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蘭大筆會

亞特蘭大筆會是由一群居住在亞特蘭大的中文寫作愛好者組成。筆會提倡中英文寫作,互相交流提高。歡迎有興趣的人士加入。
個人資料
亞特蘭大筆會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新春猜謎話餃子

(2025-02-02 08:27:02) 下一個

新春猜謎話餃子

劉二安

  餃子是一種曆史悠久的民間美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流傳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肴。餃子,又稱為“扁食”“餃耳”“角子”等,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的滕國地區(今山東省滕州市境內),考古學家在該地區的墓葬中發現了可能是最早的餃子實物證據。餃子作為中華飲食文化的代表之一,隨著多個朝代的發展,逐漸成為漢民族的傳統美食,並傳播到其他國家和地區。餃子的主要原料包括麵皮(通常由冷水和麵粉混合製成)以及多種餡料,如豬肉、牛肉、羊肉、海鮮以及各類蔬菜等。餃子的特點是麵皮薄、餡料嫩,皮質柔軟且富有彈性,餡料調配精細,形成多層次的口感。傳統餃子的形狀通常為月牙形或角形,便於烹飪後識別與食用。製作過程中,將麵粉與水混合,揉成麵團後靜置,然後分割成小團,擀成圓形餃子皮,放入適量餡料,捏合成指定形狀。餃子的烹飪方法多樣,包括煮、蒸、烙、煎和炸等。餃子不僅是食物,還具有文化意義。有的地方餃子烹飪技藝還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猜謎也是一種曆史悠久的民間精神美食,新春佳節時,合家團聚,一邊品嚐餃子的美味,一邊思索謎語的奧妙,其樂融融,尤其是在北方廣大地區,還廣泛流傳著大量餃子謎語,這些謎語更是為活躍節日的文化生活增添異彩。

  餃子是食品,在謎語分類自然屬於“食品類”,目前所見較早收錄餃子謎語的是《河南謎語》(1929年),其分類為:

 

  甲組  物類

   二、無生

    醜、構造

         A.消費

          1.食品

 

  一般都是將“餃子”作為名詞即食品名稱收錄在物謎中的,例如20世紀較有影響的謎語集《中國謎語大全》,即收錄在物謎的食品類中。《中國民間文學大係·謎語卷》編纂體例製定的分類中有“飲食類”。飲食是一種文化,釋義為吃喝,是物質文化和社會風俗各部分中最能反映民族和地區特色的一個組成部分,出自西周·周公旦《書·酒誥》:“爾乃飲食醉飽。”飲食是廣義的,食品則比較具體了,其基本範圍包括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如加工後的糧食、水果、肉類等,以及各種飲料,如酒水、茶水、果汁等。近年出版的《中國民間文學大係·謎語·河南卷(一)》,即按照“謎語卷”編纂體例,將“餃子”謎語收錄在“物謎·飲食類·食品”中。但如果將餃子的製作過程例如“包餃子”“下餃子”等在謎語中反映,則應屬於事謎,“河南卷”的“事謎”分類有“日常生活類·食品製作”“日常生活類·食品享用”,收錄有“吃餃子”謎例。新出版的《中國民間文學大係·謎語·河北卷(二)》,在“事謎·勞動生產類”中收錄了一些“包餃子”“下餃子”謎語,這樣,餃子謎語的分類就比較全麵了。不過,“勞動生產類”似乎不如“日常生活類·食品製作”名稱更符合人們的閱讀與理解習慣。

  餃子謎語主要流傳在北方地區。民國時期的《民間謎語全集》內容可能是以南方地區為主的,書中沒有收錄餃子謎語。我們現在所匯輯的160多首餃子謎語,即以北方地區為主,因為餃子有多種別稱,餃子謎語也有“餃子”“水餃”“扁食”等多種謎底,福建龍岩方言謎語謎底為“餃仔”,我們一並稱之為“餃子謎語”。已經出版的“河南卷”“河北卷”(以下均使用簡稱),以及編纂中的“天津卷”“湖北卷”“湖南卷”“安徽卷”“江蘇卷”(主要是蘇北)和《20世紀50年代山東大學民間文學采風資料匯編》等謎語集,山東、山西等地的地方誌書中,都收錄有餃子謎語。餃子謎語還被收入在教材中,例如民國時期的四年級國語科《謎語一百則》(謎底或為餛飩),當代語文課本中包含有關餃子的謎語,例如“肚子圓又圓,長的像元寶‌”,這些謎語不僅在語文課本中出現,還常用於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通過猜謎語來學習和理解漢字和語言。許多兒童謎語書也有收錄,例如浙江少兒出版社的《金牌謎語》。許多人在幼時就不僅喜愛吃餃子,也接觸到餃子謎語了。  

‌  色香味形器‌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對飲食的五種評價標準,也稱為“五味”或“五美”。首先是色,指食品的外觀和色澤。餃子皮是用白麵製作,因而包出來的餃子是白色的,潔白如玉,很容易引起人們的食欲:

 

  白布包鬆香,拋到水中央。潮水漲三漲,馬上把網張。/河南卷

  白布一方包點心,赴湯蹈火有浮沉。人拿鐵網來撈起,夾入紅門進洞深。/湖南卷書稿

  白肚肚,落邊邊兒。扔進開水鍋,送到鬼門關。/河北卷

  白棉紙,包丁香,扔到河中央。紅杆落了旗,一下見閻王。/《河南謎語》

  白皮包百樣,甩到河中央,不怕浪裏打,就怕船來裝。/湖北卷書稿

  白衣裳,圓肚皮,成群跳進開水裏。出鍋一咬冒香氣,大人小孩都歡喜。/河北卷

  白紙包鬆香,放到河中央,不怕浪來打,隻怕船來裝。/湖北卷書稿

 

  “白色類型”的餃子謎語,首先將第一眼看到的白顏色的餃子皮,比喻為白布、白肚肚、白棉紙、白衣裳、白紙等,它們的共同點是白色的薄薄的物品,符合餃子薄皮大餡的特點。

  香和味大體是結合在一起的,形容餃子香味的謎例有:

 

  皮裏包著肉,肉裏沒骨頭。煮熟吃一口,香味滿屋走。/河南卷

  一物生得怪又怪,肚裏裝滿各色菜。整天愛洗熱水澡,元寶碗中疊起來。/河南卷

  滿艙美味膩麻舟,鳧水歸來刷醬油。葷素不拘抿嘴笑,有捏家道不為愁。/江蘇卷書稿

  小輪船,裝雜貨。要進口,水裏過。/江蘇卷書稿

  小白罐,彎彎蓋,裏頭裝著雜燴菜。/湖北卷書稿

 

  香氣濃鬱、清新怡人,味道鮮美、口感豐富,餃子的香味是體現在餃子餡裏的,將各種餃子餡比喻為“雜貨”,用“皮裏包著肉”“裝滿各色菜”“滿艙美味”“雜燴菜”來描述餡料調配精細,形成多層次的口感。雖然除夕夜包餃子是全國範圍內普遍的習俗,但不同地區會有一些細微的差異。例如,有些地方會在餃子中放入不同的餡料,象征不同的寓意,如韭菜餡象征久財、香菇餡象征鼓財等‌。這些習俗豐富了除夕夜包餃子的文化內涵。此類謎語較分散,數量也不多,還形不成單獨一個類型。

  造型美觀、形態清晰的食品能夠提高人們的食欲和興趣,形容餃子外形為元寶的有:

 

  肚子圓又圓,長得像元寶。/湖南卷書稿

  兩頭尖尖似元寶,肚裏裝貨可不少。中華民族好傳統,過年餐桌不可少。/江蘇卷書稿

  兩頭翹,元寶形。刀子嘴,豆腐心。/江蘇卷書稿

  一堆大元寶,並非金銀造,味美稱佳肴,過年家家包。/湖南卷書稿

 

  元包餃子是指餃子的一種形狀。餃子的外形類似古代的元寶,因此吃餃子有“招財進寶”“大吉大利”的寓意。基本方法是將餃子的餡料放入圓形的餃子皮中,對折餃子皮,將餃子邊緣向中間彎攏,然後將兩端的邊角捏緊成元寶狀。

  將餃子外形比喻為“鵝”的數量最多,占到所有謎例的一半:

 

  岸上來了一群鵝,撲裏撲通跳進河。/河南卷

  半天養了一群鵝,撲通撲通攆下河。下潛上浮待一會兒,撈起就能上飯桌。/河北卷

  北邊兒來了一群鵝,撲通撲通跳下河。/江蘇卷書稿

  從南過來一群鵝,撲裏撲騰跳進河。先沉底,後漂起,棍子趕進牙門裏。/河南卷

  從南來了一群鴨,白白胖胖都愛它,能吃肉來能吃素,噗嗤噗嗤水裏下。/安徽卷書稿

  從南來群大白鵝,郭家墳裏起,杜家墳裏落。/河南卷

  從南來群鵝,撲通撲通都下河,先沉底,後漂著。/白啟明《河南謎語》

  從南來群小白鵝,禿嚕禿嚕都下河。/河南卷

  從南來陣子鵝,撲啦撲啦都下河。/安徽卷書稿

  從南麵來了一群小白鵝,鍋家墳裏起,肚家墳裏落。/河南卷

  東邊一群鵝,趕著去下河。去時沉底,回來漂著。/河南卷

  多少白鵝打水浮,紅棍搗搗,搗到二郎廟。/白啟明《河南謎語》

  對麵來了一群鵝,撲通撲通跳下河,等到潮水漲三次,一股腦兒趕上坡。/《大王橋村誌下》

  飛來一群鵝,見水就要跳下河。/胡祖德編《滬諺外編》(1923年1月初版)

  高高山上一群鵝,軲轆軲轆滾下河。/湖北卷書稿

  鼓鼓囊囊一群鵝,撲通撲通跳下河,等到潮水漲三遍,一股腦兒上了坡。/《金牌謎語·人與自然》

  家後一群鵝,撲棱撲棱跳下河。/江蘇卷書稿

  家後有群鵝,嘍嘟嘍嘟都跳河。/安徽卷書稿

  家南來了一幫鵝,噗哩噗通跳下河。/河北卷

  來了一群小白鵝,身子一歪下了河。隻因河裏水太熱,先沉底來後漂著。/河北卷

  麵片擀得薄,包餡捏成鵝。白鵝跳下水,個個不能活。/河北卷

  木板上麵一群鵝,稀裏嘩啦趕下河。/湖北卷書稿

  南邊過來一群白布鵝,撲撲通通下潭窩。手拿兩杆槍,趕到杜(肚)家莊。/《南陽市民政誌(1986-2006)》

  南邊地裏一群鵝,見一個跳河都跳河。采錄地區 :石家莊 河北卷

  南邊過來一群鵝,撲通撲通跳下河。先沉底,後漂浮,再過一會兒碗裏落。/河南卷

  南邊過來一群鵝,撲通撲通下了河。下到河裏轉三轉,卻讓人家端上桌。/河北卷

  南邊來了一群鵝,撲裏撲嗒跳了河。/河南卷

  南邊來群鵝,一起跳下河。一去抓底赴,回來打漂洋。進了紅大門,安家落了戶。/《哈爾濱市誌 宗教方言》

  南麵來了小白鵝,撲通撲通跳下河。/江蘇卷書稿

  起南來群小白鵝,撲通撲通都下河。/安徽卷書稿

  前麵來了一群鵝,撲通撲通跳下河,等到潮水漲三次,一古腦兒趕上坡。/湖南卷書稿

  前麵來了一陣鵝,突突突地下了河。/安徽卷書稿

  我家養了一群鵝,嘰裏呱啦下了河。/《涿鹿縣誌》

  雪白一群鵝,個個跳下河。河裏沐浴過,杜家門前落。/河南卷

  一群白鵝,浮水過河,雙槳撈起,送進衙裏。/湖北卷書稿

  一群白鵝,漂江過河。兩杆紅纓槍,送到杜家莊。/河南卷

  一群白鵝,漂水過河,紅棍挑起,送到廟裏。/《中國謎語大全》

  一群白鵝,蹚水過河。要往哪去?閻王肚裏。/河南卷

  一群白鵝鵝,耍水過河河,問他做甚去呀?眊我肚哥哥。/《陽曲方言誌》

  一群白鵝跳下水,撲通撲通飛不起。/湖南卷書稿

  一群鵝,趕下河,沉底,漂起,撈出來,送進紅廟裏。/河北卷

  一群鵝,趕下河,勺勺舀,棍棍戳。/湖北卷書稿

  一群鵝,漂水過河。紅棍挑起,入到廟裏。/白啟明《河南謎語》

  一群鵝,走江河。先沉底,後漂起。紅杆送到衙門裏。/河北卷

  一群小白鵝,咚咚跳下鍋。洗個開水澡,個個笑嗬嗬。/河南卷

  一群小白鵝,嘟嘟嚕嚕都下河。/安徽卷書稿

  一群小白鵝,撲咚跳下河,個個會浮水,起來爬上桌。/湖北卷書稿

  一群小白鵝,撲通跳下河。先沉後漂浮,撈起解饑餓。/河南卷

  一陣水白鵝,滴流滴流都下河。/白啟明《河南謎語》

  遠處來了一群鵝,撲通撲通跳下坷,不見尾幹不見毛。/《定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 民俗》

  遠處來“噠”一群鵝,劈裏叭啦跳下河,先浮起一個,後浮起一窩。/《青林寺謎語選》

  遠看一群白鵝,稀裏嘩啦跳河。/天津卷書稿

 

  “鵝類型”的謎例較多,這裏僅選了一部分。民國早年出版的《滬諺外編》《河南謎語》中的“鵝類型”餃子謎語對後世影響很多,與其相似的異文在各地多有流傳,並被收錄到不少謎語集中。鵝,一種家禽,羽毛多為白色或灰色,能遊泳,正如唐代詩人駱賓王《詠鵝》所吟詠的“白毛浮綠水”,鵝的色彩、形體都與餃子相似,且其生活在水中,因而人們多用鵝來形容餃子,就很自然了。將餃子下鍋,比喻為白鵝跳水,非常形象,因餃子形體小,因而又將其形容為“小白鵝”。跳水(下鍋)時發出的聲音,用“撲通撲通”“劈嗒吧嗒”“禿嚕禿嚕”“劈裏叭啦”“撲撲啦啦”等象聲詞來模擬,仿佛再現了下餃子時歡快熱鬧的場景。再接著敘述“先沉底,後漂浮”“先浮起一個,後浮起一窩”的煮沸過程,然後“撈起就能上飯桌”“起來爬上桌”,有的還注意到“等到潮水漲三次”“下到河裏轉三轉”的煮食細節,敘述了“雙槳撈起,送進衙裏”“紅棍挑起,入到廟裏”,使用筷子將餃子吃到嘴裏,便可以大快朵頤享受美味了。因為口口相傳,謎語裏還有不少使用諧音來表現的,比如“郭家墳”“杜家墳”“杜家莊”,“郭”即煮餃子的鍋,“杜”即飽食餃子的“肚”,尤顯風趣。

  其他形容餃子形狀的還有:

 

  從南飛來一群鵓鴿,落到鍋裏打踅摸。/《大寨村誌》

  從西來了一群白鵓鴿,郭家墳裏走,杜家墳裏落。/白啟明《河南謎語》

  飛來一群白鵓鴿, 要上郭家墳裏落。郭家拿的紅杆槍, 一下趕到肚家莊。/河南卷

  南邊過來一群白鵓鴿,撲撲通通下潭窩。手拿兩杆槍,趕到杜家莊。(潭窩 :方言,指水潭。河流中水特別深的地方)/河南卷

  南麵來群白鵓鴿,撲裏撲通跳潭窩。/白啟明《河南謎語》

  盆裏生,碗裏落,紅槍打住個白鵓鴣。/《中國謎語大全》

  一群白鵓鴿,郭(鍋)家林裏起,杜(肚)家林裏落。/《汶上方言誌》

  高山一群小白鴿,尖尖嘴兒滿肚食,剛從湯溪城裏過,又到杜家去投宿。/湖南卷書稿

  南邊來了一群鴿子,落了俺家一桌子。/河北卷

  一群白脖鴿,水中打漩渦,從鍋裏起身,到肚裏落座。/江蘇卷書稿

  一群白鴨,落水洗骹,生會沕水,浮頭收散。/《龍岩方言謎語》(第1輯)

  從南來了一群白公雞,跳鍋子耍滾水。/《山陰方言誌》

  南來個雁,北來個雁,到俺鍋裏轉一轉。/《讚皇縣東王俄村誌》

  南邊來了一群雁,落到俺家一鍋邊。/河北卷

  南沿來了一群雁,咕咚咕咚下了店。/河北卷

 

  形容為與鵝同為禽類的鵓鴿、白鴿、鴨、雞、雁。鵓鴿是一種可以家飼的鴿子。甚至還形容為其他家畜、獸類等動物的:

 

  家前一對狗,打一棍子咬一口。/《20世紀50年代山東大學民間文學采風資料匯編》

  一個白狗狗,煮得鍋裏特擻擻。/《中陽縣方言誌》

  一群小白狗,圍著鍋沿走,打它兩叉把,哧溜跳進口。/《藍家莊村誌》

  從南來了一夥猴,撲通撲通跳了溝。/河北卷

  家裏一群騾,個個載上駒,湯家林裏過,肚家林裏宿/《20世紀50年代山東大學民間文學采風資料匯編》

  小白兔,耷拉肚,肚裏裝著雜貨鋪。/河南卷

  小白兔,大圓肚。身上一串小腳步,裏麵裝的雜貨鋪。/河南卷

  朝南來了一群羊,不溜不溜跳下水。/《大同縣誌》

  南邊過來一群羔羔羊,跳到鍋裏亂嚷嚷。/河北卷

  南邊來了一群羊,落到俺鍋裏個嚷嚷。/河北卷

  小耗子上鍋台,劈了啪了掉下來。/河北卷

 

  有狗、騾、羊、兔等家畜,還有猴、耗子等,都是人們熟悉的動物。“小白兔,耷拉肚”的比喻也很形象。除動物外,還有以人的“耳朵”來形容餃子的:

 

  一群胖胖大耳朵,撲通撲通跳下河。熱湯沸水遊幾圈,飛上盤子可解餓。/河南卷

 

  冬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節日,北方地區最為盛行。除春節外,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也是中國北方的一種文化象征。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據說來源於河南。相傳東漢時期南陽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冬至那天趕到了家鄉,趕到當時大雪紛飛,寒風刺骨。他見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祛寒矯耳湯”給百姓吃。鄉親們吃後,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就形成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慢慢地還演變成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民間還流傳吃餃子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紮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麵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著吃。

  五美中還有“器”,器‌:指盛食品的器皿。器皿精美、適合菜肴的器具會讓人們感到用餐的儀式感和美感,在古代尤其講究,能夠很好地表達菜的意境。器皿雖不屬於餃子的內容,但有的謎例中涉及盛餃子的碗、盤,有些涉及盛放餃子和製作餃子的器具:

 

  緊不擠慢不擠,做了一個簞子,三撲通兩撲通,扔到一鍋裏。要溢鍋就用冷水潑,要漂上來還要按下去。/河北卷

  辛辛苦苦包了一苤子,撲哧撲哧扔它一鍋的。漂上來還得按下去,動不動就要冷水潑。/河北卷

 

  擀餃皮兒骨碌兒

  粗不過一把,長不過一拃,女人們常耍。/《大同市誌1993-2013》

 

  簞子,用高粱秸稈釘在一起盛放東西的廚房用具,一般為圓形的,用來盛放包好的餃子,或擀好的麵條。有的地方叫蓋子。緊不擠慢不擠:“不擠”,就是“捏”。緊,義為快。相對來說,就是“慢”。苤子原意為植物名,苤讀作piě,與簞子同義,豫北一般寫作“拍”,讀如piē,一種鍋蓋子。擀餃皮兒骨碌兒,即小擀麵杖,這首謎語屬於葷謎素猜。

  在中國北方的一些地區,還有將硬幣包進餃子的習俗,寓意新的一年財源廣進,好運連連。人們通過在餃子中包硬幣來表達對新一年財富的美好祈願。《河南謎語》中有一首“包錢餃子”的謎語描寫的這種幸運餃子:

 

  朝廷倒了運,入了迷魂陣。過去水火關,接到宛平縣。快頭去送信,誰要救出真天子,才是有福人。

 

  過去的銅錢“通寶”,是自唐初至清末銅幣的一種名稱,常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號(國號)這些朝廷的象征,將餃子餡比喻為“迷魂陣”,銅錢包在迷魂陣中便是倒了運,但卻會給人們帶來好運。經過水煮火燒的磨煉,煮熟的餃子就可以盛放到碗中(“宛”的諧音),快頭,捕快(捕役和快手合稱)的首領,這裏諧音“筷”,筷子夾起餃子吃,誰能吃到包著銅錢的幸運餃子,誰就是救出了朝廷真天子,誰便是有福之人。這一首謎語,將幸運餃子從包餡、下水煮、撈進碗裏,到舉起筷子食用的過程詳細地敘述了一番。

  物謎“餃子”和事謎“包餃子”“下餃子”,就像“雨”和“下雨”謎語一樣,其實是一體的,不必有意割裂開,我們在研究餃子謎語時,也是融合在一起進行分析的。有一首事謎“包餃子”,則是專門描述了包餃子的過程:

 

  木老婆兒拉了個餅兒,肉老婆兒托在了手心。二妹子嬔了個蛋,伍小姐急巴巴來包。/河北卷

 

  用擬人法,木老婆為擀麵杖擀餃子皮;肉老婆兒為手心托起了餃子皮;兩隻手為二妹子,嬔蛋,指用兩手捏起餡兒;五小姐即用五個手指來包餃子。謎語中有動詞“拉”“托”“嬔”,最後用一個“包”字點明了主題,與其他大多餃子謎既可理解為物謎,也可理解為事謎不同,這是一首典型的事謎。還有一首描寫靜態的餃子形狀,則隻能作為物謎:

 

  黃金布,包銀條,中間彎彎兩頭翹。/安徽卷書稿

 

  餃子皮北方多用圓形,南方有的地方用方形皮包元寶餃子:

 

  四四方方紙一張,中間包起紫花糖。客來急欲沉河去,上岸撈來入肚腸。/湖南卷書稿

  四角方方一塊田,上頭點著四出戲,頭一出是胡胡□□,第二出是張飛割草,第三出是小二姬趕氈,第四出是鰱動水歡。/《20世紀50年代山東大學民間文學采風資料匯編》

 

  前一首流傳於湖南婁底,方形的餃子皮“中間包起紫花糖”,可能指餡的顏色,也可能指糖餃子。南方有些地方包肉餡餃子的時候,也包幾個紅糖或加芝麻花生等餡的餃子,吃到中彩運氣好。後一首謎底是“包餃子”,采錄自山東沂水,謎麵尚缺二字,“四角方方一塊田”可能是指擀麵板或方形的餃子皮,四出戲可能是指包餃子時和麵、調餡、擀皮、下鍋的順序。

  餃子謎語一般都是單謎,見到一首組謎:

 

  包餃子、捏窩頭

  富家過年,二上八下;窮人過年,九外一中。(打事物二)/《襄陽民間謎語》

 

  這其實是一幅謎聯。《清末民國諷喻聯集》裏有一副對聯:“別家過年二上八下;我家賀歲九外一中”。其中的數字,都是指手指頭。“二上八下”,是包餃子的手勢;“九外一中”,則是捏窩頭的手勢。還有傳說,從前有一個窮書生,每逢年關感慨貧富懸殊,世道不平。有一年除夕,窮書生實在生氣,揮筆寫對聯以抒胸中鬱悒之情:“富人家過新年二上八下,窮書生除舊歲九外一中。”前者是包餃子的動作,二個手指在上麵,八個手指在下麵;後者是捏窩頭的姿勢,九個手指在外麵,一個手指在中間,意思是:富人包餃子,窮人捏窩頭。謎聯含蓄、形象、生動,不是故作風趣、戲謔,而是憤懣心情的表露,讀來讓人潸然淚下。

  《民間謎語全集》雖然沒有收錄餃子謎,但收錄有“餛飩謎”和“湯圓謎”。

  餛飩,也叫雲吞、抄手,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民間傳統麵食。餛飩在演變中分化出餃子。製作餛飩時,先用薄麵皮包肉餡兒,下鍋後煮熟,食用時一般帶湯。古代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混沌”,依據中國造字的規則,後來才稱為“餛飩”。以前餛飩與水餃並無區別,至唐朝起,正式區分了餛飩與水餃的稱呼。現在還有湖北人稱餛飩為水餃,福建人稱餛飩為餃子的別稱扁食,都極易於餃子混淆,一些餛飩謎語,其實與餃子謎語區別不大甚至一樣,成為多底謎語,例如“白紙包鬆香,投在海中央,無風三尺浪,鐵絲網來張。”《民間謎語全集》謎底標為“餛飩”,同為民國時期出版的四年級國語科《謎語一百則》(第二冊)謎底以圖表示,很難分辨是餃子還是餛飩,而在河南、湖北流傳的這首謎語的異文,謎底則都明確標為餃子。餛飩謎語如下:

 

  白布包麝香,丟在池中央。一見池水漲,忙把鐵網張。/河南卷

  後門口,一群鵝,人客來,趕下河。/《中國謎語大全》

  青肚皮,白肥肉,湯家灣裏過,杜家灣裏宿。/《中國謎語大全》

  四四方方一點紅,打起包袱去廣東,走到陽溪龍遊過,到得漢口無影蹤。/《民間謎語全集》

  四四方方一點紅,打起包袱去打工。走到安陽過湯陰,到了道口無蹤影。/河南卷

  小白船兒怪模樣,裏頭住著肉姑娘;喜歡浮在圓池塘,一遇波浪進大網。/《民間謎語全集》

  雪白絹片包茴香,聽聞契叉響,快快丟落河中央。(契叉:響聲)/《寧波謎語》

 

  同樣的顏色:白;同樣的形狀:鵝;同樣的動作:下河;同樣的諧音:杜(肚)家。餃子謎和餛飩謎確實極易混淆的。餃子和餛飩最大的區別在於餃子皮大多是圓形的,而餛飩皮通常是方形的,傳說餛飩是混沌之初的人間食物,是給女媧造出來的人吃的食物,隻能代表地,所以餛飩皮做成方形的,在餛飩謎語中即描述為“四四方方一點紅”,“一點紅”是指餛飩餡,必須是肉餡,“裏頭住著肉姑娘”。地域性在謎語中也有體現,例如大多數地區流傳的“到得漢口無影蹤”,著名的道口燒雞產地滑縣卻流傳為“到得道口無影蹤”。

  再看看湯圓謎,謎底有“湯團”“湯圓”“湯圓子”等名稱,北方地區大多稱為“元宵”,也有屬於事謎的“做湯團”“煮元宵”:

 

  白白的,圓圓的。下鍋一煮黏黏的,吃上一口甜甜的。/河南卷

  白白身子圓溜溜,樣子像個乒乓球。放在鍋裏煮一煮,全家吃它過十五。/河南卷

  白糖梅子真希奇,也沒核兒也沒皮。/《民間謎語全集》

  白糖梅子真稀奇,也沒核兒也沒皮,正月十五沿街賣,過了正月沒人提。/《中國謎語大全》

  從南邊來了一群雁,嘟嘟嚕嚕都下蛋。/河南卷

  大街一物喜歡人,沒有窗戶沒有門,打哪進來個核桃仁?/河南卷

  腹內香甜如蜜,心中花紅柳綠,白沙灘上打滾,清水河中沐浴。/《中國謎語大全》

  個頭溜溜圓,顏色白光光。正月十五吃,味道賽蜜糖。/河南卷

  後門頭,一潮鵝。人客來,趕落河。/《寧波謎語》

  沒有窗戶沒有門,從哪進來個海棠人?/河南卷

  身上潔白如玉,心中花花綠綠。白河灘上打滾,清水池中沐浴。/河南卷

  身上潔白如玉,心中味甜似蜜。白沙灘上打滾,清水池中沐浴。/河南卷

  水裏行來雪裏滾,層層白袍穿在身。赴湯蹈火走一趟,感化唐王動了心。/河南卷

  小白狗,沿浜走,射一槍,咬一口。/《中國謎語大全》

  小白狗,圓溜溜。鍋裏走,咬一口。/河南卷

  小小丸子白又白,裏麵黑泥流出來。/河南卷

  雪白一群鵝,湖裏來遊過,嘴家門前過,杜家門前落。/《中國謎語大全》

  一群穿白小將,身體圓圓胖胖。胸藏黑黃紅綠,清水池裏蕩漾。/河南卷

  一群滾圓小胖胖,細皮白肉真健康。白沙灘上打個滾,清水池中走一趟。/河南卷

  一隻小白狗,刺一槍,咬一口。/《中國謎語大全》

  圓周周的一個小白狗,紮一槍,咬一口。/白啟明《河南謎語》

 

  做湯團

  挪圓又打扁,打扁又挪圓。/《中國謎語大全》

 

  煮元宵

  東邊一群雁,西邊一群雁。來到水坑邊,劈裏啪啦就下蛋。/河北卷

  南邊來群雁,劈裏啪啦就下蛋。/河北卷

  南來兩隻燕下了一窩蛋。滾到湯鍋裏,撈起進了碗。/河北卷

 

  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的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所興起的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板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糖,外麵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軟糯,回味無窮。同時,湯圓象征合家團圓美滿,吃湯圓也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裏闔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備美食。寧波是湯圓的起源地,民國時期出版的《寧波謎語》即收錄有“湯團”謎語。湯圓謎與餃子謎有相似處,雖然都是白色,都要下水煮,都是節令食品,但明顯的區別在於形狀不同,一是扁的,一是圓的,如湯圓的“圓溜溜”“圓周周”“圓圓胖胖”;還有味道的不同,如湯圓的“腹內香甜如蜜”“心中味甜似蜜”,餡的不同“心中花紅柳綠”“打哪進來個核桃仁”等。在河北流傳的幾首事謎“煮元宵”中,“群雁”的比喻亦見於餃子謎,隻有“下蛋”才顯示出湯圓“圓”的特征,顯示出其與餃子的不同之處。

  因為“餛飩謎”“湯圓謎”與“餃子謎”有太多的相似處,故附在本文後供大家一起比較與欣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