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
2021 (1)
小時候讀了不少名著,長大後覺得很牛X,跟人家說要讀名著,那裏麵都是人生的哲理,不讀就沒有智慧,沒有對社會的判斷力。現在快老了,突然又覺得名著很毀童年,小小的人就讀《德伯家的苔絲》,看一個女孩被人欺負一直到上絞架,人生觀不冷僻才怪呢。再說《紅與黑》,《複活》之類的,叫人情何以堪。
再看那些不讀名著的人,生活的熱情沸沸揚揚,把此生過好足以。所以王朔教女兒煲湯比寫詩重要,他是過來人,知道跟虛無糾纏沒有意思。我媽當年就叫我讀書,做飯、做衣服都不足掛齒,現在我偏偏就不讀書,沒意思了。種菜,看著生命長大或者不長大、死去,然後收割回來長大了的,一炒或一煮,想著怎麽才更好吃,然後吃下去,才知道自己正活著。如果從來沒見過食物怎麽長大,怎麽也同樣經曆生老病死,從來不用做飯,隻去樓下買外賣,怎麽感覺自己的存在是活生生的呢?
其實寫名著的人往往不快樂,也許很聰明,但是被聰明害得憂鬱就劃不來了。最重要的是熱愛生活,此生短促,都花了時間去冥思苦想,尋找那本不存在的意義,得不償失。群眾的眼睛雪亮,都明白讀《哈利波特》比《尤利西斯》高明,讓那些生下來就得了抑鬱症的人去推崇名著,大眾文化隻對此生負責,講究效益。
聽音樂不怕,要聽好的,音樂給人自由,那是一個不隻是關於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