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學會拒絕說起

(2009-03-15 21:29:18) 下一個

曾經在一篇文章裏讀到過這樣一句話:“Yes doesn’t mean anything if you can’t say no.” 意即如果一個人不學會說no,那麽他的yes也是一文不值,因為他對每個人提出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久而久之,大家已經習慣從他這裏得到yes的答複了。輕而易舉就可以得到的yes當然在人們的心目中就變得不值錢了。

其實,學會拒絕背後更深的一層意思是學會自重自愛,學會保護自己以及為自己負責。

我時常在中文網站裏看到一些網友寫的文章,描述自己在公司裏被不平等對待的經曆,而且最令他們百思不解而且憤怒的是,他們覺得自己事事唯命是從,步步退讓,從來不說 no,並且在工作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甚至犧牲,為什麽還得不到公平。

我覺得,這裏很大的原因來源於文化差異。而這個文化差異可以具體分為三個方麵:對個人界限認識的局限性,語言/人際上的交流能力和傳統“忍”文化對人性的壓抑。

我以前寫過一篇關於個人界限的文章 (連接在此),說的就是因為由於我們文化背景裏缺少個人意識的原因,我們對個人界限的概念很是淡薄。個人界限是什麽?個人界限就好比地產界線,它清晰地劃分出屬於每個人的區域。個人界限保護到我們作為一個人的基本權利,自由及尊嚴。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個人界限往往決定我們是否能夠接納以及承受對方的行為。但由於我們對這個概念的生疏,很多時候當別人跨越到我們的個人界限中時,我們不知如何正確對待。

而在西方的文化裏,“個人”是一個很受重視的概念,對個人的尊重和認同是西方文化教育從小就著重培養的傳統。自我保護和為自己負責的能力是自我意識裏兩個值得重視的概念。而這兩種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與一個人是否能夠明確自己的個人界限有關,明確了自己的界限,就知道什麽時侯該說不。

在西方教育中,與個人意識培養相輔相成的是他們對自我表達能力的培養。由於語言是反映“個人”思想的一種具體的物質表現,所以他們從小就培養孩子們的自我表達能力。而這種自我表達方式教育的著重點在於培養勇氣,培養自我意識,而不是表達的技巧,或者是表達的觀點的對與錯。有勇氣表達自己的觀點就值得讚賞和肯定。而具體怎樣說“不”,如何能夠做到自信的,並且又是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說“不”,是一種對我們語言和人際交流能力上的考驗。

提起說“不”,我們必須區分什麽是自信的說“不”,什麽是自負的說“不”。自信行為(assertive behaviour)是一種自我保護,是我們對自己應當肩負的一種義務。而自負的行為(aggressive behaviour) 則是一種攻擊,對他人的人身攻擊,是自我保護過火的一種行為。自信行為是解釋,說明,維護自己的權利,並且要求對方尊重我們的權利。而自負行為則是辱罵,責備,遷怒和非難對方。這兩者行為的焦點不同,前者在於我們自身的權利,而後者的焦點在於對方行為的對與錯。

那麽,你可能會問,明明犯錯誤的是對方,我為什麽不可以指出他的錯。我的看法是這樣,對與錯是一種很主觀的意見,你覺得是對的東西,別人可能覺得是錯的,世上不是每一件事都是黑白分明的。況且很多事情不是因為對錯才有了分歧,而是因為誤解或不了解而產生的。如果,你一定要把人推到對與錯的界線上,這種做法反而會使對方產生反抗性,從而使你們失去合作的機會。所以,與其在對錯上麵糾纏不清,倒不如把精力花在更具有建設性和雙嬴性的選擇上。自信的說“不”就是開誠布公的與人交流,把焦點放在你的需要上,並且要求對方尊重你的權利。

一些自覺被欺負的同胞們,很多時侯錯誤的以為,唯唯諾諾,一忍再忍就是解決的方式,殊不知,這是一種缺少自我保護能力的體現。所以,與其說是別人欺負了你,倒不如說是你應該更加加強自我保護的能力,這也是對自己負責的一種表現。如果連你都不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自己的價值在哪,你怎麽能希望別人知道呢?如果我們想要別人尊重我們,我們首先要學會自重自愛。

還有的時侯,我們之所以選擇在有衝突的時侯不表達自己,是因為受了我們“忍”文化的影響。我覺得,曆經幾千年代代相傳下來的“忍”的意義已經和原來的意義大相徑庭了。演變後的“忍”已經從原先“韓信胯下受辱”之說中包涵的修身養性的境界,變成了一種懦弱的,忍氣吞聲的借口。不該忍的事我們不僅忍了,還自欺欺人說我們這樣做是因為自己的精神狀態更高,明明心裏不痛快,還以“看誰笑到最後”之類的說法來給自己做精神安慰。

我為什麽反感忍?因為我覺得無條件,無節製,長時間的忍是一種對人性的壓抑,是對“真”的一種壓迫,是對人正常需要的一種否定。“忍”使人們帶著麵具生活,它切斷了人與自己本性之間的聯係,它使人失去了自我。失去自我的人隻能按照別人的意願而生活,因為他已經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麽。

真正的忍,更確切的說是一種接受,一種包含,一種容納。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大度和寬容。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麽這毫無疑問是一件好事,因為它是你達到了某一種精神境界的體現。但是,我覺得,很多時侯,我們的忍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忍,充滿不平和怨氣的忍,是一種不知所措而用忍來掩飾我們無助的借口,是一種逃避,不正確麵對現實的做法。我不讚同這樣的忍,因為我覺得它不健康。

不健康的忍是一種壓製,而壓製不解決問題的根本。一個人的正常欲望和情緒即使是暫時被壓了下去,它卻仍然存在,壓製不能使它消失。隻要它還存在,那麽即使它在一個地方被堵塞,被忍住,它仍然會在另一個地方找到出口。這就是為什麽,有些人由於長期的“忍”而導致心理和精神上的扭曲,產生一些諸如自卑,自大,麻木或偏激等心理不健康的症狀。而有的人則在肉體上做出代價,身體裏因忍而生出的一股怨氣長期得不到解脫便開始影響到身體健康,誘發種種疾病,譬如癌症等等。還有一些人,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在一股怒氣衝天中做出令己後悔的事情。

其實,很多事情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正常的發泄渠道就不會釀成悲劇。所以,大多數的時侯,除非你能夠做到真正的接納和寬容,我不苟同用無原則和自我強迫式的忍來處理事情。

我認為,更積極的方法,在於強化我們對自我意識的培養,對獨立的個性價值觀的培養,以及對人際交流能力的培養。而這三者是緊密相連的,有了自我意識和獨立的思想,我們就會擁有更正常的人格和自我表達的信心。而一種既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的交流方式就好像潤滑劑,它可以幫助你建立更良好的人際關係,為人與人之間開創出一條真誠,可信,公平,不虛偽,不以個人犧牲為代價的交流渠道。

(版權所有,未經潔心同意,請勿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