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釵犯了一個所有為人妻都身不由己的錯誤,就是覺得未來的丈夫不夠完美,須照她的理想圖案去打造。寶玉自然不聽她的規勸,但是就憑這個衝突給寶玉戴上反封建的桂冠,未免把他框死在一種製度裏,一個時代裏了。這種人其實亙古不變地出現,在任何一個製度裏都會以一種反叛、對立的形式出現,正如竹林七賢,秉正邪兩氣而生,與主流文化產生對立,主流講理,他就講情,主流追名逐利,他就遁世遠行。這樣一批人的存在必然而又必要,為人群的多樣化、生活方式的五彩繽紛提供了可能性。中國人喜歡把人分成儒家類和老莊類,儒家人群積極入世,理智負責,老莊類逍遙出世,性情曠達。這兩類人完全可以並存,如果有選擇的自由。寶玉的反叛源於這個自由的被剝奪,並非不容於世,實乃不容於家,他出生的家族賦予了他繼承家業的重責大任,在父母君臣那兒逃不過,已經很痛苦,好不容易在大觀園裏尋得一處避難所,哪裏還經得起寶釵之流的作踐。
兩玉都屬於老莊類,性情、出世,黛玉對寶玉的叛逆不但不和父母輩一起規勸,反而共同犯規,助著寶玉的性子來,因為黛玉是寶玉少年時的知己。信仰、性情相投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少年這個特殊的年齡段,黛玉充當了寶玉的玩伴、同黨。少年的同齡人在一處有一種向下走的放鬆,誓與循規蹈矩背道而馳,因為到了師長麵前不得不正經有禮,同齡人之間的相處就必須和長輩分別開,才顯見得是同代同黨。寶釵的規勸與長輩如一個鼻孔出氣,不做同黨反像叛黨,即使在現代的同班同學裏也會遭人厭棄。少年人的愛情,到如今其實還是寶黛的款式,大多數的少女都寧願作一個黛玉跟戀人打打鬧鬧,盡情享受真愛裏的糾纏,而不想充當勸告、教育對方的寶釵;至於大多數的少男,恐怕都會被一個好似老師和媽媽的寶釵嚇得不敢再談戀愛。愛情不同於婚姻,愛情屬於爛漫少年,婚姻屬於實際的成年。
很多人說黛玉矯情可厭,寶釵懂事可疼,大概都忘了自己的少年情懷,但凡有些少年記憶和理解的人都會理解寶玉愛黛棄釵的選擇。少年時代,大家一起享受沉淪和犯規,生活在一個逃避大人的世界裏,縱然不需要跟大人對抗,也絕不能與他們為伍。同齡人中如果出現一個行為思想追隨大人式樣的,一定會被孤立、防範起來,這是心理學家長久觀察得出的結論,也是我對少年同班同學的記憶。
隻有當你長成王夫人之後才會自然而然地揚釵抑黛。心理學研究認為少年的大腦發育須經曆一段奇怪的揀選成長,這一段發育完成之後,人進入成年,大腦內存巨變,就幾乎忘記了少年時的心理狀況,恍若隔世,無法再跟少年人同謀同黨同感覺,變成兩個世界裏的人。所以在學校裏,老師讚賞的學生往往不是學生群裏追捧的人物,老師的觀點有時還可能起反效應。王夫人對寶釵的認可,即使是賈母對寶釵的認可都不能改變寶玉的口味,至少在少年期無作用,我們把這叫代溝,代溝的無法逾越原來是生理性的。當我們這些成年人感歎少年們行為乖張、不入情理時恐怕需要轉念一想,我們是不同世界裏的人,無法做換位思考。那就不要試圖去逾越代溝了,明白原因之後,隔岸理解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