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使華爾街成為將全球經濟逼近全盤崩潰的世界金融危機的震中,其衝擊波至今未熄。在由譯林出版社和環球財經研究院共同主辦的“對話”活動中,作為親曆者,勞倫斯講述了雷曼破產的根源,並且從第一視角揭露了華爾街金融機構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幕,認為雷曼悲劇本來可以避免。
“我認為根源就是1999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廢除。”勞倫斯說,“1933年製定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禁止商業銀行同投資銀行合並,從而令手段高超的投資家們沒有機會把手伸向無限量的存款人的錢。該法主要是為了防止某些投資銀行將巨資投給像安然那樣的公司,然後席卷不計其數的小存款人的現金轟然倒下。”
但美國的大銀行想要廢除《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它們在1988年至1996年間曆經3次失敗後成功遊說美國政府於1999年11月廢止了該法。取而代之的是克林頓總統簽署的全新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
“在不到十年時間裏,這一行為要對將整個世界帶到金融毀滅邊緣擔負直接責任——尤其是對於我的災難。”這位前雷曼兄弟副總裁表示,即使拋開製度漏洞,雷曼兄弟的破產也是可以避免的。
勞倫斯表示,在2008年春天同時任美國財長保爾森的私人晚宴上,如果前雷曼兄弟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小理查德·富爾德能控製住他對保爾森的怨氣和粗魯,尤其是不說那句“我在雷曼這個位置上比你在高盛的位置上待的久得多,你有什麽資格指責我、教我如何做事情?”也許結果會不同。也許就是從那時起,保爾森就下定決心絕不出手拯救由富爾德控製的銀行。
勞倫斯在其新作《常識之敗》中提到,如果富爾德能夠聽從內部建議,及時結束隻夢想利潤不切實際地加速上升的恐怖執政,抑或如果當初十一個執行董事反對他的秘密行動在2008年6月前幾個月發生,雷曼大船的航向就很可能改變。
即便是在最後關頭,雷曼仍擁有秘密武器——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的表兄弟喬治·沃克四世。勞倫斯說:“如果當初在銀行遞交破產保護申請的前夜,小布什總統能接起來自富爾德辦公室、由他的表兄弟親自打的最後求助電話,結果或許不同。”
雷曼破產風波影響的不僅僅是美國,還有歐洲包括全世界的人。勞倫斯表示:“這是100年以來最大的一次犯罪,我們不能讓曆史重蹈覆轍。此次的金融危機是安然那次危機造成影響的10倍,是通用汽車那次危機的6倍。我來到中國這個美麗的國家、美麗的城市北京,就想讓大家也從雷曼的事情當中獲得教訓。”
2009年09月14日 07:17:51 來源:新華網綜合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 從大多數人的直覺出發,似乎都覺得雷曼應該被救。在知名財經網站MarketWatch.com近日進行的在線調查中,有近六成的網友都對“是否該救雷曼”的問題給出了肯定回答。
在那些回答應該救雷曼的受訪者中,可能會有不少迄今仍沒有著落的雷曼前雇員。不過,這似乎隻是表麵現象,在很多人看來,雷曼破產的可怕後果應該遠不限於此。
嚴重危機或可避免
有經濟學家曾經算過一筆賬,如果美國在去年9月選擇出手救雷曼,成本應該在60億美元左右;但如今,根據IMF的最新估計,這波全球金融危機的善後成本,迄今已接近12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經濟年產出的五分之一。
前美聯儲資深經濟學家、英國央行經濟顧問大衛·懷斯肯定地指出,讓雷曼破產是個錯誤!在接受上海證券報專訪時,懷斯談了他認為應該救雷曼的兩大理由:第一,在當時的情況下,市場想當然地認為,當局會拯救任何具有係統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機構,不可能任其破產。但最終,美聯儲救了貝爾斯登,卻任由雷曼破產,這讓市場非常困惑,大家都不知道哪些機構會被救,哪些不會,進而加重了市場的恐慌。
第二,當局在決定不救雷曼時並沒有搞清楚,AIG對雷曼兄弟的依賴程度有多高,很大程度上說,正是雷曼的破產導致了AIG的倒下。這主要受累於大規模的CDS(信用違約交換)投資。而要拯救AIG,當局付出的成本要遠遠高於救雷曼的成本。而如果救了雷曼,至少能為AIG爭取更多的時間來解決難題。
“如果雷曼被挽救,這場危機有可能避免,或者至少破壞性沒這麽大。”有著20年投資經驗的研富(RCM)資產管理亞太區投資總監陳致強說。在他看來,如果雷曼不倒,市場可能會集中關注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上,而不是經濟體係的係統性危機方麵
美國當局別無他選?
在雷曼破產之後,全球股市經曆了又一輪令人瞠目結舌的暴跌,而主要發達經濟體也無一例外深陷戰後最嚴重的衰退之中。
此情此景下,“人們很容易會指責說,讓雷曼破產是一個錯誤。”高盛知名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向記者坦言,“但我認為,這可能也是因為當時別無他選。”奧尼爾指出,在雷曼之前,美國政府拯救了房利美和房地美之後,但它們不可能一直不停地救每個要破產的機構。
“雷曼隻是這場危機的一個受害者,而不是導火索。”安本資產管理公司亞洲策略師彼得·埃爾斯頓對記者說。不僅如此,他還認為,這恰恰是美國政府作出的一個明智決策。
埃爾斯頓指出,很明顯,雷曼前CEO福爾德沒有聽從警告,將雷曼引向了一條不歸路,根本不值得救。進一步說,這也是當局可以借以強化自由資本主義原則的很好機會之一,讓大家明白承擔過度風險會受到市場的懲罰。
知名華人投資家、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行政副總裁楊光也不認為,不救雷曼是美國決策者犯下的一個錯誤。“美國是一個自由市場,如果公司承擔了過大的風險就得付出代價,不能指望政府來救。一定要有自律。”在華爾街浸淫已久的楊光直言。
至於為什麽單單雷曼沒有被救,各界有很多爭議。楊光認為,這也許是其他一些不重要的因素,又比如時機的問題,或者說雷曼雖大,但還沒有大到像AIG那樣。
紐約梅隆旗下牛頓投資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傑夫·芒羅對記者說,如果救雷曼,或許可以減輕這輪危機的衝擊,但這一舉動也會帶來副作用。“就像1998年LTCM公司被救時的情形一樣,這樣的援救很可能鼓勵更極端的冒險行為。”
錯誤不在破產本身
有意思的是,認為不救雷曼不是錯誤的人並不在少數。曾經在美聯儲任職摩根大通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費羅利也是其中之一。“我更願意認為,這是決策者在過去幾年中的所作所為的後果之一。”費羅利說。
換句話說,即便讓雷曼破產並無過錯,但美國的決策者們卻不能否認它們在過去的很多年中所犯下的更大的錯誤。
“在一個周日的晚上(注:雷曼宣布破產是周一),不管是美聯儲還是任何人都沒有權限來拯救雷曼,但是問題在於,沒有機構有權限來緊急施救,恰恰折射出國會在這方麵立法的失敗。如果雷曼兄弟獲救,這場危機的破壞力會小一些。”費羅利說。
在楊光看來,真正的錯誤在於,在美聯儲的眼皮底下,讓美國的樓市泡沫形成這麽長時間,這才是監管部門的最大錯誤。“到了最後,泡沫太大,牽扯麵太廣,這時的(金融機構)破產當然對係統傷害非常大。”
高盛的奧尼爾則指出:“我認為,在雷曼破產的問題上,當局的確有錯,但錯可能並不在於沒有去救雷曼,而是在於讓雷曼以這種方式破產。”也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救不救雷曼,不會改變這場危機的實質。安本的埃爾斯頓指出,對總個係統而言,雷曼的影響力還沒有到足以撼動全局的地步。“在我看來,危機的更大根源是缺乏金融監管和信貸的泛濫。”(記者 朱周良)
危機向左看,向右看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在希臘神話中,作為審判者的正義女神阿斯特莉雅,一手拿劍,一手拿天秤。而在美國,扮演著左右手角色的是市場和監管當局。
2008年9月15日正午12點,雷曼發出公告,宣布公司申請銀行破產保護。猶如一場審判,隨之而來的是全球股市、匯市震蕩起伏,歐美經濟觸底萎縮,以及全球金融格局的重新洗牌。與以往的危機所帶來的衝擊一樣,在短暫的震蕩之後,金融係統強大的自我修複能力,總是推動市場不斷螺旋式上升。
向左看:震蕩是短暫的
在雷曼破產之後,全球股市應聲而跌,期間世界主要股指跌幅基本超過40%。但是一年之後,全球主要股指基本上都已經恢複到雷曼破產前的水平。盡管危機對某些行業,某些企業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但是從市場總體狀況而言,劇烈的衝擊波是相對短暫的。
不過,危機對於全球金融市場的內在影響,卻是強大且持久的。
在危機中,老牌的美國金融機構也不得不裁員、變賣資產、接受政府救援來度日。美國政府投入了7000億美元實施金融救援計劃,接受救援的金融機構數量超過750多家。在美國以外,各國政府也紛紛出台救市政策,以巨資來補充市場流動性,提振市場信心。
回首這一年,華爾街昔日的金字招牌正在慢慢黯淡,伴隨而來的是中東和日本財團對華爾街格局的重塑。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日本金融財團有步驟地收購華爾街的金融資產。三菱UFJ金融集團收購了摩根士丹利20%的股份。野村控股資此前也已經花費2.25億美元購得雷曼旗下亞洲業務。此外,還有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和英國巴克萊集團, 瑞穗金融集團和美林的交易。
向右看:能否防患於未然
痛定思痛!各國政府開始反思雷曼事件的經驗和教訓。雷曼破產後,美國議會更是開始了冗長的聽證會議,就美國金融機構和個人在此事件中的不當行為進行立法規範。美國證監會也承認,在金融危機中,他們存在疏忽和監管不嚴的問題,尤其是對於後麵的麥道夫案件。
其實,強大與監管得力的金融體係應該是抵禦金融衝擊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線。在一個市場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對金融機構和市場實施官方的監督和管理。這是因為真正的自由市場經濟包含了很高的企業破產風險;相應的,向這些企業投資和放貸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也麵臨著高風險。此次危機的一個重要教訓就是貸款商之間的競爭既培育了創新,但也帶來了不高度的穩定性。
美國專欄作家理查德·隆沃思,在數年前的專著《全球經濟自由化的危機》一書裏憂心忡忡地寫道:“全球資金市場兩個星期的交易量,就超過全世界每年貿易和投資之所需。另外50個星期的交易活動,全是投機。”這種投機行為的危險,就在於讓一塊錢避險,就要以兩三塊錢進行避險操作。因此,“投機性的經濟活動,規模是真正經濟活動的12倍”。這意味著,資本市場上的多數資金,都在進行一場豪賭。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指出,“這是人類天性:除非有人能夠找出方法改變人類天性,否則我們將會再度麵臨危機。”(記者 鄭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