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福祿鴛鴦

(2008-04-23 09:34:50) 下一個

                                                           福祿鴛鴦

                                                                                          /庭柯

 六十年前的一天,兩家書香門第的世交正在為一對青年人喜結連枝,踐了指腹為婚的約。親朋中有位頗有名氣的篆刻家知道新郎愛好金石書法,就刻了一枚印章,刻完後,他就對著作品輕輕吹了口氣,把他的祝福吹了進去,然後他就把這方有“福祿鴛鴦”銘文的印章作新婚禮送給了這對新人,願他們如同鴛鴦長年廝守,白頭偕老。聽上去理應是 “……從此以後,他們過著幸福的生活……”,但這不是一個童話故事的結束,而是一段真實生活的開始,過著過著,過出故事般的結尾來。

話說這對鴛鴦夫婦婚後相親相愛,養兒育女,開始過起小日子來。但當時的大形勢的需要令他們走南闖北。先是離開繁華的大上海,去了陝西小縣城,他們年輕沒二話,拔腿啟程。然後又被調遣去皖南黃山腳下,他倆更樂意與這個產墨製筆做宣紙為鄰的地方落戶,過起夫唱婦隨的日子來。

 有一天,鴛鴦夫人突然發現小家幾經搬遷,丟失了那枚“福祿鴛鴦”的印章,就有點懊惱起來。鴛鴦先生聞知後就安慰她說:“遺失了的東西找不回來,傷心也不頂用。我們結婚至今也有數十年,想來也應著些印章上的話,你想想我倆一起奔波南北。能同甘共苦,這就是福;兒女聰明快樂,那就是祿。有朝一日,我們果真有此福氣到盡頭,那麽我為咱倆也來刻一方。”夫人聽後很得幾分安慰。

不久文革動亂如同一場大風暴席卷全中國,殃及這對鴛鴦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兒女上山下鄉,一家幾攤,生活艱苦,曆經著風風雨雨。他們以沫相濡過著苦中作樂的日子。

有一天,他倆談起那枚印章來,這次鴛鴦夫人先開口說:“這十幾年來,我們遠離政治,平安就算是福了;孩子們雖離家,健康也就是祿了。雖說離富貴甚遠,卻近了兒女孝道;平日粗茶淡飯,生活清淡,難得的是家庭和睦,我心滿意足,也沒有它求了。” 鴛鴦先生接著說:“講得好!腰纏萬貫可炫為福祿,手握重權亦可道是福祿;福祿可解為子孫滿堂,學識萬鬥,福祿亦可釋品茗之醇,遊筆墨之樂;總之各人所悟不同。就說我的號是小漁吧,漁可為漁夫,定是親近自然,生活和諧,朝看日出,晚觀月升,寄情於山水。如可以過上閑雲野鶴的日子,自比世外桃源也算我們得一份福祿了吧。”夫人聞後很覺幾分中聽。

 於是淡泊之餘,鴛鴦先生暢遊於藝海之中,翱翔在自由追求的天地裏,對金石書法藝術的研究精益求精。或許是來自書香門第的聰慧,或許得夫妻情趣相投的滋潤,或許更沐浴著黃山的地靈精氣。此後幾十年,小漁的篆刻書法作品在國內國際屢屢奪魁,深受世界各地的名家喜愛和收藏。隨著遠近名氣,於是名勝古跡社會團體,紛紛邀墨加盟。然而鴛鴦夫婦依然男耕女織,恩恩愛愛地過日子。小漁先生孜孜探求,融會貫通,以求達爐火純青的境地,小漁夫人則擅長廚藝,閑暇同賞佳作,抽空鋪紙研墨伺候。

 有一天,他們又議論開福祿兩字來。鴛鴦夫人說:“鄰裏朋友知你名氣越來越響亮,常羨慕說福祿雙臨至我家。”鴛鴦先生卻淡淡一笑說:“我雖不視名利為糞土,也不覺富貴是福祿。如盛名高利之下能持清高而不自傲方為福;若大富大貴之中能保謙遜仍進取更為祿。有朋友稱我是 ‘國中印人之隱遁高士’。隱遁兩字精彩,就是不喜張揚。如不為名利所係,領略日新世界,享天倫之樂,才為高士。”夫人思後很有幾分認同。

轉眼間,鴛鴦夫婦已過了耳順之年。幾十年下來,小漁先生的印章居然有一萬多枚流散在世界各地,不少筆墨留駐黃山等名勝。等過了退休年齡,鴛鴦先生就牽著鴛鴦夫人的手,登上飛機一同去探望住在北美的長女,同時也想體驗國門外的世界,領略他國的藝術精髓。

這對老鴛鴦隨著女兒遊北美遊歐洲,心情舒暢,瀟灑快活。加之女兒孝順見父母不拒異鄉風俗,就希望他們能進出隨意,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好在鴛鴦夫婦早就慣於天南地北,域外可免盛名之下的應酬,倒也安居下來。加之他們結識兩岸三地金石書法藝術家,常常邀友至家高談闊論。那個時候,一定是鴛鴦夫人親自下廚掌勺,小漁先生則與友人暢談古今,揮筆切磋,有寶同賞,論茶道嚐佳倄,不亦樂乎,然後高朋盡興而歸。

 有一天,他們又聊起‘福祿鴛鴦’那方遺失的印章來,鴛鴦夫人先說道:“孔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咱倆早過古稀之年,已達到隨心所欲的境地,在現實生活中也算找回了‘福祿鴛鴦’那份應驗了吧。”於是鴛鴦先生講道:“倒也是,如今我倆朝夕相處,身板硬朗,無牽無掛賽過活神仙,尤其我大病幾場加癌症手術,還是烏發一頭,且能疾步行走,不知羨煞多少人。然‘生老病死’乃人生之規律,我們已步過前三字。若人生到最後一步還得福祿,那就稱得上圓滿完美了。”鴛鴦夫人想了想,點點頭覺得很有幾分道理。

 從此鴛鴦夫婦又開始思索人生最後的功課。老倆口常隨女兒去教堂慕道,聽到‘施比受更為有福’時,頓時心靈感動。鴛鴦先生覺得還有餘力回饋公益,弘揚中華文化,於是年高近八十時奔走於中文學校和其他文化中心,教授書法,揮筆寫春聯寫貼子,從不吝惜字墨。

 有一天,鴛鴦先生對福祿兩字有些感悟,便與夫人分享說:“我每周在教室裏說書法論古今,對自己是溫故而知新,談的教的都是我喜歡了一輩子的東西。上課之餘,和年輕人們交流思想,反而如充電更新,讓我思想活潑起來。這不是得著‘施’的福氣嗎?過些日子把他們請過來,和你也交個朋友怎樣?。”鴛鴦夫人連連稱是,從此這對夫婦座上又多一群忘年小朋友。

鴛鴦先生終於有一天豁然明白了尋找的福祿所在,他興衝衝地對夫人說:“我們慕道多時,即將受洗歸主。我今默禱,醍醐灌頂,基督裏麵的‘信,望,愛’不就是我們一直找的福祿嗎?人生的最後一步能歸主進天國,此福祿乃是天久地長。女兒要為我們慶六十周年鑽石結婚紀念,何不就安排在複活節受洗之日同慶同賀,意義也就更深遠了。不知你意如何?”這一次鴛鴦夫人是十分的讚同。

 第二天,鴛鴦先生早早起床,拿出刻刀和印石來,他覺得到該為自己刻一方“福祿鴛鴦”的時候了。於是他對一枚醞釀以久的印章開始動工,他要刻出對夫人的一片深情和六十年的恩愛,還要刻出倆人心心相印,攜手找到過的福和祿。他全神貫注刻完了印章,然後也對著作品輕輕地吹了口氣,這次他把滿意和感謝吹了進去。當夫婦倆瞧著這枚鑽石婚紀念的新印章時,不由又想念起當年遺失的那一枚來,風雨同舟的六十年已應驗了新婚時的祝福,這段情篤彌堅的姻緣走了整整一個甲子,如同畫了一個圓,而裏麵就是這對功德‘緣’滿的福祿鴛鴦,此時他們的心中充滿了感恩。

 在複活節同慶 後的一個禮拜,清明前的幾天,至親好友,主內兄弟姐妹和一群忘年小朋友來到鴛鴦先生跟前,向躺在鮮花中的他獻歌致意,鞠躬告別。棺木裏的鴛鴦先生安祥平靜,遺像中的他卻笑吟吟看著大家,像片旁的對聯是鴛鴦夫人秀美的楷書,愈顯古風猶在。歌聲和紀念在屋裏繞樑徘徊,大家送別這位有福的人。最後蓋棺時,鴛鴦夫人上前在她心愛人的額前深情地獻上長長一吻,心中默念著……。此刻,在座的一位小朋友,正巧翻到安息禮拜程序單的背麵,上麵寫著‘Bye,天國見’,於是她就斷定這就是鴛鴦夫人最後對鴛鴦先生講的話。

 小漁先生走了,留下了一個故事讓人回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tingkeguo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群思的評論:
謝謝閱讀!過幾天把印的照片和鴛鴦夫人的楷字照片貼上去.這幾天他們把小漁先生的骨灰帶回去下葬.多謝提醒!
群思 回複 悄悄話 看後,感到像小時候看中國的民間故事,這是現代版的民間故事。
群思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就是缺個印和鴛鴦夫人楷字的照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