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s Beautiful

今天、昨天、明天,生活始終是美麗的……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日本教育:“收入差距”生出“教育差距”的冷酷現實 by 金子元久

(2009-10-23 06:30:12) 下一個



一直聽人們這樣說,家長的收入決定了孩子可以接受的教育,進東大的孩子,大多出身於富裕家庭。

 日本高等教育研究的第一人----東京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大學經營和政策研究中心負責人金子元久先生日前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分析,他所在的  中心通過調查高中生的升學就職情況,發現父母的收入對大學升學率發生很大的影響。現將金子先生的文章翻譯在此,供對孩子教育感興趣的朋友參考。

作為父母,如果您的收入豐厚,那您應該欣喜您可以為您的孩子提供非常好的教育;如果您的收入一般或偏低,那您也不必為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而灰心,隻要從小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培養孩子對自己的信心,幫助孩子展望未來,前途依然是光明的。

日語原稿,請閱日經BIZ+PLUS
ニュース解説 「所得格差」が「教育格差」を生む冷酷な現実(2009/10/21
http://bizplus.nikkei.co.jp/colm/bpnet.cfm?i=20091021dl000dl

“收入差距”生出“教育差距的冷酷現實  

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和升學率,受到父母收入差距之影響,進而導致教育差距,已成為一個社會化問題。我們的調查就是為了搞清這樣的實際情況,於2005年抽出全國的高中三年級學生約4000名,對他們進行了為期3年的追蹤調查。我們將家長所報的年收入從200萬日元以下到超出1200萬日元以上為止,分為7個區域,調查了收入與升學的關係。

調查發現,年收入200萬日元以下的家庭,4年製大學的升學率為28.2%200萬日元~400萬日元以下的也隻停留在了33.0%,而超過1000萬日元的家庭則達到62.1%,超過1200萬日元的達到62.8%

富家子弟基本上走著所期望的升學道路

如果經濟上寬裕的話,想讓孩子做的是什麽?”之提問,收入越低,家長答(相對於就職)讓孩子升學的比例就越高,年收200萬日元的以下為27.4%。而越是高收入家庭選擇沒有改變現在的期望的就越高,收入超過1200萬日元的家庭為75.9%。也就是說,收入有餘裕的家庭,基本上都能讓孩子走所期望的道路。

再觀察升入的學校,升入國立公立大學的,年收未到600萬日元的,無論那一塊都在10%左右,即便超出1200萬日元的,也在12%左右,基本上沒有什麽大的差異。而升入私立大學的差異就相當明顯,200萬日元以下為17.6%600萬~800萬日元以下為36.8%,超過1200萬日元的為50.5%,是200萬日元以下的2.9倍。可見,私立大學的門檻對低收入階層來說是相當高的。

收入高的家長可以激發孩子明確的動機

家長的收入越高,大學升學率就直線上升”“這種傾向在升入私立大學上就特別明顯調查結果基本上與這樣的事先預測是一致的。

此次調查暗示了很多實事。一個傾向就是收入高的家庭,孩子的成績也好。這與其說是讓孩子去私塾或雇傭家庭教師這樣的輔助性教育之差所致,不如說是高收入家庭對孩子將來的生涯有明確的預想所致。即,高收入家庭從小就管教孩子,激發動機,在家庭裏相對做得比較多。反過來說就是,低收入家庭在激發孩子動機上是比較欠缺的。 

還有,就是與上述傾向不同,成績雖然優秀,卻因經濟上的原因而無法升學的階層也確實存在著。比如,因父母生病而導致收入中斷、因離婚等而成為母子家庭、收入較少等家庭。特別是近來離婚率的增長、因裁員而失業的這樣的例子在顯著增多。 

有人也許會說,對這樣的家庭不是有獎學金嗎?但是這些獎學金都是貸款,是有償還義務的,低收入的人們是不想借獎學金的。特別是最近,即便大學畢業也無法就職,也就無法保證有充分的收入去償還獎學金。

我們認為可以考慮以下這樣的救濟措施,在確切地掌握畢業後所得的情況下,一方麵免除收入低的人的償還,一方麵需嚴格地對有償還的能力的人催收借貸。另外,還可考慮在入學前調查父母的收入,對必要的階層采取免除學費等措施。

差距從小學時代就開始了

剛才已經指出,家長的收入差距在給予孩子的將來展望和說服力方麵會造成很大的差異,如果的確如此的話,這種差距實際上從小學時代就開始了,文部科學省的全國學力測驗的分析也證實了這點。高收入家庭對孩子的指導、教育非常周到,最終對孩子的學習能力大大有利。

所以,不能隻追表麵的收入差距,而應注意到以大都市為中心,對孩子教育不感興趣的家庭在慢慢地增多,結果結成基礎學力低的階層。這些家庭的孩子沒有願景,也不知道將來要幹什麽。而且,由於媒體對學校的壓抑宣傳走過了頭,結果導致家長的權利意識增強,即便在學校也無法壓住孩子。對將來沒有展望,另一方麵來自學校的強製力也消失了,孩子變得不再學習,理所當然。

從小學、初中階段就跟不上學習,家長和孩子對升入大學等已不抱希望的階層在逐漸擴大。而且,這個問題從小學就開始了,累積並擴大,到高中時到達頂峰。高中三年級學生1天學習3小時以上的隻有一半左右,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幾乎不學習,作業也不做,可能連教科書都不帶回家。這群學生從開始就放棄了麵向未來的努力。或許就是隻去學校也有其一定的意義,但所謂學習是由被傳授的部分和自己學習的部分構成的,如果沒有後者,是無法期待教育會有效果的。

底層群體固定化的危險

很多家庭和學校越來越不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是日本最大的危機。過去,應試學習起到其了作用,但迎來全都可以升入大學的時代,應試學習的構造已經崩潰。不升入大學、高中畢業就進入社會這條道越來越窄。原本是很大的就職場所的製造業,其正式員工的職位被轉移到了中國等地,結果,高中畢業可以就職的地方就僅限於便利店等服務產業的非正式員工等。無論是升學,還是就職,年輕人越來越看不到目標。 

收入差距問題所提出的問題是中堅層和底層的固定化,任基礎學力低而不管,描畫不出未來願景。在全球化時代,這樣的趨勢擴大的話,會導致日本的競爭力下降,整個國家衰退。 

所以,單單論及升入大學量的擴大是不夠的。4年製大學的升學率最近幾年是在上升,但其原因是在於受到長期不景氣的影響,高中生的穩定的就職場所在銳減,因沒辦法而升學的人在增多。還有,因少子化而形同無考試入學的大學也在增加。其結果是在大學的學習時間隻有美國的一半左右。

最終,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學期間就失去了幹勁,就職考試連戰連敗,很容易就這樣成為NEET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和無正式工作者。即便作為正式員工就職,在三年內有三成的人就會辭職。

大學應該援助學生激發動機

收入差距就這樣容易作為動機差距定格下來,動機低的階層正在擴大……對這樣的趨勢有什麽對策呢?

一個解決方案是,大學應以這樣的現實為前提大大地變形。到目前為止的大學都是專斷地把學生設想為一個夠格的人,直言不諱地采取“課是授給你的,但之後就請你自己學習吧”這樣的態度。重要是要改變這種情況,大學對學生要有某種程度的強製力,讓其學習。自己進行學習的過程雖然很重要,但大學授課需發揮讓學生掌握基礎性輔導和學習技巧的功能。

還有,讓學生有對將來的展望和目標也很重要。人們呼籲生涯教育企業實習的重要性,但與企業裏的人們稍微談幾句話是不能找到將來的發展方向的吧。而且,即便參加了企業實習,一個職場所經曆的事也並不能對普遍的事情都有用。

日本的學生最近傾向於不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而把時間花在打工上。這是因為經濟上的問題呢,還是要求接觸現實社會呢?大學是不是需要把與各種各樣的人相遇,經曆各種各樣的事情放入科目之中呢?比如說,提出一個地區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解決它,或充實短期留學製度,讓學生與不同背景的學生們進行交流等方法。我想擴大這樣的經曆範圍,是可以促進學生產生學習動機的。

雖然最為理想的是學生進入大學之前就有對職業的展望,然後再選擇科係,但大多數的學生都來選擇這樣的道路是不現實的。怎樣才能讓沒有明確願景的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擴展自己的經曆範圍,授予他們自己進行思考的程序,大學正在麵臨著這樣的要求。 

在此所說的經曆並不一定就是指實際業務,即便記住了一種實際業務,也未必對其他都有幫助。更重要是通過與不同的人的接觸、與社會(地區、職場、國際社會等等)的接觸,形成從某種程度上能夠整理自己腦中的東西的線路。

出了社會後的差距問題萌芽於此

對將來的展望和動機問題,與出了社會後的差距問題(如正式員工對派遣員工)也有很大的關聯。現在,大學畢業生的3成無法就上一般的正職,即便就職的呢,3年內辭職的概率為三成。這些人被支付體麵工資的正式員工職位這個有限的餡餅上擠出,而且就這樣固定化。這些人的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對自己抱有信心,不能對將來抱有願景展望。

我認為這個問題是從小學時代累積上來的。學習能力和動機是表裏一體的關係,比起表麵的學力,更應成為問題的是確信自己的強度。所謂的競爭社會,就是這方麵的差距強有力地發揮作用的社會。這種傾向是發達國家共通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繁榮富裕,為了什麽而努力這個目標設定會變得困難。其中,收入高的家庭具有豐富的可保持目標的資源,而收入的低的階層卻會陷入越來越難以找到努力對象的危險境地。

為解決問題,不光是作為高等教育機構的大學,小學、初中、高中可以做的事情應該是很多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