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衣》格非
小說講的是一個以做音響膽機為生的城市草民的苦澀故事。故事不複雜,我看得不枝不蔓,天空雲卷雲舒。書中格非有句金句,”最好的東西往往隻有表麵一層” ,不免想起張愛玲的一句,“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麵爬滿了虱子。” 意思似乎相仿,但張愛玲要直白而尖銳些。
對於這篇小說,與其說在看故事,不如說更在看書裏的音響“術語”,隻是不太懂音響,這些術語在我看來幾乎跟黑話差不太多,每每跟聽到“天王蓋地虎”似的。
例如英國GEC的KT88電子管功放,300B功放以及號稱“膽王”的單端845電子管功放,我猜它們跟相機裏的佳能,萊卡,哈蘇差不多一個比一個牛X吧。還有英國天朗的AUTOGHAPH音箱,英國的LINN12(“蓮12“) CD機,甚至瑞士 VOVOX 線材, WBT銀焊錫, RED DAWN喇叭線以及荷蘭的油浸電容等等,似乎玩音響的人無不精益求精,有股追求神妙莫測的勁頭,在我看來,這和玩攝影用蔡司鏡頭一樣,追求畫質,追求唬人。又據說上麵說的英國的“蓮12”是世界上的頂級CD機,有”黑膠“味,似乎與數碼相機追求膠片味兒同出一轍,都屬追憶古典的迷膠類。
經過音響與攝影的一通胡亂類比,我仿佛對音響更加了解了,甚至覺得對於音響,我雲裏霧裏了如指掌了。格非確實說得對,”最好的東西往往隻有表麵一層” ,而表麵上膚淺地理解一個事物,也常常讓人覺得心情舒暢,輕鬆怡然。而對於音響的深層追求:音色的空間感、弦樂的密度感、聲音的純淨度以及係統的分析力,以及動感、定位感等等玄妙概念,我已暈頭轉向無暇深慮,也許等我先搞清楚攝影的縱深感、空氣感、油潤感、畫外感等等感之後再說吧。
我越來越覺得,玩音響和玩攝影其實奏是一會事。我一邊看索爾·雷特精妙的掃街片,一邊聽薩蒂的《玄秘曲》,似乎頗得他們彼此間共有的一絲玄妙關聯。
《黑羊》【危】奧古斯托·蒙特羅索
一本寓言故事集,各種動物的有趣故事,演繹著人間的故事。
極短篇的故事,貌似每篇都很精妙而寓意深長,這裏摘一篇很短的:
不完美的天堂
某個冬日夜晚,男人以憂鬱的口吻說話,眼神並沒有離開燃燒得正旺盛的火苗:“這倒是實在話。天堂裏,有朋友、音樂和一些書,隻是到了天堂唯一的缺點是再也看不到天空!”
嗬嗬,這可能是南美文化對天堂的理解,中國文化裏有“天外有天”哈。我覺得天堂跟玉皇大帝住的地方離得不遠,也在雲上,但是沒有出大氣層,因為按常理,天堂裏也需要氧氣。
書的插畫是阿根廷畫家米蓋爾·卡裏尼的作品,很精美,不看書光看插畫也挺有意思。
《襲擊麵包店》村上春樹
全書兩個短故事,《襲擊麵包店》和《再襲麵包店》,大致意思是村上餓得不行,襲擊麵包店;村上和老婆餓得不行,再襲麵包店。
全書67頁,插畫20來頁,讀起來有“看廣告正起勁被電視劇打斷”的感覺,這書糊弄人啊。
書的插畫由德國畫家卡特·曼施克操刀。據說村上又要出一本《圖書館奇談》,64頁,也是曼施克配圖。按他們合作的節奏來看,這本書該是卡特·曼施克的畫冊插村上的文字吧。
*
看插畫一時興起,又想拍幾張照片,不過用手機拍書,要想把書拍得好看一點兒,清楚一點兒,應景一點兒,還挺不容易啊。
1. 不知道梵高喜不喜歡這樣小號的向日葵
2. 都是都柏林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