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啊撲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邊讀邊扯(16)- 趕時髦看諾獎

(2014-10-20 18:50:38) 下一個
 


“自我是由你自身的小扭曲和謊言組成的安樂窩”---諾曼·梅勒



《已故的帕斯卡爾》--【意】皮蘭德婁

因經濟矛盾和家庭矛盾,一天,他一聲不吭,舍家棄妻。跑了。在外晃蕩一大圈回來,發現家裏人都以為他已經死了。於是將錯就錯,改名換姓,裝為另外一個人,在另一地方混了兩年,風生水起,誌得意滿。但是,雖然又收獲了愛情,心卻七上八下,無處著落。後索性自己“殺死“ 自己,又變回原來的自己。 可回到老家,已世事變遷,妻子改嫁。他落魄而終。小說的大概便是如此。

小說多半靠情節,語言不咋地,不是很好看。似乎在講兩個‘我‘的事情,整得挺玄虛,其實挺無趣。小說寫法和結構簡陋,情節老套虛假,遠不及當代作家飄渺巧妙。也許,這麽比較有點強人所難,畢竟皮蘭德婁是上個世紀初的人物。但是,他卻得過1934年的諾獎,不知因何獲獎,也許是因為他在戲劇方麵的成就吧,但我感覺肯定不會是在小說方麵。

這篇小說,作者似乎沒有深入地走進人物內心裏麵去,讓人總感覺人物不‘真實’,語言、心理描寫浮於表麵,對貌似深刻的雙‘我’主題的表達,也顯得力不從心,甚至是吃力,我想,這也許是才智所限吧,嗬嗬。頭上就那麽一小片兒雲,想整出個暴風驟雨,電閃雷鳴,確實有點為難哈。

譯者序寫得貌似深刻,其實是囉裏囉嗦,一件事情講了八遍也沒說到點子上,不僅沒讓讀者對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反而更加迷糊了。

我想起前段時間讀約瑟夫•赫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 ,明明知道作者是扯淡,但仍會認認真真一字不落地看,有時竟然希望他說的就是真事。可見作者寫作技巧的高低。一部好小說,不僅在情節,不僅在想象,更重要的是讓人看到人物內心的閃光,觸摸到人物靈魂的質地。顯然,皮蘭德婁的這篇小說沒有做到這點, 我感覺觸摸到了幾片塑料殼子。


*

 

《地平線》---【法】莫迪亞諾

算是趕上時髦了,這本《地平線》放在書架一年多,一直沒來得急看, 也因為這世界上大個兒作家太多了,還沒輪到他。既然他獲了諾獎,俺就趕緊捧捧場。

小說情節不複雜, 寫法複雜。小說不長,總體倒敘,穿插閃回頻繁,並融入法國作家一貫擅長的哲思,神神叨叨地顯得相當玄妙。

小說突出的特點是,作者試圖改變“時間”的理解和文字表達,至少在文學上麵,他希望時間的表達不再是連續線性的延伸,時間可以逆溯,可以停止,可以並行,甚至可以交錯。例如,小說主人公在大街上見到四十年前的情人,他希望她和四十年前一模一樣,沒有任何改變,依然年輕,依然漂亮。可是,他們卻沒法交流,因為他們處在不同的“時間隧道”裏。有點玄乎了哈,啥不同的“時間隧道”啊,不過一個在現實裏,一個在記憶裏,隻是作者試圖把記憶放在現實裏。

其實,這些“時間”的想法在科幻小說這類次文學裏早已稀鬆平常,不過,在號稱以“寫實”為主的主流文學裏,這樣的嚐試似乎顯得新鮮一點。

 文中提及的“地平線”,隱喻著人物麵臨困境時殘存的希望,似貝婁、村上小說裏人物一直追尋的“出口”。隻簡單從距離上講,我感覺“出口”總要比“地平線”近一些,這是否意味著莫迪亞諾比貝婁他們要悲觀一些呢。貝婁和村上的小說雖多有悲劇的氛圍,但我感覺他們內地裏還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小說人物雖曆經磨難,但大都堅信“出口”的存在,由此支撐著而悶頭前行。我隱隱覺得莫迪亞諾似乎並非如此,他好像更像是一位徹底的悲觀主義者,“地平線”遙不可及,逃離困境的希望更加渺茫。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說在情節安排上,使用了些偵探小說式的抓人伎倆,在文筆上,有那種大作家所具有的幹淨從容式的漂亮。總體來看,這小說還不錯,值得一看;雖值得一看,但也沒到不看就覺得遺憾的地步,嗬嗬。

            
 
 



                                     "出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