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

及時報道中國大陸發生的新聞事件,追蹤調查事件真相,構建公共傳媒平台。
正文

2007年影響中國未來曆史的五件大事

(2008-01-04 10:10:27) 下一個
(博訊北京時間2008年1月04日 轉載)
    
    [日期:2008-01-04] 來源:《參與》 作者:王德邦
     (博訊 boxun.com)

    2007年已經過去,原本我想列舉出十件可以擺上台麵的大事,以作為這一年的注解,然而搜盡全年的曆史,真可以稱得上大事者,即那些對未來相當長時間的中國曆史可能帶來影響的,也隻能湊得起五件。這五件得以擠身大事行列的具體情況如下:
    
    一、公民議政潮
    
    2007年的最後幾個月,一波宏大持續的公開議政、上書大潮在中華大地澎湃洶湧。這波議政潮預示著中國一批知識分子不再安於作極權統治集團政策的注釋機、宣講器,而是以獨立思考的精神、責任擔當的姿態,立身於社會變革前沿,發出了現代文明人類應該享有的尊嚴與權利的呼聲。這預示著中國未來爭取人格獨立,捍衛作人尊嚴,行使自身正當權利,警惕權力危害蒼生,等現代公民精神將日益成為主流。中國一場現代文明意義上的公民精神革命運動自此拉開帷幕。
    
    應該說中國知識分子有著久遠的議政曆史,所謂以天下為已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就是這種精神的吟唱。而與此相應的曆史上的"焚書坑儒"、"黨錮"、"文字獄"等,則從另一個側麵說明著統治者對民間知識分子議政的反動。與過往曆史上的議政不同的是今天這波議政大潮,已經不再以陳述統治集團應該怎麽做為主旨,而是以公民自身的權利訴求為核心,如果說曆史上的議政是評點統治者的政策的話,那麽今天的議政則是捍衛自己的權利,是踐行自身的權利。所以這種議政的指向是有所不同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將這一波議政潮名之為中國現代公民精神革命運動。
    
    這波公民精神革命運動可以從2007年10月一萬二千多含冤受屈的訪民上書算起,他們提出了"落實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成立憲法法院"、"廢除勞教製度"、"清理黑監獄"、"修改信訪製度、釋放被關押的訪民"、"反思曆史罪錯"等幾項具體要求;到後來安徽政協常委汪兆鈞上書,他提出了推進政治改革,平反曆史冤案,發起公民和平抗爭運動的主張;再後來到南京師大教授郭泉一係列公開上書,他提出了全民福利下的多黨競爭民主政體構想,並最後宣布成立"中國新民黨"。與郭泉教授公開議政相連的是一批呼應的公開信;再後來一批專家學者與律師連名發出"廢除勞教製度";最後到年末歲首之際一萬四千多人聯名發出了要求全國人大通過《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在短短的三個來月時間,如此多的公開信與聯名呼籲書湧出,這肯定是中國曆史上所僅有的,其泱泱大勢結成中國議政史上極為壯觀的篇章。
    
    顯然這波以權利追討與踐行為主旨的公開議政大潮遠沒有結束,甚至可以說僅僅是個開始。因為隻要中國現代公民的正當權利沒有得到切實的落實,這種公開議政式抗爭就不會止息。從中國社會向現代文明轉型的曆史來說,今天的公民公開議政是中國全局性的社會人格覺醒,權利意思複蘇,人的尊嚴確立的一場深遠變革,也是啟動中國從經濟,到精神,到政治,到生活的根本性變革的前兆。所以這一波公開議政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必將載入中華民族發展的史冊。
    
    二、農民收回土地所有權
    
    始自2007年11月底的黑龍江省富錦農民自發起來公開宣示收回自己土地所有權事件,是一場必將深遠影響中國未來曆史的事件。它表達了今天中國農民的訴求,直接揭示了中國未來農村土地發展的方向。
    
    
    中國土地問題是個影響深遠、事關全局的問題。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土地走過了從中共建政之初短期兌現民主革命承諾式的分田到戶,到1954年之後的合作化運動將土地從農民手中又收歸公有(國有與集體所有),實行集體管理下的勞動,直到1980年代的土地經營權承包到戶。隨著土地使用權與所有權的分離,中國農業帶來過短期的較快發展,但隨著經濟進一步改革,尤其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葉以後,以高投入、粗放、擴張為主的經濟發展,帶來社會基礎性建設如公路、城建等的大發展,以及房地產業的高速增長,使大量的農民失去了對土地的使用權,變成了無地可種的無業遊民。
    
    在名義為公有實際為權力所有的土地製度麵前,農民無法捍衛自身生存需要的最基本土地使用權。麵對這種剝奪,農民通過一切現行法律救濟途徑均無法獲得應有的保護。農民在痛苦的維權中,真切地感到要想捍衛自己的基本權利,必須落實自己對土地的天然正當所有權!從自然權利而言,農民對土地擁有所有權是最正當的!從曆史而言,農民本來在中共建政之初就擁有對土地的所有權,而農民用
    
    生命擁護中共奪取政權也是基於對土地所有權的期許,這樣獲得土地所有權是曆史的必然。就是到1954年合作社運動時,那也是承諾自願的合作入社。如果說是自願,那今天退出來將土地收回來也是符合自願精神的,而如果不是自願,那當初就是非法的、強迫的,今天糾正過來,就更是天經地義的。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農民自願收回屬於自己的土地所有權都既代表著曆史的規律,也代表著曆史的正義,更代表著農民自身的權利。
    
    繼富錦之後,在12月中,陝西三門峽7萬多移民宣布收回被侵占的15萬畝土地,並對30萬畝分給他們的移民補償地擁有所有權;江蘇宜興250戶農民宣布對村中宅基地擁有所有權;天津9000多居民宣布對原來屬於他們村的土地擁有所有權。與此同時,四川溫江農民也掀起了分地運動。可以確信,無論昨天、還是今天的中國農民,對土地擁有完整的權利,是他們一直的心願!可以預見,麵對被剝奪走的權利,奪回來就是他們今天與明天不變的追求!現在這些已經公開宣示收回土地所有權的農民,僅僅是中國農民土地訴求的先聲,是收回土地運動曆史巨片的報幕。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中國土地問題必將麵臨根本性的變革,這是不以任何個人或集團意誌所決定的。
    
    三、廈門市民抗議PX項目建設
    
    2007年5月底到6月初,廈門市民自發起來上街遊行,抗議政府不顧市民的生命安全,違反國際有關建立化工企業的規定,以喪失環保為代價,片麵追求經濟增長,在廈門市內興建PX項目。
    
    這次廈門市民的抗議是繼1989年後中國大陸民間公開自發起來上街遊行抗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雖然有個別聯係人被以組織非法遊行為名關押,但最終因為沒有確切證據,廈門市民遊行也沒有給當地生產生活造成什麽影響,而使當局被迫釋放了有關聯係人。這次遊行的特點是公民利用手機短信,互相傳遞上街散步的消息,以極大的自覺與默契,促成了這次理性、和平、非暴力的抗爭。它強有力地釋放出公民對事關自己環境、生活等公共事務的參與意思,它宣布了任何無視公民生命財產的決策,必將遭到公民的抵抗。
    
    廈門市民上街遊行抗議汙染項目建設的舉動完全是踐行公民遊行示威與參與事關自己切身利益事務決策的權利,因而是公民意識的覺醒與公民權利的捍衛。雖然該項目在各方利益角逐下,停止了半年,也就是權力決策層對各方權衡拖延了半年。期間當權者也企圖通過各種手段來分化瓦解市民抗爭的意思與行動,曾經一度還借用花瓶式的人大代表投票機製,然而在市民齊心協力的抗爭下,在強大的輿論與民意的壓力下,最後表決仍然以市民反對建設居多。
    
    在權貴一切努力遭到民意阻止的情況下,最後廈門PX項目被迫遷建外地。這次廈門市民自發起來維護自己的生存環境,促使大型在建項目遷建的成功案例,應該說是中共建政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第一次,是公民抗爭取得實際成功的一次,是民間與官意交鋒成功的一次。它顯示出公民社會的成長,顯示出在現代信息傳播途徑下,封閉專製、違反民意的官僚意誌必將遭到國內民眾的抗爭與國際文明社會的譴責。在民意抗爭與國際文明監督之下,扼製一些官權對民權的侵害是有可能的,這種官民博弈空間的出現,說明了中國公民社會的成長與世界民主潮流的不可阻擋。
    
    當然從整個社會來看,廈門模式顯然是個特例,是在各種因素組合下出現的一個結果,它不是中國官民角逐的常態。但廈門模式無疑給了國人一種自我維權意思的啟示,也為今後類似維權事件貢獻了借鑒的資源。這將為今後中國大地維權運動提供有力支持。所以廈門市民為PX項目的抗爭必將記入中國維權史冊。
    
    
    四、中共十七大
    
    2007年10月15日-21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共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究竟應該如何定性,目前國際國內尚有爭議,但不管這個會議在中國曆史上能占有什麽位置,至少未來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中國十三億人口別無選擇地生活於這個會議所形成的班子與所作出的決策中,就此而言它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
    
    對於中共十七大基本可以定義為好話羅列得差不多了,一切現代文明世界的詞匯基本上能在這上麵找到,民主、自由、人權、陽光政治、公民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等等等等,可謂是應有盡有。如果拿中共有史以來的文件來比較,最現代、最時髦、最多世界文明字眼肯定莫過如此。這當然是個讓人鼓舞的事,至少比沒有這些字眼的文件讓人有更多想向空間,然而這個文件的總體精神卻遠沒有超越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十二大與十三大報告。為什麽呢?因為除了文字,現實中難以看到那些文字的事實。沒有給人切實改善與進步的感覺。所以中國十七大文件怎麽樣,得從文字與現實來評判。就此而言,中共十七大是否給中國未來貢獻過什麽精神,那需要時間來檢驗,需要事實來證明,而絕不會是簡單的文字借用,所以任何從文字來定義其曆史地位顯然是淺薄的。
    
    中共十七大雖然對未來影響如何尚難斷定,但是這個會議形成的結果,尤其權力分配格局卻注釋出很多具有曆史性內涵的東西。它說明中國今天已經成功進入了權貴輪替時代,中國的權力由各權貴集團不同派係互相交易、討價還價而形成。這種由寡頭政治進入集團派係均衡政治,標誌著中國社會無可阻攔地進入曆史上最黑暗的時期,這種時期不會有任何良心的顯現,任何個體的良知、正義與責任都被綁架在集團派係利益牽連的繩索下,隨波逐流、得過且過、不負責任,是這個時代的主流。當然形成這種讓人絕望的局麵直接功勞是八九屠殺後中國官僚集團的整體性墮落,形成了犯罪團夥綁架機製。而走到今天又因缺乏鐵腕治吏、巨擘經國的曆史性人物,所以中國社會的悲劇就在所難免了。
    
    麵對這種極其絕望的權貴派係輪替狀況,十七大權力分配就極為經典地注釋了這個現實,個別為百姓深惡痛絕之徒不僅沒有受到應有的懲處,而且還堂皇地列身權力決策集團之內。中國這種權貴集團派係均分國權的事實通過十七大將成為一種常規,由此可能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影響到中國的未來走勢,這也意味著中華民族整體淪陷入權貴瓜分漁利案板的現實將要經過極其艱難的曆程來掙脫。
    
    中共十七大沒有阻止中國權貴瓜分天下的曆程,相反通過權力分配來將這種形式固化了下來,如此一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將進一步加難增險中國向現代文明轉化的路基。
    
    
    五、《物權法》通過
    
    2007年3月中旬中國人大會議通過的《物權法》也將以其對中共傳統價值觀念的衝擊與跟文明世界的形式接近而載入史冊。
    
    《物權法》曆經13年的艱苦修訂,幾次討論,幾次擱置,其中有多少現代文明的東西這很難判斷,事實上縱使整個《物權法》全抄了西方幾百年凝聚的成果,但從目前中國極權統治的現狀來說,也隻能是一紙空文,正如中國《憲法》也不乏對公民權利確認一樣,最後除了停留於紙麵,我們很難在現實中找到它的存在。
    
    雖然《物權法》出台在現實權力統治模式下很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但是出來比不出來終究還是不一樣的,至少它提供了一個在物權上公民與權力博弈的平台,盡管這種平台因為權力的蠻橫而變得虛幻,但是必竟有了個東西,為公民未來爭取落實提供出了一些文字法規上的憑據。
    
    《物權法》出台並沒有阻止中國權力集團對社會財富的掠奪,相反在一定時期還因刺激權貴的神經而加劇了這種掠奪的惡行,這也從另一個側麵來證明著這種物權觀念出來對現實的衝擊。所以《物權法》出台應該在中國社會發展與法製建設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就此而言,將它作為2007年影響中國未來曆史的事件是不為過的。
    
    
    2008-01-03於北京 (博訊記者:蔡楚) (博訊 boxun.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