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5 (202)
2018 (96)
2019 (96)
2020 (225)
2021 (151)
2023 (106)
2024 (113)
2025 (3)
夢見母親
牛經滄海
二零一四年五月十一日
自上初中開始住校,家務做的少,也很少有機會跟母親學到廚藝。不過,就憑回味,我也能做出好幾樣最喜愛的家常菜,味道頗有幾分接近母親的。最近開始做泡菜,想起母親的訣竅,加生薑與辣椒,泡菜就會香脆味正。一經嚐試,果真不差。
小的時候,家境極其艱難,常常一日隻有一稀一幹兩餐。盡管如此,姐姐還說我生在蜜罐子,可見家裏度過更為艱難的世道。據說我提前出生,就是大姐在公社的地裏拾了點兒蘿卜葉充饑遭父親暴打而母親阻攔,拉扯之中動了胎氣,至於早產。
母親常常能為無米之炊。以最簡單的食材,對付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日常飲食,還有年節的親友招待。年節以外,四季家常主菜其實就是泡菜,醃菜,時令蔬菜。春的菜苔,夏的瓠子,秋的豆子,冬的蘿卜,經母親之手,都能有滋有味。特別是紅燒菜苔,隻要有油,比起紅燒肉毫不遜色。一年春天,我釣到一些黃鱔。通常拿去賣錢,但母親挑了兩條有傷的,放大量的大蒜,又鮮又嫩,連那粘稠的汁,以及鐵鍋結起的少許鍋粑又香脆至今難忘。
那時候沒有客人的話,葷腥極難見到。最令母親犯愁的莫過於待客。母親向來把招待親友當做頭等大事。有一次我在快幹涸的池塘捉到一條一斤多的一條魚。從來沒見母親拿到活魚的時候有那麽高興,那麽如釋重負。我的心裏美的不行,肆意地想象著母親做出鮮魚的美味。誰知母親將魚醃了起來。我自不會打聽母親的計劃,隻是開始在心裏等待著享用鹹魚。或許是母親會置入更多的配菜?兩日後終於母親將醃魚起鹵,在太陽下涼曬。下午時分,母親讓我取下半幹的鹹魚, 輔以薑蔥青紅椒,襯起滿滿一大盤,既鮮又香,在我們家鄉叫“暴醃魚”,較之鹹魚更鮮,較之鮮魚更入味。我期待著奢侈的晚餐,特別想看到弟弟的饞樣。不料母親吩咐送到嫂子家,原來侄女“九天”,嫂子的娘家來人。要知道母親不知道受了嫂子的娘家人多少折辱,但母親還是將孫女的“九天”當作不可推卸的責任。我雖然十分沮喪,但也習以為常。母親常說自己苦一點不要緊的,不能讓別人看輕。
母親做菜確實有一手,幹活麻利,親友家裏婚喪嫁娶偶爾還會去掌勺,對付幾十人的酒席不在話下。可惜母親沒念過書,也不善女工,自小就在家裏幫廚。母親講外祖母重男輕女,自己也不是念書的料,一捧上書本就犯困,去私塾幾次,也就作罷。我幾乎從未見母親對自己的娘家有多少提及,反倒有些慶幸“過門”早,免遭曆次運動中承受更大的打擊。倒是父親嘀咕外祖父老實巴交,不善言辭,當地大一點的地主都有親友參加革命,早就指點家中做好安排。五零年外祖父就作為地主被抓了,關了,斃了。因為斃的快,也省得日後經曆更大的屈辱。據外祖父家長工的孫子輩說,當年農忙季節招待長短工的肉塊夾起來筷子會閃(方言:打彎)的。大概母親傳承了外祖父的待人之道。
我對外祖父一家自然也沒有什麽印象,不過還是受到一點影響。一次是初中時全校去參觀一個階級教育展覽,展覽材料是我的一位要好的同學的父親組織的。我仿佛記得寫得很生動,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地主的不勞而獲的剝削本質。那也是我唯一一次知道外祖父曾經占有那麽多土地。初三的時候,校革委會想培養我作為區團委宣傳委員。那可是一輩子離我最近的官位。當時搞三結合,中學生小將也能進入區團委。學校講我字寫得好,文字也順,還在美專“開門辦學”中受過美術培訓,大批判專欄能組稿,供稿,謄抄,無一不精(哈,居然還是人才)。作為區團委宣傳委員,我可以有更大的作為。後來,就沒有後來了,你懂的。
母親所經曆的磨難,無數的同輩也未能幸免,隻是我們一家更加一重。父親是家中獨子,念過五年私塾,後來進公學堂五年級,終因戰爭匪亂輟學。父親四八年起在解放區搞土改,後來在小學教書,直至四清前下放所在學校當地。政府的高明之處在於讓你做什麽都會有一套冠冕堂皇的理由。說的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文化人,後來得知當時區教育委員與人談戀愛,需要一個崗位安置這個戀人。父親似乎傳承了外祖父的懦弱無爭,稀裏糊塗就光榮成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所需要文化人才。問題是,父親母親都不是“科班”出身的農民,農活自然不精,加之農村的宗族勢力,我家屬於插進來的單門外來戶,磨難加重不言而喻。我記憶裏家中有數次想遷回老家的努力。可是,一紙現代社會極其罕見的戶口,一次又一次地擊碎了父親母親的遷回老家,逃離“單門獨戶”的執著夢想。
母親苦難,是做兒子的永遠的遺憾。我自小就想保護母親。有次母親受到同村一位婦女的欺辱。此人因“四清”工作隊住其家中,夫妻及兒子都入了黨,自此威風起來。那時正興毛語錄。我識字還不夠,但反複閱讀,還是找到了毛對共產黨員的“諄諄教導”。我鼓足莫大的勇氣,去念給此人聽。那成想不但不聽,反而拿起鋤把要來打我。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靈留下永恒的創傷,以至於至今我都不信毛語錄。不管您信與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做為兒子,無力保護母親,所剩隻有盡力隱藏自己的物質甚至精神的需求,以減少母親的壓力。初中住校,我們每周回家一次,帶上鹹菜。夏日天熱,不到三天鹹菜就黴了,後三天隻能以飯下飯 (彼時學校一周六日)。那時食量很大,又長身體,每餐也隻能有半飽甚或三四分飽。夜晚饑餓難耐。有一次夥同室友趁月色偷了學校附近農家的南瓜。隻可惜南瓜尚未成熟,又無油鹽佐料,苦澀難當。事後有人告發,我最耽心的就是傳到母親哪裏。當時就有一個同學推卸責任說隻喝了點湯,以致從此得了個“一口湯”的綽號,可見恐懼無人無時不在。我親眼目睹過全校對筆跡找出寫反標被打成現行反革命的。所幸那位處理舉報的老師並未上綱上線,提到階級鬥爭的高度,僥幸免讓母親丟臉。即使如此饑餓,從未在母親麵前提起。母親未嚐不知,可是大環境就那樣,母親又能有什麽法子。
母親在生產隊裏像其他社員上工掙工分,在家裏洗衣做飯(早年常常是兩餐),喂豬養鵝,打理菜園。即使如此,一家還是青黃不接。母親起早貪黑,在隱蔽處開墾小片的荒地,種一些作物。新開荒地收不到什麽,可第二年生地變成熟地可望有所收獲,生產隊就會“發現”,然後收歸公有,割了資本主義尾巴。我至今還是不懂,沒收就沒收,跟資本主義有半毛錢關係嗎?每每如此,母親既要受到生產隊的批評甚至批鬥,又要跟父親慪氣一番。父親一輩子最怕招惹麻煩。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環境,無論如何低頭,還是躲不過欺淩來襲;無論如何勤勞,還是免不了忍饑挨餓。
好不容易,隨著大環境的變遷,家中境況漸漸的好起來。我結婚生子之後,母親與我共同生活了幾年。雖然剛剛工作不久麵臨住房等等困難,雖然母親還時刻記掛家中諸事,母親大體還是快樂的。想起當年我準備出國,母親落寞的神情,我始終都會在心底泛起作為兒子的愧疚。
或許是緣自為免母親的負擔而養成的習慣,我向來不愛向別人特別是母親訴說挫折委屈。自我成年,曆來都是傾聽母親的訴說。母親有時候能跟我講一整夜,沒有什麽條理,而且我也聽過多次,但隻要我們重逢,母親最高興的就是能跟我訴說。有一次我回國,當時母親租房住在鎮上,連續數夜,隔壁鄰居不能成寐,因母親習慣於說話大聲,而且有悲即哭,有喜即笑。
奇異的是,這次角色變換。母親就站在我的身旁,雖略顯清瘦,但那安詳的神情,和煦的目光,包容地傾聽著我的訴說。雖然我高過母親很多,但我感覺我似乎仰望著母親。一點也記不起我究竟說了什麽,但真真的,我感到安慰,感到輕鬆,感到溫暖,感到幸福。母親,雖然您離開我十七年了,感恩天國的安排,讓我還能再一次見到您,享受著您的照拂與慰籍。母親,兒子想你,兒子愛你!
?【補記】母親走了,我回國也稀了。後來父親也走了,回國的動力日益微弱,不知下一次回國何日成行,但感覺父母離我很近。
時光荏苒 即使母親已逝
在心裏 在夢裏
依然溫暖如昔
祝福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