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中文這一語種,效率落後了。
(2008-01-01 23:20:01)
下一個
論中西方文字的不同極其效率。文盲率的高低跟母語的結構高度相關。
語言是工具而已,是傳達信息的工具。我認為現代人尤其是中國人花在語言上的時間太多了,太浪費人生的資源了。
不知道現在的孩子怎麽樣,我那個時候從小學開始,每天至少兩節語文課,中學少些,每周至少也得兩節四節吧,大學還有語文課。就這,現在還能碰到生詞,沒見過,也讀不出來。打字也打不出來。別說現在的小孩們學字了,現在的80後90後的名字被其父母起名起的越來越生僻越來越怪異,10個名字有8個我都讀不出來,不繼續學習新漢字,我就離文盲不遠了。(此處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別扔磚頭)
語言既然是工具,那麽它就僅僅是工具而已。如果同樣是必須掌握的母語,我們中國人需要比別人多用幾倍的時間來學習掌握,這個工具是不是出了問題?
我經常試用不同的軟件來完成娛樂或者它們應該有的功能,評價一個軟件是否好用的標準是,在10分鍾之內是否能否使用其主要訴求的功能。
如果不能,就不再努力嚐試這個軟件了,除非它是唯一的壟斷的產品,不用不行。我用它因為它是個工具,用來完成需要的任務。如果為了使用這個新工具再去花大量時間精力學習使用這個新工具本身,豈不是太累了。就看人們使用的最多的軟件吧,MS-WORD,雙擊圖標打開,直接在上麵打字,保存,起個名字。OK,這個軟件挺好使。其它什麽排版製表繪圖功能以後需要或者有興趣再去琢磨。(別說我菜啊,這軟件我媽都會用,用它打比方挺好)
同是語言,同是交流工具,我們看看漢語跟英語的差別,比較一下哪個好。首先,我不是語言學家,我隻通過作為工具的角度,比較這兩個語言的效率,而不是從它承載的文化意義上比較。
1,口語(有聲語言):
聽上去完全不同,但無優劣之分。
無論是英語還是漢語,出生以後到能講話的時候就應該會講,當然,孩子智力應正常,而且不能是在狼群裏養大的。(在6~7個月時,小孩會無意識地叫爸爸、媽媽;一歲時開始出現第一批可以被理解的語言,如燈燈、糖糖等簡單的詞;到了兩歲就可以說出約300~400個詞和一些簡單的短語。)--來源:小孩幾歲會說話?_百度知道
2,組成:
英文組成非常簡單,優勢明顯。
英文:字母---26個
漢語:部首---540部(部首始創於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在《說文》中,許慎基本以漢字偏旁為線索,把9353文歸並為540部,每部的首字即為部首。)---來源:精品漢語論壇留言本〖語法探討〗 回顧一下偏旁、部首、部件的來曆
3,發音規律:
英文基本上是按字母發音的語言,優勢明顯。
英文:音標法,大部分與書寫方式相似,有些發音特殊。發音規律隨單詞,隻要掌握26個字母的基本發音規律,90%以上能讀個八九不離十,如果按照音標法則來讀而讀錯了,那就是碰到發音特殊的詞了,別人也能猜出來你大概是讀錯了,真正要讀的是哪一個。
中文:拚音法,與書寫方式完全不同,需要花時間學習拚音。發音規律非常複雜,一部分形聲字可以根據偏旁部首來發近似音,其它無明顯規律,學一個認一個。沒有見過的字,你就根本讀不出來,如果不是形聲字,你的嘴唇都不知道該往哪兒撇。當然,可以靠瞎猜。
4,識字:
英文優勢超明顯。
沒有領養過美國小孩,所以這點我不甚了解,但可以分析:
同樣是兩歲以上能夠講“300~400個詞和一些簡單的短語”的美國小孩(英語)和中國小孩(漢語),隻要教會美國小孩26個英文字母和音標,他口語能講的詞和短語,基本上就可以寫出來。可能book會寫成buk, apple會寫成aple, 但有了26個字母的知識(注意,隻有26個),至少他有了猜的資本,因為英文的發音規律貫穿於絕大部分單詞,而且猜的也不會離題太遠。哪怕學好26個字母後他放棄繼續進行識字學習,他的閱讀能力我看能打60分以上了。(你說30分就30分,我不跟你爭)
中國小孩呢?此路不通。識字是要一個一個來地。要看的懂,記住長什麽樣子,還要記住它是怎麽讀的。記一個字是一個字,不多不少,1+1+1+1+1+。。。你的詞匯量跟你會說多少沒有關係,你得記住每一個筆畫在什麽位置,記住它的發音才能夠增加一個詞匯量。3000個漢字就要3000倍同樣的時間來學習。
所以我認為,文盲率不僅僅跟教育普及率有關,跟這門語言識字需要花費的時間是最相關的。有人說日本的文盲率多底啊,如何如何了不起,是啊,日文跟英文一樣,讀的出就寫得出,50個假名學會以後,所有日文都能讀出來。中文行麽?--(根據1982年人口普查,中國文盲人數為2.3億,文盲率為23.67% ,而同期日本的文盲率為0.3%。--來源:中國文盲率 - CNKI數字搜索)
5,書寫錄入:
不多談了,英文優勢明顯。
無論是手寫(長時間不用手寫字,稍微長得複雜一點的中文我經常寫不出來);
鍵盤錄入(哪怕用最新的GOOGLE拚音,打出來也得挑一下字吧,別告訴我你連空格都不用拍一下,至少你比用英文打字多學一種附加語言:輸入法,無論是五筆還是拚音);
還是語音識別(用過盜版IBM VIA VOICE中文和英文版的應該有體會,中文無法按詞識別,隻能整句模糊識別,同音字詞太多)。
--------------------------------------------------
中文承載的文化和曆史毫無疑問是博大深邃的,但作為交流工具,識別信息的工具,它的學習成本太高了,掌握這門工具需要花費的時間精力太多了(與其它主流語言相比)。有人說中文的優勢是“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中漢語文本是最薄的那一本。”但是這種優勢是用學習掌握漢語的時間冗長為代價的。用生命時間和紙張來交換,你肯定你會選紙張麽? -英文的基本單位比中文的基本單位來的更抽象,更簡潔,造就了英文今天的效率。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人類步入創新的黃金時代,太多的新知識,新信息需要了解、掌握。效率第一的時代,我認為今天中文是變成了我們民族的累贅。
“文化”這個詞的概念已經變化了,變化的原因是因為人類在最近一兩百年內擁有新的知識和新的思想已經將其概念大大地擴充了。不要說幾千年前,就是50年前的中國,“有文化的人”也就跟“會寫字的人”的概念差不多。這更說明由於學習我們的母語難度太高,造成我們對“有文化”的標準的降低。同理,學習語言這種工具的門檻越低,社會對“有文化”的標準要求就會越高。能讀能寫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的時候,是否“有文化”的要求自然而然會被普遍提升,中國人就有了更多的時間考慮“有文化”的內涵。農民工(毫無歧視之意,就受教育程度來舉例)也會考慮到“有文化”是否還應包括有品位,有教養,有人格,有情趣,有技術,有創新,有自我實現,而不僅僅是識字。中文作為中國曆史文化的主要載體,傳統文化我們當然要,而且它也跑不了。曆史我們當然要,曆史也跑不了。目前的問題是我們用什麽來充實中國人的文化內涵,是大大發揚中國人琴棋書畫的傳統,每個人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還是其它?是每個中國人都變成古董收藏家和書畫鑒賞家,還是其它?是每個中國人都能背誦300首唐詩,小孩都能背三字經,還是其它?
我還感覺,中國人在最近幾百年,科技和文化止步不前也許跟中文的學習難度太高普及難度太高有相當大的關係。使用其它更易學更易普及的語言和文字的民族,他們的少年青年是否因此更容易在短時間掌握學習知識的工具,而不是花大量時間學習工具本身,是否會比我們中國人有更多的時間用來吸收新知識,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和創新。
文字是否需要改革,如何改革,不是我要談的內容,也沒有任何資格提改革建議,隻是想通過此文,探討中文在當今信息時代對中國人學習知識的效率是否有消極影響,同作為地球人,用其他語言的民族是否在這方麵比我們走了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