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喜冤家

不是文人,隻是喜歡看book。
正文

李大釗

(2008-04-21 08:39:10) 下一個
歡喜冤家編寫

192746日,北京軍警闖入蘇聯大使館,逮捕了李大釗等八十多名革命者,4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428日,軍閥張作霖不顧社會各界的強烈呼籲,李大釗等二十多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被施以絞刑,7月,在武漢的汪精衛叫囂對共產黨員“寧可錯殺一千,決不放過一個”。尚在幼年時期的共產黨遭受了來自舊軍閥和國民黨雙方麵的打擊,中國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低潮。


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之後,1927年下半年,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意味著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不可能,朱德、周恩來和毛澤東帶著自己的隊伍中國工農紅軍上了井岡山,開發了第一塊農村根據地,開始了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艱苦曆程,星星之火最終燎原,1949101日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成立。所以任何一次打擊,任何一次失敗,都可能是新的契機,中國共產黨就是在一次次的困境一次次的考驗之中逐漸成熟逐漸壯大起來的。作為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命名者和主要創始人和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李大釗的功績永垂不朽。


李大釗(
1889-1927),字守常,河北唐山地區樂亭人,七歲起在鄉塾讀書,1905年入永平府中學,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濟,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他產生了憂國憂民的情懷,1913年春,李大釗擔任北洋法政學會編輯部長,負責出版《言治》月刊,1913年冬法政專門學校畢業,考入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在日本,李大釗認真閱讀了日本早期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者河上肇、幸德秋水的著作,接觸到馬克思主義,不過頭腦中還兼容其他思想。191411月發表《國情》,成為反對袁世凱複辟稱帝的先聲。19152月,代表中國留日學生總會起草《警告全國父老書》,反對日本提出的危害中國主權和獨立的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號召國人以破釜沉舟之決心誓死反抗,通電迅速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舉國聞名的愛國誌士19156月編印《國恥紀念錄》,積極開展反對袁世凱的宣傳活動。1916年春,撰寫長篇論文《青春》,提出創造青春中華的理想,傳誦一時,青年們應該衝決曆史之桎梏,滌蕩曆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積極抨擊以孔子為偶像的舊禮教、舊道德,向當時抬出孔子來維護複辟的反動勢力展開猛烈的鬥爭。1916年5月李大釗回國後,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李大釗同誌受到極大的鼓舞和啟發。他逐步明確地站到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來,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19171919年,他先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和《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和演說,係統地介紹和宣傳俄國革命和馬克思主義,並與資產階級改良派胡適展開了“問題與主義”的論戰,在思想界引起了廣泛強烈的影響。

 

李大釗1918年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他廣泛采購書籍,改革服務與管理工作,很快使北大圖書館由一個封閉式的藏書樓轉變成為中國第一所新型的圖書館,因而,他被視為“中國近代圖書館之父”。也就是在1918年初秋,毛澤東長沙師範畢業之後因為領導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事宜第一次從長沙到北京,但是他本人最後決定放棄出國,經楊昌濟教授介紹他認識了李大釗並在北大圖書館做了幾個月的助理員,月薪八塊大洋。楊昌濟教授是楊開慧父親,是毛澤東在師範的倫理學老師,當時在北大作教授。在北大期間,毛澤東加入北京大學新聞學會,係統地聽了邵飄萍(1886-1926)講的新聞工作的理論與實踐課,毛澤東也多次聆聽李大釗的講演,閱讀李大釗的文章,這對他的思想變化具有重要影響。當時新民學會會員李維漢回憶說:“五四前夕,毛澤東和蔡和森在李大釗的影響下,開始學習和研究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1919年1月,毛澤東參加北大哲學研究會,3月,離開北大回湖南。

 

五四運動爆發之後,毛澤東於19197月主編出版了《湘江評論》,受到李大釗的熱切關注,李大釗等主辦的《新青年》和《每周評論》曾向廣大讀者介紹這份刊物。《湘江評論》第二至四期發表了毛澤東撰寫的《民眾的大聯合》一文,在進步青年中引起強烈反響。李大釗於同年12月在《新青年》第19期發表《民眾的大聯合》短論,采用了毛澤東民眾大聯合的主張。

 

191912月底,毛澤東再次來到北京,特地拜訪了他的老師李大釗,向他匯報了湖南青年運動的情況。李大釗為進一步引導毛澤東走上馬克思主義道路,特意向他推薦了一批有關共產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的中文書籍,其中有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節譯本和柯卡普寫的《社會主義史》等。這些書對毛澤東世界觀的轉變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促使他樹立起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1920年,李大釗開始兼任經濟學教授,參加《新青年》雜誌編輯部,這年年底與陳獨秀等創辦《每周評論》,並於次年主編《晨報副刊》,同時,他還協助北京大學學生創刊《國民》和《新潮》,隨著李大釗等領導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日益擴大。

 

1920年初李大釗與陳獨秀商討了建黨事宜,並支持北大學生鄧中夏等組織了早期共產主義組織,外稱亢慕義齋(英文Communism,即共產主義的諧音)。同年春,陳獨秀來信詢問黨名是否稱社會黨,李大釗回信一錘定音:叫共產黨!這後來被稱為“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19217月下旬中共一大在滬召開,李大釗因校內同仁生計需他解決,未能赴會。19228月李大釗赴上海拜見孫中山,成為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牽線人。在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有跨黨身份的李大釗成為主席團五成員之一。同年率同誌越出東北邊境,到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大會,並參觀五個月。隨後他回北京任中共北方區委書記,被軍閥稱作北赤的首要而遭通緝。1926318日,他不畏風險,主持反帝大會後率群眾遊行赴段祺瑞政府請願,遭軍警開槍屠殺,劉和珍等47人死難,走在隊伍前列的李大釗頭部和手負傷,脫險後率北方區委機關避入蘇聯大使館旁邊的兵營,在那裏繼續領導反帝反軍閥的鬥爭,但是奉係軍閥張作霖竟在192746日破壞國際慣例闖入搜捕。

 

192864日,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在沈陽附近的皇姑屯。

 

Reference

 

http://baike.baidu.com/view/297892.htm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7/content_693635.htm

http://w3.pku.edu.cn/about/pku-famous/ldz.htm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7886.htm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