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5 (202)
2018 (96)
2019 (96)
2020 (225)
2021 (151)
2023 (106)
牛經滄海
3/18/2024
從讀書的時候就不斷有人推銷人壽保險。那時候保險公司每年好幾次到學校招人,登記一下,得一件免費得T恤衫。大概有的同學耐不住讀書都漫漫長路,就直接跨入了保險業。遺憾地是,這些吃螃蟹的同學沒有能夠說服我購買他們的保險。我來自一個沒有人壽保險的國度,很難從極其拮據的生活摳出保費。有的話,寧願買基金。
2000年的泡沫破裂,讓我體驗了一下得而複失。從財富自由的沾沾自喜,到兩手空空,是那麽的絲滑。剛開始隻是想著翻本,可是三年過去,毫無希望。2002年的一天,一位號稱年入40多萬的金牌保險經紀,讓我去她辦公室坐坐。說來也巧,我那時正想著要分散風險。這裏瞌睡,那邊遞上枕頭。時機到了,事半功倍。
保險經紀聊了一會兒,拿出終身壽險產品,並打印了5%, 7%, 10%三個預估。簡而言之,頂多繳十次保費,以後孳息足夠每年的保費。我幹脆又按照她的指點,頭幾年放進去一些Ryder,可以起到追趕的效果。
轉眼22年了過去了,如果這些錢投入SP500, 目前已經超過了死亡賠付金。下麵圖表給出(變現)現金價值,死亡賠付金, 投入標普500, 短期國債,10年國債,房地產,以及黃金的同期收益。
如果一直按時繳費到98歲或者死亡,賠付金不到兩米。那時候不知道兩米的購買力如何。保險,本質上就是一個通貨膨脹的遊戲,買的人想著兩米遺產,挺得意的。 可是那是60年後的兩米,購買力已經微不足道了。
隻是簡單對比回報也不全麵。畢竟,如果不幸身故,家人會有一些錢支撐。保險的意義不就在此嗎?
我個人的意見,對於有家庭責任,尚未財務自由的人,首選方案是:buy term invest the difference.
如果把幾種非保險投資,每年減去term life 的成本,應該更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