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休憩棧

歡迎您來心靈休憩棧歇歇腳。
正文

化人生阻力為助力──班·卡森醫師的故事(五)

(2008-03-03 19:10:17) 下一個
歸功他人
        他的成就是眾人有目共睹的。卅三歲那年,他就擔任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小兒神經外科主任醫師,並且擔任神經外科、整形外科、腫瘤學、小兒科等學科教授。他精練施行大腦半球手術,大大提升手術成功率,許多麵對死亡威脅的成人和嬰兒,因而有了未來。不但如此,他首次成功分離後腦相連暹邏連體嬰(一九八七年)以及首次成功分離頭頂相連暹邏連體嬰(一九九七年),嬰兒都存活了。有誰不會為他的屬世成就,咋舌稱奇呢?
        根據《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指出卡森平均一年動手術五百次,是多數神經外科醫師的三倍。然而,一提到他的屬世成就,他總是馬上歸功給「非常、非常有效率的全體工作人員」,也就是他的合作團隊──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後緊密配合的護士們、神經外科醫師助理們、醫療技術員、外科全體職員等,以及他辦公室總秘書和秘書室六名職員。
        有一回,他接受訪問。記者問他是不是頭一位成功執行大腦半球手術的醫師?他的回答流露出他不居功的胸懷。他回答:「我是首先重新施行這個手術的醫師之一。頭一個大腦半球手術是七十年前華特·丹第(Walter Dandy)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施行的,是為了醫治一位惡性腫瘤患者。馬坎塞(MacKenzie)和其他幾個人曾重新施行整個手術程序,但後來覺得這項手術並無勝算,之後也就乏人問津。直到一九八五年,我執行這個手術程序,彷佛是開先例般,┅┅。關鍵不是因為我醫術較高明,而是我的時機好──有更好的醫療工具、以及更好評估方式和控製手術流程的方式。誠如所羅門王所說,『日光之下無新事!』我隻不過是在先進醫療器具的前提之下,來重新審視問題而已。連體嬰的案例也相仿┅┅」(注三)
        不但如此,他完全不會以職業貴賤與成就高低來衡量人;相反的,他真心樂意與各行各業的人為友。這不但是從他母親自小的教導,也是他自己生命的領會。
        他曾提到早期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做住院醫師時一周工作約一百廿小時,當然啦!有不少時候是自願留下來執班的。他經常職大夜班;除非碰到緊急事件,惟一可以說話的對象是清潔工、職員、護士、護理助理。他發現他們許多人的生命比起他自己的生命,要更多姿多彩(要說他那時是住在醫院裏,一點也不為過)。有一天,與一位工友、一位清潔女工、兩位護理助理聊天兒之後,他意識到──在上帝的眼中,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做醫師並不比其他沒有受高等教育但仍勤勤懇懇工作的人更好。他分享,這項領悟不是甚麽深刻的洞見,卻影響他的一生。在他兩本書中,他曾幾次提到尊重他人的人生態度,使得他獲得不少額外的幫助。當然啦!他不是為了獲得益處而尊重人的。


【卡森醫師與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外科醫療小組照片】


【一九九七年南非連體嬰手術前】

【一九九七年南非連體嬰手術後】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