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喜冤家

不是文人,隻是喜歡看book。
正文

人生觀問題

(2008-03-01 08:26:27) 下一個

人生觀是關於人生目的、態度、價值和理想的根本觀點。它主要回答什麽是人生、生存的意義和目的、怎樣實現人生的價值等等問題。其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人生觀不抽象,它關係到我們究竟該怎麽樣以怎樣的動力度過一生和以一個什麽樣的形象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人生分嬰幼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般來說,少年和青年階段是確立人生觀的時候,而青年時期是確立人生觀的關鍵時期。人生觀是在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和認識這個世界的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是一定曆史條件和社會關係的產物,受一個人世界觀的製約。

評價一種人生觀是先進的還是落後的,根本標準在於看它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胡錦濤主席提出“八榮八恥”,是對我們當代中國人榮辱觀的指導,一起來學習一下,很具體也很精練:“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關於崇尚科學,胡適先生在他的《略談人生觀》裏寫道, “一個人的快樂,是有粗有細的,我在幼年的時候不用說,但自從有知以來,就認為,人生的快樂,就是知識的快樂,做研究的快樂,找真理的快樂,求證據的快樂。從求知識的欲望與方法中深深體會到人生是有限,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人生,去深求無窮的知識,實在是非常快樂的。

雷鋒作為一名解放軍戰士,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胡適作為一名學者,要以有限的人生去深求無窮的知識。本來不太相幹的兩個人對人生觀問題有著驚人類似的思維。胡適先生還提到了快樂的問題,怎樣才能快樂呢?其實根源就在於找到要孜孜以求的人生意義與目標,而越偉大高遠的理想,越能讓人產生偉大的毅力,在旁人看來好像很辛苦不可理解,人家本人卻能做到不以為苦反而甘之如飴。所以要活得有滋有味,就該好好考慮一下人生觀,確立一個自己願意為之奮鬥終生的偉大理想,這不是唱高調,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

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從生命本能出發,以追求感官快樂最大限度的滿足物質生活享受作為人生的唯一目的。極端個人主義,一切以個人為中心,把剝削他人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視為人生的根本目的。厭世主義者認為,人生是苦難的深淵,充滿各種煩惱與痛苦,唯有脫俗滅欲,才能真正解脫。禁欲主義者將人的欲望特別是肉體的欲望看作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滅絕人欲,實行苦行主義。

共產主義的人生觀是把人的生命活動曆程看作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 ,把實現共產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對社會所盡的責任和所作的貢獻,人生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在於努力為人民服務,無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貢獻給共產主義事業。

世界觀是指人們對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領域在內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是人們關於這個世界的總的觀點、看法與態度。一個人的世界觀對人生觀有很大影響,尤其對人生觀中的生死觀起決定作用。比如,基督教徒天主教徒認為上帝創造世界,人死後要接受上帝的審判,或下地獄或上天堂;佛教徒相信生命輪回;我是無神論者唯物主義者信仰進化論,認為生命隻有一次,生於自然,最後回歸自然。

最怕周圍有個人什麽觀也沒有,甚至也沒什麽像樣的原則,挺老的了還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永遠沒個定型,不知道怎麽跟這種人相處,也很怕受無為的傷害,通常會選擇保持距離敬而遠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