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啊撲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邊讀邊扯(39)- 約翰·伯格(1)

(2018-01-30 21:39:00) 下一個

 

離離拉拉看過幾本約翰•伯格中文版的書,Ray師曾提及約翰•伯格,說伯格是最影響他的作者,是最影響,沒有之一。 C80說他有兩本約翰•伯格的書,所以,伯格是最影響他的作家之二……兩位都提到了約翰•伯格,非同小可,我趕緊將散落四處的伯格著作找了出來,共四本……


 

從書中插的紙條來看,好像每本書似乎都不錯,尤其是《約定》一書,紙條插得脹滿了書脊,估計這本書該最好看吧。俺看書習慣插紙條,不太喜歡在書上寫寫畫畫,也不喜歡將書頁折來折去。每每看到重要的地方,或者有共鳴之處,就插一張紙條做個標記以備日後查閱。這樣做或許是我下意識想對書的作者表示一點點尊重吧,也許是怕亂寫亂畫驚動了一本書的書魂兒,說不太清。我總覺得每本書都有一個魂兒,那魂兒是作者某段時間壓縮的靈魂,那魂兒絲絲縷縷編織在文字裏穿梭在書頁間,那魂兒甚至會順著你的視線遊曵在你稍微敏感的幾根神經進而觸發你或許始料不及的想象……


《觀看之道》 約翰•伯格

約翰•伯格說,“影像成為某甲如何看待某乙的實錄。這是個體意識不斷增強——伴隨著不斷增強的曆史意識——的結果……可以肯定,這種意識從歐洲文藝複興初期即已存在。”

可見,影像融合個人表達由來已久,當今流行的那些個人色彩濃重的影像既不神秘,本不是什麽新鮮事兒,也沒什麽大驚小怪。

在分析將藝術作品神秘化的問題時,伯格提及一部研究17世紀畫家弗蘭斯•哈爾斯的著作,其作者對哈爾斯的這幅畫有如下評論:

“每位女子以同等重要的身份,向我們講述認了的處境。在鋪天蓋地的黑暗背景襯托下,它們同樣清晰地突現在畫麵上,又被節奏有力的布局,以及有頭和手組成的柔和斜線格局,連城一體, 對深沉而絢爛的黑色進行微妙的調節,是整幅畫麵渾然一體,進而與強烈的白色和生動的膚色,構成了令人難忘的對比,在此,斷續的衝擊達到了渾厚與力度的高峰。”

這段評論文筆挺漂亮,富於藝術的想象而你又神神叨叨的,似乎似曾相識,仿佛《佳片臆評》的某個段落,也許,冥冥之中,愛扯淡的人都會有些莫名其妙的契合吧,嗬嗬。

然而伯格卻對此評論不以為然。他評論這段評論說:“類似‘渾然一體’、‘令人難忘的對比’、 ‘達到了渾厚與力度的高峰’這些說法,把影像激發起的感情,從生活體驗轉向冷漠的’藝術欣賞‘層次。一切衝突消失殆盡……”伯格接著又說,“哈爾斯用貧民的目光審視他們,而且還必須力求客觀,即力圖超越貧民的目光審視他們。這些油畫的戲劇性就在這裏。”

讀此我頗感汗顏,不知‘生活體驗’和 ‘藝術欣賞‘如何為敵,藝術欣賞又有如何變成了‘冷漠’。也許,伯格的詩性世界始終不願離開現實的土地,覺得藝術評論雖然應該含有藝術成分,但也不能扯得太遠太縹緲。

之後那位作者這樣總結哈爾斯的成就,“哈爾斯恪守他個人的觀點,此舉豐富了我們對同時代人的認識,也提高了我們對那不斷增強的衝力之敬畏。這種力量足以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活力。”

伯格見此拍案而起,斷言道,“這就是神秘化。”

此語振聾發聵,讀此俺嚇了一跳。細想下來,不無道理。那位作者的“神秘化”總結確實空洞糖水,也許不著邊際的空話大概就是“神秘化”的首要特征吧。

這讓我想到如何在扯淡與神秘化之間從容自處的問題,感覺兩者似乎隻有一步之遙,一不小心就會從一邊滑向另一邊,想來讓人鬱悶。 不過,樂觀的是我比較擅長安慰自己,當看到這世上兀自吹泡泡的人大有人在,廢話滿篇的文章仍然四處流傳,我安然不少,因為我扯的淡至少還算有感而發吧,而且或許還會有一星半點的幹貨活呢,嗬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