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耳朵
(2008-06-27 08:59:46)
下一個
昨天下午,從遊泳池回來,很疲乏。淘氣卻嚷著:“我不累!媽媽陪我……”
最近還無師自通地學會一個句式。每每叫他自己做什麽,就來:“不要!媽媽幫我……,總是媽媽幫我……”
實在累了,隻想坐著不動。拿過漢字卡:“看看淘氣能拿多少卡片。”很久沒給他過卡片,認識的字大半還記得,猜的本事也不錯。說對的卡片歸他,不認得的歸媽媽。淘氣不是很感興趣,懶洋洋地過完一大半,再也幹了:“剩下的都是媽媽的。”
媽媽還不想動呢:“我們聽音樂吧。不聽misic wonderland了,換一個CD,好不好?”
“好。”
換什麽呢?Beethoven at bedtime正好在邊上。
音樂響起,淘氣表情一凝:“那是什麽呢?裏頭有什麽呢?”
“是music啊。你說有什麽呢?”
“裏頭有好多樹。”
樹?不是田園,也不是維也納,怎麽聽出樹來了?媽媽有自知之明,對音樂知之甚少,隻算比古典音樂盲強一點。家裏幾盤古典CD裏的曲子絕大部分都聽不出來名稱,也不懂意境,隻當作放鬆心情的背景音樂用。
CD盒子上寫著symphony No.2。從書架上翻出《音樂聖經》,找到這首樂曲。
淘氣凝神細聽:“什麽在叫?有個大東西。”
“是什麽大東西?”
“是個大恐龍。”
音樂聖經:“貝多芬已預感它可能完全失去聽覺,這部交響曲是貝多芬在與命運搏鬥中寫成的,……被稱作‘英雄的謊言’,有一位萊比錫的著名評論家這樣描述這部作品:‘一頭粗野的該物,一條被刺傷了的龍,不肯死去,直至流盡最後一滴血時,還怒不可遏,用尾巴狂怒地抽打,直至在痛苦掙紮中僵死。’”
小東西說的靠譜啊!“大恐龍happy or sad?”
“He is sad.”
音樂聖經:“這部作品包括四個樂章:1.柔板,朝氣蓬勃……主題剛勁,喧鬧,活潑……2.小廣板,弦樂組寬廣地流動,木管樂器溫柔地回應。3.諧謔曲,快板……4.極快板……”
淘氣的說法:“大恐龍要睡覺了。小恐龍要去找媽媽,他開著車去找媽媽,他開得好快好快,他slow down了。小恐龍找到媽媽了,大恐龍睡著了。”
第二個曲子是Romance No.2,舒緩輕鬆的。音樂聖經上找不到對應的曲名。
問淘氣聽見了什麽。淘氣被大恐龍小恐龍絆住了,又看見《音樂聖經》封麵上錯位的兩個半拉小提琴:“這是什麽?”
“小提琴。violin。”
“這個呢?”
“這是弓。演奏小提琴的時候,把弓放在弦上,來回拉,就會有音樂出來。”
“那,guitar呢?”
“吉他不用弓,用手指撥弦,也會有音樂出來。”
老早,遠在懷孕之前,就聲明我不會要求孩子學樂器,特別不會要求學鋼琴。再高雅的事情,如果因為“大家做了,我也要做”,也流於低俗。何況,大人付出的心血和金錢,孩子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比較收獲,往往得不償失。我寧願把這筆投資放在更符合孩子天性的地方。
淘氣在胎兒的時候就表現出對聲音的敏感。出生後,這種敏感既表現出讓人喜悅的一麵,比如語言的模仿能力,也表現出讓人頭疼的一麵,比如很多家用小電器都會讓他緊張不安哭泣。
偶然在中文報紙上看到山葉的廣告,說到他們音樂教學的宗旨不僅在於培養音樂人才,更側重於培養孩子的領受能力,對幼小的孩子尤其在於培養聽力,讓他們想學習人類語言一樣,學習音樂語言。被這個說辭打動,也想推卸萬一淘氣長大埋怨我們不曾在音樂上培養他的責任,送他開始上山葉的音樂學校。
課堂上,老師確實在貫徹著他們的教學思想。除了讓小孩子們玩玩鍵盤,唱唱歌,一般的時間在教他們聽音樂,形象地表現節奏的快慢,音階的高低,編排出有趣的故事幫助他們理解。
上了半年課,看來淘氣已經開始長出音樂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