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330i的博客

為 天 地 立 心 , 為 生 民 立 命 ; 為 往 聖 繼 絕 學 , 為 萬 世 開 太 平 !
正文

詩詞欣賞: 水調歌頭·遊泳(1956年6月)

(2008-07-10 12:39:45) 下一個

水調歌頭·遊泳(1956年6月)

才飲長沙水,                                                         
又食武昌魚。
萬裏長江橫渡,
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
勝似閑庭信步,
今日得寬餘。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
龜蛇靜,
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斷巫山雲雨,
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
當驚世界殊。

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水調本為一曲子,歌頭是曲子開頭部分。

遊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作者曾由武昌遊泳橫渡長江,到達漢口。

長沙水: 作者自注:“民謠: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所謂無沙水,地在
長沙城東,有一個有名的‘白沙井’。”

武昌魚: 因主要產地在湖北省古武昌縣(今鄂城縣)樊口的鯿(biān編)魚,稱團頭鯿
或團頭魴。《三國誌·吳書·陸凱傳》記載:三國時吳主孫皓(孫權的孫
子)從建業(今南京)遷都武昌(今湖北鄂城縣),當時的人反對遷都,編
出童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詞中這兩句化用民謠,用形象化的
說法,點明行蹤。

子在川上曰:《論語·子罕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指時間如河水飛 逝。

一橋飛架:指武漢長江大橋,該橋為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建造的橋梁,是五十
年代重大工程之一,於五五年開工,五七年建成通車。當時正在施工中,
故屬“宏圖”。

天塹: 南北朝時陳朝的孔範,稱長江為天塹,見《南史·孔範傳》。

西江石壁:指計劃中的長江三峽大壩。

巫山雲雨:巫山有神女峰。宋玉《高唐賦》,稱楚襄王夢見神女,神女說她“旦為行
雲,暮為行雨。”

【題解】
  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毛澤東從武昌遊過長江到達漢口。六月三日,第二次遊過長江,從漢陽穿過長江大橋橋洞到武昌。四日,第三次遊過長江,也是從漢陽到武昌。


【鑒賞】毛澤東一生酷愛遊泳,這是世人皆知的。1925 年所作《沁園春.長沙》中的“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便是詩人青年時代奮勇進取、劈波斬浪的藝術寫照。毛澤東對長江也有著特殊的感情,繁忙的工作也難消除長江對他的魅力。他把浩瀚的長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遊泳池,多次暢遊長江。本詞便是毛澤東1956年在武漢暢遊長江時的感興之作。

  起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翻舊時民謠,組成流水對,娓娓敘來。先記寫巡視的行蹤和心情。這裏,“才”“又”兩個副詞一氣連貫,不僅是是時間的連貫和空間的轉換,也傳達出一種風塵仆仆巡視各地的興奮而又輕快的心情;“飲”“食”兩個生活細節相映成趣,顯得興致勃勃;“水”“魚”兩種富有特色的湘湖風物,寫來則親切如見,情意拳拳。三國時民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反映了一種安土重遷的封建鄉土觀念和保守意識。毛澤東稍加改動,一反原意,讀來親切自然,意趣橫生。十個字,不但生動地交代了詩人自己南巡從長沙來到武漢的行蹤,而且透露了在日理萬機之中的滿懷豪情,抒發了對社會主義祖國無限深厚的感情。

  接著,便以雄健的筆勢,轉入寫遊泳。“萬裏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這既是對遊泳的特定環境、空前壯舉和豪邁意誌的描寫,更是一種心靈的呈現。兩句詞,萬裏江天,上下映襯,橫渡縱目,情景交融。越是寫出長江之大,就越是顯示出詞人藐視天塹的恢宏氣度。

  再三句,直抒遊泳時的強烈感受:“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餘。”這裏補寫一筆大江景象,引出一個新奇的比喻,在動靜兩種環境的強烈對比中,用三層遞進式的議論,酣暢地表達了在中流擊浪前進的壯誌豪情。前兩句寫遊泳時的鎮定和從容,後一句則寫獲得“自由”後的欣喜。這是解脫束縛的暢快,是長久渴望的滿足,是俯仰自得的輕鬆,是駕馭風浪的喜悅。陳毅《冬夜雜詠.長江》曰:“有人雄古今,遊泳渡長江,雲此得寬餘,宇宙莽蒼蒼。”正是為此詞作了腳注。“今日得不償失寬餘”是上片的感情基調,是對著次遊泳的總括。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出了上片的結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澤東有著深厚的古典文學根底,因此他能夠非常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古典詩詞的多種表現手法進行寫作。他不僅能將古人詩詞或其他韻文成句入詩詞,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詞。上二句便是毛澤東遊泳之際見長江逝水,聯想而及孔子之語,乃一字不易地截取了《論語.子罕》篇中的成句,賦予嶄新的意義,直接把中流搏擊風浪同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聯係起來。這裏既有對時光流逝的慨歎,,又有對崢嶸歲月的懷念;既有對曆史的追溯,又有對自然規律的探究;既有對生命的感悟,又有對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隻爭朝夕、催人奮進的號角。總之,孔夫子這兩句話的妙用,如此妥貼自然,不著斧鑿痕跡,不僅加深了詞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雋永,這在古人詩詞裏也是十分罕見的。

  詞的下片又回到了眼前的實景,自然展開了長江建設的“宏圖”。“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換頭三句,以“風”字起,緊接著前片意脈,矚目兩岸景色:將上是風吹千帆齊飛動,兩岸是龜蛇二山靜相望,進而轉寫中國人民在風浪滾滾的大江上,開始了實施全麵改造長江的宏偉計劃。一“動”一“靜”,相映成趣。一 “起”則聳然挺拔,發起新意,充分表現了今天中國人民建設祖國,改變山河的豪邁氣概。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對未來景象的展望:“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前兩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橋建設展開,寫正在付諸實施的部分宏圖。“飛”和“變”是寫實,也是預期。寥寥兩筆,不僅寫出了大橋興建的飛快速度,和即將見到的大橋淩空的雄偉形象,而且寫出了一橋貫通大江南北的曆史意義。“更立”三句,思緒遙遠,神遊三峽,一幅壯麗神奇的理想圖景在詞中展現出來。

整篇文章唯有最後兩句的意境無法完全領會,希望有高人能指點指點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