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少年心理

(2015-04-25 20:56:45) 下一個

讀了兩本書,以麵對女兒將要開始的青春期,一本叫做TEENAGERS,另一本是THE NURTURE ASSUMPTION.

先說後麵這本,告訴大家不要再把自己失敗的一生歸罪到父母身上了,同樣的父母養出千差萬別的孩子。作者的道理難以完全折服我,不怪父母,也不能怪自己,那隻能怪上帝了。在這個必須找人負責的時代,這本書無疑反著潮流,把西方文化裏新興的但是甚囂塵上的家庭教育原理好好地鞭撻了一頓,從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矯枉過正到天下沒有不是的孩子,新的家庭教育原理的確把父母嚇得誠惶誠恐,比如我這樣的,把孩子帶來人間都覺得對不起他。這本書把責怪父母的心理學家冷嘲熱諷,對抱怨父母的名人大加指責,並且調皮地指出,現代家庭的現代性 - 凡事講公平,在為自己添麻煩。本來家庭就應該分成人和孩子,成人跟孩子之間沒什麽朋友可做;本來老大就應該管著老二,使老大在失去父母的寵愛後得到老大的尊嚴,可是現代家庭剝奪了老大受父母寵和管理老二的兩項權益,家庭結構紊亂失調。

這本書還有一個道理,就是孩子不模仿成年人,不以成年人為楷模來達到將來成為優秀成年人的目的。他們的目光短淺,隻能把比他們自己大一點點的孩子當做楷模。他們最重要的事業其實隻是在同齡人中獲得穩定的友誼和關係網,成年人不過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另一個物種。這個道理好像還是那麽一回事,天天在家裏跟獨生女兒玩過家家,我真的受夠了,不是我不愛她,我們兩個不同的物種非在一起勉強友誼,女兒覺得我呆呆的,我覺得自己好委屈,她爸倒也爽快,幹脆拒絕,不像我裏外不是人。為了女兒有玩伴,我不是再生一個,而是碰見跟她差不多大的女孩就撲上去非跟人家媽交朋友不可,沒想到有孩子的媽都是同類,大家誌同道合,一直混到如今,我的獨生女兒每每要跟朋友分離之即都把我們成人當做最大的敵人,恨到發誓再也不回家見我們。我除了傷心、委屈得肝腸寸斷外,仍撼她不動,電傳她爸來扛在肩上才能斬斷她們小人的依依不舍。當女兒躺在我懷裏甜美地撒嬌時我問她怎麽可以那麽絕情,她說她也不知道,我想這就是緣分的邊界吧。在我們母女的緣分裏她是美好的,我觸犯了她跟朋友的緣分時,她就成了憤怒的小獸。

父母們被現代家庭教育告知要鼓勵孩子,給他們自信。但是一個被父母捧上天的孩子到了外麵被人欺負、貶損時,他可能開始懷疑父母是笨蛋,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多糟糕,由此他可能被父母的讚美激怒。一個孩子真正的自信隻能來自他在同齡人圈子裏的地位,而一個孩子的群落,根據心理學研究者的觀察,非常有序,每個孩子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並且遵守屬於他的規矩。父母,能有所作為的地盤其實很小,就是自己的家裏而已。

這本書寬容地告訴父母們,你們不是罪人,你們也有權利享受人生,當孩子妨礙了你的美好心情時,大可以叫他們好自為之,這麽做,不會把孩子的一生毀掉。

前麵那本比較客觀科學,本人覺得大受裨益的地方是,少年人的大腦在發育的這段時間裏重新整理,容量乃一生之最大,大腦的物理結構也發生巨大的變化,導致他們表現異常。我們說的異常也就是跟我們成人的理性化不一樣,他們大腦的發育消耗了很多的能量,需要大量的補給,所以他們的作息時間令人痛恨,晚不睡早不起,他們的興奮可以非常高,晚上睡不著,疲倦之後又須好好休息,睡到下午四點也不過癮。
因為重新整理,少年人的大腦非常敏銳,傷春悲秋,為愛而死,都是少年人的專利,別嘲笑他們,這一點我還記得,我少年的時候讀了一本好書就三月不識肉味,要死要活。
書中還提到少年人比12歲以前的兒童多了一項技巧,就是自我審視,殘酷的自我批評。這是成長的必然,但不可否認,也傷痕累累。自我批評稍微多一點就自卑了,少一點又自負,很難走在理性的中間道路上。那麽,我們做父母的還需要雪上加霜地批評、指責他們嗎?少年人與成年人的對抗也許就來自壓力下雙重的痛苦。麵對壓力和冷漠時,我們的反應往往是憤怒或者更冷漠,隻有柔情、理解和溫暖才能化解憤怒與冷漠,解除對抗。
談到性,少年人做的少,想得多,其實大部分時間是在做與不做之間猶豫,痛苦得很。真正做了,又非常青澀,失敗率特別高,對自尊又是一個傷害。
可憐的少年人,最容易得憂鬱症。敏銳,自我批評,做事做愛都不行,不得憂鬱症都奇怪了。此書指出,人類進化出這麽大的一個超級大腦,固然先進,是少年人為進化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少年的歲月格外難熬。偏偏現代社會裏,少年人的生活被管得很煩,早先十六七歲的人都開始工作,考慮結婚生子了,起碼有了獨立性,現代人在二十歲以前想要逃離成人的魔爪簡直不可能。少年,這個本來就叛逆、痛苦的時段變得更加漫長無望。

看了這本書後,我下決心,到時一定讓女兒想睡多久就睡多久。這是我唯一能幫忙的地方了,其他的我都插不了手,幫不上忙。以下是一個顯然沒有受到中華文明熏染的人寫的詩,否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附屬性。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eterday.
---Kahlil Gibra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