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Angkor)建築群極富盛名,是一個非常值得前往遊覽的地方。吳哥文明給我的震撼,完全不亞於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臘的文明給我的震撼。毫無疑問,吳哥是我們這個星球最美麗和最令人遐想聯翩的地方之一,任何一個組織、任何一個網站遴選“世界上最值得去的五十個地方”,吳哥必在其內。吳哥絕對是獨一無二的。我建議沒有遊過吳哥而又對古代文明有興趣的朋友,隻要有可能,還是去看看。絕對不會後悔的。
先插一段題外話。記得以前在遊記中提起過,去開羅要帶清涼油作禮物,以備不時之需,索要這玩意兒的埃及人很多。到吳哥呢,帶些糖果比較好。吳哥的每個景點都有一群至數群2、3歲到7、8歲的小孩子,追著黃皮膚黑頭發的遊客要糖吃,而且韌性十足,一追追好遠,甚至追全程,伸出小手,說著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糖果,糖果”,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據說這毛病是當年台灣遊客慣出來的,柬埔寨小孩個個麵黃肌瘦,看上去相當可憐,於是他們大發慈悲心,大撒糖果。說實在的,遊完全程我也沒有看到一個又白又胖的柬埔寨小胖墩兒,都是黑瘦黑瘦的。我問導遊,那些大點的孩子不上學嗎?導遊說,所有柬埔寨公立小學都是半日製,所以他們是課餘來乞討的。導遊還說,柬埔寨小學教師的工資很低,教師經常在課堂裏向學生推銷自製的或代銷的商品,以貼補家用。在柬埔寨,人人認為這是正常不過的事。自然,小孩乞討也是正常不過的事。
吳哥建築群由—個叫做吉篾(今名叫“高棉,Khmer”)的東南亞民族所建。“吳哥”,詞源於梵語,意為“都市”,曾是吳哥王國的都城。公元802年,吳哥帝國橫空出世,在此地繁榮昌盛達600年之久。那時吳哥王朝統治著中南半島的大片土地,其勢力範圍北臨中國,東達越南,西至孟加拉灣,遠遠超過今天柬埔寨的領土。強大的王國需要宏偉的首都,曆代吳哥國王的首都建設工作就—代又一代地傳了下來。十二世紀時,吳哥建築達到了藝術上的巔峰。當時建造的吳哥通王城(Angkor Thom),所有的牆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每個平台的周圍都有麵向四方的長廊,連接著神殿、角塔和階梯,長廊的牆上也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話故事的浮雕。—般說來,世界各國所有的城池都是坐西朝東,而唯獨吳哥通王城大門朝西,這使後來研究古代高棉的考古學家百思不解。吳哥文明的建築之精美令人望之興歎,然而在1432年,暹羅(我國古稱泰國為“暹羅”)入侵,吳哥所有臣民棄城逃往森林,從此吳哥人去城空,在世上消失了五百年,吳哥地區變成了樹木和雜草叢生的林莽與荒原,隻有—座曾經輝煌的古城殘跡隱藏在其中。
吳哥城湮沒,連柬埔寨當地居民都—無所知。至於吳哥的發現,當地導遊的說法是:元朝外交官周達觀出使柬埔寨,回國後著作遊記《真臘風土記(我國古稱柬埔寨為“真臘”)》。十九世紀中葉,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Henri Mouhot)在旅遊途中讀到該書的法文譯本,便決定去柬埔寨探險,尋找吳哥城。穆奧發現吳哥、兩次前往吳哥並病死在吳哥以及被世人承認吳哥的過程,被導遊講得曲折離奇,哀婉動人(當然一定有愛情故事),還有一個爛橋段,和哥倫布的故事一模一樣:探險過程艱難困苦,在死亡的威脅下,穆奧雇傭的當地人員停止前進,意欲返回。穆奧應許再走三天便回,終於在第三天發現了高出原始熱帶雨林的巴肯山神廟。我因此而懷疑他的故事的真實性。另一種說法是:南宋地理學家趙汝適、元朝外交官周達觀、元代航海家汪大淵、明代外交官尹綬都曾在著作中或詳或簡地介紹過吳哥。1586年,方濟各會修士和旅行家馬格達連那(Antonio da Magdalena)遊曆吳哥,寫出有關吳哥的報告:“城為方形,有四門有護城河環繞……建築之獨特無以倫比,其超絕非凡,筆墨難以形容”,卻被世人視為天外奇談,一笑置之。1857年,法國傳教士布意孚神父(Charles Emile Bouillevaux)著《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記,安南與柬埔寨》,報告過吳哥狀況,但未引人注意。1861年,法國生物學家穆奧為尋找熱帶動物,無意中發現散布在約40平方公裏的原始熱帶雨林中約600座宏偉驚人的吳哥古廟遺跡,並著書《暹羅柬埔寨老撾諸王國旅行記》,大肆渲染,他說“此地廟宇之宏偉,遠勝古希臘、羅馬遺留給我們的一切,走出森森吳哥廟宇,重返人間,刹那間猶如從燦爛的文明墮入蠻荒”,這才使世人對吳哥刮目相看。法國攝影師基瑟爾(Emile Gsell)是世界上最早拍攝吳哥窟照片的攝影師。1866年他發表的吳哥窟照片使人們可以目睹吳哥窟的雄偉風采。1992年,聯合國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了柬埔寨旅遊勝地。
我們在吳哥參觀的第一個景點便是吳哥通王城,以下簡稱“吳哥城”。吳哥城通常被稱為“大吳哥”,由1181年登基虔誠信奉佛教的吳哥國王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所建。它是吳哥王朝的首都,是一個由高8米、每邊長3公裏的城牆和護城河包圍的9平方公裏的正方形皇城。
1 清晨,霧靄中的吳哥城護城河。
2 2 吳哥城不僅本身規模宏大無比,廟宇的外麵還有一條將近10米寬、50米長的堤路,直通吳哥城的大門。這是吳哥城的南大門“凱旋門”。
3 3 堤路的兩邊豎立著巨大威嚴的那伽蛇神(the Snake Shesha)像,柬埔寨人管它叫“那伽龍”。
4 4 堤路兩邊均有龍形護欄,右側的龍形護欄上有五十四位“阿修羅神(asuras,即“妖神”,demon gods)”。他們在後方拉住那伽蛇神的尾巴。
5 5 左側的龍形護欄上有五十四位“天神(devas,即“守護神”,guardian gods)”。他們在後方拉住那伽蛇神的尾巴。
6 6 吳哥城23米高的城門。城門上的四麵佛雕像,佛像麵部形象可能是吳哥國王闍耶跋摩七世本人,可能是觀世音菩薩,可能是帝國攝政王(guardians of the empire's cardinal points)。城門兩旁,一邊各有兩個大象。
7 騎7 在大象身上是手持“閃電”武器的因陀羅神(the god Indra)
8 用8 紅土堆積而成的厚重的吳哥城城牆。
9 9 城門洞內攝得。城門洞處特別厚,兩次有小通道,由此拾階而上,便到城牆頂部。
10 10 殘敗的皇城花園,古樹深深。
吳哥城的主要建築便是巴戎寺(Bayon Temple)。巴戎寺坐落於吳哥城的中心點。巴戎寺是一個裝飾華麗的著名的紅色寺廟(巴戎寺的主要建築材料是紅土),對遊客而言,它完全是一場毫無遮擋的視覺盛宴,著實令人從心底裏驚歎。巴戎寺的回廊東西長160公尺、南北長140公尺;回廊上方原本皆有木造之屋頂,但由於年代久遠,目前隻剩下斷垣殘壁及巨大之石柱供後人憑吊。巴戎寺共分三層,下兩層為正方形,外側廊壁雕刻眾多浮雕,敘述著一個個故事;頂層為圓形,樹立佛塔。從外觀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築,最高處是一座塗金的圓形寶塔,它建在兩層空心的台基之上。按照宗教意識,這表示天上的佛與地上的人得以息息相通。周圍建起了48座大小不一的寶塔,眾星捧月一般,簇擁著中心寶塔。
11 巴戎寺全景(北向)。巴戎寺的建造者闍耶跋摩七世篤奉佛教,整個寺廟采用佛教教義的須彌山(世界的中心)為概念而建造。中央拔尖、磊磊環堆如同玉米外型的高塔,代表須彌山;四麵城牆象征喜馬拉雅山;城牆與第二層建築之間的環溝空地,代表大海。
12 12 最外層的建築已經破敗不堪,隻剩殘垣斷壁。
13 13 巴戎寺的一麵寺牆及該麵的大門。
14 14 直麵巴戎寺。由此我進入巴戎寺內部,登上第一層、第二層和第三層。順便提一下,我覺得巴戎寺裏每間房間都很小,不到10平方米吧,非常奇怪,就問導遊,宮裏的人住哪兒?皇帝和皇族成員不成住這麽小的房間?導遊答道,他們不住這裏,他們房屋在寺外的草地上,現在都沒有了。縱觀40多平方公裏內整個吳哥建築,所有房間的麵積都很小,恍惚如在小人國,放上家具,真正人轉身都難。如何在內進行政治和宗教活動?對此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15 15 巴戎寺的每間臨寺牆房屋,均在寺牆上開了一個門,可以從外進入巴戎寺。
16 16 巴戎寺以四麵佛麵塔和回廊壁畫而聞名於世。巴戎寺有49座佛塔,加上城門的五座佛塔,每座佛塔都有一個巨大的四麵佛雕像,整個吳哥城共有216麵巨大的人麵佛像。佛像為典型高棉人麵容,臉帶安詳的微笑,這就是令吳哥窟蜚聲世界的“高棉的微笑”。
17 17 佛塔群,細部。由於人麵形象相似,許多學者認為是闍耶跋摩七世的麵容。也有學者認為是觀世音菩薩的麵容。其實兩者並不矛盾:這些吳哥國王認為自己就是神,是佛。巴戎寺內所有巨大的人麵微笑雕像,沒有一張笑臉是相同的,反映出藝術家對生活點滴品味之透徹,對人性喜怒哀樂的理解深刻,因而將這位高棉最高統治者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
18 18 遊客穿行在眾多佛塔間,無論身處那個角落,都會發現人麵佛像帶笑的眼睛注視著自己的一舉一動。
19 19 佛塔。
20 20 佛塔。
21 21 巴戎寺邊緣地帶的佛塔。
巴戎
寺的回廊壁畫也十分豐富,1200米長的浮雕長廊令人驚歎的刻畫了11000個人物。內層回廊主要為神話和宗教故事,而外層回廊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從戰場廝殺到尋常百姓之生活百態、生產勞動、集市貿易的生活和洞裏薩湖之湖畔風光等,各種圖景應有盡有,充分表現了當時的情景,那一幅幅活靈活現的壁畫彷佛訴說著一段段遙遠的故事,絕對是不可不看的珍貴史跡。
22 精美的浮雕。
23 23 精美的浮雕。
24 24 精美的浮雕。
25 25 精美的浮雕。
26
26 巴戎寺,寺院。
27 27 巴戎寺,最高層。
28 28 巴戎寺建築,細部。
29 29 巴戎寺建築,細部。
30 30 巴戎寺建築,回廊。
31 顛31 王台(Leper King Terrace)。據說吳哥王朝的一位國王得了麻風病,被稱“顛王”。他的坐像曾放於此(現由金邊博物館保存),故名“顛王台”。
32 32 巴戎寺,東寺門。
鬥象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在巴戎寺北麵,是闍耶跋摩七世用來檢閱凱旋歸來的軍隊的一個平台,也用作為進行其它公眾儀式。鬥象台長350米,地基高2.5米,由紅土夯成,外麵磚圍成一圈,牆麵上有許多雕刻,絕大部分是象,故名“鬥象台”。鬥象台現在是一片廢墟,原址大部分建築結構已經消失,隻留下小部分殘跡。
33 鬥象台殘跡。
34 34 鬥象台殘跡,近景。
35 35 鬥象台殘跡,側麵。
十二生肖塔(Prasats Suor Prat)位於巴戎寺東側,由於它正好有十二座塔,中國人便稱它為“十二生肖塔”了。為什麽在這兒建造十二座塔,說法不一。根據柬埔寨的傳說,此處用作在節日表演某些雜技節目如從一個塔到另一個塔拋扔繩索及走繩索表演等等。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中記述,法官用十二生肖塔解決法律爭端的方法:將爭端雙方單獨關入不同塔內,數日後,患病(如潰瘍性粘膜炎或發高燒)的人則為有罪,健康的人則勝訴。也有說這些塔用於保存皇室珠寶。也有說各省官員在這些塔裏向皇室宣誓效忠。
36 十二生肖塔全景。
373737 37 十二生肖塔,單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