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麗莎喜歡他勝過喜歡理查德,薩利敢肯定。
"不對,不對,不對!"彼得說。
——弗吉尼亞·吳爾夫 《達洛維太太》
小說裏的一句對話,基本交代了幾位主要人物。小說的意識流基本在這幾位之間流來流去,偶爾在次要人物那兒拐一個彎。
不得不佩服伍爾夫充沛的意識流勁兒,小說從頭到尾都流得細密飽滿,堪比薩特的《惡心》。讀這類書似需要有足夠的腦能量,要不然流著流著就流不動了,例如俺讀到最後,意識都流成漿糊了。
*
"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中,你完全看不到這種無名的力量和對不斷推測的好奇。她並不想去解決所謂的人生問題,她將自己所有的力量——愈壓抑這種力量它就會愈發強大——都傾入了如下的宣言:'我愛' '我恨' '我痛苦'。"
——弗吉尼亞·伍爾夫《如何去讀一本書》
嗬嗬,“我愛”“我恨”“我痛苦”,伍爾夫對勃朗特的評論簡潔明確。想來我愛我恨我痛苦這一套路的文學作品真是源遠流長,而且至今仍然在流著。
*
"這夢是一個整體,它屬下的任何元素都是不可分割的,它就是一個整個單純的真如。"
—— 傑克·凱魯亞克《吉拉德的幻象》
"真如",注釋中說,意思是如此這般,無法用語言概念來認識和描述,必須通過直接體驗才能把握。
博爾赫斯的體驗是,人在做夢時,大腦是一個的劇場,每個"我"都是編劇,自編自導自演。
想來博爾赫斯說的不錯,好像還覺得夢中的"我"比現實的"我"有才華許多……
*
"……人們叫他堂桑達裏奧,也許這就是他的真名吧。人們很少叫他名字,也幾乎沒人和他說話,因為他自根本不和別人說話。他唯一的事情好像就是下棋。"
"……這人就像林中最吸引我的那棵樹一樣吸引著我。他是又一棵樹,是一棵沉默的、植物一樣呆板的人樹。他下棋就和樹長葉子一樣。"
"……他連我是誰都沒問一聲·仿佛對他來說,作為不同於他的一個個體,我在現實中並不存在。但是對我來說,他確實存在……我是說,我是 這樣認為的。我幾乎不值他看一眼,他隻看棋盤。對堂桑達裏奧來說,象棋裏的兵、 象、馬、車、後、王比操縱它們的人類更有靈魂。也許他是對的吧。 他棋下得挺好,出手果斷,速度也不太慢,不爭辯,不悔棋,唯一聽他說的話就是 '將'!"
——烏納穆諾 《棋手堂桑達裏奧》
烏納穆諾,存在主義文學牛人,想法和文筆都很了得。
*
"我先來談談國際的,我在成長的歲月裏對資本主義有著刻骨仇恨,其實我根本不知道資本主義長什麽模樣,我的仇恨完全是當時的教育培養出來的。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的老大,所以對美國的仇恨也是最為強烈的。當時的一 句口號“打倒美帝國主義”可以在每天出版的報紙上看到, 而且遍布中國城鎮鄉村的水泥牆、磚牆和土牆。當然我們知道要打倒的是美國的統治階級,美國人民是我們的朋友, 我們的宣傳天天說美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對水深火熱的理解就是美國人民一個個都是皮包骨頭破衣爛衫的樣子,這樣的理解可能是基於自身的生活經驗,我當時身邊的人一個個都是瘦子,衣服上打著補丁。總之中國與美國,我們與他們有著不共戴天的仇恨。所以在我剛剛進人十二歲的某一天,突然在報紙的頭版看到毛澤東和尼克鬆友好握手的大幅照片時萬分驚訝,我們與他們就這樣握手了?此前我認為毛澤東見到尼克鬆時會一把掐死他。"
——餘華 《我隻知道人是什麽》裏的一篇《我們和他們》演講稿片段
讀到這段末,憋不住笑了半天,這包袱抖的。
據說這幾天餘華的小說《活著》又火了,奇葩的原因是一個叫仝卓的藝人不相信網上的至理名言:no zuo no die。
*
中國的通俗音樂裏,大鼓書我嫌它太像賭氣,名手一口氣貫串奇長的句子,臉不紅,筋不爆,聽眾就專門要看他的臉紅不紅,筋爆不爆。……
彈詞我隻聽見過一次,一個瘦長臉的年輕人唱《描金風》,每隔兩句,句尾就加上極其肯定的“嗯,嗯,嗯,”每“嗯”一下,把頭搖一搖,像是咬著人的肉不放似的。……
——張愛玲 《談音樂》
把張愛玲的所有作品又讀一遍,還是喜歡散文多些,有趣,幽默。結合上麵餘華那段,發現兩位大師抖包袱時,文字最後均落於動作,概是巧合,或是通理。
*
張愛玲與月亮
許是最能體現“蒼茫”意味,張特別喜歡描寫月亮,在其長篇、中篇、短篇乃至散文中都有涉及,下麵摘幾個印象深的,有調調的。。。。
雲開處,冬天的微黃的月亮出來了,白蒼蒼的天與海在丹朱身後張開了雲母石屏風。
——-《茉莉香片》
這邊太陽還沒有下去,那邊,在山路的盡頭,煙樹迷離,青溶溶的,早有一撇月影兒。薇龍向東走,越走,那月亮越白,越晶亮,仿佛是一頭肥胸脯的白鳳凰,棲在路的轉彎處,在樹椏叉裏做了窠。越走越覺得月亮就在前頭樹深處,走到了,月亮便沒有了。
那時天色已經暗了,月亮才上來。黃黃的,像玉色緞子上,刺繡時彈落了一點香灰,燒糊了一小片。
——《沉香屑第一爐香》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
她接不上氣來,歇了半晌,窗格子裏,月亮從雲裏出來了。墨灰的天,幾點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圖畫,下麵白雲蒸騰,樹頂上透出街燈淡淡的圓光。
隔著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綽綽烏雲裏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一點,一點,月亮緩緩的從雲裏出來了,黑雲底下透出一線炯炯的光,是麵具底下的眼睛。天是無底洞的深青色。
——《金鎖記》
摩興德拉的窗子外麵,斜切過山麓的黑影子,山後頭的天是凍結了的湖的冰藍色,大半個月亮,不規則的圓形,如同冰破處的銀燦燦的一汪水。
——《沉香屑第二爐香》
淚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銀色的,有著綠的光棱。
——《傾城之戀》
霓喜心中煩惱,抱著孩子走到窗戶跟前,側倚窗台,仰臉看窗外,玻璃的一角隱隱的從青天裏泛出白來,想必是月亮出來了。靠牆地上擱著一盆繡球花,那繡球花白裏透藍,透紫,便在白晝也帶三分月色;此時屋子裏並沒有月亮,似乎就有個月亮照著。
——《連環套》
黃黃的月亮斜掛在煙囪口,被炊煙熏得迷迷鎊鎊,牽牛花在亂墳堆裏張開粉紫的小喇叭,犬尾草簌簌地搖著栗色的穗子。
——《存稿》(散文)
*
"像是做總結一樣,馬提諾教練最後一次握住弗 格森的手說道:這世上唯一的常量就是屎,我的孩子。我們每天都踩在齊踝深的屎裏,但有時候,屎要是過了我們的膝蓋或者腰,那我們就得讓自己抽身出來,然後繼續往前走。"
——[美]保羅·奧斯特 《4321》
保羅·奧斯特《4321》,825頁,特厚,如腰封所雲,是"四重人生變奏,一個輝煌構想。"
開始讀有點懵,小說1.1,1.2,1.3和1.4前四章各說各的,時間、事件、人物沒啥連貫性,有點好奇,何以混亂如此。
繼續再讀幾章,發現原來前四章為四個故事的開頭,雖然主要人物都是一個叫弗格森的人。
所以,
*.1各章是一個完整故事,即1.1章,2.1章,到7.1章共七章是一個故事。
*.4各章為另一故事,共也七章。
*.2僅有兩章有內容,即1.2和2.2章,故事較短。*·3故事從1.3到6.3共六章,較*.1和*.4故事短點。
作者試圖通過四個故事,展現同一個人可能有的四個不同的人生,即所謂"四重人生變奏"。為增強故事真實性,小說裏不厭其煩交代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事、乃是當時流行的電影、音樂、小說等等,似試圖展現美國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圖景,即所謂的"一個輝煌構想"吧。
不過四個故事讀來so so , 有點懷疑如此煞費苦心打亂敘事次序,擾亂讀者思緒,乃至攪亂讀者心情到底值不值得。作者折騰辛苦,讀者讀得也很辛苦。仿佛打開包裹重重漂亮的包裝紙,發現裏麵是四粒peanut, 讓人雪薇覺得原來如此,不過如此。
*
讀《周作人自編文集》,PDF版,凡36種。
一通讀下來,覺得其中《雨天的書》,《周作人書信》和《藥味集》尤其好,於是訂下紙版書。還有兩本“藥”字輩的書感覺也不錯:《藥堂語錄》和 《藥堂雜文》。
個人較喜歡感性隨筆,感覺《周作人書信》讀來最有文學調調,比其他任何散文集都有文學調調,說來有點奇怪,書信集反倒最具文學性,也許是因為寫書信時人能比較放鬆吧,也大致能說真話,所以文字能自然流淌出個性和創新性。
周的讀書類知性隨筆卻不易讀,不是他的文字不易懂, 而是所提及的書目不太熟悉,例如在《藥堂語錄》中《姚鏡塘集》一文有這麽一句:“餘買書甚雜亂,常如瓜蔓相連引,如因《困學紀聞注》而及翁鳳西《逸老巢詩集》,因舒白香而及龔漚舸《玉蔬軒集》,因潘少白而及姚鏡塘《竹素齋集》、皆是也。”短短一句,四個書名五個人名,聽都沒聽說過,俺直接冒汗,才疏學淺哪……
*
《米沃什詞典》
一本以詞典條目的形式而寫成的自傳,比較碎片化,不像一般自傳那樣以時間順序來敘述。
在波伏瓦的詞條裏,米沃什這麽說:
“西蒙娜?德?波伏瓦。我從未遇見過她。 但我對她的反感,即使到現在她已死去,也沒有減弱。現在她迅速滑人了她那個時代的曆史腳注。……我不能原諒她與薩特聯手攻擊加繆 時所表現出的下作。這是一幕道德故事中的場景:一對所謂的知識分子以政治正確的名義朝一位可敬的、高尚的、講真話的人, 朝一位偉大的作家吐唾沫。是什麽樣的教條導致的盲日,使她居然要寫出一部名為《名士風流》的長篇小說,來低毀加繆,將他 的觀點與人們對於他私生活的流言蜚語攪在一起。
在女權主義一者中,波伏瓦的嗓門最大,敗壞了女權上義。我 尊重甚至理想化地看待那些出於對婦女命運的體認而捍衛婦女的婦女。但在波伏瓦這裏,一切都是對下一場知識時尚的拿捏。這 個下流的母夜叉(A nasty hag)。“
在加繆詞條裏, 有這樣的記述:
“在薩特的《現代》雜誌 上進行的那場醜陋的討伐中,發起攻擊的主要是薩特和弗朗西斯?讓鬆,很快西蒙娜?德?波伏瓦也加人進來。那是在1951 年,正好也是我與華沙決裂的時候。針對加繆,薩特寫道:‘如果你既不喜歡共產主義,也不喜歡資本主義,我看你惟一可去的地方是——加拉帕戈斯群島。’"
我搜了搜加拉帕戈斯群島,它在浩瀚的太平洋,位於南美洲西側。
看著購物車裏最近出版的《告別的儀式》,我有些躊躇,據說那本書是波伏瓦與薩特的終極對談。
*
龔明德《新文學舊事》。首篇"海與先生爭花"考述,"海"指張歆海,"先生"指胡適先生,"爭花"指熱烈追求陸小曼事,時徐誌摩與陸小曼已定情。。。文章相當學術,題目起得相當地含蓄,以學者嚴謹的治學態度詳細周密地考證了一件八卦故事:)
*
《和博爾赫斯在一起》
書很薄,正文94頁,序另13頁,序相對較長。書沒有配目錄,也許因為文字太少而覺得沒必要吧。
封麵設計花了心思,大麵積采用博爾赫斯喜歡的黃色,據說博爾赫斯當年還有一隻眼睛有點視力時,隻能辨別出模模糊糊的黃色,所以對黃色情有獨鍾。
作家裏,博爾赫斯特別王爾德,幾乎收集了他所以著作,有點言必稱王爾德的意思。如果可能,博爾赫斯大概也會《和王爾德在一起》吧,隻是王爾德1900年去世時,博爾赫斯才一歲。
《與奧斯卡·王爾德對話》
其實是王爾德作品的摘句拚湊成書,並無對話可言,書名該是《聽奧斯卡·王爾德說話》才對。這種純摘抄作家字句而成書的不太多見,有點上當的感覺,嗬嗬。邊打盹邊翻看,半個小時讀完,有一句有點印象:"我們都身處陰溝,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
薛原《文人談》,挺有意思的一本書。
作者在後記中說,"我的閱讀與寫作基本上都是遵循這種因夜讀而引起的一點'發現'的愉悅,有時候也會有跨越時空的會心一笑。將這樣的'發現'記錄下來,或許也是一 種寫作的方式吧。 " 頗有同感。
讀此書,俺也有了一點小"發現"的愉悅。感覺《錢鍾書的"兩麵"及其他》一文似有兩處可商量商量。
一。對"遍求善本癡婆子,難得佳人甜姐兒"對聯的理解,薛先生寫得比較含蓄浪漫。俺的理解是,上聯是果,下聯是因,因苦追不到黃宗英,所以黃裳遍尋黃書善本"癡婆子",感覺錢的對聯很有調侃意味哈。
二。李輝說楊憲益說錢鍾書改號"默存"事,似不準。見袁峰《書海掣鯨龍》頁17,錢基博在錢鍾書讀東林小學高小時就將其改號"默存",希望他少說話,做個安靜的美男子。
另,宋以朗《宋家客廳》,頁113,錢鍾書 對戴維.霍克思和楊憲益夫婦的《紅樓夢》兩種譯本進行評價,稱戴維譯本遠在楊氏夫婦譯本之上,又繼續笑說,“all the other translators of the 'Story”--I name no names --found it 'stone' and left it brick'",意將《石頭記》譯成《磚頭記》,哈哈。
*
先後買了一小堆兒保羅·奧斯特作品,近集中讀了下。。。
適又有本詹姆斯·伍德的批評文集《私貨》,裏麵有篇文章評論保羅·奧斯特的文章,名為《保羅·奧斯特的淺薄》,看名字就知道伍德的立場哈。
伍德在文章裏最尖銳的評論是,"他既想要保留傳統現實主義的情感真實,又想要達到後現代文學遊戲帶來的震顫……然而奧斯特收獲的往往是兩種風格裏各自最差的結果:虛假的現實主義和淺薄的懷疑主義。"
作為作家,奧斯特並未正麵回應伍德刺耳的評論,然而在給庫切的信中說,"我不能再抱怨了,尤其不該對一個名字的含意是有一天他會被白蟻吞噬的人抱怨了"(《此時此地》143頁)。哈哈,伍德的英文為Wood,保羅雖不公開明說,暗地裏也恨意滿滿哈。
猛讀一通保羅·奧斯特的小說之後,有點審美疲勞。昨又歸籠了幾摞兒書,準備換個策略穿插著讀。一會兒讀菲利普·羅斯的,一會兒讀薩拉馬戈的,一會兒讀朱利安·巴恩斯的,一會兒讀傑夫·戴爾的,偶爾,再穿插一點馬丁·瓦爾澤的和唐·德裏羅的……計劃貌似有點龐雜哈。
幸好有書,在家工作三個多月還沒瘋掉,這疫情啥時候是個頭啊。
謝謝介紹,並周末愉快。
這3個月沒瘋掉,我也是幸虧有書。還可以熬,因為書還沒有讀完,哈哈。看了啊撲的字,也想去讀張愛玲的字,以前總覺得她的太脂粉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