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個月前,我在奧普拉的雜誌裏讀過一篇專訪。專訪的人物叫丹尼爾 平克 (Daniel Pink) 。此公是一名作家,在九十年代中期還曾任副總統戈爾的報告起草人,之後,他連續出版了幾本暢銷書,其中之一就是一本叫《全新思維》的書 (英文書名: A Whole New Mind )。
茶壇裏幾篇關於文科理科分科的文章,使我聯想到丹尼爾 平克的《全新思維》。在網上查閱的時侯,碰巧看到一篇他寫的,來自於同一本書的摘要(文章附下)。他的這本書已經被翻成中文在國內出版了。
平克認為世界已經正在從信息年代 (Information Age) 轉變成創感年代( Conceptual Age ),在這個新的未來裏,單憑運用左腦的邏輯分析能力來工作謀生已經是不足夠了,他預測右導思維所特有的藝術性,共情能力,長遠眼光以及追求卓越的能力將會開始變得更為重要。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的社會和教育體製過於偏向於對左腦思維的培養,我們在對於概念,數字,分析,語言,邏輯推理上的培養特別重視,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忽略了對於右導思維的培養。
我覺得,其實我們已經開始在為這種偏向教育的後果付出代價。我用平克書裏提到的共情能力來舉個例子。在文學城上的一些論壇裏,我們時不時會看到一些網友詢問關於如何在公司妥善處理人際關係的帖子。較多的時侯,一些網友把他們在人際關係上遇到的困境歸結於語言和文化差異這兩個因素方麵上。誠然,語言和文化差異確實為我們這些移民造成了一種人際交流上的阻礙。但是, 我覺得,有些時侯, 造成這種局麵的原因還在於情商,尤其是關於人際關係,認識自身,認知他人情緒上的情商。而情商能力所指的恰恰是屬於右腦的功能,平克在他書裏提到的共情能力就是構成情商的一大部分。百度百科對具有高情商的人是這樣描寫的:他們所具有的特點是自信而不自滿,尊重所有人的人格和人格尊嚴,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他人,對自己有清醒的意識,人際關係良好,和朋友或同事能友好相處,善於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方麵的問題,認真對待每一件事。
在生活裏,我所遇到的一些高智商,低情商的人來自於不同的種族和文化背景,所以,這不僅僅是一個移民們所麵臨的問題,因為,偏向的教育體製是一個屬於全球性的問題。隻不過對移民來說,額外另生的語言和文化差異上的兩重阻礙,使原本複雜的人際關係處理顯得更為棘手。
我認為,這個世界應該是快要到左導思維和右導思維相輔相成,平衡共存的時候了,世界的未來需要的是身,心,智全麵發展的人,而平克的《全新思維》為我們帶來的, 是對我們麵臨的現有困境的反省和對未來發展的思考。盡管我並不認同他在書中提出的所有的觀點,(譬如,他的一個關於改革創新是屬於美國獨有的假想),但總體來說,《全新思維》的確是一本與眾不同,令人思索的書。
**********************************************************************
右腦的崛起
作者:丹尼爾 平克
(注:本文的大部分翻譯來自網絡)
隨我回到我的幼年時期,那令人激動的 70 年代吧。當我還是孩子時,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父母們總是傳輸孩子們老一套的成長套路:讀書取得好成績,上好大學,謀好工作,才能過好日子,也許還能聲名顯赫。如果你數理化好,就當醫生,文科好,就當律師。如果律師界講究出身的陋習使你覺得惡心,文字功底又還不錯的話,就當會計。後來,計算機開始在辦公室流行, CEO 們在雜誌上頻頻露臉,於是數理化優秀的年輕人又改選高科技專業,其他人則趕風紮堆又去讀商學院,認為讀 MBA 是成功的標誌。
律師、醫生、會計、工程師和執行官,偉大的彼得 · 德魯克( Peter Drucker )給這類職業者起了一個很貼切的名字:知識工作者( Knowledge Workers )。他是這樣形容他們的∶所謂知識工作者,指的是那些不是靠體力和手工技能而是靠課堂所學的知識吃飯的人。這類人與其他勞動者的區別在於,他們能夠解析知識和實踐理論(換句話說這些人擅長左腦思維)。這類人也許數量上不是很多,但他們將在知識社會中嶄露頭角,獲得特殊的社會地位。
德魯克又一次預言成功,知識工作者和他們的思維方式確實在現代社會確立了主導地位。想像一下任何中產階級的美國人去上班時要經過的過路收費亭,還有各種各樣的考試,高考預考( PSAT )、高考( SAT )、工商管理碩士 MBA 入學考試( GMAT )、法學院入學考試( LSAT )、醫學院入學考試( MCAT )等。這些工具測量的都是不折不扣的左腦思維。這些考試要求邏輯和分析能力,要求考試者給出校對過的唯一正確答案。這些測驗是線性的,按順序進行的,有著時間限製。一問一答,你答完一題接著往下繼續做題,直到考試時間結束為止。這些考試成為進入白領社會、成為中產階級的敲門磚。它們創造了考試一族,在這種考試製度下,要想進入小康生活,人們必須具有迅速的邏輯推理能力。這可不僅僅是美國現象。從英國的入學考試到日本學生超負荷的學校,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投入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培養左腦型的知識工作者。
考試製度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它打破了貴族特權,開放了教育和職業機會給各類人。它促進了世界經濟發展,提高了生活水平。但考試一族現在開始走下坡路了,因為左腦思維雖然重要,但已不夠用。現在我們正進入一個右腦思維決定優勢地位的時代。
世界已經開始發生變化。未來不再屬於那些具有迅速的邏輯推理能力的人了。它是屬於那些具有與眾不同思維能力的人。當今 – 在這經濟前景沉浮不定的局麵中 – 有一個隱喻可以把這個觀點解釋得清清楚楚。這個隱喻就在我們的腦子裏。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知道,是神經係統上的梅森 - 狄克森線(又譯南北分界線)把我們的大腦分做兩個區域 – 左半腦和右半腦。在過去的十年中,由於磁共振腦功能成像技術的躍進,研究者們已經開始能夠鑒別出兩個大腦之間是如何具體分工的。左腦料理的是先後順序,直白性和邏輯分析的功能。而右腦管理的是,環境背景,情感表述,以及綜合互聯的功能。具有一千億腦細胞和四千億個連接點的大腦是複雜非凡,無與倫比的。兩個半腦之間的工作也是協和一致的,幾乎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需要這兩個半腦一起協調工作而達成的。
直到最近,能夠促使人們皎皎領先於學業,事業及商業界的能力都是來自於我們的左半腦。這種能力是一種屬於線型的分析邏輯能力。當然,這樣的能力在目前的世界裏還是必不可少的。但光憑它已經是不足夠了。在當今的這個充滿不暇信息,無數選擇,外包模式流行的世界裏,我們所需要具備的能力倒是更接近於右半腦的功能 – 藝術才能,共情能力(善解人意),長遠眼光,追求卓越的特點。
一個緩慢但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到來。所謂的信息時代已經在結束,取而代之的是被我稱之為創感時代的到來,這個年代是以一種曾經被我們忽視,低估的思維能力來做分界線的時代,這個分界線標誌劃分了哪些人會繼續發展,哪些人會停滯後退的一個斷層。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對於另一些人,可能被認為是胡說八道。後者是那些遵循長輩教誨,上好學,考試成績好的家夥們。為了說服他們,我用左腦的因果邏輯的機械的語言來解釋發生這種改變的原因:亞洲崛起,自動化盛行和物質豐富。結果:左腦思維的重要性減弱,右腦思維重要性日益加強,
亞洲崛起
近幾年沒什麽話題比外包風潮更能引起焦慮、更有爭議的了。那些來自印度、菲律賓和中國的程序員真正把歐美的軟件工程師和其他左腦職業者嚇壞了,他們紛紛抗議和進行抵製,引發了許多政治問題。那些外包出去的工作不久前還是由歐美的電腦工程師們來完成(跨國公司所需的最複雜的編程除外)。現在 25 歲的印度年輕人就搶走了這個活,因為他們同樣幹得又快又好,即使不是更好,也同樣快,就是沒有同樣快的話,那也便宜很多 —— 他們的工資和連鎖快餐店的收銀員差不多。這種工資水平在西方標準看來是很低的,但在印度卻是一般收入的 25 倍左右 —— 因此能夠提供給他們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能度假有房產。
事實上,外包工種已不僅僅局限於計算機程序員了,還擴展到了其他專業人員。著名的金融服務商雷曼兄弟公司( Lehman Brothers )、貝爾斯登( Bear Stearns )、摩根斯坦利 (Morgan Stanley) 、摩根大通( JPMorgan Chase )等紛紛把計算和財務分析工作外包給了印度的工商管理碩士們。著名財經新聞社 —— 路透集團也將初級編輯的工作外包出去。在印度,你經常可以看到,注冊會計師在計算美國的所得稅,律師在為美國的官司做相關法律準備,放射線學者在研究美國醫院的 CT 圖片。
這種情況不僅僅發生在印度,世界其他許多發展中國家各行各業的左腦白領們也正紛紛湧入外包大軍中。摩托羅拉( Motorola )公司、北電集團( Nortel )、英特爾 (Intel) 公司在俄羅斯紛紛建立了軟件研發中心,波音( Boeing )公司也將大量的飛機製造工程轉移到那兒。全球第二大電腦服務公司 EDS ( Electronic Data System )在埃及、巴西和波蘭都設有軟件研發基地。匈牙利建築設計師們正在為越來越多的美國加州設計公司設計規劃圖。菲律賓的會計師為管理資訊顧問公司凱捷安永( CapGemini Ernst&Young )擔任審計工作。荷蘭皇家飛利浦( Philips )電子公司在中國雇有 700 名工程師,中國現在每年的工科畢業生幾乎和美國的一樣多。
當然,大家對外包局勢的擔憂和焦慮有些過頭了,我們不會明天就全部失業。從短期來看,外包的影響被誇大了,而長期考慮的話,我們卻有些不夠重視。由於全球通信成本幾乎為零,發展中國家持續不斷地培養出高技能的知識工作者,歐美、日本的職業生活方式將發生顯著變化。日常的左腦工作,如財務分析、放射線研究、計算機編程工作將大量外包,通過光纖即刻傳輸給客戶。這種變化對多數人來說很難適應,但比起以前我們經曆過的巨變來說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差別。製造業也發生過類似的轉移,在 20 世紀下半葉,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環節向發展中國家進行了跨洋轉移。就像當時那些發達國家工廠工人要掌握一係列新技能和知識一樣,現在的知識工作者也要掌握一些新的能力。他們需要做那些海外的外包人員無法質優價廉地完成的工作,用右腦思維的優勢去締結關係而不是處理業務,去應對新的挑戰而不是解決日常問題,掌握大局而不是著眼於局部。
自動化盛行
二十世紀機器被證明可以代替人的體力,二十一世紀,很多新技術被證明可以替代人的左腦。關於這點,管理大師湯姆 · 彼得斯( Tom Peters )說得很妙,他說,對於白領而言, “ 軟件是思維的鏟車。 ” 所有左腦負責的工作即使不會全部被取代,大部分也會被取代從而影響剩下為數不多的工作。任何工作隻要是日常流程性的就能被簡化為一套程序或分解為一係列可重複的步驟,那麽就有被取代的可能。就算月薪 500 美元的印度注冊會計師不會砸了你的飯碗,特波稅務軟件( Turbo Tax )也會。
重新審視一下典型左腦思維的三種職業:電腦工程師、醫生和律師。電腦科學家弗納 · 文吉( Vernor Vinge )說: “ 過去,誰隻要有一些基本編程知識就很容易找到一份程序員的工作,現在不行了。這樣的工作正越來越多地由程序設計器來做。 ” 現在,英國一家叫應用基因( Appligenics )的小公司研發出了編程軟件。一般的程序員(不管是印度的還是美國的)一天能寫 400 行的電腦程序碼,這套軟件隻用不到一秒種就能辦到。因此,工程師和程序員們就要掌握新的技能,更多地依靠創造性而不是熟能生巧,戰術戰略而不是技術指南,製作大局規劃而不是在瑣屑事情上費神。
自動化也正改變著醫生的工作。很多診斷工作要遵循一係列的決策樹,是幹咳還是有病菌? T 細胞在標準上還是下?然後得出結論。電腦能夠用人類比不上的速度和準確性來處理決策樹的二元邏輯。於是各式軟件和在線程序就應運而生了,病人隻要在電腦上回答一係列問題,就可以得出初步的診斷,而不需要醫生。《華爾街日報》報道說: “ 消費者已經開始使用這樣的方式來診斷自己是否患重症,比如心力衰竭、冠心病和一些常見癌症,並且在確診後決定生死攸關的治療。 ”
與此同時,醫療健康的電子信息也越來越多。每年約有一億人上網瀏覽醫療健康的資訊,點擊訪問 23 000 多個醫療網站。患者自我診斷,然後把信息告訴醫生,這些方式正在改變醫生的角色,醫生從無所不知的治病者成了備選的感情顧問。當然,在醫生每日的工作中也會遇到些疑難雜症 —— 單靠軟件解決不了的,我們依然還需要經驗豐富的醫生。但我接下來還將闡述,科技的發展正在改變醫療的重點,從日常的、分析的和以信息為基礎的工作轉向著重患者感受、敘事醫療和總體醫護。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律師界。大量廉價的信息和谘詢服務正在改變法律服務的方式。比如, “ 完全案例 ” 這個網站( CompleteCase.com ),它自詡為首席的、在線的、無人能望其項背的離婚服務中心,處理你的離婚案件的費用僅 249 美元。與此同時,互聯網正在打破為律師帶來高收入和職業神秘的信息壟斷局麵。律師平均每小時收費 180 美元,而很多網站 —— 比如 “ 法律優勢 ” ( Lawvantage.com )和 “ 我的顧問 ” ( MyCounsel.com )網站,他們提供標準法律文本隻需 14.95 美元。《紐約時代周刊》說: “ 不需要花幾千美元請律師寫合同了 ” ,客戶在網上找到合適的文本, “ 隻需花幾百美元請律師根據其具體情況進行修改。 ” 結果會使律師行業 “ 處在即將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邊緣,對傳統服務的需求將減少,律師將降低收費。 ” 經過變化仍留存的律師會是那些能夠處理複雜問題,能夠提供數據和軟件提供不了的服務 —— 顧問、調解、辯護等那些右腦思維的服務。
物質豐富
我們的左腦使我們致富。在德魯克所謂的 “ 知識工作者 ” 的引領下,信息經濟產生了發達國家的生活標準,這是西方世界的祖輩們難以想像的生活。
以下是一些關於我們這個時代物質極端豐富的例子:
· 在 20 世紀,大多數中產階層美國人的夢想是有車有房。現在每三個美國人中就有二個擁有自己的房子(事實上有 13% 的住房是第二套住房)。 至於車,現在美國的車比駕照還多,意味著平均算來每個有駕照的人都有自己的車。
· 自用型倉儲業務( self-storage ) —— 專門提供人們存放多餘物品的行業,在美國,這個行業年營業額高達 170 億美元,比電影業還多。這個行業在其他國家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 當我們家裏的東西放不下時,基本上是扔掉。商務作家波莉 · 拉巴爾( Polly LaBarre )寫道: “ 美國這個國家使用的垃圾袋比世界上 90% 的國家使用的垃圾袋還多。換句話說,美國垃圾容器的花費比世界近半數的國家消費的商品還多。 ”
但物質的極大豐富產生了一個諷刺性的結果:左腦思維的優勢已經減弱。它所釋放出的物質繁榮給了右腦思維發揮的空間 —— 美感、精神和情感上的需要凸現了。商業上,僅僅生產一個價廉的、有使用價值的商品已經不夠了,這個商品還必須美觀、獨特、有意思,符合作家弗吉尼婭 · 波斯特爾所說的 “ 審美需要 ” 。
在一個物質豐富的時代,僅滿足邏輯理性和功能上的需要已經遠遠不夠了。東西光有使用價值還不夠,如果東西不引人注目惹人喜歡的話,沒什麽人會買的,因為有太多的其他選擇。在設計、顧客感情和其他軟智能上占優勢,是商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脫穎而出的主要法寶。
物質的極大豐富提高了右腦思維的地位。物質豐富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美的東西,但那堆東西並不一定會使我們更快樂。繁榮的矛盾在於,盡管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可人們對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就是為什麽人們一邊追求物質一邊又不滿足於它,人們企圖尋找意義來解決這個矛盾。正如哥倫比亞大學的安德魯 · 德爾班科教授說的那樣, “ 當代文化最顯著的特點是對卓越的不懈追求。 ”
看看發達國家興旺的社區和方便的購物,你可以窺見這種對卓越的追求。從社會主流崇尚的異國之術,比如瑜珈和冥想,到工作環境的精神性和書籍電影中新教會的主題等,對目的和意義的追求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人們已將注意力從日常生活轉向了更廣更深的意義層麵。當然,發達國家並不是人人都享受物質富裕,更別提不發達國家的人民。但是物質豐富確確實實使成萬上億的人不再為溫飽掙紮,像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羅伯特 · 威廉 · 福格爾寫的那樣: “ 物質豐富使得人們對自我實現的追求越來越普遍。 ”
如果你現在還是不相信的話,我還有最後一個證據 —— 統計數字。電燈在一個世紀前還是稀罕物,現在已經非常普遍了。電燈泡也很便宜。大家都用上了電,誰還會用蠟燭呢?表麵上看,多數人會認為蠟燭沒用了,但在美國,蠟燭業每年有 24 億的營業額。原因就是人們使用蠟燭不是出於照明的邏輯需求,而出於一個富有國家對美和卓越的向往。
回顧一下,三個原因使右腦思維逐漸走紅。物質豐富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要,增強了美和感情的需要,促進了個人對意義的追尋。亞洲的外包人員正以低廉的價格從事著大量的日常白領的左腦思維的工作,因此迫使發達國家的知識工作者去掌握那些不能被外包的技能。最後,自動化開始影響這一代的白領,就像影響上一代的藍領一樣,使得靠左腦吃飯的人要開發新的能力,做那些電腦無法更快、更便宜、更好完成的事。
讓我們把過去的 150 年想像成一個三幕劇。
第一幕是工業時代,大量的工廠和生產流水線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這一幕中的主要角色是龐大的生產工人隊伍,特征是強勞動力,意誌堅韌。
第二幕是信息時代,美國和其他各國正在經曆這個時代。第一幕的大量生產的場景漸褪成背景,信息和知識成為發達國家的經濟動力。這一幕中的主要角色是知識工作者,特征是擅長左腦思維。
如今,隨著物質豐富、亞洲外包風潮和自動化的影響日益加深,第三幕正緩緩拉開帷幕,即將上演。第三幕是創感時代。主要角色是創作者和共情能力者,特征是擅長右腦思維。
我們從農業社會進步到工業社會,再進步到信息社會。現在我們又將進步到一個創新型社會 —— 創造者和共情能力者的社會,模式識別者和創造意義者的社會。我們從以體力勞動為基礎的經濟發展到了以人類左腦為基礎,如今正朝著以人類右腦為基礎的經濟。
當經濟和社會依賴於工廠大量的生產時,右腦思維幾乎與此沒有什麽關係。隨後當我們進入信息社會時,右腦思維開始受到認可,但是處於二等公民地位,從屬於左腦思維。現在,隨著北美,西歐、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的發展,右腦思維逐步開始獲得經濟和社會的平等地位,在很多方麵甚至是主導地位。在 21 世紀的今天,右腦思維成為職業生涯成功和個人滿意度提升的關鍵。
但我要說明一點,未來不會是兩個極端的世界:人們要麽左腦型的、快要滅絕了,要麽右腦型的、欣喜若狂了;也不會是一方樂土,身價百萬的陶工開著寶馬,電腦程序員在快餐連鎖店裏擦玻璃。左腦思維依然很重要,隻是不夠用了。在概念時代,我們需要的是完整的全新思維。
我們要給高科技能力輔以高概念和高感性。高概念涉及創造藝術和情感美的能力,發現格調和機遇的能力,構思令人滿意的故事的能力,把沒什麽關聯的東西組合出新奇發明的能力。高感性涉及到共情感知的能力,洞悉人際交往的精妙之處的能力,探尋內心愉悅並幫別人找到這種愉悅的能力,跳出日常瑣事追尋目的和意義的能力。
高概念和高感性正在世界經濟和社會中風靡。最有力的證據是,人們認為最不可能發生這種變化的領域卻紛紛在變化。比如醫學院,那可是那些讀書好、考分高、分析邏輯能力強的人的地盤。現在,美國醫學院的課程就正在發生時代性的偉大的轉變。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學生和全國其他的醫學院學生們正在接受 “ 口述診療醫學 ” 的訓練,因為研究表明,除了電腦診斷外,醫學診斷的一個重要方麵是病人的口述。而在耶魯醫學院,學生們會去耶魯英國藝術中心學習藝術,來鍛煉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因為那些學過繪畫的學生更善於洞察病人的細節情況。同時,全美五十多家醫學院在課程中加入了精神學方麵的內容。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醫學院設立了 “ 醫院夜間項目 ” 課,讓二年級的學生想像自己得了一種病,然後在醫院過夜。學校方麵說,設立這個課的目的是 “ 為了培養學生理解病人感受的能力。 ” 費城傑夫森醫學院甚至研發了一種新的醫生效能測量法 —— 情感理解指數。
撇開美國醫學院,讓我們來看看世界經濟第二強國日本。日本從二戰的廢墟中迅速崛起得益於它對左腦教育的大投入,但現在它也開始重新考慮了。盡管日本學生數理科成績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日本國內很多人開始懷疑一貫堅持的學術教育重心是不是過時了。日本現在正在調整教育體製,著力培養創造力,藝術才能和劇作。實際上,現在日本最掙錢的出口商品不是汽車和電器而是通俗文化產品(流行歌曲和偶像電視劇等)。同時,為了應對學習壓力,日本教育部正致力於讓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和使命,提倡所謂的 “ 心靈教育 ” 。
當工作對高概念和高感性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的時候,概念時代最重要的變化不是在辦公室裏,而發生在我們的心靈和靈魂深處。像現在流行喝雙份濃縮拿鐵咖啡一樣,對意義和卓越的追求,越來越普遍。現在,一千萬美國人定期進行一定形式的冥想活動,比十年前翻了一倍。 1 500 萬人練習瑜珈,是 1999 年的兩倍。如今美國人的娛樂休閑生活裏充滿著精神的主題,並因此掀起了 “ 超驗電視 ” ( transcendental television )的熱潮。
如同日本、歐洲人口老齡化一樣,美國出生高峰時期出生的人群正在衰老,這種趨勢加劇了時代的變化。心理學家大衛 · 沃爾夫認為: “ 隨著年齡漸長,人們的認識模式逐漸由抽象化(左腦導向)轉向具體化(右腦導向),這增強了人們的現實感、情感和聯係感。 ” 換句話說,當人老時,會更重視生活的質量,比如生活的意義、目的和內在的自我滿足感,這些內容在年輕時忙於成家立業而容易被忽略。
有兩位研究者提出,這類感性的,找尋意義的人口高峰期出生者已經開始嶄露頭角。 2000 年,保羅 · 雷和謝裏 · 魯思 · 安德森認為,一個約有五千萬人口的亞文化群體正在興起 —— 文化創新者( Cultural Creatives )。他們認為這個群體約占美國成年人口的四分之一,相當於法國總人口那麽多。這個群體具有右腦主導思維的特征。比如,文化創新者 “ 堅持綜觀大局 ” ,這兩位新理論的創始人寫道: “ 他們擅長綜合事物,並且認為婦女認知事物的方式是合理的,如對別人的經曆感同身受,理解別人的觀點,把個人的閱曆當作重要的學習途徑,信奉倫理道德。 ”
這對你我意味著什麽?我們該做些什麽準備以應對概念時代的挑戰呢?從某種程度上說,答案很簡單,在一個物質豐富,亞洲外包和自動化盛行的社會,左腦思維已經不夠了,我們必須擅長右腦思維,掌握高概念和高感性的能力。我們必須能做那些海外知識工作者不能以低價做的,電腦不能做得更快的,同時滿足審美的情感和精神需求的工作。但從不同程度上看,這個答案還不夠明確,到底我們應該怎麽做呢?
我花了幾年時間研究這個問題。我把答案提煉為在新時代基本而特殊的六種高概念和高感性能力。我把它們稱做 “ 六感 ” ,即設計感、故事感、交響能力、共情能力、娛樂感、探尋意義。
六感的介紹
在概念時代,我們需要掌握六種右腦能力來輔助左腦思維。這六種高概念、高感性的能力能夠幫助人們發展新時代所需要的全新思維。
1. 不僅要具有功能性,還要有設計感。
創造一個僅僅有使用價值的產品或者一種服務、一種體驗或一種生活方式還遠遠不夠。現在,創造一件既外形美觀獨特,又有內涵的東西不僅能獲得經濟收益,還能滿足個人成就感。
2. 不僅具有爭論性,還要有故事感。
我們的生活充滿了信息和數據,僅僅依靠收集資料準備有效的辯論已經不夠了,隨時會有人挑你話語裏的毛病,反駁你的觀點。說服、交流和自我理解的基礎是具備有促動性的敘事能力。
3. 不僅具有專業性,還要有交響能力。
工業信息時代關注專門技能和專業能力。但由於傳統白領工作外包到亞洲,促使另一種能力漸長,那就是整合事物的交響綜合能力。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分析而是綜合能力 —— 能夠看到大局,跨越界限,能夠把不同的個體整合成新的引人注目的事物。
4. 不僅具有邏輯性,還要有共情能力。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具有邏輯思辨能力。但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先進的分析工具十分普遍,隻有邏輯能力就捉襟見肘了。那些具有共情能力的人能夠出人頭地,因為他們能理解身邊的人們行為的動機,善於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並且善於照顧別人的感受。
5. 不僅僅要有嚴肅性,還要有娛樂感。
大量的證據顯示,大笑、心情愉快和幽默有益於身體和心理健康。當然我們也需要認真嚴肅的態度,但過分的嚴肅和苛刻,對你的職業生涯和身體健康會有不良的影響。在概念時代,無論對待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需要保持輕鬆的態度。
6. 不僅僅要累積,還要有意義感。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物質財富已經非常豐富,越來越多的人擺脫了日常的瑣屑事務,開始追尋更重要的東西:生活的目的、追求卓越和精神上的滿足。
設計感,故事感,交響能力,共情能力,娛樂感,探尋意義,這種能力將越來越主導我們的生活,重塑我們的世界。相信很多人會歡迎這種變化,有些人也可能會厭惡,心裏想著,我的正常生活被一幫穿黑色緊身衣、裝腔作勢的家夥掌握,這些家夥會把我們這些缺乏藝術感和情感的人們遠遠拋在身後。其實不用擔心,因為這些關鍵的高概念和高感性能力是基本的人類本能。畢竟,咱們住洞穴的祖先既沒有 SAT 考試,也不會填電子數據表格,還不是都照樣講述著故事,聆聽和理解別人的感受,並且還不斷進行發明創造。這些能力人生來就有,隻不過進入信息時代後就漸漸萎縮了。我們現在的任務就是使它們重新發揮作用。每個人都能掌握概念時代的這六感。誰先掌握了它們,誰就會在這個時代占得先機。現在讓我們開始行動吧。
(本文僅是摘要,《全新思維》書內還有更多詳細的內容,尤其是對六感的解釋和如何改進和發展右導思維的方法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