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9| 生命和死亡
(2009-01-11 20:00:58)
下一個
周三天氣很糟,又是雪,又是凍雨,學校關門。這周淘氣在家呆了三天。學中文的興頭就維持了一天,計劃這周要認下的字倒是認得了。作為獎勵,給他讀書。讀《神奇校車,海底》,引發了點小麻煩。書裏說到“生物(living things)”,淘氣問:“什麽是生物?”“生物是活的。”“什麽是活的?”“海裏的魚,各種動物,鳥啊,蟲啊,都是活的,你也是活的,我也是活的。”當時沒注意,舉的例子都是動物。“活的是會動的,是不是?”“動物是會動的,植物,像花啊,草啊,樹啊,不會動,可也是活的,也是生物。”“汽車也是活的,靠墊也是活的,都是生物。”“不是。汽車和靠墊不是活的。它們是人造出來的,不是生物。”“因為靠墊不會動嗎?”淘氣拿著靠墊比劃著:“如果我把它扔出去,它就會動了。”好笑說:“靠墊不是活的。你把它扔出去,它動了,可並不是生物。它不是自己會動,對吧?”回想起來,媽媽的回答導致了後麵的問題。“石頭是不是活的?石頭會自己滾下去。”頭疼地想著怎麽能一兩句話概括生物的本質:“生物是有生命的。”“生命是什麽?”“生命就是——”猶豫了一下,還是說:“出生,長大,最後會死亡。”美國占據主流的主張是盡量不讓小孩子接觸死亡之類的事情,甚至,不對他們說這些詞,認為這些傷痛的詞匯對孩子的心理成長不利,造成傷害。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欣賞東方哲學對生死的超然,認為生活中隨時可能發生不幸,與其讓孩子連概念都沒有,突然麵對某些不幸,不如讓他知道那些存在。商量後確定宗旨,不渲染不強調不回避,遇到時盡量平淡地說明。因為之前說過生物是活的,他是活的,得出他是生物,淘氣立刻說:“我不會死!”再次猶豫了一下,輕輕說:“你也會死。你出生,長大,變老,然後,會死。媽媽老了以後,也會死。”淘氣隻呆了一下,就繼續問:“plankton(浮遊生物)也是生物嗎?”稍晚,他又想起來,問:“汽車會不會下蛋?”“汽車不會下蛋。”“因為汽車不是生物,是不是?”“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會下蛋,有些生物下蛋,有些不下蛋。”那一天平安過去,生物和死亡的對話似乎沒有對淘氣造成什麽不好的影響。今天傍晚,應淘氣前兩天的要求,包餃子。一邊幹活,一邊應付他無窮的想象和問題,有些辛苦。窗外車燈閃過,忙說:“去看看,爸爸回來了。”淘氣煞有介事:“那不是爸爸,肯定是個陌生人。”“陌生人到我們家來了?會怎麽樣呢?”“陌生人會進到房子裏來,那把刀,對著你,這樣,這樣。”他拿手對著我比劃了兩下。愕然。不知道他是那裏聽來這些,還是自己想出來的。也許是——前些日子,他問為什麽要鎖門。我隨口回答不鎖門的話,可能會有陌生人進來拿走我們的東西,甚至傷害我們。“陌生人對媽媽這樣,你怎麽辦呢?”“陌生人隻對你這樣,不會對我這樣,我沒關係。”“那你要不要保護媽媽呢?”小女人心態作怪!“什麽是保護媽媽?”“就是不讓媽媽受傷害,如果媽媽受傷害,你就沒有媽媽了。”“沒關係。我可以照著你的樣子再做一個。”合著他以為媽媽是做出來的?!有點好笑,也有點傷心:“你可以自己做個媽媽呀?那你自己做個媽媽,晚上陪你睡覺吧。”淘氣感覺事態不好:“不要。我就要你。”“你不是可以再做一個媽媽?讓那個媽媽陪你吧。”“不要。因為你還沒有死。”暈倒!老公聽得直皺眉:“你怎麽這麽對媽媽說話?”淘氣不急不忙地解釋:“如果你太老了,就會死。等我老了,也會死。”無語。他說的一點沒錯,也是我告訴他的,隻是,這種話被孩子這麽直白地說出來,聽著真不是味兒。我們沒有多說什麽,所以,這段對話過去就過去了。淘氣一點不象被“死”這個詞陰影了的樣子,當然也不可能真的明白是怎麽回事。我現在懷疑,美國人不對孩子談論死亡,更多的是為了大人省事。我們的做法對不對,也真沒把握。四歲生日以後,才過了兩個多月,可確實覺得四歲的淘氣“成熟”了很多,會注意思考很多東西,明顯地會邏輯推理,問題也多多了。對他的問題,很多時候回答得小心翼翼,可好像還是答不對,導致意料不到的結果。對這類敏感問題,不清楚到底怎麽對應最好。對付小家夥,開始有力不從心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