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關切

判天下之美,析萬物之理。行萬裏路已在腳下,喜歡用兩種文化背景對人文、哲學宗教、社會道德倫理價值思辯。人生仍需要解讀,紅酒、閱讀、古典音樂、現代頂級天籟音樂是至愛。雖說人生解讀是荒謬和虛空,此心依舊感恩與關切。
正文

在蒙特利爾聆聽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協奏曲(一)

(2008-03-12 12:50:42) 下一個

在蒙特利爾聆聽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協奏曲

終極關懷

2008-1-30

無獨有偶,平凡的一天、不經意的一種共鳴,步履遠航世界的一種腳步;帶著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騷動;披覆同類人一樣安生不立命的憂患外衣;湧著身處加國一種無名新奇的期盼-----在不同國家、與不同人種、共享人類藝術-----古典音樂,我們堅定地步入了號稱北美藝術之都-----Place-Des -Arts.歌劇院去聆聽LOrchestre deChambre I MUSICI De Montreal演出,去領受藝術給人類帶來的享受。毋庸置疑,我們切身感受到北美藝術之都的內在魅力,半合圍的適度空間正好能讓每個觀眾用眼睛測度自己和樂團的距離。即使坐在最後一排,也顯得合理得體。在休息的走廊裏,錯落有致的沙發布局和植物擺設顯得獨具匠心。演奏的間中小歇,可透過透明的環繞玻璃藝術走廊愉悅欣賞Sainte-Catherine的風情之餘並讓人回味貝多芬音樂的力度和壯美。

如果說由於莫紮特的音樂時“和”的因素能帶給人帶來心靈怡淨、平和,並有一種嚴肅的優雅與莊嚴。聆聽他的音樂,我們大不可拘泥於在大場麵去欣賞它。他的恬靜無欲如天鵝般的音符聲響撞擊心靈,讓我們感歎人類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給世人捎來的木管、雙簧管、小提琴、鋼琴並發出的讓我們永世眷戀的聲響,伴隨清脆地馬蹄聲穿過古老教堂、蒼遠的針葉林……奇妙的造物主就這樣無私的賦予莫紮特音樂在人間回蕩,他的音樂或許最適合在冬天黃昏中北美的居所、歐洲的木屋、或是中國清朝時代留下的,木質結構的祖屋閣樓;或許是加拿大魁北克省冬天冰釣的木屋裏…..這樣意境釋放出的音樂“不覺碧山暮,愁雲暗幾重”。

但,我們聆聽貝多芬音樂最佳選擇一定是在歌劇院或是富麗堂皇的音樂廳。無論是從貝多芬的音符想要表到的情緒,創作者靈魂狀態、思索糾結、發展與樂章的對照、主題間的聯係與節奏等等聯係串聯成神奇的樂符。尤其,今晚我們在北美的風情都市裏,領略夜空中回蕩他鏘鏘有力的第三鋼,讓我們洶湧澎湃地感受他個性張揚和超凡脫俗力量,他承接音樂巨人----海頓和莫紮特的風格開始注入了自己的元素和個性,如河川決堤般,汪洋恣肆、縱橫四溢。從他第三鋼的第三樂章氣度萬鈞詼諧曲之風範,中度適宜強勁而有前無古人獨特優雅第二樂章讓我們想到現代音樂浪漫主義的樂章,也能聯想一部部奧斯卡獎經典電影攝魂的背景音樂。它讓我們看到一種曆史的轉變,告別一個由權貴思想主宰的社會,我們將要迎接一個由個人思想觀念主導的獨立人格社會。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捎來的信息,悄悄地披露在貝多芬強勁壯麗的音樂交響詩中。他的樂曲更多、更急切地關注人性灑脫不羈的心態和自我表現的欲望,或許海頓、莫紮特的音樂裏給人帶來的一種無欲的柔和沉靜,那麽貝多芬就揚起他壯麗、大起大落的音符把自己的靈魂赤裸裸地呈現給世人並讓人無法拒絕去尋求靈魂共振和心靈的共鳴。

眾多的樂評說:“第一樂章 燦爛的快板,c小調,2/2拍子,協奏風格的奏鳴曲形式。整個樂章的第一主題,由木管部分奏出,然後才由全體管弦樂合奏發展;第二主題由第一小提琴與單簧管演奏,主奏鋼琴隨後出現,與管弦樂互相展開對話式的發展,顯得威風堂堂。”可筆者更關注的是作者的第一階段作品和他生涯中第二階段的轉變期微妙中的劇烈變化。第一、第二交響曲,或是前20部作品貝多芬的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兩部作於30歲以前,其第一號交響曲中疾飛奔馳的小步舞曲,也隱含了日後的沉雄悲壯。D大調的奏鳴曲中強度而又優美的慢樂章猶如婉約入微的詩人。他早就是一位熟知並能駕馭韻律的詩人,他腦中充滿澎湃的獨立的思想和創意。人們都說經過《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的音樂走入一個劃時代的曆史篇章。那麽,貝多芬的C小調的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就有《英雄交響曲》的氣勢非凡。時間老人讓我們也總可從曆史脈絡和作曲者個性上去尋找蛛絲馬跡。《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創作於1800-1801年間,或是最新資料披露可能更晚一些,在我們了解到《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於1803年開始撰曲,我們就不難理解《第三剛》第一樂章就具有英雄般的氣勢恢宏。第一樂章主題由木管輕輕奏出,然後十四把小提琴和彈簧管、大提琴合奏,僅接著,剛琴毫不猶豫地接過氣勢磅礴的交響詩,如行雲流水般獨行飛翔沒有一絲鬆散拖遝。鋼琴猶如賢明勇敢的國君、大帝昂揚居首,氣吞山河。絲毫沒有理會十四把小題琴合奏的雄美、八把大提琴的英雄般的低沉厚重,還有龐然大物的大鼓和雙簧管的幽深……或許粗獷壯美的貝多芬交響詩就豪氣逼人地透出-------誰究竟是英雄?

第二樂章,鋼琴緩慢靜靜地引領著一種揪心的安寧意境,轉調後一瞬間鋼琴的厚重,雙簧管和小提琴、木管、小提琴不舍不棄的永遠伴隨,大提琴深沉無語支持和鋪墊。以一種“茫茫天地間,歲暮空彷徨”拉開了序幕,如此意境,讓我們感受人性靈魂的空框裏、或是日常生活瑣碎中很多不能言說的…需要像此樂章般的永久不舍不棄。小提琴、雙簧管和相互協奏,鋼琴在此時彼岸,有時一段伴隨、有時一段主奏互為引領相互攜手共進和諧。接著有回到主題思想的醇厚:雙簧管和小提琴、木管、小提琴再一次醇厚演繹合奏、並再一次的奏出永恒不棄主題,它如千年般的祈禱,萬年般的等待、深沉的情緒回蕩其中,恰如我們麵對苦短人生後眺望萬年不語的星空,我們有了永恒的盼望。

第三樂章 快板,回旋曲非常活波調皮形式呈現。樂章主題首先由主奏鋼琴呈現,給人以疾步輕鬆快跑般的急促感覺,並隱約暗示下麵樂章的爆炸似的格調和雷霆萬鈞的詼諧。樂章在進入回旋主題後,曲子非常陽光地結束全曲。

如果人類沒有苦難、要是人間沒有的痛楚,假若人的內外兩界沒有任何的艱苦憂思,那麽,聽貝多芬音樂就是多餘。我們需要貝多芬,就恰如我們需要觀賞天地間的雄鷹飛翔,搭棚瞭望浩瀚藍天,鷹擊長空。他的音樂裏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讓我們感歎我們人類精神不死,音樂中散發出的激情讓我們堅定意念-----命中注定必定是昨日夕陽。當厄運降臨時,如果我們能聽到貝多芬音樂我們就會喚起對人類精神至高的渴望。

地鐵的呼嘯把我們載入黑暗的隧道,時間和速度在列車旁劇烈摩擦發出聲響。但耳邊依然激蕩貝多芬今晚雷霆萬鈞音響。我們需要貝多芬、我們崇拜他的超凡脫俗力量,他的音樂創意和蘊蓄於他胸中的天籟。它給予我們意誌和啟迪生命的力量,它讓我們熱血沸騰,對不屈命運發出同時呐喊、發出鏘鏘的世界之歌唱。或許,音樂的空框------讓我們添加今晚的意誌、力量。明晚或是後晚需要添加婉約與惆悵。意誌、呐喊、力量、壯麗不能窮盡一生。風景也不能獨好恒常。無助、軟弱、天災人禍我們仍就無法主宰。無論你是響當當的自我、還是沉靜迷思的個體…..軟弱和無奈在今日的社會依然會像鍾擺似的翩翩襲來。意誌終極的背後不可還是意誌,力量窮盡後不可再來。人人都活在愛和恨、善與惡、希望和絕望、沉淪和奮起的世界,但每個人心裏渴求期盼公義、善良、愛心、正直、憐憫仁慈,幸福。我們承負著自我和超我、個人和他人、男人和女人、人類和自然的原始對抗。有些對抗精彩、有些對抗失敗、有些對抗無奈。由此,每個人接上不同的班、都要去完成它各自獨立的使命。就像當年貝多芬寫完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後,白發蒼蒼、聽力全失看著第九交響曲演出成功後輝煌,臨終時,他在病榻上看到了舒伯特的一些手稿,便情不自禁地驚歎一個天才可接他的班了。或許,在同一天無數的平凡個體、無數的白癡都要在曆史的煙塵中接上了班,扮演不同角色的對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