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黛愛情因為年少矜持沒有肉欲的成分,但是情欲不可避免地在下意識狀態裏表現出來,否則就不是愛情而是友情了。從我個人的眼光來看,寶黛愛情最動人的部分是黛玉的小兒女情態,即不斷地拈酸吃醋,這些情節是導致許多讀者無法接受黛玉形象的原因,卻是我反反複複回去讀的部分,因為這段少年之戀所呈現的感情糾葛深刻地蘊含了情與欲的潛意識力量。與婚姻的狀態恰恰相反,最猛烈的愛情裏沒有舉案齊眉,更沒有相敬如賓,是情欲,是性的衝動裏欲罷不能、欲蓋彌彰的糾結。許多中國人認同的愛情其實是婚姻,如寶釵一般異常自持地否定情欲,用理智,儒家所宣傳的“發乎情而止乎禮義”來操作婚姻,那麽就很難接受黛玉直抒胸臆的愛情。
作者發明了“意淫”一詞,並且冒大不韙說出“情即相逢必主淫”的道理,我認為他談論的就是愛情的本質,去除所有的矯飾之後,愛情必定要向性的方向發展,而性與情難以分割。作者在小說的旁枝上用賈瑞、賈璉、薛蟠等人表現了性與情交錯時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在主線上寶黛之戀並沒有發生性行為,但是他們的情感方式與性衝動其實非常相似,是少年戀情發展到性行為之前的演習。
愛情中的人最高貴,尤其是女性,情感上要求被尊重,被嗬護,在極度的安全感被滿足之後才能放鬆進入性愛的狀態,而戀愛的過程就是進入性愛之前一個長期的考驗與證明。讀者看到的黛玉反複廝鬧其實都是戀愛少女在下意識地尋找、驗證安全感。我可以從一個細節來分析他們戀情中的這個需求: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之後,寶玉的荷包被小廝們拿光,黛玉生氣了,她以為她做的那個荷包也被別人拿走了,於是不由分說就去剪破她給寶玉正在做的一個香袋。這種衝動隻有戀愛少女才有,非常絕對,她要托付的人她將付出全部,包括她的貞操,那麽如果這個人不能給她最高檔次的安全感,這個愛情就進行不下去了,剪破荷包是對破滅愛情的斬斷,或者退一步,如果要保留的話,是嚴重警告。這個動作裏沒有智慧的包容,與世界協調之類公共場合必須履行的行為準則,但是在閨房裏常常發生,女性對性愛有絕對唯一的要求,難以妥協。
寶玉把黛玉做的荷包從衣服裏麵拿出來時,大家一定都轟然心動了,小男孩居然可以如此心細,愛情對人的塑造力量驚人。這個動作證明了黛玉在其心中的高貴,也證明寶玉能夠提供高質量的安全感,足以使每個渴望愛情的人都產生共鳴。但是黛玉沒有認錯,所有懂得愛情的讀者都理解她,被愛的少女,當然不能認錯,認錯是理性,戀愛跟理性無關,認錯然後和好是婚姻裏的故事,很平淡,根本就是人生中記不住的情節,更嚴重的是會導致情欲糾纏的塌陷或者寡然無味。無條件受寵的女性是兩性之間產生強大吸引力的要素,理解性愛的一波三折,就更明白這段戲要靠黛玉高傲的堅守才能保證整個氣場持續上揚奔向高潮;高潮之路必須坎坷曲折,於是寶玉也不能一點脾氣也沒有,他也要別扭一下,給黛玉一個更大的衝動把愛情之火燒得更猛,他把荷包丟還給黛玉,明明知道後果嚴重還是這麽做了,難道不是戀人之間的互相折磨會產生一種近乎於痛的快感?黛玉再下剪刀的決絕使兩個人之間的糾纏達到高潮,然後就要給自己台階下了,寶玉是主動愛的一方,他必須扮演台階的角色,所以他攔阻、道歉,說一堆自謙自賤的話,然後還要攙扶著淚光盈盈的女主角高傲地走下這個台階。最妙的是黛玉的最後一句,做不做荷包要看我高興不高興,公主的頭顱永遠高昂著,死硬到底,尊貴到底,高潮之後依然能夠保存的高貴是愛情繼續進行下去的保證。整個情欲的糾纏衝動過程,黛玉的角色扮演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沒有錯過。
類似的情欲糾纏還出現過多次,每一次都以寶玉的表決心收場,或者砸玉,或者幹脆點明寶釵是外四路的人,而黛玉索要的就是愛情的唯一性,不懂得這個情結,而要求黛玉寬容大度,和所有女孩共享寶玉,就太不懂愛情的真諦了。湘雲可以心平氣和地與眾人分享和寶玉的感情,因為那是友誼,並非她就一定大度;寶釵可以不動聲色理性地處理與寶玉的關係,因為那是直奔婚姻的,有如經營一份事業,所以她能忍。隻有黛玉對寶玉是熾烈的愛情,不可分享,不可褻瀆,於是製造了高潮迭起的諸多情節。這些情節我成年以後還是不斷地回去讀,本來以為是在通過紅樓夢回憶自己少年時代銳利的情感,可是仔細檢查作者提出的意淫概念,由不得頓悟,性的衝動從少年時代到現在並沒有本質的改變,而且成年以後往往需要回到少年的激情想象才能完成情與性完美的結合。而少年時代的遺憾是隻有足夠的情欲激蕩,如寶黛,卻沒有實踐的條件,淪為徹底的意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