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啊撲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邊讀邊扯(37)- 《荒野偵探》

(2016-10-23 07:01:20) 下一個
 


一直比較喜歡拉美文學,具體說不出為什麽,就是喜歡,也許是因為那些男子氣概濃烈並帶著“血絲”的文字吧。可隨著拉美文學爆炸四大天王科塔薩爾、富恩特斯、馬爾克斯和略薩的時代漸漸遠去,拉美文學的熱度似乎冷卻下來,我內心相應增長的幾分野性,也隨之蔫吧起來。就像後院種的大麗花,紅燦燦的嬌豔堅持不了幾天。剛剛巡視了一番,發現又蔫了一二朵, 也許三四朵,或者差不多七八朵吧。


可在上世紀末, 拉美文學又冒出一個花骨朵。他就是智利作家羅貝托•波拉尼奧。他的第一部小說《荒野偵探》一鳴驚人,好評如潮,被稱為“最具原創性、自馬爾克斯以來最重要的作家。“ 由此成為拉美文學新的裏程碑式人物,甚至被稱為“終結了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時代”。隻可惜他活得不長,四十多歲開始寫小說,在2003年五十歲時就去世了。
 

之前讀過他身後出版的《2666》,記得挺好看,也記得看到後來有點昏昏欲睡, 小說實在太長了,800多頁。這部《荒野偵探》稍微短點,共599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第2版),花了一周的空餘時間,我津津有味把它讀完。波拉尼奧自己給這部作品的評語是“拉丁美洲撒滿可被遺忘的青春骸骨,《荒野偵探》要再次喚醒這些青春的生命。”讀後感覺確實如此。
 

小說分三部分,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可單獨拎出來,線索連貫,故事完整,可獨立成篇,我也是先跳過第二部分,一口氣把這一頭一尾這兩部分讀完。這兩部分講一位熱愛詩歌的17歲墨西哥學生馬德羅的青春故事,用日記體的方式敘事,其間的文字散落著詩歌、大麻、酒精、性愛等貌似必不可少的青春碎片。恍惚間感覺這兩部分有點村上《挪威的森林》的味道,一部青春的記憶,一曲青春的哀歌,也能看出作者寫這部分投入了相當的激情,好像不是蘸著墨水寫的,更像是蘸著荷爾蒙寫的,嘿嘿。
 

小說重點在第二部分,篇幅也最長,從141頁到526頁,有四百來頁,主要講號稱“本能現實主義詩人“貝拉若和利馬的故事。而作為鋪墊,這兩個人在第一部分影影約約地也出現了幾次。第二部分通過貌似采訪的形式,時間跨度二十年,通過很多的個人經曆從側麵講述貝拉若和利馬的故事,均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而貝拉若和利馬從頭到尾均未露麵。 這是一個比較新穎的多角度敘事方式,社會畫卷也隨著多人的敘述而自然展開。記得莫言的《檀香刑》也采用了類似的方法,隻不過他用了兩三個人的視角,而波拉尼奧用了好幾十人的“我”的視角。難點在於,如何能區分出每個不同的“我”,又如何分辨出每個“我”的性格,這就得看作者的功力了。
 

單從結構上看,《荒野偵探》是一個結構新穎的小說,第一和第三部分從一個“我”( 馬德羅)以日記體形式完成了現代文學比較流行的“小敘事”;而第二部分通過許多人不同的“我”來完成現實主義文學“大敘事”的效果,從而巧妙糅合了現代與經典的敘事方式,我想,這也許是這部小說能成為經典的醒目之處吧。
 

蒲公英式的結構

 
 
當然,除了小說結構,這部小說還有其他種種可以評論,例如指涉的政治、作者的文學淵源,以及涉及的相關文學理論等等,這些看著讓人頭疼的東西,我就不贅述了,主要原因是,確實不懂。對這方麵感興趣的可看文學理論家、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翁貝托艾柯等人的大作,他們都能對經典作品說出無數道道兒來。不禁想起錢鍾書說的,“文學評論家的任務就是分析作品,教訓作者”嗬嗬,這句平平淡淡的話,真是越想越好玩。

上麵囉嗦了一些沒用的東西,其實我看小說,更注意看的是細節,跟看照片一樣,喜歡劃拉邊邊角角。桑塔格說納博科夫說,“萬事萬物都是先有形再有實的”,這裏所謂的形,不僅是形式,我想更多指的是細節,正如納博科夫小說裏充滿無數美妙的細節,這細節也許不僅包括物理上的細節,而且包括文字上的細節。
 

《荒野偵探》馬德羅日記:
“2月2日
我不知道今天是2號還是3號,也許已經4號了,甚至5號、6號了。但對我來說是幾號都一樣。這就是我們的哀歌。”
 

這貌似胡裏八塗的文字技巧讓我看得心曠神怡,也許僅僅因為這一句詩一般的細節,我便會記住《荒野偵探》。
         
 

波拉尼奧的作品俺見一本買一本。(感覺左起三本不錯,其他的似可看可不看,因為完全不記得有沒有看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啊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yamyam' 的評論 : 謝謝留言,歡迎來玩來交流。。
yamyam 回複 悄悄話 有意思,這裏是個不錯的地方,有空慢慢探險。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