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狼煙北平》讀後感 06

(2008-01-26 19:16:46) 下一個

1/20/08

在西椰的海灘上,為小女讀《狼煙北平》,講那百年來的國史,連帶著稍上家世與俺們一代的命運。講得小女,決意辭職,欲過洋北漂,拜都梁為師。小女的決心,如何也擋不住。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虎,就是她麵對著的文化鴻溝。《狼煙北平》的水,太深。小女來美時,才10歲,缺少《狼煙北平》那個文化的底蘊,虎山路難行那。

即使,俺是正經兒地從都梁被浸泡的城南那片兒文化中淌出來的人,讀《狼煙北平》,仍然品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那感覺,既熟悉,又陌生。

俺熟悉的,是兒時的那片兒文化。從城南那片兒文化中成長起來的都梁,在《狼煙北平》的字裏行間都灑脫地滲透著那片兒文化的底蘊。都粱的姐姐是俺發小兒,上小學時就認識。從1960年到1962年,俺仨都在城隍廟小學讀書。那時,都梁比俺倆低一年級。俺仨與崇禎在一個廟裏呆過。當然,先後有別。而且,呆著的姿勢也不一樣,崇禎挺在那ㄦ躺著,待蓋棺下葬。俺仨坐著,讀書識字。

明末,太平軍攻進北京,崇禎在煤山(現在的景山)一棵樹上自盡。後來,他的屍體放在城南的城隍廟。那時,當紅的秦淮八豔之一青樓才女馬湘蘭,並不知道晚生都梁在一部文學大作《狼煙北平》中,對她刻意潛詞,獨有情鍾,寓意非凡。

俺陌生的,是都梁的手筆。文三兒的塑造隻是這部書中的一部分。都梁用此書洗練地勾畫了近代三國史,生動地展示了北京民俗,精心地塑造了一批活靈活現的人物。《狼煙北平》並不僅僅是一部喝高沫兒的板兒爺故事。 然而,俺最猜不透的是在京味十足的狼煙中透著一絲絲幽幽徹骨的悲涼。

那股子悲涼滲透著哀怨與無奈,盼望與失落,苦守與自棄的情感。那種無言的情感在訴說著一種被壓抑的,被扭曲的,頻於毀滅的,卻拚命掙紮的苦衷。有時,甚至就連苦衷這兩個字,都無法表達那幽幽徹骨的悲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