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啊撲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邊讀邊扯(49)- 閑讀《時間的噪音》等四本

(2018-11-01 09:04:45) 下一個

 


前兩天讀英國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時間的噪音》,是以肖斯塔科維奇的經曆寫的小說。裏麵提到另外一位一位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 其在美國養尊處優,未經曆前蘇聯專製下的苦難,也未在西方對蘇聯置一詞。所以,作者對肖斯塔科維奇晚年被動入世的所謂"懦夫"行為表示一定的理解,並認為在專製統治下能苟且活著並有大量創作的肖不是"懦夫"而是更大的"英雄"。另,肖曾去美國訪問演出,斯拒絕見麵,概怕冷戰時期惹事上身吧。從這個方麵講,斯像是較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唉,政治這東西比較惡心,它摧毀藝術還連帶摧殘藝術家。

一直喜歡巴恩斯的作品,大概因其詩性的語言,如"他彈奏著華爾茲和波爾卡……工廠的汽笛發出了升F大調的四聲轟鳴"。如納博科夫在《致薇拉》裏的詩性世界,"莫爾道河白皚皚一片,沿著這片白色,剪影似的人的小黑點從這邊河岸走到另一邊河岸,就想樂譜上的音符。比如,一個男孩的身影在他身後拖著一個升D調似的雪橇。"

巴恩斯升F調,納博科夫升D調,兩位大概都 是音樂迷吧。

 

 

 



 

 

 

 
*

《自戀回憶錄》寫於1832年,時司湯達49歲。

較有意思的自傳。主要寫1821年至1830年在巴黎生活的事。書的前半部分以感情生活為主,後半部分以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為主。語言直率,有啥說啥,讀來並無時代的違和感,恍若身邊的朋友。

"她說話的聲音很迷人,聽著既像同意,又像是不同意","塔爾瑪也恰恰因為近視,所以眼神朦朧,顯得心靈十分深邃","這種悲劇天分和歌唱才能融為一體,始於眼睛的情感在於耳中終結","自從1721年偉大的作家孟德斯鳩的《波斯人書簡》問世以來,我們對自戀的認識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他們就像綿羊一樣樂於跟風。我不是綿羊,於是我就什麽都不是了"……

這些字句讓人讀來,一時會模糊不清前現代文學與後現代文學的差距,確如誰誰說過,文學的發展並不是線性的,後代作家不一定比前輩作家高明,各各年代的偉大作家其實是圍著一張圓桌而坐,密集交叉而相互影響著……

另,司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甚至覺得醜,俺看照片覺得還行,一蓬大胡子倒顯出幾分年男子氣概, 仔細觀其神情和嘴角,若司戴上緊箍咒,似有點像孫悟空。。。:))

 
 


 
*
 
厄德裏克的小說《愛藥》,人物眾多,時間跨度50年,像小號的《百年孤獨》。感覺小說的主要特點在敘事手法,多人物的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交疊混用而呈現出複調敘事效果。由於時間打亂以及多人物的"我"敘事,小說極端碎片化,故事無始無終,無高潮,似可視為後現代小說形式探索的一個典型。

讀完感覺不錯,小說碎片遠看雖如秋後的樹葉紛紛揚揚,近看每片葉子卻都有各自的色彩。所以,把這部長篇小說看成是二十個短篇串接而成也未嚐不可。雖然譯後記裏說,"厄德裏克堅稱這是部長篇小說,而且是正宗長篇小說的模式。"

小說雖碎片化,讀來卻不覺得瑣碎,甚至覺得小說相當飽滿,真是較奇怪的一次閱讀經曆。。。。
 




*
 
《大瑟爾》凱魯亞克

小說中 "我"三次去大瑟爾山區小木屋,一次自己,一次和一群朋友,一次和女朋友。三番五次講的是逃離城市而不得的故事。人物的心理和掙紮描繪詳盡,然而思想的轉變和過渡似交代不夠,讀來略有唐突感。在"逃離"的主題之下隱含著"死亡"主題,兩者皆"垮掉的一代"作家常常涉及的主題。

文字方麵除了有點憤青之外,不泛一些優美而憂傷的詞句,有詩性的美感,例如"我快步走在這充滿俄羅斯式憂傷味道的失落街巷","……那曲子被鍾聲吹打得那麽悲涼,再加上薄雪中冷風的吹送更顯得憂傷……","大瑟爾它布萊克式粗糙的岩石呻吟出無邊的劇痛"等等。

凱魯亞克似對中國禪學及日本文學有研究,小說裏借"我"吟出慧能圓寂時說的偈語,"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我"還知道日本俳句詩人的鬆尾芭蕉,小林一茶和正崗子規。似不可小覷。

另,凱魯亞克對黑塞不太感冒,借"我"說《荒原狼》是i愚蠢乏味的小說。俺不以為然,記得當年讀黑塞的這本小說時讀得津津有味,後來因為喜歡還買了一套黑塞小說全集。概後輩的小說家不收拾收拾前輩作家則不足以平私憤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啊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土豆-禾苗' 的評論 : 謝留言,司湯達的那本是挺好看。。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對司湯達的《自戀回憶錄》感興趣。佩服你的讀書速度啊,我看的都很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