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1371~1435年),本姓馬,小字三保,明雲南人。成祖時為太監,賜姓鄭,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東岸等處,開中外交通最遠的航路,宣揚威德, 助馬來西亞建國,海外諸國爭來朝貢。時人稱為三保太監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在公元一四○五至一四三三年這段短暫的時間,總兵太監鄭和所指揮的寶船船隊,七次英雄式的遠航,遍及了中國海與印度洋,從台灣到波斯灣,並遠及中國人心目中的黃金國——非洲。雖然中國從阿拉伯商人那裏得知歐洲的存在,但並不想去那裏。歐洲這個「遠西」之地,所能提供的隻有羊毛和酒,對他們來說,缺乏吸引力。在這三十年之中,外國的貨品、藥物與地理知識,以空前的速度輸入中國;相對地,中國也在整個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間和影響力。當時世界的一半已經在中國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無敵的海軍,如果中國想要的話,另外一半並不難成為中國的勢力範圍。在歐洲大冒險、大擴張時代來臨之前的一百年,中國有機會成為世界的殖民強權。
但中國沒有!
在寶船最後一次航行後不久,中國皇帝下令嚴禁出海航行,並停止了所有遠洋帆船的建造與修繕工作。違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處死。在一百年間,舉世無雙的海軍,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反而使倭寇在中國沿海一帶肆虐。中國在對外大擴張時代之後,緊接著的是絕對閉關自守的時期。十五世紀初,中國這個世界科技的領導者,很快地離開了世界曆史的舞台。就在同時,正在萌芽的國際貿易和剛開始的工業革命,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現代。
當公元一四九八年,達伽馬(Vasco da Gama)和他那支由三艘破帆船組成的船隊,在前往印度的途中,繞過好望角,於東非登陸時,當地的居民向他們誇示精致鑲邊的刺繡青絲帽。非洲人嘲笑葡萄牙人所拿出的小玩藝兒——小珠子、鈴鐺、珊瑚項鏈、洗臉盆——而且似乎不認為他們的小船有什麽了不起。村中的長老說,在很久以前,曾經有白色的「鬼」,穿著絲綢,駕著大船,到訪他們的海岸。然而,卻沒有人知道這些人是誰,也不曉得他們來自何方。寶船就這樣從世界的意識中被遺忘了。
鄭和與達伽馬到達非洲的時間相差了八十年。或許有人想知道:如果他們相遇,會發生什麽事呢?了解大明帝國海軍超凡的力量,達伽馬以他八十五英尺到一百英尺長的小船,敢不敢繼續穿越印度洋呢?見過葡萄牙的破船,中國艦隊指揮官會不會想在前進的途中踩扁那些擋路的蝸牛,以阻止歐洲人打開一條東西貿易的通路呢?
中國人絕非在曆史上時常被述及的陸地民族,中華帝國在文明的伊始就是熟練又愛冒險的船民。甚至在「中國」或「中國人」的名稱出現以前,來自亞洲大陸的新石器時代人類──也就是大洋洲各種不同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征服了印度洋和太平洋兩地。大多數人都這麽認為,在哥倫布之前,新大陸已經有了亞洲人的蹤跡,而且許多證據顯示:他們曾屢有來往,而非僅接觸過一次。
為什麽中國不在那時開拓殖民地?
為什麽當中國在海上有絕對的霸權之後,放棄了強權?長久以來,中華帝國的皇帝都把自己當作是一位賦予生命的父親,不單對城邦小國如此,同時對世界上所有民族也是如此。這種認知回應了中國固有的觀念。天子既為上天之子,當然也是全天下的統治者。早在基督紀元出的幾世紀,中國人已經熟知一種概念:天下之大,盡在中國的版圖之內,沒有所謂疆界之分所謂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假如已經擁有一切,還有什麽理由要向外征服的呢?歐洲列強的侵略行為,超越了原本為了滿足開拓東西貿易有利環境的需求,這種好戰而類似十字軍東征的殖民主義,完全和中國人理想中萬能的、半神性的天子背道而馳。因此,在中國皇帝身上看不到歐洲這種觀念。從明成祖身上當然也看不到這種觀念,歸順中國所換得的報酬是本身的繁榮。以這種方式對待未開化的民族可以提升他們對中華帝國的忠誠度,這種遠比加強駐軍的兵力來的有效得多了。無論如何,明朝皇帝得到的結論,試著在半個地球之外的地方維持駐軍是愚蠢的行為,因此明朝的皇帝從來沒有作過這種嚐試。而歐洲各國殖民強還要再過四百年後才得到相同的結論。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part 5.
part 6.
鄭和大航海發展了嶄新的造船技術與航海技術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造船與航海事業相當發達的國家,到了明朝鄭和大航海時代更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高峰。《明史·鄭和傳》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相當於現代船身長約138米,寬約56米,這種巨型海船充分顯示當時中國造船業已經遙遙領先於全世界。至今殘留在江蘇省南京市下關的龍江寶船廠“上四塢”、“下四塢”等作塘和水道,就是明證,作塘呈東西向,與長江的夾江相通,便於寶船下水。作塘很大,經現代實測,長約500餘米,寬約 40米。龍江寶船廠是明朝大規模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一。中國航海史研究會曾根據44.4×18丈尺寸複原製作成9桅12帆的福船(尖底)模型,作為當時鄭和寶船的標準船型和尺寸。而有專家認為依據南京靜海寺殘碑拓片所記,結合明永樂十八年《天妃經》卷首鄭和船隊插圖等材料考證,鄭和寶船可複原為長19 丈、寬4.4丈、排水量約1100噸的船舶。還有專家認為這僅是中小型寶船,大型寶船應仍維持原有尺寸。根據遺跡情況,寶船廠所造船應為平底。平底船吃水淺,可以壓浪航行,它的首尾可以翹起,安全無虞,並且靠岸方便。
鄭和大航海綜合應用了天文導航、羅盤導航、陸標導航、測量水深和底質等多種導航手段,如《西洋番國誌》所記載:“砍木為盤,書刻幹支之字,浮針於水,指向行舟。”這種航海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很先進的。
鄭和大航海的重要成果是繪製了《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邸外國諸番圖》,全圖使用中國傳統的山水畫法,配上所記的針路和過洋牽星圖,以南京為起點,最遠到東非肯尼亞的慢八撒,到南緯四度左右為止,包括亞非兩洲,所收地名達500多個,其中亞非諸國約占300個,相當準確地記錄了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淺灘的分布,詳細紀錄了鄭和大航海全部航程中開辟的眾多新航道,重要的出航地點有20餘處,主要航線有42條之多。它充分證明鄭和大航海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發達的航海事業、豐富了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
使命與功績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誌)和國家需要出發.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麵:
1、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蕩,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臘、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麵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麵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係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衝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
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懾倭寇,牽製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
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殘餘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日本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中國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國防上采取被動的防禦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
朱棣時期,陸海兩方麵對明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改變了被動防禦戰略,主動出機,陸上方向實施遷都、親征漠北;海上方向組建了鄭和舟師,震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並從海上實施戰略包抄,對西北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牽製,從而減輕明朝北部的壓力.
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麽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麵考慮的.在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展開許多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朝貢貿易.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當時各國都積極到中國來朝貢,一方麵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麵得到的豐厚賞賜.據統計,永樂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 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況空前.更有文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7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他們遺囑要托葬中華.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種官方貿易.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內容,它是在雙方官方主持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交易,是明朝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中國的貨物,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這種貿易可以用明代銅錢買賣,多數以貨易貨.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裏國,中國船隊到達後, 由當地的代理人負責交易事宜,將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麵議價定價,一旦定下,決不反悔.雙方互相擊掌表示成交.這種友好的貿易方式,在當地傳為美談.鄭和下西洋期間,尤其是後幾次下西洋貿易規模擴大,遵循的平等自願,等價交換,具備了國際貿易的一些基本原則.
第三種民間貿易.這種貿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帶動下出現的.它不是通過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間自發性展開的.鄭和下西洋消滅海盜,維護了海上安全,開辟了航線,促進和刺激了民間貿易.據有學者研究,鄭和使團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帶一些中國貨物在沿途進行交換.東南亞百姓對中國絲綢、瓷器、工具非常喜歡,鄭和船隊一到都爭先恐後的劃船或到碼頭交易,有的還請官兵到當地的集市設攤交易.當時中國主要輸出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製品、銅錢等,中國換回的主要是珠寶、香料、藥材、珍奇動物等,當時中國從海外進口100斤胡椒,當地價值1兩,回到國內出售20兩,利潤豐厚.
鄭和下西洋進行的貿易活動有政治行為的貿易,也存在經濟行為的貿易.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不僅進行海外貿易,還傳播先進的中國的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非常向往中華文明.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了“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命.鄭和出色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曆法和度量衡製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
現在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留下鄭和遺跡,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4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占據著地球表麵積70.8%,擁有著豐富的資源.自古以來,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盛衰休戚相關.我們的祖先早期創造了龍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是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裏.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製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裏、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範圍.
鄭和下西洋在海洋事業上還有許多貢獻.鄭和的功績是輝煌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他從30多歲開始,前後28年獻身海洋,最後一次下西洋時,已經 60歲了,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業,他毅然率領船隊出使,這次他再沒有回來,病逝在印度的古裏,時年62歲,永遠的長眠在他開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華英傑中,鄭和不但以先於西方人航海,勝於西方人的航海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我覺得人們關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層麵,恐怕是鄭和所代表的一種文化精神:一種中國人不畏艱險,征服自然的價值趨向,一種打開國門走向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決心.
鄭和這種敬業獻身報效國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著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德,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繼承和弘揚,推進人類的文明。 (時平 摘自交通部《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紀念》官方網站)
-----------------------------------------------------------------------------
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複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曆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五年九月,和等還,諸國使者隨和朝見。和獻所俘舊港酋長。帝大悅,爵賞有差。舊港者,故三佛齊國也,其酋陳祖義,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諭,祖義詐降,而潛謀邀劫。和大敗其眾,擒祖義,獻俘,戮於都市。六年九月,再往錫蘭山。國王亞烈苦柰兒誘和至國中,索金幣,發兵劫和舟。和覘賊大眾既出,國內虛,率所統二千餘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亞烈苦柰兒及其妻子官屬。劫和舟者聞之,還自救,官軍複大破之。九年六月獻俘於朝。帝赦不誅,釋歸國。是時,交阯已破滅,郡縣其地,諸邦益震讋,來者日多。十年十一月,複命和等往使,至蘇門答剌。其前偽王子蘇幹剌者,方謀弑主自立,怒和賜不及己,率兵邀擊官軍。和力戰,追擒之喃渤利,並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還朝。帝大喜,賚諸將士有差。十四年冬,滿剌加、古裏等十九國鹹遣使朝貢,辭還。複命和等偕往,賜其君長。十七年七月還。十九年春複往,明年八月還。二十二年正月,舊港酋長施濟孫請襲宣慰使職,和齎敕印往賜之。比還,而成祖已晏駕。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諸軍守備南京。南京設守備,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踐阼歲久,而諸番國遠者猶未朝貢,於是和、景弘複奉命曆忽魯謨斯等十七國而還。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曆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裏、滿剌加、渤泥、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裏、瑣裏、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裏、甘把裏、錫蘭山、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裏灣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兒,凡三十餘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當成祖時,銳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貴。西洋則和、景弘,西域則李達,迤北則海童,而西番則率使侯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