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基金(Mutual Fund)投資的常見誤區
Grace Liu
從1984年共同基金初興之時,全美有名的金融服務研究公司DALBAR,就開始對基金投資者的買進,賣出,替換決定進行研究,他們的研究結果令人震驚。從1987年到2007年20年間,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均回報率為11.8%,而同期一般的股票基金投資者的年均回報僅為4.3%,固定收益基金投資者的年均回報率則低到1.7%,年均通貨膨脹也有3%。這一數字大大出乎我們的想象,為什麽呢?答案就在普通基金投資者的常見誤區裏。要降低基金投資風險,提高收益率,投資者應該極力避免這些常見的投資誤區。
誤區一:追逐過去表現好的熱門的基金
這可能是普通投資者最容易犯的錯誤。雖然,很多研究都已經證明,而且所有的基金宣傳手冊上都會注明,“過去的業績不能保證未來的業績”,但是,很多投資者還在根據基金的過去表現選購基金。DALBAR研究發現資金的流入和流出的時間和基金的表現相關性很大。許多投資者等到基金向上大幅攀升時,才積極的湧入市場;而當基金一開始下跌,就開始瘋狂的拋售。可能“最受歡迎的做法”,就是通過晨星評級來選基金。據“華爾街不想你知道(Wall Street Do not Want You Know)”估計,有約80%的資金流入了4星和5星的基金裏。但是,金融研究發現:從 1995年1月1號到1998年9月30號,2星和3星基金的表現在整個期間裏都優於4星和5星的基金。晨星自己也認為晨星評級不能用於預估基金的短期表現或決定何時購買。還有一種常用的做法,就是買入最近表現最好的基金。Mark Carhart, 高盛資產管理公司的定量研究主席,指出這一年最好的10%基金更有可能成為明年最差的10%,而不是重複它們上年的業績。一個最近的例子就是房地產類基金,據統計,在2006年流入房地產類基金的資金超過其他許多類別投資,達到96億美金。但是,2007年房地產類基金的回報率約是負的9.5%。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副董事長查理·芒格在2007年公司股東大會之後也表示,許多基金規模小的時候表現很好,但當投資者追隨它們的早期走勢而投入資金後,這些基金卻在勉力維持。巴菲特補充說,富達麥哲倫基金(Fidelity Magellan)雖是80年代的頂尖基金,但在其後的一年、三年、五年及10年期間內卻落後於標準普爾500指數的表現。眾所周知,今年表現最突出的是國際股票基金和新興市場基金,有的今年甚至達到70%的年回報率,但是,如果你現在才買入,甚至大量買入,那麽你未來受到損失的可能性恐怕就大大提高了。
誤區二:持有投資的時間太短,頻繁的買進賣出
誤區三:沒有遵守定期投定量的錢的投資原則 (Dollar Cost Average,或者 Constant Dollar Plan, 英國人又稱之為 “Pound-Cost Averaging”)
這應該是所有共同基金的經紀人都知道的降低風險的方法。這和台灣股市流行語“隨時買,不要賣”,很相關。定期投定量的錢,顧名思義,就是不論基金的價錢多少,以兩周,或一月,或一季為一期,定期投固定數量的錢進去。當價錢高的時候,買入的股數就少一些;當價錢低的時候,買入的股數就多一些。長此以往,所買入的平均價就越來越低了。股神沃倫·巴菲特說:“成本低廉的指數基金也許是過去35年最能幫投資者賺錢的工具。但是大多數投資者卻經曆著從高峰到穀底的心理路程,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既省力又省錢的指數基金。” 巴菲特多次指出:“個人投資者的最佳選擇就是買入指數型的共同基金,並保持在一段時間裏持續、有規律地買進。”他說:“如果你堅持長期投入共同基金,缺點是你可能不會在最低點買入,但你也不會在最高點進入市場。”沒有人可以準確地預測市場或基金的起落的時間與空間,如果有人說他能, 他或者是騙子,或者是無知,最好的情形是碰巧。以不變應萬變,省心又省力的方法就是長期地定期投定量的錢,買入好的指數基金。關於指數基金相關的更多問題,我將在下次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