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緣似水

把心事寫在水上,讓心碎無痕。
正文

鬱悶,情人節變成了辯論會。。。

(2008-03-13 10:42:45) 下一個
全部記錄下來,晚上發泄去。。。
 
某詩人:
:
張之洞詩欣賞

心憂三戶為秦虜:----越國(蘇南、浙江)滅吳國(安徽省、蘇北),楚(湖南、湖北)滅越國,最後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張之洞任湖廣總督,管轄湖南、湖北、廣東三省。秦虜---為-統一的中國(清朝)效力。
身放江潭作楚囚:-------江:楊子江、長江;潭:洞庭湖。張之洞時外放任湖廣總督,總督府先設湖南長沙,後移湖北武昌(此均為戰國時的楚地)。張之洞戲稱自己為楚囚。
處處芳蘭開涕淚:---------家人跟隨自己受累。
年年寒橘落沙洲:---------南方的桔柑,到了北方變酸----變了橘,寒橘(北方過年的供果)。表示年年都在南方過年。沙洲:桔子洲頭。
嬋媛興歎終無濟:----------嬋媛指妻、女。家人埋怨也沒辦法。
幸直危身亦有由:---------雖然身處險境(時和太平天國打仗),但是有原因的(皇命在身)。
宋玉景差無學術,僅傳詞賦麗千秋:--------宋玉景其它的本事沒有,但喜歡風花雪月,能寫一些情詩,討得佳人喜歡,成千古美談。暗喻張之洞自己不辱皇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能成就一番千秋功業。
 

小白:
 
先生,你這首詩理解錯了。

縱覽全詩,這首詩表麵上寫的是屈原。


心憂三戶為秦虜。三戶是指楚。這個典故出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還有,吳國並不在蘇北。浙江以北就是吳國領土。吳國的首都和精華部分都在蘇州無錫一帶。這句是寫楚王出使秦國卻被秦王扣押做了囚徒的曆史故事。

身放江潭作楚囚。這是指屈原被流放汨羅江一事。上下兩句形成了鮮明對比:雖然憂心楚王做了秦國的囚徒,自己卻成了楚國的囚徒被流放汨羅江。

處處芳蘭開涕淚:
年年寒橘落沙洲:這兩句既不是寫自己的家人跟著受累,也不是寫“桔生淮南為桔,淮北為枳”的典故,而是寫屈原的節氣。屈原喜歡自比蘭啊桔啊什麽的。他還有一篇作品叫做《橘頌》。


嬋媛興歎終無濟:
幸直危身亦有由:

宋玉景差無學術,
僅傳詞賦麗千秋.

嬋媛,就是嬋娟,她是宋玉的老婆,同時也和宋玉,景差一樣都是屈原的弟子。這四句是說屈原是因為性格正直憂國憂民惹的禍。而宋玉景差之流頂多隻能寫寫文章流傳後世。
 
某詩人:
 
與"白鶴林主人"商榷

一字之師!
其實,我倆對張之洞的詩的理解,並沒有大的不同.限於篇幅,我沒有將所理解的張詩全寫上,故造成一定的誤解,現將其補上,
心憂三戶為秦虜

三戶:指楚地無疑矣!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典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史記質疑上對這句有兩種解釋 ,一個就是指楚國的三大姓昭、屈、景。另一個就是指即使楚滅亡後隻剩三戶人家,也必是他們滅亡秦 ,含義是說楚國人非常憎恨秦國(我本人更傾向後者多些)。亡秦大業雖成於天下民眾,但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確實當首推三個楚人——陳勝、項羽、劉邦。其次,亡秦的決定性戰役就是在三戶水(今河北臨漳西)一帶展開。
春秋戰國時,視各期不同,最盛期楚地為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南部,江蘇北部。郢都被秦攻破之後,遷都至壽春(今安徽壽縣),經烈王、幽王、哀王、負芻四世,共19年,於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被秦所滅。
秦虜: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89),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
 
身放江潭作楚囚

屈原一生,被兩次流放。第一次流放是在楚懷王十四年((公元前305年),流放在漢北(湖北襄陽),曆時五年。第二次流放是從郢都出發沿江而下到鄂渚(湖北武漢),然後再沿江而下,到了長江下遊的嶽陽,然後就在嶽陽逆流而上,折返回來,再過鄂渚(武漢),然後再沿江而上過洞庭湖,到湖南的辰陽,到湖南的漵浦,然後由漵浦再過洞庭湖到汨羅江,曆時二十年。
流放與“囚”還是有區別的,屈原被流放,非“囚”, 流放有點像毛澤東在當年在瑞金被罷官後,去興國“調查”的性質。
 
關於“江潭”

如上貼所釋,此“江潭”非單指汨羅江,而是包括了長江、洞庭湖在內的屈原流放所經之地。
戰國時代,陸路交通並不發達,在楚地,水網密布,遠行多以舟代車.
 
心憂三戶為秦虜,身放江潭作楚囚

張之洞自比屈原,在楚地(湖廣)做事(湖廣總督),戲稱自己為“楚囚”,“ 秦虜”:張之洞當然知道“ 秦虜”之典故,但不敢自比“楚懷王”也(否則,妄稱王,殺頭之罪)。因此這兩句應理解為:“我到了楚地當地方官,應心係楚民,為大清國效力”。

處處芳蘭開涕淚,年年寒橘落沙洲

"白"將這兩句所理解成屈原之氣節,並與作品《橘頌》相提並論,太牽強.估計受上兩句寫屈原的故事所影響.
要知道,這首詩是張之洞所寫,斷不是紀念"屈原"哪麽簡單,就算是紀念"屈原",也應是"端午",何來"寒橘"落沙洲?

在研究張之洞的生平後,不難對這兩句的理解了.

張之洞,直隸(今天津一帶)人,在湖廣總督任上後,仍保留很多北方人的飲食習慣(如喜麵食)等.家人跟著自己到南方,水土不服,飲食不習慣,因此多有微言,總想回老家去.
因此,此兩句應理解為:寒橘(北方過年的供果)。表示年年都在南方過年,家人跟隨自己受累。
 
嬋媛興歎終無濟,幸直危身亦有由

嬋媛興歎終無濟:嬋媛----妻、女。家人埋怨也沒辦法。

幸直危身亦有由:雖然身處險境,是因皇命在身。

嬋媛----非嬋娟也,且聽下兩句的詳細解釋
 
宋玉、景差

宋玉,又名子淵,湖北宜城人(也有稱歸州人的)。生於公元前二九O年,歿於公元前二二三年,是繼屈原之後的浪漫主義楚辭大家。
相傳他是屈原的學生是來源於《安福縣誌•外紀•流寓》記載:“周宋玉,歸州人,屈原弟子,憫其師忠而放逐,作《九辯》五首,以述其誌,又憐師命將落,作《招魂》以複其精神,延其壽命。與景差、唐勒並稱。客仕楚為大夫。嚐居於邑,有城與廟,及看花山,放舟湖諸跡,後歿葬邑之浴溪河南岸。”

後人為了懷念他,遂立碑、築城、修廟祭祖。他住過的地方亦名宋玉城(今又名楚城)。他經常觀花作賦的山,改為看花山,他放舟吟詩的湖,稱為放舟湖。
據《漢書》(卷三十藝文誌詩賦略)所載,宋玉留傳於世的賦,現存14篇:《九辯》、《招魂》、《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高唐對》
 
嬋娟是否是宋玉妻子呢?

中國古代,對女子,除非特別有名,如呂後、武則天、對國家有功者或守節者外,正史一般不記載。
對女子的記載,多為野史,或戲曲等。

嬋娟,據所查,最早出自宋朝蘇東波之“-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國人將其和宋玉掛上鉤,佳出自郭沫若在上世紀40年代初,所寫話劇《屈原》,在重慶公演時,郭沫若將“嬋娟”寫成為宋玉妻子,其中有句台詞為:“宋玉,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誨,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宋玉景差無學術,僅傳詞賦麗千秋

宋玉所寫的《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是讚頌“人性”的,或歌頌“美”的,與有抱負的士大夫是格格不入的,因此被稱為“不學無術”。

張之洞認為:宋玉、景差之流隻會寫些風花雪月的詩賦,這是豐富了中國文學,但對國家的富強沒多大用處。喑喻自己要成就一番千秋功業。
 
關於宋玉是否是屈原的學生?

屈原 (前339~前277),宋玉 (前290~前223),也就是說屈原投江時,宋玉才13歲,即使早婚有妻子(嬋娟,或許會大宋玉3歲),斷沒有郭沫若所寫話劇《屈原》之罵宋玉之事----------一個半大小孩子,他懂什麽?所以,郭沫若所寫話劇《屈原》,是為了迎合當時抗戰需要-------國人不能投降,要學屈原之氣節。曆史並非如此。

因此,我理解為宋玉是繼屈原後的楚辭大師,但他卻生在國破(秦滅楚)時代,秦對反抗的楚人鎮壓極厲害,所以,就算空有一腔愛國情懷,宋玉、景差等也隻好寫些《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自保了。
 
關於流放

前已所述,流放非“囚”也。宋蘇東坡也曾補流放到廣東惠州,海南儋洲、文昌等。

這些文人(如屈原)被流放過程,實則遊曆講學-----如孔子的周遊列國。

宋玉、景差等頂多就是聽過屈原講學(如現在聽教授演講),還算不上真正的學生。
 
關於張之洞

張之洞是有遠大抱負的人,是中國近代曆史值得大書特書的人,毛澤東非常推崇他。

      張之洞原籍直隸(今天津、唐山、遷安一帶)豐潤,道光十七年,張之洞出生於父親張瑛的任所——貴州興義府的知府衙門裏。
十三歲中秀才。十六歲那年他來到原籍參加順天鄉試中解元(舉人第一名),慈禧欽點張之洞癸亥科探花。
      張之洞在四川學政(從五品,相當於教育廳長)任上,四川出東鄉慘案,東鄉村民抗納稅,被四川總督將參與者不論男女老少,四百餘人盡殺。光緒二年,張之洞結束四川學政之任,任司經局(掌管書籍典冊,隸屬詹事府)洗馬(從五品),不怕得罪一品大員,上書朝庭,為東鄉翻案。
      同治(載淳)帝崩,因同治無嗣,慈禧點同治的堂弟載湉(光緒)為帝,有違清禮,就繼嗣與繼統之事,吏部主事吳可讀屍諫,各王公大臣均不知如何應對,唯張之洞的“立嗣即立統”奏深得慈禧賞識。後官運亨通,至一品大員。

關於"嬋媛"

嬋:對妻的別稱,蘇東波作有"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媛:名人的女兒,或大戶人家、官僚人家的小姐。如一代名媛章含之(章士釗養女)、宋氏三姐妹等.
 
關於“神女”

三峽有“神女峰”,大多數國人不識何為”神女“。”神女“出自宋玉之《神女賦》、”神女“實為”歌妓“-------買唱、買藝,卻不買身者。《神女賦》是歌頌人性之美的。
後人將”神女“與”娼妓“等同,實則與”潛規則“下的文藝界無異,是對中國文化歪曲也。

小白的答複:

關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三戶不是指楚地,而是指楚國,或者說楚之社稷。一字之差,謬以千裏。

你所引的三戶是指楚國三大姓,那是百度上亂寫或者所謂專家的胡說八道。楚國大姓並非三個,除了屈、景、昭三大王族姓氏之外,還有,莊、羋等王族姓氏。準確來說,這個叫氏,不叫姓,因為他們都姓熊。這五氏都是楚國王族成員,在楚國勢力極大。五大姓氏中勢力最大的是羋,這是楚王的姓氏。就算硬要在楚國排個三大姓氏,它也要排老大。

至於把三戶牽扯到項羽劉邦陳勝,或者說牽扯到臨漳三戶水之戰,那更牽強了。南公說“亡秦必楚”這句話的時候,是在秦國滅亡之前,他老人家並不是先知。
還有一說,是說所謂的“三戶”,是指“三閭”,“三祏”,“三社”。是指楚國祖廟、社稷的意思。
個人覺得,南公所說的三戶可能是指楚國社稷,但更可能是形容楚國人口不如秦國。

至於楚國的疆域,則並非您所說的那麽幾個省。楚國本是源自中華文明之有熊氏,本來在祝融之墟,也就是鄭州附近。後來才南遷到江陵一帶。楚將莊嶠曾帥兵伐西南,將雲貴都收入版圖。楚國失去漢中以及四川等地,是在楚懷王被扣押之後的事情。此外,楚國還滅亡了位於如今河南境內,湖北北部,陝西南部,江淮之間的陳、蔡、曾、黃諸多國家,因此,可以說,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以及河南、陝西的部分地區都是楚國的範疇。


 

至於屈原的流放,應該不是在公元前305年吧。

第一次被貶是公元前318年,遭上官大夫讒言而貶為三閭大夫。也就是掌管楚國宗廟祭祀和子弟教育的官員。由於楚國自中原南遷之後宗廟是在鄢陵,鄢陵,也就是夷陵,在襄州安養縣北,位於漢北。襄州並非您所稱的襄陽。地點是今天的宜城。
由於他有官職在身,因此他這段時期內仍然可以代表楚國出使齊國。

公元前304年屈原出使回國後再次被貶。公元前300年楚將景缺戰死之後屈原又被招用。他的名篇《離騷》就是在公元前299年懷王出武關會秦王的時刻寫的。此後懷王被秦國扣押不放行。

此即“三戶為秦虜”。

公元前297年,屈原諷刺在懷王被扣事件中負有責任的子蘭,因而被免除三閭大夫一職流放到洞庭。(自漢北遷往洞庭)。子蘭,即為曆史上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黃歇。
公元前287年,再次激怒頃襄王,被流放至更遠的洞庭湘中一帶。
公元前278年,武安君白起率軍出西陵峽,燒毀夷陵,攻陷郢都,然後接著率軍對洞庭、五湖、江南展開攻擊。
隨後在公元前277年,屈原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的流放和您說的毛被貶,蘇東坡被貶性質並不一樣。貶,是降官的意思。流放,是一種刑罰。如果您仔細閱讀過中國的曆史的話,您會發現,那些被貶的都是帶有官職的,而被流放的則是罪人之身。如二王八司馬事件,韓愈諫迎佛骨被貶潮陽事件,蘇軾被貶黃州團練使事件,等等,這些都是被降官為地方官員,是被貶而不是被流放。當然,到了後來,這個兩概念完全被後人搞混了。

屈原前期是被貶,後期則是流放。性質不一樣。後期可以稱為囚徒。

此即“身放江潭作楚囚”。

 

這話不能這麽理解。

張之洞身為洋務派官員,本身對大清是忠心耿耿的。大清不是秦國,他也不是被流放的屈原。
他如果敢用這句話來寫自己的話,那他可真的要造反了。
張之洞開漢陽兵工廠,全力鎮壓太平軍。清代前期一直壓製漢族官員,但是自太平軍起義開始,滿族上層意識到滿族官員能力太差,八旗軍和綠營兵不堪一擊,因此才開始讓漢族官員和漢族武裝抬頭。張之洞,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都是這時候扶搖直上的,何須有二心?
另外,您所說的張之洞任湖廣總督管轄湖南湖北廣東,這是不對的。最開始的時候,湖廣總督管轄湖南湖北廣西廣東四地。那是因為湖南湖北沒有分家的緣故。湖廣總督隻管轄湖南湖北,廣西廣東則是由兩廣總督管轄。清代中原諸省基本上都是一省一巡撫,兩省一總督。但四川總督隻管轄四川一省。

 


 

宋玉和景差是屈原的弟子,應當毫無疑問。但決不是象您所說一樣地親自去聽屈原講課。

屈原在任職三閭大夫的時候,宋玉還沒有出生。等他出生之後,屈原卻已在湘中流放。他們能達到親自聽課的地步,可能性太小。

我之所謂弟子,是指師承楚辭之風。縱觀當時天下,中原地區流行的是詩三百,而屈原卻開創了楚辭這一體裁,隨後又有宋玉景差等人繼承發揚。稱之為弟子,並無不對。

屈原寫作楚辭,篇篇憂國憂民,宋玉雖然也會寫作楚辭,但是都是些無關痛癢的小事或是聲色之吟,他在政治上也無多大建樹。文不載道。因此,他雖學會了楚辭,卻隻不過是個無用的文人。

對於景差這個人,曆史並沒有太多的記載,因此我也不好多做評論。

此所謂“宋玉景差無學術,僅傳辭賦麗千秋”。

 

關於嬋娟,還真是不好意思,我還從沒注意過這人其實在曆史上並不存在。

謝謝指教。

她隻是一個被郭沫若虛構出來的人物。

 

處處芳蘭開涕淚,年年寒桔落沙洲。

您將其理解為端午紀念屈原,是歪曲了我的本意。

芳蘭開於春天,桔子落於秋天。這兩句並不反映寫此首詩的時間是在端午或者是大冬天。

如果您將寒桔解釋為冬天的供果,那麽對芳蘭又作何解釋呢。

縱覽全詩,張之洞到了屈原流放之地,想起此地的屈原故事,因此寫下此詩緬懷其人。全文可以理解為:

屈原擔心著做了秦國俘虜的楚懷王,
自己卻成了楚國的囚徒被流放到江湖之間。
每一處芬芳的蘭花都流著淚水,
每一年都有秋風中的桔子墜落到沙洲。
即使作出美人之歎也沒有用處,
象屈原這樣由於正直而危及自身是有來由的。
你看向景差宋玉那樣的人不追求正道,
隻不過留下一些豔麗的辭賦豐富文壇而已。

之所以寫蘭花,桔子,美人,而不寫當時湖廣一帶常見的梅花,荷花什麽的,這都是和屈原的愛好以及他的作品有關的。屈原一向以蘭花香草自比,寫作的詩詞中大多以蘭花香草等等比喻誌行高潔,而他的名篇思美人,以對美人的思念來表達對楚懷王的擔心和楚國政治的擔憂。

之所以後麵感歎宋玉景差沒有學術,是因為中間這四句寫了屈原憂國憂民的辭賦的緣故。屈原的辭賦都是憂國憂民,而宋玉景差的則不過是文辭豔麗,以形成對比。最後兩句的感歎並非是沒有緣由突然就想起了宋玉景差然後隨便發發牢騷的。

目前所知的屈原的作品:
《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令》《東君》《河伯》《山鬼》《禮魂》

《情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桔誦》《悲回風》

《天問》

《招魂》

《離騷》

 

這個其實是因為楚王和巫山神女之間的故事。

傳說巫山有神女,常隱沒於雲雨之中。楚王在夢中與之有過魚水之歡。所以後來雲雨也變成了男女交歡的意思。


香港有句話叫後庭花,挪用了玉樹後庭花一句,是對肛交的文雅稱法。

港人所稱斷袖之癖,龍陽之癖,則是對同性戀的文雅說法。

中國人不喜歡直白,所以才會出現這麽多委婉的說法。這算不上侮辱中國文化吧。

 

等著看下一步吧,有趣的辯論。哈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