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的原創】《殘缺之美》

(2014-12-06 19:43:50) 下一個
應帥哥音樂家/醫生的父親的要求,轉貼我曾寫的一篇小文。讀了千萬別對生活遺憾。
------

《殘缺之美》
 失去的想象 失去的想象(這是我的另一個筆名)
              2012-01-29 12:24:57 
 
               
 


聖家堂 -- 幾年前,忽然發覺自己很喜歡歐式建築,卻從來不知道此事。想來也許因為我在天津生活過十幾年,那裏曾是歐洲人的租界,隨處可見歐式建築,這種骨子裏的潛移默化會滲入血液,成為自己品味的一部分,所以人們總喜歡懷舊,戀家,也許正是這個道理吧。翻看世界著名建築時,西班牙比較出名的就是聖家堂。其實,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頂級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可以稱雄。其道理通常是這種建築設計的風格奇特,換而言之與眾不同,比如悉尼歌劇院,眾所周知。而這個聖家堂在哥特式建築裏又稱不上極具代表的一座,對纖細美女的刻畫既不入神,也不高雅,究竟為什麽如此出名呢?我發現了一個秘密:那就是殘缺之美。人類自古以來不喜歡皆大歡喜,因為太過平淡,缺少曲折的波瀾與想象力。這座建築經過建築師多年的心血,直到他離開人世也沒有完成。遺憾的缺失使之成為眾人的焦點。

                                       

                    聖家堂(圖片來自於網絡)

今天我坐在公車上,忽然把這些殘缺的美聯到一起,於是有興趣寫出來,和朋友們分享。那麽下一個是什麽?你一定能猜出來:斷臂維納斯。我的視角比較怪,所以不要見怪而怪。二十歲時,看過斷臂維納斯的雕塑,人雲己亦雲,也盲從著接受這個“史上最美的維納斯”。然而我端詳又打量也發覺不出她究竟因何獲此榮譽。雕塑的臉,儼然一個中性麵孔,很端莊,但是缺乏女性的美感,少了些靈魂。那麽不言而喻,因為其缺失了雙臂,人們試圖憑借自己的想象力而把她複原,始終不如這個富有想象,帶有懸念的雕塑。於是維納斯的美就在人雲亦雲之中誕生了。我覺得波提切利筆下的維納斯更具有女人的魅力,她不愧是位高貴典雅,柔美的女神,如果有人做一件同樣的雕塑,擺放在斷臂維納斯的旁邊,該會產生爭議吧。

                                
斷臂維納斯 (圖片來自網絡)





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 (圖片來自於網絡)





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局部) (圖片來自於網絡)


人們愛美,同時也謳歌愛情。愛,是永恒的主題。在所有人的感情經曆裏,初戀通常是最令人難忘,刻骨銘心。那麽是否初戀最為美好?-- 人們總錯誤地這樣認為。那麽究其原因,會得出怎樣的結論呢?因為多數人的初戀沒有繼續到永遠,於是那些失去的,殘缺的遺憾才是最令人想追回的感受,並非一定是初戀本身。試想:讓時空倒流,你可以回到初戀的狀態下,你重新和對方繼續未完成的那段故事,那麽當初分手的理由突然間不存在了?顯然不是。如果初戀即自己長相廝守的伴侶,你會對大家興高采烈地描摹當初的那些扣人心弦的情節或感受嗎?多數人不會,相反,他們會夢想豔遇或者婚外戀情。因為容易得到的即是平淡無奇的。記得有句俗語:“失去的和未得到的總是最好的。”是不是同樣的道理呢?好了,我不否認有很多特例。這裏不談特例,談的是一個普遍的規律。幻想是人們在物質之上所追求的一種高級感受。它高於現實,高於樸實無華的生活本身,它有無限的想象空間,使人們可以肆意地馳騁而不被束縛。現實生活的約束違了背人本身放蕩不羈的天性。因此不難理解人們崇尚謳歌的這些藝術品的真正緣由。



接下來,你該告訴我下一個例子了。對,是《紅樓夢》。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不可顛簸的地位,其文學性和思想性不容置疑。我個人認為,《紅》的史詩地位,不完全在於作品本身,後四十回的缺失,這裏又提到缺失二字,使得人們對書的推崇達到史無先例的程度。

                                                                                                


那麽再轉到外國文學,《蝴蝶夢》英文翻譯為 。即便你沒有看過小說,我想六十年代的人也一定知道這部四十年代的美國電影,主角由瓊-芳登扮演。小說文字簡單而優美,文筆柔和溫婉,一眼看去,你就會不知不覺地步入它的意境。“昨夜我夢見自己又回到了曼德裏。。。。。。” 與其英文一樣地美 “Last night I dreamt I went to Manderley again . . .”如果你的英文隻有高中水平,那麽我也推薦你讀一讀,哪怕隻讀一頁,你會感受到超自然的美。那麽小說除了文筆之外。。。好不提小說,隻談電影。瓊-芳登扮演的是德溫特夫人,女主角不漂亮,也不高貴,卻始終被一個無形而據稱美麗的女人所壓迫 - 這個女人就是已故的德溫特夫人,Rebecca ,一個形式上的配角,卻始終沒有露麵的真正女主角,也是這位年輕而單純的新德溫特夫人的情敵。影片/小說的成功之處,是它的這個懸念,是女主人公的缺失。如果,我們請(假設時空不計)費雯麗來演Rebecca,不,不,她不夠美,美得不夠震撼,成熟度也有點欠缺,那麽泰勒可不可以?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作品要強調的是一種想象力所不及的存在與虛無。

                                                                                           


                                                  
瓊-芳登 (圖片來自於網絡)
           

                                 
   費雯麗 (圖片來自於網絡)





                                       

 
 伊麗莎白·泰勒 (圖片來自於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