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兒子,我們一起放風箏!
作者: 謝盛友
親愛的兒子,你讀小學的時候,也就是那年9月的今天,我們一起放風箏。我們玩得興趣盎然,養馬場的人來了,說不遠有馬場,馬看到風箏會以為是鷹,會驚慌,他讓我們到另外的郊區,即縣政府規定的放風箏的場所放風箏。德國9月份是放風箏的黃金時段。
從小我就想教會你放風箏,起飛前先要弄清風的方向,風箏是迎風而飄的,若你亂了位置,任你如何落力,風箏也是無法起飛的。所以,要等待合適的時機,等有一陣風吹來時趕緊升放,如果風力不夠強,必須耐心等候,否則有時難免遭受挫敗。
放風箏要會操縱,如果場地寬敞,可邊跑邊放線,直至風箏升起相當高度而無下墜趨向,當風力不繼時,必須頻頻快速用力向後撤線,給予人手的加風。如風箏有下降的趨勢,你必須迅速收回一部分風箏線,直至風箏能在天空托住不墜。
爸爸為什麽喜歡教你放風箏呢?我們中國有句古話:“鳶者長壽”。意思就是說,經常放風箏的人壽命長。製作一隻絢麗多彩、新穎別致的風箏也是一種創造。當人們眺望自己的作品搖曳萬裏晴空時,專注、欣慰、恬靜,這種精神狀態強化了高級神經活動的調節功能,促進了機體組織、髒器生理功能的調整和健全。雙目凝視於藍天白雲之上的飛鳶,榮辱皆忘,雜念俱無,與保健氣功的作用異曲同工。其效應符合傳統醫學的修身養性之道。
兒子,你現在開始到慕尼黑讀大學了,離開爸爸媽媽而獨立生活,我今天給你寫信,其實我是想告訴你,爸爸想讓你學習放風箏,而爸爸自己是學習如何放手。
爸爸媽媽無法陪伴你一輩子,不可能照顧你到老,所以,我們要學會放手。懂得適時放手,目的是為了幫助你成長,讓你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並且能夠為自己負責,爸爸媽媽覺得,這樣放手的愛,才深具意義。
話是這麽說,道理誰都懂,可是自己的孩子“離家出走”,天下沒有哪個父母不牽掛的。麵對“空巢”的爸爸媽媽有這樣的約法三章:
兒子不打電話,就是平安無事;
平時沒事,不給兒子打電話;
兒子的學業、將來的事業、將來的婚姻、兒子的人生,由兒子自己獨立安排。
人生真的好像放風箏,有時應該放線,有時應該收線,有時應該放手,關鍵是如何放手。
親愛的兒子,爸爸今天回憶我們當年學習放風箏的情景,就是在學習人生如何放手。
寫於2008年9月27日,德國班貝克
言真輕: 中美在教育上的最大區別
關於中美教育差異的文章太多了,我隻想說點我的感覺。我兒子來美的時候才五歲半,從小學到大學,一路走來,我體會最深的是中美教育差異方麵的這幾個問題。
1、對教育本質的認知差異。我認為這是最大的差異之一,如果把教育比喻成農業的話,那麽美國式教育最後成長出的是一片自然繁榮的森林,物種多樣化,而中國教育最後是一片整齊劃一的麥田。我說得是,美國教育是自然的,而中國教育是人為的,這裏存在著對教育本質認知上的巨大差異,很多中國式的教育,恐怕在美國甚至是會觸犯法律的。
如果說物種多樣化是大自然必然的結果,是造物主的恩賜,那麽如果沒有人為幹擾,它必然也會茂密成林。但是人造也能成林,就是不夠自然,我不想就此在價值觀上作任何評判,但這是中美教育上存有最大差異的地方。
假設一個社會,如果它足夠大,那麽不用人為幹擾,所有該社會中的孩子都可以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和生理上的適應性及悟性,自然而然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領域,這是水到渠成,這個社會也絕不會最後出現某個領域的空缺,自然會安排好所有的一切。而中國式的教育,卻是在家長人為幹預下,作了個大換班,也許某個喜歡體育的被強製去學了鋼琴,而某個喜歡鋼琴的又被送去學數學了.......
如果考慮到美國人所說的,幹自己熱愛的事業的人才能最出色的觀點,中國社會好像大家都在幹著自己不喜歡的行當,因為最初這就不是他/她自己的選擇。這種人為幹預的結果,並不能滿足社會對各種人才的需要,而會出現某種價值觀扭曲下的偏重。比如,在美華人中學鋼琴的非常多。
2、中美在教育方法上的差異。中國家長喜歡強迫孩子學習(這包括:學習科目,學習時間,學習強度,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甚至為了結果而幫替的),美國人則不同,他們甚至不允許強製孩子幹自己不喜歡的事,包括教育;中國家長喜歡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灌進很多知識,甚至是死記硬背,強迫性地去背,不理解也要背,而美國教育則更注重孩子自己學會選擇,自然地發展自己的興趣和作決定的習慣。
結果,往往是中國孩子在考試上比美國孩子厲害,但是缺乏自己作決定的性格,承擔風險的勇氣,和自信。知識多往往讓中國孩子背負很重的心理壓力,過早的班級內的成功,讓他們自負而難於承受失敗,缺乏自然的心態,和對事理的自然的心理反應,因為從小到高中畢業,總是家長在替他們作各種重大的決定,他們自己卻非常的被動。
3、教育時間順序上的倒置。美國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負擔是逐步增加的,比較符合兒童自然心理成熟的時間順序,美國的小學基本上是玩,中學也負擔不大,直到高中才有點分量,而到大學,研究生階段才是人生奮鬥的開始。而中式教育呢,從小學就開始了競爭,提前讓孩子進入競爭狀態,整天神經繃得緊緊的,甚至影響了孩子的生理發育和心理發育。
到了大學,中國孩子很多都精疲力竭了,對什麽都失去了興趣,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和衝勁,而在心理上還背者自己比別人聰明的虛榮。我見過很多中國孩子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在小學,中學,甚至高中都是出類拔萃的,但在大學裏卻默默無聞,不能有同樣出眾的表現。
讓我用中國人喜歡用的伯樂和馬來作個比喻。如果一個小馬駒真具有千裏馬的胚子,在中國人的教育中,就是過早壓上千斤重擔,說是要鍛煉體格,結果小馬在身體沒有發育成熟的階段被重負壓彎了身骨,一個好端端的千裏馬就在成熟前被毀掉了。
4、價值觀上的差異。中國家長往往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向他們灌輸出人頭地,必須成功,要賺大錢的認識或叫理想,而美國孩子沒有這些扭曲的價值觀,他們的價值觀隨著自己的年齡的成長,自然地成熟,比較符合社會的需要,在心理上也比較成熟,與社會更融洽。
其實和價值觀類似的其它方麵還有:興趣,性格,好奇心,動手能力,主動性,在這些方麵,中式教育也有可商榷的地方。
中國式的教育之種種,應該說深深植根於漢字教育,因為漢字難學,漢字教育本身才衍生出一係列的在教育方法和價值觀上與西方的差異。比如說:強製性,死記硬背,學習時間安排上,強度上,學習方法上,成功者的素質期望上,對知識的重視上,對技能的重視上,等等。
總體來說,即便中式教育在某個個體上的成功,也不能說就是整個社會在教育模式上的成功,中國社會本身在發展上的扭曲,應該說宣判了中式教育的失敗。一個社會最後什麽樣的人都需要,多數並不能成為名人或所謂的成功人士,但社會中TOP 1/10的社會精英所應該具有的那種全麵的素質要求,中式教育中卻培養不出來,這就是問題的症結所在。
當然了,作為家長,我們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能成材,但對教育方式最終結果的認識,應該讓華人家長也變得更聰明些,畢竟這裏是關於你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問題,對嗎?至少,我們應該從社會中成功人士所具備的素質上看到,知識並不是成功必備的要素,而性格,興趣,主動性,語言能力,決策能力,勇敢,正直,思維的邏輯性,正常的價值觀.......等才更重要,比知識本身重要的多,因為對於一個有生理天分的孩子來說,知識的獲取並不困難,而上述各種素質的獲取,一旦過了那個兒童發展的階段就基本上失不再來了。
我是絕對反對強製孩子學習某種知識的,在孩童時代就去死記硬背什麽《老子》、《論語》、《三字經》.......在我看來是非常錯誤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