庭以求得相互間的支持與幫助。兩者很難截然分開。有的子女結婚後依然與父母同住,這隻是意味著原本的母家庭從核心家庭結構轉變為主幹或聯合型家庭結構,子家庭的生命周期寓於母家庭之中,呈現出子家庭和母家庭交互發展的過程。
王思斌把我國的家庭生命周期大致劃分為五個階段:新婚期(2年左右),從結婚到生育第一個孩子;育兒期(5到6年),從生第一個孩子到最後一個孩子上小學;教育期(15年左右),從孩子上小學到孩子獨立;向老期(20年左右),子女相繼離家;孤老期(10到15年),夫妻中隻剩一人直至該家庭生命終結。
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提供了一個了解家庭發展脈絡的線索,對實務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生命周期的階段之間的轉折與過渡是最容易產生家庭關係變化、緊張和家庭成員焦慮的主要時期,它也是決定家庭成員成長與發展的主要因素,由一個家庭發展階段的脈絡,可以使社會工作者更加了解一個家庭一般的行為形態,以及這個家庭麵對危機時可能出現的反映,這種轉折點正為家庭社會工作者提供了關注和介入家庭的時機。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婚姻家庭形態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可能會有某些家庭並不具備上述的周期模式,比如丁克家庭、單親家庭、獨身家庭等。不過,相信這些家庭也有它們的發展周期和每個周期要麵對的問題。
二、 家庭係統理論
吳就君在《家庭如何塑造人》中指出,家庭是一個自然社會體係,是可以界定為一組具有關係聯結的互動單位,而且每個單位取決於其他單位的狀態或受其牽製,每個單位之間互相影響,而構成一個整體或體係,這個整體大於各個互動單位的總和,體係是有組織的,而且極力維護著某種平衡(Homeostasis)。Don Jackson*(1965)則首先提出家庭是一個規則管理體係,成員之間是有組織的,重複的方式彼此來往。在初期家中的成員會互相交換信息(口語,非口語)我是如何做,你又是如何做,經由多項嚐試錯誤,會逐漸界定彼此合作關係的本質,規定彼此的權利義務。
以上說法指出了家庭是按照一定的互動規則而運作的係統。這個係統由若幹個子係統組成,而整個家庭係統本身又是一個大於各子係統互動之總和的大係統,它們彼此之間也存在互動與相互依賴的關係。家庭成員之間在互動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不成文的規則,而這些規則規範了家庭成員的權利義務關係,形成了家庭的秩序。家庭係統具有平衡機製,即當家庭受到突發事件影響而麵臨威脅時,家庭會自行調動各種資源來使家庭回複平衡。
了解家庭係統理論需要把握以下七個核心概念:
一、係統是按照高低層級組成的,每一較高層次的係統都包含較低層次的係統,並提供低層次係統生存的環境。
二、家庭規則。家庭是一個規則管理的係統,每個人都要學習什麽是被允許的,什麽是被期待的。也就是Jackson(1965)所提出的通過訊息的交換,經過多次的嚐試而界定的權利義和彼此關係。家庭規則決定了人類行為的模式,提供互動模式,並成為家庭形成其各自傳統的基礎,這些規則是建構和維持家庭成員關係的公式,在健全的家庭中,規則可幫助家庭形成次序和穩定,同時允許家中成員在變動的環境中改變。
三、家庭恒定作用。恒定作用表示不管外在環境如何改變,個體總是會維持一個穩定平衡的狀態。Jackson指出就家庭而言,平衡意指一個體係圍繞中心趨勢而維持動態均衡的傾向,隻要家庭麵臨威脅時,就會運作來回複它的均衡,但因此家庭的平衡機能也會將行為限製在狹窄的範圍內。彭懷真指出,在家庭中,恒定作用指的是:發生在家庭中,協助內在平衡的持續和動力過程。隻要家庭麵臨威脅時,就會運作以恢複它的平衡。通常在某種範圍內,係統本身會維持平衡,但當改變來的太突然,或超過了係統所能忍受的極限時,就會產生具有對抗性的反應。專業人員的輔導治療就是要幫助這些家庭走向更有彈性和開放,否則成員將會深陷其中而無能為力。
四、回饋(feedback)。指過去行為的結果再和次進入大係統,產生控製係統運作的一種情況。回饋可分為正向和負向,前者是指那些增加改變的力量,後者則是指減少改變的力量,正向回饋力量越大,恒定作用越小,係統越趨於不穩定。
五、訊息。Bateson(1972)對訊息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a difference that makes a difference,當新訊息的接收者改變其對環境的知覺,並修正其行為時,這些差異反過來會影響原本的環境。家庭中、家庭間和外在世界的訊息交換,有助於減少不穩定性,避免係統失序。
六、副係統。是指在一整體的係統中,具有執行特殊的功能或過程的部分。主要有五方麵:生活價值、關係組合、權利運作、生活規則及家庭、氣氛。家庭中最持久的負係統是夫妻、父母和手足之間的。每個家庭成員同時屬於幾個副係統,彼此之間具有互補性的關係。
七、領域(界限)。指將係統、次級係統或個人與外界環境分離的一道隱而不見的界限。與領域有關最重要的觀念是滲透性,據此可把係統分為開放係統、封閉係統。家庭係統多數是開放係統,少數家庭傾向是封閉係統。越是開放的家庭係統,可以更多地容許信息的自由進出,能夠在適應外界的同時發展和願意改變自己,而封閉的係統不允許信息的進出,則會麵對適應不良,功能失調等問題。
三、 家庭溝通理論
溝通是彼此傳遞信息與分享信息的過程。溝通有利於家庭成員化解家庭衝突和緊張,促進家庭成員角色的實施和家庭功能的正常運轉。隨著社會生活內容的豐富,各家庭成員在家庭中所擔當的角色也不僅僅是單一的,比如對一個男性而言,他可能是丈夫、父親、兒子等至少三種角色。社會生活的緊張和角色承擔者對角色把握的能力,影響著家庭成員的角色認同、角色扮演和角色實現,而溝通有助於家庭成員的角色認同、角色扮演和角色實現。比如夫妻溝通對於提高婚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夫妻溝通可以減少和消除夫妻衝突或緊張的根源。通過溝通,可以解釋原因,感受彼此的心意,了解對方的看法來糾正自己的看法。夫妻溝通還可以尋求衝突或緊張的合理有效的解決辦法。從而把衝突的消極功能降到最低程度。溝通有助於夫妻冷靜而理智地分析衝突的根源,共同協商解決方案。通過溝通,還可以促進彼此之間的了解,維護、加深夫妻感情,使夫妻的認知取得和諧一致。有效的夫妻溝通是提高婚姻質量的根本途徑,是加深夫妻了解、增強夫妻感情的重要機製。溝通方式除了語言,還可以用表情、動作、聲調,甚至文字交流、符號暗示等都是信息發送的方式,因為他們都在表達信息傳遞者的意思。不同場合與不同身份的人交往時,溝通的方式會有所不同。但是在家庭的溝通中,應當注意不要隨心所欲,不計後果,把家庭當作自己所有的不良情緒和不當行為傾訴站,這會使家庭無法承載如此巨大的負麵壓力而出現衝突和危機。美國家族治療大師Satir列舉了五種常見的溝通形態:破壞人際間真實坦誠相處的討好型、責備型、電腦型、打岔型與可以建立起真誠良好人際關係的一致型。一致型的溝通有利於家庭成員間良好關係的建立和促進家庭的穩定和諧。
--摘自《當代社會工作》(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出版主編:殷曉清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