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283)
2010 (239)
2011 (277)
2015 (64)
2016 (320)
2017 (153)
2025 (2)
女兒一歲,請了幾家平日走得親近、並且也有孩子的朋友來家熱鬧熱鬧。一直忙忙碌碌,等人到齊,才發現三家朋友,竟然恰好是我生命中幾個不同階段的舊友,前後時間跨度二十多年──竟都在距離相識地千萬裏之外的亞城聚齊了,不能不歎為奇事。
淵源最久的要數小學同班同學昱,不久前才聯係到,與她的重逢也是最奇妙的。
我數月前投稿到《多維時報》的一篇“尋親記”,到九月下旬終於被刊登出來,記述的是今年春上,失散多年的表姐通過互聯網上的我的兩篇文章,千裏迢迢拜托多年前的老友找到我和父親、並終於在半世紀之後聚首的一段傳奇故事,同時也牽出我們家族的一段辛酸史。出乎意料的是,這篇文章,竟然又成為再度牽係起我與老同學的紅線。
我們都出國多年,早失了聯係,並不知道彼此都在美國,也不曾指望還會再見。老同學剛剛調動工作,從外州來亞特蘭大買房、安頓下來不久,應女兒的要求,把閨房刷成她最愛的粉紅色。為了保護地毯,她把幾周前從超市取來、還沒來得及看的幾份報紙一張張攤開鋪在地上。在刷牆的間隙,她無意中一低頭,目光恰好落在一個不是很尋常、既熟悉又遙遠的名字上。她回憶說,當時心想不會這麽巧吧;可越往下讀,越肯定是我──好記性的她,還記得小時我曾跟她講過的我爺爺的故事。一開始,她還猜想我可能在外州,讀完全文,才發現竟然與她在同一個城市;更奇的是,這篇文章連表姐的朋友如何找到我的“捷徑”都指明了,依樣找來,很輕易便與我通上了話。
故人從天而降,我的驚喜可想而知。說上幾句話,老同學從前的模樣、感覺似乎都回來了。我們很快約定了時間見麵。讀大學時我們還見過,一下跳過十多年,再相見都成了孩子媽──而她的女兒恰已是我們初相識時的年紀了。我們敘舊事、聊近況,交換著各自知道的老同學的消息,從前那些久遠而模糊的記憶漸漸都鮮活起來。
“你一點都沒變嘛!”
“你也是啊,還跟從前一樣!”我們笑著看對方。
老友還是那麽清麗、聰慧、從容,一如我記憶中的模樣。十幾年的時光當然是悄悄添了些許痕跡的,不經意卻不那麽容易察覺。
秋陽斜照在窗外,兩個孩子在我們腳邊的地毯上快樂地爬來爬去,讓人不由得感慨光陰荏苒。
歲月是這樣匆匆。可多年以後,我們能在異國意外重逢──由一個故事引出另一個故事,除了感謝上天的眷顧,我還能說什麽呢?
第二家朋友,夫妻倆都是我大學一個係的同學──係裏分三個班,恰好我們一人一個。他倆的戀情當年是完全保密的,直到出國幾年後,我才在另一個同學處聽說他們畢業不久便成婚的喜訊。我們三人老家同省,而男同學跟我更不僅來自同一城市,居然還與我同年同月同日出生。遇見他們的經過也很有趣。
中國城有一家物美價廉的小川菜館,很合我的武漢口味。幾年前臨近聖誕節的一天中午,我又去點外賣,耳邊突然聽到一個久違的熟悉嗓音。回頭一看,大學畢業後七、八年從未聯係過的同學竟然就在麵前。四目相對,我一時舌頭打結,還是同學反應快,一口驚呼出我的名字。我忙問他太太,原來就坐在不遠處的桌旁,這時也走過來驚喜相見。一時間他鄉遇故人,大家都格外高興,我連忙把外賣改作“堂吃”,三人坐下邊吃邊聊。這才知道女同學已來到我就職的同一家政府單位工作半年,因為部門繁多,又分別在不同的辦公點,竟然一直不知。男同學則在外州工作,隻周末回來,因為也喜歡這家餐館的口味,常常光顧──原來倒是我們共同的家鄉胃把我們聚到一起呢!
去年作房產經紀的先生幫他們覓得一處佳宅,離我家隻有一英裏遠;最近這位男同學從外州也調到我們單位工作,與我還是同部門──於是我們三人更升級成同鄉、同學、現任同事還外加半個鄰居的關係。我們的父母恰好同時都來探親,兩家走動更多。同學的父親在後院“墾荒”並大批量種下的蔬果,在他們走後陸續豐收,同學把整桶的紅薯、南瓜和辣椒送到我家,我們幾個星期都沒吃完。
後來又去過那家餐館吃飯,大廚換了,味道大不如從前,我們便也不再去了。朋友卻長長久久留了下來。
還有一位朋友則是我在加拿大時的同事和好友,我從公司辭職離開的時候,以為和其他同事一樣,再不會見到,臨走前還特別在我辦公室合影留念。可兩年後,她和先生為了奔赴更好的生活也來到美國。在物色安家地點的時候,他們從北方來訪,除了到我家,還要去她先生家人從前在國內的一位鄰居家。亞特蘭大市區分布極廣,朋友家常常相距甚遠,可一查地圖,發現我們兩家竟然隻相隔幾分鍾的車程,令人難以置信。後來他們全家果然在亞城安家落戶,我不勝高興地迎來又一家老友,而他們的那家老鄰居也成了我們的好朋友。
身邊的朋友圈裏,象我們這樣有多國身份的人並不多,除了跟美國的移民局和其他部門打交道,我們還常得向加拿大有關部門申請辦理文件。這其中的苦楚與無奈,不親身經曆的人是難以體會的。所幸有彼此──我們互相交換移民法信息,為兩國時常變動的法規一起琢磨對策,也偶爾一起發發隻有我們自己理解的牢騷。又加上曾經在同一公司和部門共事,不論是找工作,還是辦證件,當需要證明人簽字或電話推薦,我倆便很自然地互相提供方便──都已是輕車熟路,連必要的叮囑和解釋都省卻了。
緣分這東西真奇妙。假如那篇文章不是在那個周末刊登,假如同學的女兒沒有要求粉刷房間,假如被鋪在地上的報紙是另外一麵,或者同學沒有在恰當的地方低頭看上一眼……任何一個環節相差毫厘,都可能使我們失之交臂。可這麽多的“意外”卻不偏不倚湊到一塊兒,成全了我們。
然而,誰也不知道,故人相聚的時光會有多久──從加拿大舉家南遷的朋友,在不遠的將來,可能又要去別處安家了。在北美的生活,永遠不變的似乎隻有一個字──變。我們所能把握的,唯有好好珍惜,今天人生的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