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1 | 吃飯像過節
(2009-04-08 18:25:38)
下一個
“吃飯像過節”是爸爸對淘氣的形容。
時不時聽見有爸爸媽媽為孩子的吃飯問題發愁。曾經,我們也是其中之一。那時的淘氣不是不吃,而是挑食,吃的種類很少,還對質地特別挑剔。那時給他做飯真是特別辛苦。OT說他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咀嚼,如何區別對待不同的食物,屬於少數的在吃上需要特別幫助的孩子。接受了半年的OT輔導,當時並不覺得很見效。
也許也還是有用的。隨著他漸漸長大,牙齒和口腔肌肉變得強勁,咀嚼吞咽不再是問題,也能對付各種質地的食物。比起從小食欲旺盛,在吃方麵很獨立的孩子,如大東東,還差得不少。吃蘋果,削皮之後,一定要去核,切成兩三塊。肉蛋塊大一些,就會做欲嘔狀。另外,不吃不容易嚼的東西,如葉子菜,不吃容易塞牙的東西,如牛肉,不吃味道略微濃重的東西,不吃大部分蔬菜,等等。
好處是找到了他明顯愛吃的東西:麵條,餃子。他接受了飲食健康,營養均衡,必須吃蔬菜這些觀念。除了他愛吃的,他可以接受的食物,比如幾種蔬菜,可以作為任務布置給他。他一般都會老實完成。
有趣的是他會點菜,而且能把自己的要求提得很清楚。做飯時比較照顧他的喜好和要求,他覺得在這個問題上有一定控製權,積極性大漲。提到吃飯,大部分日子都是興高采烈。
飯菜做好,還沒上桌,他會跑過來探頭看“做的是什麽”,如果看見他喜歡的,用不著我們提醒,自己就會跑去洗手,爬上桌子。如果兩三小時之內洗過手,他會想省略洗手的程序。會自己拿勺那叉或筷子。今天還開始擺吃飯的墊子。等了一會,不見飯菜上桌,會跑過來催。總之,很積極。
有時吃完午飯,聊天似的就問:“今天晚上吃什麽?”一付很向往的樣子。
周二下午在遊泳池,對他說該準備回家了,他的反應是:“爸爸在家把飯做好了?”聽說爸爸還沒回家,飯也沒做好,就不肯走。家的作用,首先是食堂嗬。
他喜歡麵食。如果問“你想吃什麽?”,他的答案一定是“麵食”。麵食的發揮餘地很大,是解決小孩子挑食的好辦法。
上菠菜,淘氣是絕對不吃的。吃什麽麵條?他會選擇“綠色的麵條”,明知道那綠色來自於打碎揉進去的菠菜糊。吃什麽餡兒餃子?上一次,他點的是“綠色的餡,菠菜餡”。菠菜是醫學雜誌上推薦的營養最好的三種蔬菜之一。他對菠菜“製品”的喜愛,讓我們很放心。他不是討厭菠菜,隻是不喜歡處理不了菠菜本身的質地。芹菜也是一樣,他很喜歡芹菜三鮮餡的餃子,但拒吃芹菜。
近來食量頗大,吃餃子吃得比媽媽多。早飯吃很多,比爸媽都多。上學的日子,中午帶飯,五個餃子,一定吃光。作為零食的奶酪和小魚餅幹也吃的光光。回家就說餓。在家的日子,周二煮12隻餃子,他吃了7隻,剩半個餡兒。周四大概因為上午打了球,煮13隻餃子,他吃了8個。盤子裏剩下三個時,他連忙都夾到自己的小碟裏,說都是他的。每天總食量已經和媽媽差不多,一半的日子比媽媽吃得多。
必須說,近來比較自私,尤其在吃上,恨不得盡量都劃拉到自己碗裏。目前還在可以接受範圍內。
喜歡看他吃東西。吃相有點貪婪,總體禮貌還不錯。這周,他點菠菜豬肉蝦肉餃子,吃了第一個,立刻說:“好吃,我喜歡菠菜餃子。”又給他包了芹菜加豬肉魚肉雞蛋的餃子,第一口下去:“嗯,好吃!”吃第二個,又說:“媽媽,這個餃子很好吃。”想起來的時候,還會說謝謝。
上個周末,在朋友家聚會,又有朋友說到他家兩個孩子不肯吃飯的問題。當時,給他們兩條建議,不過,看他們的樣子,沒當回事。
第一,孩子的飯菜盡量簡單,清淡,花樣少。在我們是誤打誤撞撞上的,我們口味本來清淡,做菜愛偷懶,不怎麽換花樣主要是因為淘氣點菜。後來發現,這是適合孩子的做法。孩子的口味習慣和大人不同。
朋友夫婦其實很會做中國菜,而且是比較地道的中國菜,味較重。每次去他家吃飯,都有很多個菜,花不少功夫。卻不投孩子喜歡。其實,他家兒子到我們家來玩,有時和淘氣一起吃午飯,每次都吃得不錯,雖然沒有淘氣多。他們不認為和飯菜有關,而認定因為有淘氣同吃。兩個孩子都在他家,淘氣沒有在家吃得好,他家兒子仍是不吃的。
第二,不喂飯,讓孩子自己吃。偶爾著急時,我們也會喂一兩下,淘氣雖然不是很抗拒,看得出來,他把我們喂的當做了強製性的任務。朋友現在還是追著喂,因為不喂孩子就不吃,喂了還能吃一點。其實是惡性循環,再說孩子邊玩邊吃,從衛生和禮儀上講,也非常糟糕。四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需要感到自己對自身事務的控製權,父母對他的判斷的尊重。
真不明白,吃飯何以成為不少父母頭疼的第一大事?也許,隻是我們幸運,沒有遇到真難對付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