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

既無意種花,也無心栽柳。隨性撒字,意走行間。有心者進來坐坐,絮叨絮叨寬寬心。萬事順自然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也聊聊這個普通話

(2010-12-15 11:38:19) 下一個

這兩天在壇子裏掀起一波關於普通話的問題。有許多文章的內容,知識是如此的豐富多彩,真正叫我大開眼界。講了那麽多年的普通話,還真不知道裏麵有那麽多學問。真是受益匪淺。合著我一直是懵懵懂懂的“鸚鵡學舌。”

因為鸚鵡學舌了這麽多年,突然有人說你學的東西不對,心裏還是難以接受。所以我不希望再有什麽大改革。為了漢語的完美性去學粵語啊什麽的。因為我的舌頭已經捋不直了。再一折騰恐怕我連話也不會講了。

其實,至今我也沒看出政府或者誰有取消方言的意向。我是這麽想,政府連少數民族的語言都在想方設法的保存,挽救。怎麽會去消亡方言呢?至於廣州的那個“保衛粵語”的集會是不是真的有些杞人憂天。因為為了在亞運會這個特殊期間增設普通話,就認為會讓地方話走向消亡。如果真是這樣,那粵語也太脆弱了,太沒有生命力了。我想不至於此。因為別說一個小山溝的村子裏的幾百人講的方言也不會因為普通話而消亡,就是其他的方言象吳語等也會因為擁有其曆史文化的底蘊而不可能消亡。更何況有著全世界成千上億的人講的粵語。粵語是所有方言中有著其自身最完美除普通話以外的地方語係。

國家製定普通話,我覺得隻是為了更加的方便交流。而不是為了取消地方方言。因為中國的方言實在是太多太雜,太複雜。有的地方僅僅幾裏地遠的村落之距,方言就不同。

記得我那一年在溫州實習。去過溫州的人都知道,那溫州話不好懂。為了與當地人更好的溝通,當地的部門派一個人和我們一起去調研。這人就相當於翻譯。可有意思的是,這個翻譯無論和當地的誰說話隻說普通話,而絕不說地方方言。即使有時我們去商街小鋪買東西想和店主討價還價請她翻譯,她也堅決說普通話,弄得我們很不解。後來我們問她,她說因為她也是來自溫州市下麵的一個小縣城,那裏的話和溫州市不一樣。按她的講法是有些話城裏的人也聽不懂。也是她告訴我們,在溫州,你一出縣城,一個村跟一個村的方言也不一樣。當然這是一個因素,還有一原因是我們後來感覺到,她怕別人聽出她鄉下的口音讓城裏人看不起。

我聽我的廣州同學講,廣州當年也是一樣,以會普通話為榮的。那時在廣州,普通話也叫白話。意思是官方語言。而會說白話的人一定是有文化的人。隻有沒上過學的人才不會白話。所以那時會不會說白話也是作為一個人的在社會地位的標誌。會說白話的人那時還是很吃香的。(為什麽叫白話,我不知道,後來還瞎想,會不會是白話就是我們現在的白話文,那麽這樣的話粵語是不是就是古漢語呢。如真是那樣,了不得呀,那是聖人老夫子的語言啦)

後來八十年代,經濟開放後,由於廣東人的經濟地位的上升,粵語又成了流行語。說粵語這股風是一直北上,弄得很多北京人都捋著舌頭學說粵語。這次“保衛粵語”集會,是不是也有重振粵語地位,希望能夠重新抬高廣東香港地位?

所以,一門語言能不能作為標準語,其實還是跟其經濟地位,國家民族的實力相對稱的。而其曆史文化就是次要的了。就像今天英語在世界上廣泛運用,不是因為它的語言美,發音好,而是與當年英帝國軍事經濟在世界的擴張殖民,今天美國的軍事經濟力量在世界影響有關。就語言來講,法語,中文比他有更多的優點。今天在聯合國,法語仍然是文件的標準件。也就是任何文件的最終解釋還是已法語為準。中文最大的優點是簡練。同樣的一份文件,用英文法文寫的可能要幾頁,甚至十幾頁,用中文可能一頁就行了。比如英語,別的不說,就那些化學專用詞和科技詞,隨著科技越來越多的發明,這些詞是越來越長。別說是背出來,能看懂就不容易了。你知道現在最長的英語單詞有多長?說出來讓你暈, 最長的是 1 , 913 個字母,而中文翻譯就是 “ 色氨酸合成酶 A 蛋白質 ” ,僅僅十個字。 還有今天的計算機語言,人們也越來越發現中文的思維邏輯更接近計算機編程。即使這樣,今天中文還是不如英文流行。

至於普通話應以哪種方言作為基礎,我想如果要全國人民討論的話恐怕很難有結果。因為誰都想以自己的方言做基礎。所以就這點意義來講,我還是很佩服孫中山先生。能夠顧全大局,從自己做起說服說粵語的議員。為了統一大業,總不能讓舉國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去講一門與自己方言發音,甚至句子幾乎不搭界的語言。現實的情況也真是這樣。粵語雖有“活化石”之優點,但畢竟就全國人來講,說的人還是極少數。它還有一個缺陷就是,一個不會說粵語的人,你要他學粵語,恐怕是等於學第二門語言。它還不如其他地方方言,隻是發音不同而已,而且這個發音還有很多相似之處。就這點意義來講,吳語可能更合適,如果吳語真如猴子介紹的那樣的話。可惜,那時候吳語地區是無權無勢。語言再好也沒人來考慮它。說來說去,還是實力決定地位。

相反,普通話雖然有著如各位老大說的缺陷,但畢竟還是和國語幾無相差,而且絕大部分北方人和南方人都能懂,也好學。盡管在發音上有些誤差。但至少可以說出大家能懂的話。就如今天的印度人,中東人說英語。這個發音不準不是單單的不準,而且幾乎是不準的讓人聽得別扭。但能懂。能懂就能交流。交流,不就是標準語的最終目的?至於保護方言,這和普及普通話沒有根本的衝突。更不會因為普通話的推廣而讓方言消失。盡管現在很多孩子多願意以普通話進行交流,也是因為交流方便。但地方語不會因此而衰竭,不過會發生變化。我現在回去就發現和小孩交流時對他們講的上海話有時是一頭霧水,根本聽不懂。但這不代表滬語衰落了,這隻能說是滬語在變化。這個變化是好還是不好,這需要調查研究。自己不好下結論。

就今天的北京話來講,按照猴子老兄的研究是滿洲人講的滿北京話,是帶有缺陷的漢語。不過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和完善,今天的北京話還是非常漂亮的語言。無論在用詞和用調上,我是覺得幾近完美,也可能是我個人喜歡的緣故。不過從老舍的幾個話劇是用北京話寫,北京人藝演的來看,北京話排老大也不為過。如果真是這樣,那麽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麽認為,隻要這個語言建立在一個有著深厚底蘊的文化體係裏,那麽無論用什麽樣的方言去講,其結果都是一樣的,即都會完美起來。

不過我還是非常讚同猴子老兄的看法,就是普通話應該加些音節,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更廣地運用漢語的詞匯,也避免一些詞語消失。至少我們也可以按自己喜歡的語言去寫東西。象昨天我說猴子老兄的童謠中漏了一句“吃儂肉,還儂殼。”這句裏的吃啊,肉啊,我就無法用滬語寫出來。這是普通話的缺陷。如果能夠增加一些吳語的發音音節,那我們這些吳人後代不是也可以寫寫我們方言的東西。 不過我也有些擔心,現在漢語已是比較複雜的語言,普通話已經製定了標準發音。這個標準發音和台灣國語的發音幾乎是一樣。這意味著今天台灣和大陸在語言上沒有障礙,今後不僅僅統一無需為此顧慮什麽。(據說台灣也在考慮今後要把拚音作為國語發音的注音。)這還意味著全世界都將按這個標準發音來學習漢語。如果我們現在又加了那麽多的音節,會不會讓人家想學漢語的感到太難為止步?要不,索性吳語和其他地方語也象粵語一樣,也給自己建立一套地方語係,以此來更好的表達漢語,使之更加完美。這樣不就皆大歡喜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