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次回國,親朋好友們都熱衷於到比較高檔的大飯館吃飯。包間裝修考究,陳設豪華,好幾名服務員送菜遞毛巾等等,特別是讓我見識了一下那禮儀小姐成隊接待的氣派。但是那高檔的飯館吃了幾次也就那麽回事,基本菜式都差不多,沒有太多特色。包間裏服務倒是周到,環伺左右的好幾名服務員目光炯炯地看著你,一看你水杯裏剩半杯水了,馬上殷勤地上來加水;盤子裏留下了塊骨頭,也馬上給你換盤。過分殷勤的服務咱們好像有些消受不了,有點讓人監視著吃飯的感覺,吃了什麽也沒有滋味。其實我們在海外最惦記的還是那些地方風味小吃,當地特色吃食,那些才是真正的家鄉味;還有聽著家鄉話的隨意親切的就餐氛圍,才有回家的感覺。如此,才能真正解我們的思家鄉美食之饞,思鄉之渴。
這次回國發現風氣有些改變,家鄉人非常熱衷於當地菜色,稱為土菜,而且是越土越好。一說去哪裏吃飯,脫口而出就是去“大排檔”。但家鄉人說的大排檔和廣東、香港一帶所說的大排檔即街頭小吃攤不同,那其實還是一個正兒八經的餐館,有的規模還挺大,有的還有包間,隻是餐館裝修簡單,沒有那些花飾紅燈籠之類的,也沒有高級家具,更沒有目光炯炯地看著你一舉一動的服務員環伺左右。就是正常的點菜、上菜,如同在美國的中餐館吃飯差不多。
那天我們全家十幾口人去了一間當地非常著名的所謂大排檔餐館。那是一個家庭餐館,做的是自家拿手的家常菜,也可以稱為當地的私房菜。他們農村有親戚,每天直接送隻施用農家肥種的新鮮蔬菜來。
這一點對招徠顧客是非常重要的,有必要說明一下:在我們那個城市,居民都有吃新鮮菜的習慣。像我們在美國這樣一買就買一周的蔬菜的情況在我家鄉的城市裏很少見。每天早晨去買菜是許多家庭主婦一天中的第一件事——買了菜再去上班。郊區農民清晨從地裏摘了菜直接送到菜市場或者沿街叫賣,賣完菜再收買居民家的小便(例如一角錢一桶)挑回去。多少年以來都是如此,即使是文革期間也不例外。現在農民早晨進城賣菜的我還見到,但是否還有農民收買或者還有居民出售積攢的小便就不得而知了。不過人們買菜時都會問是農家肥還是化肥種的,前者要比後者價錢貴。
再回到我們去的大排檔餐館的餐桌上來。首先讓我感興趣的是餐具,主要是指盛菜的器皿五花八門,相當有特色,絕對鄉土:有的是造型可愛的瓷盆、瓷碗,有的是陶罐,有的是鼎,有的是小木桶或者鋁盆,還有的幹脆就是一口鐵鍋……
看到這樣豐富多彩的餐具,不用我說裏麵裝的是什麽,您一定也看出來了,都是香噴噴的令人垂涎的好吃的菜。據說,這家餐館的生意好得不得了,連市長宴請外地客人上級領導也都到此來。其餘各路神仙也是絡繹不絕, “食為天”的普通老百姓更是趨之若鶩,需要提前幾天預定才有位置。
當然,我們那個城市裏著名的有特色的大排檔還有許多。隨便走過一條街,就是一大排:
這不,侄子也帶我們去了一家。這一家裏有兩樣菜我想特別說一說。
一樣是青辣椒炒豬油渣,聞著香,吃著更香。
想當年,在插隊的時候,缺油少肉,豬油渣可是最好的好東西。記得有一次,我們知青隊通過關係買了二十斤豬油渣帶回到鄉下。因為有了這二十斤油渣,全體知青吃了兩個月的幸福餐,炒任何菜都切幾塊油渣去炒,既有油又有肉。哪怕是炒蘿卜幹,炒南瓜,炒土豆,哪一樣都是美味,又下飯。事後算夥食帳,那兩個月個個都超過糧食定量,有的男生居然每天吃一斤八兩飯。我們一邊吃,一邊回憶往事,也算是憶苦思甜了。嗬嗬嗬。為了預防高血脂,多少年我們都沒有碰過豬油渣,但並不等於我們不想念它。也有某種科學依據說,適當吃點動物油其實對身體也是很有好處的。
另一樣是梅魚尾巴,聽說過嗎?
魚尾巴是我小時候最喜歡吃的。記得我奶奶老說,吃了魚尾巴會尋尾(客家話,即吃了還要吃的意思),所以我一直喜歡吃魚。不過,這樣美味的魚尾巴我還是頭一回吃到,外酥裏嫩,又香又辣。大家一人一塊一會就吃完了一盤,還不過癮,又再點了一盤,又吃完了,還想點第三盤,可惜大家的肚子都滿了,再也吃不下了。如果不是第二天我們就動身回美國了,相信我們還會再去吃一次。至今我們還經常垂涎無比地懷念著那盤魚尾巴,什麽時候,還能再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