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之謎
班德一生的事業集中於被造世界中最令人大惑不解的一個課題──痛苦的存在。在先進國家生活的我們,比起落後國家或開發中國家所遭受的痛苦少得多,但一般而言,我們都很害怕痛苦。以身體疼痛為例,我們哪兒一痛,就趕緊找止痛藥,並且預計一服立即見效。我們的靈性也是如此,不少人追求短暫的快樂,「不在乎天長地久,隻在乎曾經擁有」有些人陷於酒精、賭博,甚至忙碌中,不願碰觸痛苦。然而,天地間似乎有個律,愈怕痛苦,痛苦愈追趕著你。
在過去,大家視淋瘋病是肉體腐壞所致,然而班德研究發現,淋瘋病是因淋瘋杆菌隻攻擊神經末梢細胞所引起。淋瘋病患破損的顏麵、失明、缺手指、腳趾、四肢,都是因為沒有痛覺而造成的副作用。這些失去痛覺的病人腳踩到釘子或鞋帶綁太緊,毫無知覺,壓力導致潰瘍,繼而感染,或是他們的手摸滾燙的東西,根本沒感覺,於是燙傷感染等,他們沒有痛覺信號提醒他們保護自己。
班德堅持痛苦有重大的價值,他注意到病人所抱怨的病症其實是身體自行治療的徵兆,像起水泡、腫脹、打噴嚏、咳嗽,尤其是痛楚,都是轉向健康的反應。在一切我們所視為敵人的反應中,都可以找到感恩的理由。雖然他深知疼痛話設計的美妙與睿智,但是他也不諱言當自己看見病人在痛苦中死去,看見受重傷家屬的哀傷,看到疼痛的殘忍一麵,也常常與痛者身感同受。
他的思緒常繞在痛的謎題上。他在《神的形像》一書最末一章「神之痛」分享了上帝對人類受苦問題的看法。他的分享使我意識到人之所以遭遇痛楚時心慌意亂,其實是因為在痛楚時,眼前隻有自己的痛,誠如楊腓力(Philip Yancey)所說麵對痛苦時的患者心態,卻不明白那位親臨世界、受過痛苦、懂得痛苦的神正垂聽我們的呼痛聲, 溫柔的大手正等著握住我們(隻要我們肯放心把自己的手交給 ),與我們一起走在黑暗痛苦的深淵中。
班德以感激與信任回應痛苦的矛盾,正是基督徒亟需的心態∶麵對所見值得欣賞的事物,他心存感激;麵對看不出值得欣賞的事物,他向造物主投以信任。就是這份感激且信任的態度,使他對身邊所發生的事物,以及人類身體的構造,有深入的洞見。他與楊腓力合著的三本書(注二、三、四),把人體類比屬靈世界的和諧性,強調肢體功用各有不同,但同歸基督所領導,其中一些信息十分紮心,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