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1)
2010 (1)
2011 (1)
吳興華,與陳寅恪、錢鍾書同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學養的知識分子的代表。其燕大導師謝迪克(Harold Shedick)說吳"是我在燕京教過的學生中才華最高的一位,足以和我在康奈爾大學教過的學生、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相匹敵"。評價甚高,現如今的哈羅德·布魯姆,怕是快成為美國批評界的教父了。
吳善古詩,錢鍾書曾評說,"對仗聲律無不圓妥,而蘊藉風流,與古為新,蓋作手而兼行家矣。"錢眼高於頂,能給此評價,不可謂不高。
1952年以後,吳與居住香港的宋祺斷了通信,或為安全考慮。宋祺常以"梁文星"這一筆名發表吳的詩。詩好,難免被人效仿,有人仿吳的詩被當時暫居香港的張愛玲看到,她說"56期《今日世界》所刊鳴璫的《暮雨》一詩,學梁文星——有如猴子穿了衣服,又像又不像。"哈哈,這說話的調調和"又像又不像",我相信這一定是張愛玲說的,亦可見張是喜歡吳詩的。
天妒英才,吳興華才華不久,1966年慘死於文革初期,時45歲。哀哉!
*
1966年7月1日,張愛玲致夏誌清信中說,"我這些年來隻對看得起我的人負疚,覺得太對不起人,這種痛苦在我是友誼的代價,也還是覺得值得……"
同年11月4日,張致夏的信說,"我小時候受我母親與姑姑的privacy cult影響,對熟人毫無好奇心,無論聽見什麽也從來不覺得奇怪,'總有他(或她)的理由'……"
1977年7月12日,張在信說,"……我對朋友的見解從來不要求一致——or expect it ——不然早已一個朋友也沒有了。"
上麵幾段話,多少似能反映張的脾情,似乎張為人不是那麽冷冰冰,內心對的朋友還是有考慮的。1978年8月20日,張在信中說,"《浮華浪蕊》裏麵是有好些自傳性的材料,所以女主角脾氣很像我。"我倒沒看出女主角洛貞啥脾氣,一個短篇,洛貞攏共沒說幾此話,也沒動啥心思。大概,張是放煙霧彈吧。
此書另外涉及八卦種種,張波折的工作經曆、張與陳世鑲矛盾、張與唐文標出版糾葛、張與周汝昌的紅學爭論,以及張被胡蘭成寫書寫信糾纏。還有涉及黃宗英情事,柯靈之為人等等八卦,昏天黑地。我感覺讀信,似有窺探他人隱私之嫌,但我卻讀得津津有味,不免懷疑起自己"誌趣高雅"的等級,嗬嗬。所以,這裏就不再贅述這些八卦了。
還是引句王德威在跋裏冠冕堂皇的話,"信是一種人我社會接觸,因此透露倫理向度",注意是"倫理向度",而不是"八卦維度":)
性格內向之人的八卦模式就是讀人家的書信;
本人兩者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