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旅行

關於投機和瑜伽, 還有我感興趣的東西
個人資料
正文

古代傳世玉器鑒賞 by——老月藏石閣 (轉載)

(2009-12-28 19:11:14) 下一個

古代傳世玉器鑒賞[125P]——老月藏石閣



玉獸麵紋圭

 玉獸麵紋圭,長21.8cm,寬5.5cm,厚0.9cm。
  玉料表麵經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長,一端略寬,有刃,另一端有一孔。圭兩麵皆有紋飾,一麵中部為陰線獸麵紋,獸麵的上、下方分別飾陰線繩紋及成組的凸線,另一麵的主體紋飾同前一麵大體相同,下方有一組凸線構成的變形獸麵紋。目前為止,考古發掘中尚未發現有類似凸線紋飾的玉圭,對這件玉圭的製造年代,學者多有推測,一些學者認為,玉圭應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作品。



玉鷹攫人首佩

 玉鷹攫人首佩,長9.1cm,寬5.2cm,厚2.9cm。
  佩玉料呈青黃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狀,邊緣略薄,兩麵圖案相同。作品上部為一隻展翅之鷹,鷹頭側轉,雙爪下垂各抓一人首。作品為鏤雕,鷹身上的一些裝飾紋用凸起的線條組成,這些工藝同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藝類似。
  同樣題材的鏤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館及天津藝術博物館都有收藏,帶有類似的鷹鳥紋圖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館也有收藏,有的學者推測這些作品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製造。此佩圖案較複雜,鷹翅上端與人首間裝飾的含義尚不明確,作品表現的可能是遠古時期的氏族圖騰,鷹是氏族的徽號,而鷹爪抓的應是戰敗的敵人之首級。



玉花斑弧刃斧

 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長23.7cm,寬8.7cm。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並有較多的自然紋理而形成暗花。斧為長條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狀,斧頂略窄,近頂部有一圓孔。
  此玉斧於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新石器時代墓地的M4號墓葬出土。墓葬中有大量的隨葬玉器,其中包含許多精品,如玉勺、玉龜甲、玉刻圖板等,並有大量玉斧。由此推測,墓主人是地位顯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權力,又標誌著財產的豐厚。此件玉斧是隨葬玉斧中製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鋒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實用性。其玉材雖因埋葬時間久遠而發生了顏色的變化,但仍不失華麗的本色。斧的表麵光滑,磨製精細,頂部略糙,可知頂部原嵌於木柄中因而未將其磨光。此件作品顯示出玉斧由實用工具向禮儀用器的轉化。


玉刻圖長方形板

 玉刻圖長方形板,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長11.4cm,寬8.3cm,厚0.7cm。
  玉板片狀,中部微隆起,邊緣呈階狀凹下。玉板表麵飾有陰線琢出的環形圖案及放射形的箭頭狀圖案。
  此玉板於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出土時夾於玉製的龜背甲及腹甲之間,表明它是占卜的工具。對於圖案所表現的內容,學者們有多種解釋,或認為是上古之時的河圖、洛書,或認為是文字產生前的八卦圖像,或認為另有含義。總之,其文化內涵極其深刻,尚需作深入的探討。


玉立人

 玉立人,高9.6cm,肩寬2.3cm,厚0.8cm。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
  玉料因受沁呈雞骨白色。玉人作立狀,方頭,以陰線方格紋刻劃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須,兩耳垂處各有一圓形鑽孔。雙臂貼胸而抱,十指分開,腕部有陰刻衣紋。束腰上雕出斜紋帶飾。雙腿間有縫隙,雕出腳趾。
  此玉人比例勻稱,雕刻刀法簡練,展示出古人部分服飾的簡貌,也反映了江淮地區史前時期匠人們的雕刻技能,為迄今所見新石器時代最完整的直立玉人。有人稱此時期為含山文化時期。含山文化,1987年發現於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位於長江中下遊地區,它晚於同一地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而應早於良渚文化,與同一地區的薛家崗文化相當,是中國早期玉文化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

 

玉雙虎首璜

 玉雙虎首璜,長11.9cm,厚0.4cm。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
  璜為較窄的弧形,近於半圓,中部厚,邊緣略薄。璜兩端呈虎首形,形似剪影,其上有陰線界出的五官,虎的獠牙極誇張,虎眼用穿孔表示,孔中可穿繩係掛。
  此玉璜虎形之表麵特征明確,說明在新石器時代虎與人關係之密切,在社會生活中已出現對虎的崇拜,這對於了解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期人們的生活及普遍存在的動物崇拜非常重要。
  此璜為1987年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墓葬出土。



玉環

 玉環,外徑9cm,孔徑6.2cm,厚1.3cm。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
  玉環因沁蝕成牙色,外沿薄,近孔處較厚,剖麵近於三角形。此環造型規矩,素麵無紋,磨製光潤。
  含山文化出土環形器多件,唯此器最精美。玉環在新石器時代諸文化中曾有多處出土,數量較多,但剖麵呈三角形的非常罕見,它對後世特別是戰國時期玉環的影響頗大。
  此玉環為1987年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墓葬出土。


玉勺

 玉勺,長16.5cm。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
  勺玉料呈灰白色,局部顏色因久埋而產生變化。此勺出土時斷為數段。勺形窄而長,頭部似舟,池部為下凹的弧形曲麵,勺柄細長,近似片狀,表麵下凹,端部略寬,有一孔。
  此玉勺工藝精致,邊沿光滑平整,兩側對稱性良好,勺頭及柄部的凹麵應為砣具砣出。其工藝水平與近代琢玉的差別不是很懸殊。勺柄較長,可以遠伸,但薄而易折,使用時必須謹慎,因而不是通常情況下使用的餐具。其用途尚需進一步研究。
  此玉勺為1987年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墓葬出土。



玉馬蹄形器

 玉馬蹄形器,高9.5cm,上口9-7.1cm。下口6.9-5.5cm。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器以青色玉料製成,筒狀,表麵有蝕斑,下口處呈褐色,略有傷缺,壁較薄,表麵光滑。這種玉器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多有發現,一些作品置於入葬者的頭骨之下,截麵多呈橢圓形,上口略寬,呈坡狀,下口較平,有的近下口處鑽有小孔。由於作品整體似馬蹄形,故稱馬蹄形器,又有收藏者稱其為發箍。對於馬蹄形器的功用,研究者們多有推測,或認為是用來束發的,或認為是仿照骨耒製造的農器,還有其它推測。



玉獸形玦

 玉獸形玦,高15.4cm,寬10.5cm,厚4.5cm。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玦以青黃色玉料製,表麵有多處色斑。整體為環形,一側有一開口,未斷開。開口一端為獸首,另一端為獸尾,獸身屈而成環,頸部有二小孔。
  目前,多處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這類器型,它表現的是一種神化了的動物,反映了較大範圍的動物崇拜。頸部帶有雙孔的作品並不多見,此玦可能是製造時所穿之孔位置不理想,作品懸掛時傾斜度不合要求,於是又鑽了第二孔。這件作品為清代宮廷遺玉,說明清代宮廷曾收藏紅山文化玉器。



玉鷹

 玉鷹,高2.5cm,寬4.6cm,厚0.4cm。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玉鷹為青黃色玉材製,片狀,腹部略厚,腹前用陰線界出鷹爪,頭部凸起,嘴尖,雙翅較薄,尾寬,尾及翅上有陰線羽紋。鷹背部有對穿的孔,可穿係繩。
  紅山文化分布於我國東北地區,在其遺址中發現了較多的玉器,其中有一定數量的玉鳥,多為鷹類。常見的玉鷹有二類,一類近似方形,翅的邊緣平直;另一類鷹的翅膀大且展開,似飛翔狀。這件玉鷹屬後一類,遼寧省阜新市胡頭溝遺址出土有同樣的作品。此玉鷹的造型較接近於現實,鷹的腹麵加工精致而背部簡練,係因人們仰望飛鷹所得的觀察結果。



大玉龍

 大玉龍,曲長60cm,直徑2.2-2.4cm。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其玉料為淡綠色老岫岩玉。龍體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長吻微翹起,有圓鼻孔二,雙目橄欖形凸起,頭頂至頸背有長鬣後披,末端翹起,額及顎下有陰刻棱形網紋。龍軀光素扁圓,背部有一鑽孔,可係繩穿掛。
  此玉龍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翹,因此又有人稱之為玉豬龍。這是早期氏族藝術的代表作,屬紅山文化。其造型誇張、奇特,兼具寫實與抽象手法,結構雖簡潔,卻滿盈著生命力,質樸而粗獷,可能是某部族的圖騰。



玉獸麵紋嵌飾

  玉獸麵紋嵌飾,高3.2cm,寬4.8cm,厚0.7cm。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此器為傳世古玉,表麵紋飾較模糊,有較大麵積的赭色斑。器近似梯形,凸麵,頂端上凸,中線兩側向後折,上下折角的角度不同。嵌飾正麵為淺浮雕獸麵紋,重點表現獸的環形雙眼及闊嘴。獸麵兩側飾前肢,短小,帶爪足。獸麵及獸肢上飾細密的陰線回紋。飾件背麵有4組通孔,每組孔由兩個斜孔對接而成,孔中可穿繩。
  據分析,作品原係嵌於柱形器的角部,3件或4件為一組,這樣的柱形器可能是玉琮之類的器物。



玉神人紋多節琮

 玉神人紋多節琮,高32.1cm,孔徑6.3-7.2cm。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琮呈外方內圓的柱形,上寬下窄,中心有圓孔,上下相通。玉料深褐黃色,局部有黃白沁斑。
  玉琮圖案以橫線截成十一節,每節均以四琮角為人麵部的中心線,以四麵凹槽為隔界,雕刻出四個簡化的神人麵紋。神人的冠、鼻清晰可見,圓眼及嘴則模糊不清,隻是象征性地刻出。在玉琮上端相對的兩側麵中部,隱約可見各有一陰刻的帶雙翼紋的符號。
  《周禮·春官·大伯宗》載:“以黃琮禮地”,說明玉琮是古時人們禮地的祭器。從目前良渚文化墓葬出土情況看,玉琮多置於屍體周圍。



三孔玉刀

 三孔玉刀,長49.1cm,寬5.9cm,厚約0.1cm。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刀玉料呈墨綠色,長方形薄片狀,背平直,刃部內凹,一端為方形,另一端略窄。玉刀的一麵光滑細亮,另一麵較粗糙。此類玉刀在陝西龍山文化遺址中已有發現,陝西省神木縣石峁遺址出土的這類玉刀所用玉材及加工方式同這件作品非常相似,玉刀具有開片薄、刃部鋒利、鑽孔標準等特點。
  這件玉刀的平均厚度約0.1cm,表現出非常好的開片技術,刀背部三孔非常規範,無明顯的孔徑變化,刃部的鋒利達到了可以割切的程度,具備了實用的可能性。



玉三孔鏟

  玉三孔鏟,長27cm,寬16cm,厚0.8cm。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鏟為梯形,青黃色玉料,有較重的赭色斑。片狀,寬端有刃,刃自兩麵磨出,窄端中部有一孔,旁有二孔。鏟的表麵光滑,造型規整,邊線平直,表現出較好的加工技術。
  據山東大學劉敦願教授介紹,20世紀30年代,山東省日照縣兩城鎮的中醫劉述祊先生得到了同埋一坑的5件玉器,三孔鏟即其中的一件,於1957年入藏故宮博物院。
  此玉鏟製造精致,無砍砸使用痕跡,是龍山文化時期的玉禮器。



玉人獸複合佩

 玉人獸複合佩,高8.2cm,寬4cm,厚0.6cm。
  佩玉料呈青色,局部有白色斑,片狀,鏤雕人獸複合圖案。佩上部為人首,較大,頭部飾一周繩索紋並飾雙鳥形冠,長發後披,於兩耳側外卷,耳下有佩環。佩下部為獸首,短而寬,呈橫向的條狀,獸嘴略寬,眼為孔洞形。佩中部為鏤雕的人身與獸身,相互交錯,不易分別。
  此佩為傳世文物,原出土地點已不清楚,學者們對其製造年代也有過多種推測。從人物頭部特點看,應屬新石器時代,而佩下部獸頭的形狀、孔洞的鏤雕方式同石家河文化玉器的獸頭及加工方法非常相似,因此初步確定其為石家河文化玉器。



玉璜
  玉璜,高5.2cm,長10.6cm,厚0.3cm。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
  璜玉料材質較好,黃褐色,較薄。近似半圓形,直弦,中部下凹,兩側各有一孔,底部兩角略向外伸。璜的一麵有弧形凹槽,是對玉料開片時留下的切割痕,這類切割痕在新石器時代玉器上時有出現,從痕跡上可以看出,玉器加工中采用的是線切割的剖料方法。玉片厚度約0.3cm,表明當時玉料開片技術已達到一定的水平。作品呈不規則的半圓形,兩角外伸,說明此璜並非由圓形玉器切割而成,可能是以長方形或三角形玉片磨成。



夏商周

玉龍形"勒玉"(勒上玉下,一個字,下同,樓主注)
  玉龍形"勒玉",商,高2.3cm,長6.5cm,寬2.5cm。
  (音勒)以青玉製,有白色沁,圓筒形,兩端粗細不等。器表飾龍紋,其龍紋特點是“臣”字眼,並飾有重環紋、鱗紋等。
  商代的玉龍,由龍眼的變化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的龍眼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為“臣”字形。重環紋和鱗紋直至西周中晚期才出現在青銅器上,因此本器上的這兩種紋飾對於玉器和青銅器裝飾紋樣的比較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玉弦紋環

 玉弦紋環,商,外徑12.1cm,孔徑6.7cm,厚1.4cm。
  環因受沁蝕成雞骨白色,圓形,中心有一圓孔,兩麵各飾相同的弦紋3圈,近孔處有一圈環形凸脊。
  這類器物最早見於新石器時期,至商代仍有延續。以前曾被定名為乳環,推斷其為女性乳房飾物。近年根據考古發掘,始知它是戴在手腕上的飾物。



玉蟬形出牙環

 玉蟬形出牙環,商,外徑10.5cm,孔徑3.3cm,厚0.4cm。
  環玉質較雜,大體為白色。圓片狀,肉、好等徑。外沿有三個順時針方向且等距的蟬形出廓雕。此環造型樸拙,刀法簡練,俗稱璿璣式環。



玉牛形"勒玉" (一個字,勒上玉下,音勒,樓主注,下同)

 玉牛形,商,長4.8cm,孔徑0.9cm。
  (音勒)玉料青綠色,局部有褐色斑,筒狀,牛形,一端較細,為牛首,另一端較粗,雕牛尾,四肢收於腹下。其橫截麵近於方形,兩端間有一通孔,孔壁有螺旋紋。商代玉石器中有一定數量以牛為題材的作品,多為牛頭形,整身的立體造型較少。這件作品較好地表現了牛的全形,藝術手法簡練,外表可分解為上、下、左、右四個麵,方圓兼顧。中孔較粗,可穿繩接連其它器物。


玉獸麵紋韘

 玉獸麵紋韘,商,高3.2cm,直徑2.8cm。
  韘有黃褐色沁,圓筒形,上口斜,下口平。正麵凸雕饕餮紋,鼻兩側各有一穿孔,背麵近下口處有一凹槽。
  《說文》曰“韘,射也”,說明此器為騎射之具。穿孔可用來係繩,縛於腕部,用時套於拇指上,張弓時,將弓弦嵌入背麵的深槽,以防勒傷拇指。韘初見於商代,流行於戰國至西漢,但到後期原先的功用逐漸弱化,其演變為一種裝飾品。



玉獸首飾件

 玉獸首飾件,商,長4.5cm,寬2.6cm,厚1.5cm。清宮舊藏。
  此飾件呈梯形,上部凸雕獸首,大耳,環眼,嘴部向內勾卷,似鳥喙,獸首旁有陰線雕出的鷹翅及爪。飾件中部隆起似瓦麵,下部似柄,有二道凸起的弦紋,底邊略寬,呈多棱狀。
  與此玉飾件類似的一件作品出土於山東滕縣前掌大遺址,但凸雕的獸首已失。此件玉獸首飾件是目前發現的同類器中最完整的一件,且發現得較早,對研究此類玉飾的圖案內容、使用方式和加工工藝都有重要意義。



玉龍鳳紋柄形器

 玉龍鳳紋柄形器,西周,長17.1cm,寬3.7cm,厚0.7cm。
  器青玉質地,綠色,半透明,局部有少量的土沁斑,器體為長片狀。兩麵雕刻,紋飾相同。上部由兩鳳紋對稱構圖,尾下垂,回卷成勾狀,在相對的兩喙及身尾之間鏤空大小兩個桃型孔,一上一下,可穿係。中部是一昂首挺立的高冠長尾鳳,圓眼,尖勾喙,單足利爪踏在下部一夔龍頭頂之上,夔龍身曲屈,臣字眼,眼角線拉長且有勾,下端出一短榫,作扡插用。
  玉製柄型器始見於二裏頭文化,商到西周繼續沿用,惟西周的紋飾最為精美,雕工手法多樣,刀法有力,線條圓潤,紋飾清晰。其下端一般都有寬榫,可作器之柄或安接它器,確切用途尚需進一步考證。


春秋

玉虺龍紋衝牙
  玉虺龍紋衝牙,春秋,長7.4cm,端寬1.5cm,厚0.3cm。
  玉衝牙為新疆和田玉製,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狀,形似弧形長牙,上端寬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繩懸掛。衝牙表麵飾陰線刻出的花紋,線條呈方折狀,圖案中隱有多個虺龍紋。此種方折的陰線紋圖案在陝西地區發現的一些春秋時期的玉器上也可見到,據此推測這件玉衝牙為春秋時期我國西部地區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簡練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時期關中地區佩玉的風格。



玉飾紋臥虎

 玉飾紋臥虎,春秋中期,長7.7cm,寬2.2cm,厚0.3cm。清宮舊藏。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狀,有因埋藏而產生的褐色色變。虎伏狀,整體呈“弓”字形,頭部刻畫精細,張口,上唇上卷與鼻相連,前後足皆呈臥狀,尾大而上卷,虎身飾“人”字形陰線虎皮紋,四肢飾勾雲紋。
  在春秋及戰國早期墓葬中曾多次發現玉虎,其往往被成雙使用,可能具有合符的功用。春秋時期的玉虎一般比此件更寬,且飾紋更複雜,而這件作品的造型較一般作品更為生動,形態準確。“人”字形虎皮紋繼承了商、周玉器的某些裝飾風格。作品中部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孔狀,皆可穿繩懸掛。此玉虎可能是成組玉佩中用於中部的玉件,較一般玉虎更為珍貴。



玉龍紋璜


  玉龍紋璜,春秋晚期,長9.3cm,璜麵最寬6.3cm,厚0.3cm。
  此玉璜為新疆和田青玉製,表麵有因埋藏而產生的色變,局部呈黃褐色。體扁平,扇麵形,弧度超過半圓,此形製在春秋時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見。璜兩麵滿飾隱起的勾雲紋,紋飾密集,局部組成側麵的獸麵形。璜兩端為側麵龍首形,邊緣沿龍首之形呈凸凹變化。
  璜類玉器產生於新石器時代,用作禮器與佩玉。西周時期盛行以璜作雜佩,一套佩玉中出現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這一時俗影響一直延至春秋、戰國時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占比例較大。這件玉璜僅上部有一孔,兩端無孔,下方不能再掛物,應為懸置在成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


戰國


玉勾雲紋燈
  玉勾雲紋燈,戰國,高12.8cm,盤徑10.2cm,足徑5.9cm。
  燈白玉質,有赭色沁。燈盤中心凸雕一五瓣團花為燈芯座。盤外壁和燈柱上部飾勾雲紋,內壁及燈柱下部飾勾連雲紋,底座飾柿蒂紋。
  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新形勢,社會環境和人文氛圍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變,玉雕作品的風格也為之一新,新穎的造型和先進的工藝成為創作的主流,開創了玉雕史上新的藝術流派。本器的座、柱、盤分別由三塊玉雕成,嵌粘密實,紋飾精美,富有層次感,顯示出精湛的雕刻技術。造型設計獨具匠心,燈柱上部處理成三棱形,下部為圓柱形並收腰,於簡單流暢的造型中又顯露出豐富的變化。目前所知,此燈為孤品。



玉鏤雕龍形佩

 玉鏤雕龍形佩,戰國,長21.4cm,寬10.9cm,厚0.9cm。
  玉料呈青色,有深淺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佩體片狀,龍形,兩麵鏤雕相同紋飾。龍張口回首,龍身滿飾穀紋,尾上雕一大鳥,龍頭內外側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鳥。於龍身中部有一圓形鑽孔。   
  此器1977年於安徽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墓為戰國晚期的楚墓群,距楚國都城壽春僅20公裏。同此形製的玉佩,該墓共出土兩件,出土時分別置於人體盆骨的左右,顯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組玉佩之一。此種龍鳳佩是戰國時期特有的造型,手法誇張,圖紋精美,線條卷曲相連,龍鳳組合渾然一體,體現了製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此器體大且完好精美,實屬罕見,顯示了墓主人的高貴身份。


玉扭絲紋瑗

 玉扭絲紋瑗,戰國,直徑8.3cm,厚0.3cm。清宮舊藏。
  瑗呈內、外雙重環狀,環麵飾扭絲狀紋飾,兩環相連之6處,其中3處飾橫向的扭絲紋。兩環間有細長的透孔相隔,共6處,其中3條透孔中部開圓形小孔,應為穿繩懸掛所備。
  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新石器遺址中就已出現內、外雙重的環形玉,可見這類玉環源遠流長,但在戰國玉器中這類器物並不多見,尤其是扭絲紋環形玉多為單層,所以此雙重玉瑗更顯珍貴。


玉鏤雕螭龍合璧

 玉鏤雕螭龍合璧,戰國,直徑11cm。清宮舊藏。
  此璧為新疆和田青白玉製,局部有色變,圓形,內、外邊沿略平。璧兩麵皆飾凸起的穀紋,作交錯的斜線排列,穀粒呈旋狀。璧孔內鏤雕一螭龍。
  穀紋璧是戰國時期常見的玉器,此件玉璧較一般的戰國穀紋璧更為精致,穀粒圓旋高聳,其精致整齊超乎一般。所雕螭龍細頸粗身,肌肉微隆,挺胸似直立,尾自身後上衝貼於頸,形似猛獸,表現出蓄勢待發之狀。商、周以來,對於凶猛動物的表現多集中於頭部,而對體形的表現則有所不足。此件戰國璧之螭龍身體態勢的刻畫極為生動,在造型藝術表現上是一重大進步。作品自中部對半剖開,成一對合璧,從剖口看,並非原設計,應是重大事件發生時臨時所致。


玉鏤雕雙鳳式璜

 玉鏤雕雙鳳式璜,戰國,長13.7cm,高6.2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柳公鄉2號墓出土。
  璜玉色暗青,表麵有沁斑,並有較亮的玻璃光澤。器呈扇麵形,較薄,邊緣呈凹凸齒狀。璜兩麵形式和雕紋相同,表麵鋪飾穀紋,穀粒呈菱麵狀,微凸起,穀紋間又有6處卷雲紋,其形與鳳尾相似。璜頂部鏤雕一對相背的鳳,細身長尾,尾端粗而回卷,與鳳首相對,鳳身局部有較多的鏤孔,可穿繩係掛。
  戰國時期,璜是玉組佩的重要組件,用作佩玉的璜一般都製造精致,除表麵花紋外,很多玉璜還特加裝飾。這件玉璜表麵的雲紋及頂部的雙鳳飾紋在目前已知的戰國玉璜中是僅見的。


玉雲紋劍首

 玉雲紋劍首,戰國,外徑5.3cm,厚0.7cm。清宮舊藏。
  此劍首玉質青白色,呈薄片狀,中心有圓孔,一麵花紋較複雜,環孔有一周6瓣柿蒂紋,其外又有兩周陰線勾雲紋。另一麵以雙陰線分為內外兩區,內區素而無紋,有3個隧孔,外區飾“丁”形勾雲紋。
  玉劍首中以圓形劍首最為常見,但像這種兩麵飾花紋的作品並不多見。



玉穀紋璏

 玉穀紋璏,戰國,長6.5cm,寬2.3cm,高1.4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
  此璏由典型的青玉料製成,這種玉料在除璧以外的戰國玉器中很少出現。作品呈長方形,片狀,兩端向下卷,表麵飾凸起的穀紋,每3個穀粒為一組,以陰線相連。
  關於古代玉劍飾的各部位名稱,文獻記述有所不同,反映出時代、地區間的稱謂差別。宋以來的古代圖冊中,多把此類作品標注為“璏”。吳大澂《古玉圖考》把這類玉件稱為“璲”,但古文獻中把“璲”釋為與劍飾有別的佩玉,吳大澂是將劍鞘視為劍衣,將玉飾視為服飾的延伸。從考古發現看,它是飾於劍鞘側麵的玉件。目前所見這類玉飾主要為長短兩種,其花紋、形製多有變化。


玉雲紋珌

 玉雲紋珌,戰國,高6.3cm,寬5.95cm,厚2.25cm。清宮舊藏。
  玉料為青白色,表麵有較重的赭色斑,其色非玉料本身所帶。器呈上寬下窄的梯形,兩側內凹,中部向兩麵凸起,表麵飾陰線勾雲紋,勾雲紋中又有細陰線環形圖及雙短線。
  此作品底麵有細陰線花紋,應是後人所刻,又有相通的雙孔,穿有繩結、長穗,是清宮所為。劍珌是劍鞘底端的飾物,所處位置很低,不能再飾長穗,此作品於宮內可能作為人身掛件或器物掛墜使用。


玉獸麵紋劍格

 玉獸麵紋劍格,戰國,高2.2cm,寬5.5cm,厚1.7cm。清宮舊藏。
  劍格為新疆和田玉質,青白色,截麵為菱形,兩端薄,中間厚,兩麵均飾獸麵紋。獸麵為粗眉、凸眼,鼻以下不明顯,獸麵兩側飾勾雲紋。作品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劍柄。全器邊棱鋒利,光亮度強。


玉螭鳳雲紋璧

 玉螭鳳雲紋璧,戰國,寬14.2cm,璧徑11.5cm。
  此璧為新疆和田白玉製。璧兩麵各飾勾雲紋6周,勾雲略凸起,其上再刻陰線成形。璧孔內雕一螭龍,獸身,獨角,身側似有翼,尾長並飾繩紋。璧兩側各雕一鳳,長身,頭頂出長翎,身下長尾卷垂。
  此玉璧不僅螭龍、鳳鳥造型生動,璧表麵的紋飾也不同於一般作品,沒有采用常見的穀紋、蒲紋、乳丁紋,而是采用了勾雲紋,使其與螭龍、鳳鳥的搭配更為和諧,且加工精致。目前所見的戰國玉璧中此件玉璧最為精致。從樣式上判斷,此器應是佩掛於人身的大型組佩中部的主要飾件,佩帶者應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玉獸麵穀紋璧
  玉獸麵穀紋璧,戰國晚期,璧徑16.5cm,孔徑4.8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
  璧玉料呈綠色,因埋藏產生褐色沁。璧較大,略薄,兩麵飾紋相同。璧外緣和近孔邊緣以單陰線為界,中部以兩周陰線隔為內、外兩區。內區飾穀紋,穀紋微凸起,呈旋狀,其上又加陰線旋紋。外區一周飾3組雙身獸麵紋,獸麵較寬,朝向內孔,以細陰線刻出,獸麵兩側有伸出的肢體,細而長,似蛇身,交叉盤繞,獸麵及獸身的局部以粗而淺的陰線界出。
  這種獸麵穀紋璧在戰國及漢代墓葬中多有出土,以4組獸麵紋者最為常見,獸麵多朝向璧的外緣。



玉龍首璜

 玉龍首璜,戰國晚期,長17.4cm,高6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出土。
  璜玉料暗青色,局部有因埋藏浸蝕而產生的色變,片狀,弧形,約為三分之一圓周。璜兩端雕側麵的龍首圖案,其形似獸,耳貼於頸部,上唇厚大,下唇尖細,嘴部鏤空且刻有齒紋。璜身飾凸起的穀紋,穀粒間以細陰線勾連。璜的上部中間有一小孔,供穿繩係掛。
  龍首玉璜在商代已出現,一般為單龍首,璜體似龍身。西周時期出現了雙龍首璜,璜身多飾以弧線勾連而成的龍身。戰國時期的龍形佩較多,其中一些製成了璜形。這類龍首璜的璜身完全沒有龍的含義,所表達的內容較龍形璜更為寬泛。此璜為戰國時期龍首璜中較大的作品,兩端的龍嘴可懸掛其它佩件,因而應是成組玉佩中位於上部的玉件。



玉鏤雕雙龍首佩
  玉鏤雕雙龍首佩,戰國晚期,長13.5cm,高7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晚期墓葬出土。
  佩青玉製,有色變沁斑,薄片狀,整體呈“弓”字形。佩以中線為對稱軸,對接雙龍,兩端雕龍回首仰視,唇吻部位卷曲誇張。龍身短而寬,飾凸起的穀紋,穀紋以短陰線勾連。佩中部廓外上、下鏤雕雲紋,上部及兩下角都有鏤雕的孔洞,可穿繩。
  這件玉佩為成組玉佩中部的中心玉件。這類帶有前肢的半身龍玉佩在戰國玉佩中非常罕見。



秦漢
玉夔鳳紋樽

 玉夔鳳紋樽,漢,高12.3cn,口徑6.9cm,足徑6.8cm。
  樽白玉質,有褐色沁斑。此樽有蓋,蓋麵隆起,中心凸雕一花瓣形紐,紐周凸雕3個鳥形伴紐;器身表麵有帶狀夔鳳紋和穀紋,間刻小勾雲紋;一側有環形柄,頂端形成簡單雲形出廓,上飾一獸麵紋。底有3個蹄形足。
  此器造型端莊,圖案精美,係仿青銅尊而作。早先它曾被認為是盛化妝品的奩。1962年,在山西右玉縣大川村發現了一批青銅器,其中有兩件器物上鑄銘文“溫酒樽”,並有西漢成帝“河平三年造”(公元前26年)字樣,其器型與此玉器極似,故此玉器被更名為樽。



玉辟邪

 玉辟邪,漢,長13.2cm,寬4.8cm,高8.6cm。
  玉料青褐色,圓雕異獸,臥狀,圓目,張口,頭頂有角,身有翼,長尾。
  漢代,造型藝術有很大的發展。許多動物、人物題材的作品形象生動,取材廣泛。其中尤以各種不同形式的異獸最引人注目。這些異獸被賦予了超自然的特性,造型上有很強的氣勢。目前,在漢代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已發現了數件此類玉製作品,傳世玉器中也有少量遺存。這件玉異獸形狀勁健雄偉,神態凶猛,造型表現力與工藝都有很高的水平,是此類作品中的典型。此物有一定的重量且重心低,可做玉鎮使用。


玉螭鳳紋韘

 玉螭鳳紋韘,漢,寬6.5cm,高7.8cm。清宮舊藏。
  玉為暗白色,局部呈褐赭色,片狀,中部為心形玉片,表麵飾雲紋,中心有孔。玉片上部透雕雲頭裝飾,兩側分別透雕螭、鳳,螭細身,大臂,長角,長尾,鳳亦細身,長尾,頭頂之翎長而分叉。


玉夔紋韘形佩

 玉夔紋韘形佩,漢,長12.3cm,寬3.6cm。清宮舊藏。
  玉為暗白色,片狀,弧形,較璜的弧度小,上部有尖鋒,其外飾有透雕的夔紋。此器應係東漢玉韘的代表作品,中部的孔徑很小,其外的透雕裝飾是從夔鳳圖案演化而成的非動物形圖案。
  目前已知的早期玉韘為商代作品,其形呈筒狀,外飾獸麵紋,且有一道橫向的凹槽。作品具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的功能,又有佩帶於身的裝飾作用。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這時還出現了環片狀作品。西漢時期,玉韘發展為透雕片狀,花紋圖案日趨複雜,其上多有動物形裝飾。東漢時,又演變出透雕長條形韘形佩。


玉蟬

 玉蟬,漢,長2.9cm,寬2.1cm,厚0.8cm。清宮舊藏。
  作品為白玉質,有褐色斑,薄片狀。扁腹,腹下有縱向的直線紋。長翅,翅上無翼紋。小頭,雙目凸出於頭兩側。
  玉蟬的使用曆史較長,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遺址中都有發現,其後至漢代的各個時期,蟬都是玉質作品中的重要題材。玉蟬的用途主要有兩項,一為佩飾,流行於商之前。漢代玉蟬多為逝者口中的含玉,稱為“琀”。在逝者口中置玉是古代的一種入葬習俗。戰國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琀為一組小牲畜,漢代墓葬中出土了較多的玉蟬,其上多無穿繩掛係之孔,用蟬作琀有祝願逝者蛻變再生之意。



玉豬

 玉豬,漢,其一長11.2cm,高2.9cm,其一長11.7cm,高2.6cm。
  兩件作品所用皆新疆玉,顏色不同,一件玉呈青綠色,另一件玉呈青白色。圓柱狀,底麵較平,兩端略作切削以呈豬首及豬尾的外形,又以粗陰線界出眼、耳、四肢,雕琢簡練樸實。
  這類玉豬在漢代墓葬中有較多的發現,一般都置於逝者手中,為喪葬使用的玉握。在漢代及稍後時代的喪葬禮俗中,玉豬的使用較為流行,其中的一些作品四肢直立,頭、臀部隆起,形象較為真實。


青白玉辟邪

 青白玉辟邪,漢,長13.5cm,高8.5cm。清宮舊藏。
  玉料青白,表麵有桔黃色及赭色斑。雕一獸伏地,爬行狀,獸為扁方頭,曲頸。從頭形看,似虎,頭頂有長角,角端分叉,四肢短粗有力,身側有翼,為前後兩組羽組成。
  中國古代傳說中有許多人們想象中的動物,玉、石器中的這些神異怪獸便是依傳說演化而出的。辟邪便是極受人們崇敬、在雕塑作品中出現較多的怪獸,其製造往往受多種動物造型的影響。此件辟邪應是以虎為原型加以獸形變化,僅於局部加翼,無鳥身,造型生動,頗具想象力。

玉“益壽”穀紋璧

 玉“益壽”穀紋璧,漢,高13.2cm,寬10.5cm,厚0.5cm。清宮舊藏。
  玉璧青白色,有暗黃色斑。璧圓形,體扁平,內、外邊緣處凸起,兩麵紋飾相同,均飾顆粒狀穀紋。璧的上緣之外飾有透雕的“益壽”二字,字兩側分別雕一螭和一龍。螭為回首狀,身有環點,長角。龍為闊嘴長唇,似由鱷演化而來,龍身有鱗,四肢及後身似獸身。
  清宮檔案有關於“益壽”璧進宮的記載,稱其為“拱璧”。


玉龍螭紋洗


  玉龍螭紋洗,漢,長16.8cm,寬14cm,高2.8cm。清宮舊藏。
  此器玉料為青色,圓形,內膛很淺,可貯水。口沿寬而平,兩側橫出片狀柄,左側柄飾龍、螭,螭頭似虎而有角,身自雲水中隱沒,龍隱於螭後,僅露頭,頭形似熊。右側柄裝飾一長身龍,獨角,身亦隱於雲水中。柄的背麵為陰線刻的圖案,與正麵圖案近似。
  中國文化在漢代有了很大的發展,書、畫勃興,文房用具出現了很多新品種。目前已發現的漢代文房玉器有硯滴、筆屏等。此作品內膛較淺,口又闊,應是文房用品中的筆洗。


玉臥羊形硯滴

 玉臥羊形硯滴,漢,長7cm,高5.6cm,口徑1.6cm。清宮舊藏。
  此羊形硯滴青玉質,通身有褐色沁斑,頭部尤為嚴重,被沁蝕成深褐色。羊為立體圓雕,呈跪臥式,昂首挺胸,二圓目平視前方。麵部呈三角形,雙角回卷,貼於頭部兩側。身軀豐滿,四肢屈於腹下。胸前、眼下部、麵頰及腿彎處皆飾陰刻線,線條細短,排列整齊。玉羊背部有一圓形凹洞,洞上置雙獸形圓柱紐蓋。此玉羊背上的凹洞及雙獸形紐蓋和中空的腹部均似明代的製作風格,故此物可能是明代人以漢代玉羊改製而成的硯滴。
  漢代玉羊多飾有以手工刻出的陰線,線條細短、排列整齊且彎曲有度,一般刻於頸下、身體兩側、腿彎處,這些特征可作為識別漢代玉獸的重要標誌和斷代的依據。


玉臥羊

 玉臥羊,漢,高3.1cm,長5cm,寬2.2cm。清宮舊藏。
  玉羊為圓雕,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羊臥姿,昂首目視前方,眼睛以陰線刻成圓形,外圈加弧線。雙角彎曲盤於頭後方兩側,頸下及身體兩側以平行的短線飾作羊毛。前足一跪一起,後足貼臥於腹下。
  玉羊的造型自商代即已出現,漢代時圓雕玉羊的造型已十分準確,多為靜態臥形,身體肥碩,背部豐滿,短頸,嘴部似榫凸,羊角雕琢細致,大而誇張,一般向下盤旋彎曲,羊身上多有陰線細紋為飾。此類玉羊用作玉鎮或陳設品。


玉鏤雕穀紋“長樂”璧

  玉鏤雕穀紋“長樂”璧,東漢,通高18.6cm,外徑12.5cm,孔徑2.6cm,厚0.5cm。
  玉璧呈青綠色,為和闐玉,有紅紫色沁斑。體扁圓形,上部有出廓,兩麵紋飾完全相同。璧兩麵雕穀粒紋,內外緣各飾凸弦紋一周。出廓部分正中鏤刻“長樂”二字,字體圓潤渾厚。字兩側對稱透雕獨角螭龍,兩螭龍嘴部分別吻“長”字的兩側,以陰線飾龍身和身上之勾雲紋,螭龍軀體翻卷有致,身下飾卷雲紋。璧的外圈邊側以陰文篆刻乾隆皇帝禦題詩一首:
  長樂號鐫宮,炎劉氣蔚虹。
  如宜子孫式,可匹夏商周。
  傳著妒必有,鴙平恨莫窮。
  郅傳禁中語,曰勇異當熊。
末鐫“古香”、“太璞”二印。
  
漢代玉璧的紋飾、造型和風格突破了以往的傳統,采用浮雕、透雕、陰刻等工藝以及在圓形璧外出廓透雕等新雕琢法,增強了玉璧的裝飾效果和立體感。


南北朝

青玉朱雀紋玉佩
  青玉朱雀紋玉佩,南北朝,長9.6cm,寬3.9cm,厚0.3cm。清宮舊藏。
  佩青玉製,片狀,形似雲頭,邊緣凸凹。其表麵平滑光亮,琢細陰線花紋,一麵為朱雀,長翎,口銜圓珠,三岐尾,展翅而立,身旁有帶狀及十字狀雲朵。另一麵為3團火焰紋,火焰間以長帶相連。玉佩上端正中有一半月形係孔。
  南北朝時,佩玉的形式較漢代有所變化。傳統的璜、珩組合已很少見,出現了此類上部為連弧狀的玉佩,同類玉佩在考古發掘中亦有所見,足以說明它在當時的流行程度。玉佩上的陰線圖案也較漢、魏時期的玉器裝飾有所不同,強調布局與疏密變化,代表了玉器雕飾風格發展的新潮流。



隋唐玉獅

 玉獅,唐,長6cm,寬4.5cm,高1.5cm。清宮舊藏。
  獅白玉製,略有綹裂。獅圓雕臥式披發,發呈多綹的螺旋狀,環眼,闊嘴,四肢伏於地,肘部帶有螺旋紋,尾自身後上衝,亦帶有螺旋紋。
  陝西西安法門寺地宮中出土有與此獸形象相同的唐代三彩作品,足證此作品為唐代所製。此作品可使我們了解唐代玉獸造型中肘部飾螺旋紋的狀況。


玉花卉紋梳背

 玉花卉紋梳背,唐,長13.8cm,寬4.8cm,厚0.2cm。
  梳背白玉製,片狀,兩麵飾紋相同。每麵邊框內凸起淺浮雕圖案,中部為3朵花,花朵旁襯托多層葉片,葉寬厚,邊沿飾細陰線。
  此種梳背是嵌於梳上的裝飾。唐代婦女所用梳具十分精致,質地多樣,或銀,或木,梳上往往嵌有飾件。目前發現的玉梳背多為唐代作品。此件梳背上所飾花葉造型奇異,花心大如苞蕾,花朵下的側形葉端部回卷,是受中亞造型藝術影響的表現。



玉花鳥紋梳


  玉花鳥紋梳,唐,長10.5cm,寬3.5cm,厚0.4cm。
  梳玉色白中略青,半圓形,薄片狀。外弧飾鏤空花鳥紋,中部為3朵花,兩側各有一鳥。梳齒集於下弦,齒密而間距細小,底端平齊。
  唐代婦女往往在頭部插梳以為裝飾,此件玉梳器薄、齒短,恐非用以梳理頭發,而應是置於頭部的飾物。唐至五代,用於頭部的玉飾品一般都較薄,且玉質精良,表麵少起伏變化,刻畫圖案多用陰線,線條直而密,這些特點在此玉梳上有明顯的體現。



玉飲酒胡人紋帶板

 玉飲酒胡人紋帶板,唐,長4.5cm,寬4.1cm,厚0.8cm。
  帶板為白玉製,近似正方形,略厚,四邊呈坡狀。中部琢一胡人坐於毯上,項下綴飾物,左手扶膝,右手舉杯,一長帛在腦後飄舞,兩端從腋下穿過。帶板背麵無花紋,四角各有一對穿孔,並有陰鐫“十一六”3字。
  此作品為成組玉帶飾中的一件,所雕胡人大眼高鼻,卷發後披,窄衣細袖。唐時,中亞地區的波斯人大量進入內地,他們信奉祅教,把中亞的宗教及生活習俗帶入我國。此件帶板上的圖案表現了當時大唐與異域文化的交融。


白玉天雞三耳罐

 白玉天雞三耳罐,唐,高6.4cm,口徑4.9cm,腹徑7.5cm。
  罐由白玉製成,圓口,鼓腹,圈足,足壁鏤雕3個方形孔。器表等距飾有3天雞,作展翅直立狀,圓雕頭部,翅膀與爪浮雕於器身,以陰線刻出羽毛紋理,線條簡潔流暢。
  清代的天雞外形特點為前有卷須,後有垂鳳尾。此器上的天雞圖案造型還保留著較為原始的形象,除雙翅著意刻畫外,鳳尾、卷須尚未出現。如此形狀的唐代天雞作品非常少見。


玉雲龍紋爐

 玉雲龍紋爐,宋,高7.9cm,口徑12.8cm。
  爐青玉質。體圓形,侈口,無頸,垂腹,圈足外撇,兩側對稱飾獸首吞耳。通體以“工”字紋為地,上飾遊龍、祥雲和海水紋。器內底陰刻乾隆七言詩一首:
  何年廟器讚天經,刻作飛龍殿四靈。
  毛伯邢侯異周製,祖丁父癸似商形。
  依然韞匵閱桑海,所惜從薪遇丙丁。
  土氣羊脂胥變幻,隻餘雲水淡拖青。
末署“乾隆戊戌孟秋禦題”。
  宋時,受理學“格物致知”思想的影響,文玩鑒賞成為時尚,對三代青銅器的研究也頗有成果。於是宋代的玉器形製便又多出了一個類別,那就是仿古青銅器玉器,簡稱仿古玉器。本器即以青銅簋為藍本,但在器型和紋飾上多有增損變化,玉料也不是黃色。


白玉雙立人耳禮樂杯

 白玉雙立人耳禮樂杯,宋,高7.5cm,外口徑11-11.4cm,足徑4.5cm。清宮舊藏。
  杯白玉製,圓形,口微外撇,壁較厚。內壁凸雕32朵雲紋,外壁飾禮樂圖,凸雕10人,或持笙、笛、排簫、琵琶等樂器演奏,或歌唱。杯兩側各雕一立人為耳,其人手扶杯口,足踏雲朵。
  安徽的宋墓中曾出土過銀質禮樂杯,與此杯類似。此杯之造型在宋、元時期極為流行。這件玉杯進入清代宮廷時間較早,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在清宮遺存玉器中有乾隆時期的仿製品。


玉環托花葉帶飾

 玉環托花葉帶飾,宋,直徑6.5cm。清宮舊藏。
  作品為白玉製作,表麵有褐色斑。圓形,多層次,下層為一圓環,上層鏤雕花卉,似為百合,中部兩朵花交錯,周圍飾葉、花,葉上用深、淺兩種陰線表現出花葉的筋、脈,圖案簡練緊湊。左側近環處露一孔,以備穿帶。
  此帶飾的圖案為典型的宋代花卉圖案,主要特點為花葉簡練緊密,花及葉的數量不多,用大花、大葉填滿空間,圖案表麵少起伏,葉脈以細長的陰線表現,在透雕的表現方法上注重圖案的深淺變化而無明顯的層次區分。


玉魚蓮墜

 玉魚蓮墜,宋,長6.2cm,寬4cm,厚0.6cm。清宮舊藏。
  玉色白,表麵有赭黃色斑。魚小頭,長身,無鱗,魚身彎成弧狀,昂首,尾上翹,鰭短而厚,共6片,其上有細陰線。魚身旁伴一荷葉,長梗彎曲,盤而成環,可供穿係繩。
  西周以後魚類玉器數量銳減,唐代又有回複,宋代佩魚之風又盛,出現了較多的玉魚,樣式、種類不一,或與荷蓮、茨菇相伴,或僅單條魚,或無鱗,或飾橫向水線,或飾網格紋。此風一直延續到元、明、清時期。荷花與魚相並含有連年有餘之意,是吉祥圖案的一種。


玉孔雀銜花飾

 玉孔雀銜花飾,宋,長7.6cm,寬3.8cm。清宮舊藏。
  花飾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為半圓形玉片,其上透雕孔雀銜花圖案。圖案主體為孔雀,孔雀回首,拖尾,展翅,口銜花枝,枝上有花兩朵,品種不同。
  花鳥類玉器在宋、遼、金的考古發掘中多有出土,其中不乏鳥翅一隻伸開、另一隻下折的造型,這種鳥銜花玉飾是宋代較流行的樣式。北京房山石棺墓出土有孔雀形玉發飾,孔雀之尾端帶有半月狀透空孔洞,同此件作品孔雀尾部的表現相同。此件作品較一般宋代花鳥玉佩更為精致,據其形狀,可能是一種嵌飾。


玉舉蓮花童子


  玉舉蓮花童子,宋,高7.2cm,寬2.8cm,厚1.1cm。清宮舊藏。
  玉呈暗白色,雕一童子,著細袖衫、肥褲,外罩一長馬甲,馬甲上刻方格“米”字紋。童子頭向左側,露右耳,雙手舉蓮花一枝,花朵置於頭頂。
  作品為宋代玉童子的典型形象,五官表現簡單,以少量的短弧線表示衣紋。衣、褲、馬甲等裝束在同類作品中多有出現。唐代時,器物中已有荷蓮童子圖案,宋以後,這類玉雕童子日多,作品有“連生貴子”的含義,寓意吉祥。


玉鬆陰聽泉圖山子  

玉鬆陰聽泉圖山子,宋,長10.5cm,高9cm,厚4.5cm。清宮舊藏。
  玉質青白色,含有較重的赭、褐色斑。隨玉料外形雕山林景色,正麵山林中,鬆樹下,一老人坐於石上,衣帶似解,左手扶膝,右側置一葫蘆,一侍童立於身旁,雙手捧杯。一小溪順勢而下,上遊一鹿俯首而立。山子背麵雕大葉柞樹。作品中山石用孔洞透空之法雕出,小溪則以集束折線表示,人物衣紋簡單,為宋、元時期玉器風格。觀鬆下之人,非農非儒,閑散灑脫,作品表現的是一種富裕的山林生活。



玉荷鷺紋爐頂

 玉荷鷺紋爐頂,宋或金,高5cm,底徑4.3-4.7cm。清宮舊藏。
  爐頂玉質白色而局部為黑色,整體近似圓柱形,頂部略細,鏤雕荷葉、蘆草纏繞狀,荷葉巨大而張開。一張荷葉上有黑色烏龜爬行,口吐煙雲,其旁有荷花,荷、蘆中可見5隻鷺鷥隱現其間。器底部有一平板以示水麵,其上有孔,可穿繩結係。
  荷葉、水草、水鳥、龜等圖案在宋、金玉器中非常流行。四川廣漢南宋窖藏出土有龜巢荷葉帶飾,北京豐台金代渦古淪墓出土有龜巢荷葉玉飾,與此作品應屬同類題材。此外,上海地區的元代墓葬中也曾出土類似的飾荷葉、鷺鷥圖案的爐頂。這表明此類作品的使用地域廣泛,流行時間長,對後世玉器有很大影響。


青玉雙鶴佩
  青玉雙鶴佩,宋,長6.8cm,寬4.3cm。清宮舊藏。
  質似白玉,微帶青色,鶴頭相對,雙鶴翅爪相接,作展翅欲飛狀。上部有孔備穿係,知是佩飾。
  這件寓意祥瑞的雙鶴佩的製作,受道教影響,並反映出宋代道教的發展。宋代道教影響的擴大同某些帝王崇尚道教有關。史書記載宋徽宗好道教,並把鶴作為祥瑞之物。玉雕中對稱動物布局淵自唐代,但這種雙鶴題材卻是自宋代逐漸增多的。


玉海東青啄雁飾
  

玉海東青啄雁飾,金,直徑7cm,厚2.1cm。清宮舊藏。
  此玉飾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圓形,上部雕海東青啄雁及荷葉圖案。海東青體小而敏捷,騰空回首,雁於海東青身下,回首與其對視,欲逃不能,身傍荷葉,一荷葉束而未張,一荷葉張而卷邊,表明大雁已被迫降至荷塘,難尋生路。此玉飾兩側各有一橢圓形隧孔,可穿帶或套入鉤頭,表明此物是一種用於人身的帶飾。


白玉龍鈕押
  

白玉龍鈕押,元,長5.8cm,寬5cm,高4cm。
  玉押方形,略厚,底麵有凸起的陽文圖記,上部為龍形紐,龍身短而似獸身,頭上有角,披發,四肢粗壯,肘部飾上揚的火焰紋,三岐尾,中一岐長,上衝與頭頂發相接。
  押是一種符號,簽畫於文書,表示個人的許諾,後為使用簡便而刻之。元代陶宗儀《綴耕錄》記:“今蒙古色目人之為官者,多不能執筆畫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輔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則用玉圖書押字,非特賜不敢用。”據此可知元代用玉押者較用象牙、木刻類押者身份等級要高。


玉鏤雕雙獅

 玉鏤雕雙獅,元,長7.3cm,寬5.2cm,厚1.7cm。清宮舊藏。
  玉質白淨無雜色,為較厚的片狀,鏤雕大、小二獅,大獅臥伏而回首,前肢踏球,小獅直立,前肢舉起,與大獅相戲。
  獅子生活於熱帶,在我國很少見,但很早即輸入我國。中國曆代工藝品中不乏獅子題材的作品,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真實的獅子為造型而加以變化,另一種較為誇張。目前見到的獅類作品多為傳世品,製造年代的界定頗有難度,一般研究者以盧溝橋望柱飾獅及故宮斷虹橋望柱飾獅的特征為參照來劃定北方獅類作品的年代。此件玉獅為小頭,腮部有彎月形弧線,具有明顯的元代作品特點。


玉雙螭紋臂擱
  

玉雙螭紋臂擱,元,長10cm,寬3.4cm,厚1cm。
  臂擱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狀,長方形,兩端呈“S”狀,兩側下卷,正麵凸雕雙螭銜靈芝圖案,背麵飾雲紋。
  此件作品為已知的早期玉臂擱。宋以後,玉器中大量使用螭紋裝飾,但螭的形象已無漢代螭紋的特點,更似爬蟲。雙螭靈芝圖案在元代玉器上較為多見,據此作品的樣式、螭紋及靈芝的特點可確定為元代所製造。



玉人物龍紋磬
  

玉人物龍紋磬,明中期,長20.4cm,寬20.1cm,厚0.9cm。清宮舊藏。
  玉磬青白色,罄上方有一透雕雙夔龍紋橫梁,橫梁兩側懸掛銅鍍金鏈,其下掛磬。磬正麵為雲紋地,雕雙龍戲火珠紋,兩龍一仰一俯,分別占據玉罄左右各半。罄背麵凸雕福、壽、祿三星像,又有鬆樹、鹿、鶴、靈芝並二侍者,取“三星高照”之意。
  磬是古代樂器,一般為多件成組,按音階排列使用。這件玉磬為單件,是由樂器演化的用於室內裝飾的陳設品。雙龍戲珠紋是明代宮廷器物上常用的重要圖案。


玉組佩

 玉組佩,明晚期,通長53.6cm。清宮舊藏。
  組佩由53件玉飾串成。上部以一件壽星騎鶴式玉紐總攬組佩,其下有金質橫梁,橫梁兩端為龍頭。橫梁下懸有4串玉片,每串由上下5組構成,橫向相對。上4組玉飾每串各為3件,其中2件為玉葉,1件為玉鏤件,玉鏤件分別為“卍”字、“壽”字、鳳、雙魚、雙桃、華蓋、麒麟等,第5組均為單個玉文臣。這類成組玉飾產生的年代很早,與《詩經》中所言“雜佩”類似,按不同的部位,玉件被稱為“珩”、“琚”、“瑀”、“衝牙”,佩戴於人身,行走時玉件相觸而有聲。明代墓葬中出土有成組玉佩多套,如定陵中即有與此件類似的組佩。這組玉佩所用白玉質地優良,加工精致,是宮廷玉器中的精品。


玉穀紋圭
  

玉穀紋圭,明,高21.3cm,寬6.3cm,厚0.9cm。清宮舊藏。
  玉圭表麵有舊色,厚片狀,頂部有凸起的圭角。兩麵飾紋相同,為5列凸起的穀紋。圭下部呈方形,插入飾填金紋飾的紫檀木座中。木座頂部雕海水江崖,其下刻陰線夔龍紋,座四麵共飾12組圖案,為古代的“十二章”。插圭處的凹槽內刻有“大清乾隆年製”六字款。
  此種穀圭在明代墓葬中發現多件,為貴族婦女身上的裝飾。玉圭的木座為清代宮廷所製。


玉九螭璧
  

玉九螭璧,明,直徑20.4cm,孔徑5.8cm,厚2cm。清宮舊藏。
  玉璧為暗青色,有黃斑,圓形,一麵飾穀紋,一麵浮雕9條螭紋。璧中央孔中1條螭紋為龍首、獸身,一前爪握火珠。璧正麵凸雕5條螭紋,皆小頭獨角,團團圍住中孔之螭。璧邊緣處有3條螭,後肢與尾在璧的背麵。
  古人認為螭是龍的一種。宋、元以後,多以螭龍紋裝飾玉璧。此作品以玉璧表示天際的廣闊,以九螭表示皇族的興旺,應是明代宮廷用品。


玉螭紋筆
  

玉螭紋筆,明,通長23.7cm,管徑1.6cm,帽徑2cm。清宮舊藏。
  筆管青玉製,直管,無鬥,頂部封堵玉片。筆管端部飾陰線回紋,中部飾凸雕的蟠螭。筆帽亦為青玉製,直管式,較筆管略粗,可套接於筆管上,筆帽兩端飾陰線回紋,中部亦雕一螭。
  一般毛筆應由筆管、筆毫、筆帽三部分組成。一些筆因毫較多,需另配筆鬥以固定筆毫,謂之鬥筆。此筆因年代久遠,筆毫已失。


 

臥獸形硯滴
  

玉臥獸形硯滴,明,長12.7cm,寬6.5cm,高5.1cm。清宮舊藏。
  硯滴玉色青白,臥獸形,略仿漢代辟邪樣式,但有較大變化,獸頭有雙角,粗眉,大眼,口銜小羽觴,四肢伏於地,肢上有火焰紋裝飾,背後部有骨椎狀裝飾,卷尾。腹部有“乾隆年製”四字款,為後刻。背部有孔可通腹部,腹內空可蓄水。
  硯滴為文房用品,一般配有滴注,可用滴注將所蓄之水吸出,滴於硯。漢代已有飛熊、臥羊、辟邪、鳩鳳等多種樣式的玉質硯滴,常為後代所模仿。這種硯滴在明代又被稱為“水中丞”,除用於蓄水外還是文房內的陳設品。


玉雙管式筆插
  

玉雙管式筆插,明,高21.9cm,大口徑5.5-6cm,小口徑4.5-4.7cm。清宮舊藏。
  筆插青玉製,色略暗。形製為竹節及桃樁相連式,竹節略高,內空,其外有小竹枝、靈芝相附。桃樁與竹節相並,內空,其外有桃枝、桃葉及果實,一桃枝伸展,連於竹節之上,桃樁下部飾蘭花之花葉。
  筆插是文房用品,管內可插筆或其它物品。明代,室內陳設及文房用品中多有此類作品。筆插取竹、桃、蘭、芝之形,以象征君子之德。此作品造型高低錯落,生動逼真,是明代玉器中的精品。


玉獸麵紋匜杯
  

玉獸麵紋匜杯,明,高9.2cm,口長13.2cm,口寬7.5cm。
  此匜杯由整塊玉料琢成,器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口,前凸而後方,凸出部分為流,口沿外側飾夔紋、鳳紋。中部為腹,上飾淺浮雕獸麵紋。下部為長方形器足,足下有沿,足外飾夔紋。匜的四角及中部出戟。匜柄為獸吞式,柄上部為獸首,仿古樣式,巨耳,粗眉,張口,口吞夔式柱,其外飾勾雲紋。
  匜為古代盛水之器,此杯樣式仿古匜而有所變化,裝飾圖案也與古器不同,鳳紋的使用更具時代特色。此匜杯杯體方正,圖案古樸,為明代仿古器的代表作之一。


“子剛”款青玉合巹杯
  

“子剛”款青玉合巹杯,明,高8.3cm,口徑5.8cm。
  杯為雙筒相連式,外飾兩周繩紋,兩筒間鏤雕一鳳為杯柄,杯前麵雕雙螭,並於兩道繩結間雕方形飾,其上琢“萬壽”二字。杯兩側分別琢凸起的篆文詩句,其中一側杯口沿琢“子剛製”款識,杯身銘文為“九陌祥煙合,千春瑞日明。願君萬年壽,長醉鳳凰城。”另一側杯口沿琢“合巹杯”,杯身銘文為“溫溫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瓊漿,鈞天廣樂”,末署“祝允明”三字。
  古時“合巹”多指婚姻之事,合巹杯亦應為大婚所用。此杯署“子剛製”款,陸子剛為明晚期治玉名家,與祝允明為同時代人,他的作品多為後人所仿冒。


玉壽鹿山子
  

玉壽鹿山子,明,高14.8cm,寬9cm。清宮舊藏。
  山子玉料青綠色,雕立體山林景致。作品下部為山石,其上高樹成蔭,並結有桃實,樹下一老人當風而立,著長袍短褂,左手輕撫身旁小鹿,右手持如意,崖下又有一小鹿,口銜靈芝,仰首麵向石上的老人。
  玉山布局有致,以桃、鹿、如意、老人之造型表現吉祥長壽的主題。加工時采用了鏤雕技法,作品中保留著較多的鏤雕孔洞以表現山石的風化與穿孔,樹木枝葉處精雕細琢,因勢就形,邊角處打磨圓潤,具有典型的明代玉雕藝術的造型風格。這類玉雕作品主要用於室內陳設,今人稱為“擺件”。


玉八出戟方觚
  

玉八出戟方觚,明,高22.7cm,口徑8.1-8.5cm,足徑4.9-6cm。清宮舊藏。
  作品為方柱形,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撇口,粗頸,其外飾陰線琢出的變形蟬紋及雙夔紋,四麵花紋相同。中部為觚腹,四麵微外凸,飾變形蟬紋,花紋與觚頸紋飾相呼應。下部與上部對稱但稍短,上飾變形蟬紋。足下有一周方形榫式座。觚四麵的中部各有一道凸起的戟線,戟線分成多節,每一節上有陰線圖案。觚的四角飾有鏤雕的卷草形裝飾,這類裝飾稱為“出戟”,四麵及四角出戟者稱為“八出戟”。明朝時多用觚作為室內陳設,觚內或插如意,或插博古掛件。


玉條紋獸耳簋
  

玉條紋獸耳簋,明,高8.8cm,口徑13.2cm,足徑9.4cm。清宮舊藏。
  簋玉色暗青,圓形,敞口,頸部微內收。簋兩側各有一個獸吞式耳,形為獸頭口吞夔形柱。器身兩麵圖案相同,每麵各有兩個用以裝飾的凸戟,中部為凸雕片狀獸首,獸首兩側各有一陰線夔紋。簋的腹部排列縱向條紋,其下有圓形圈足。
  簋為商、周時流行的食器,這件作品為仿古器,造型較商、周古器有所變化。明代,這類仿古簋可用於室內陳設,也可用於燃香。此簋的木蓋為清宮所配,紫檀木質,上雕仿古雲紋及鏤空卷草紋,蓋鈕為元代玉件。從木蓋的形式上看,此物在清代宮廷中曾作為貯放香料的香薰。


玉仿古銅紋環柄扁杯
  

玉仿古銅紋環柄扁杯,明,高12cm,口徑3.2-10cm,足徑4.5-7.1cm。清宮舊藏。
  杯青玉質,扁圓形口,上部略寬。杯體上部飾細密的方格紋,兩側中間凸起條形戟,其下飾鳳尾夔一周共6隻,首尾相接。杯腹飾6組蕉葉紋,葉脈細密,蕉葉間有陰線小獸麵。杯的一側透雕凸起的夔龍3隻,大頭細身,上下排列,另一側有環形柄,杯柄上端為雲形鋬,柄下又飾一夔龍。杯有橢圓形足。
  此玉杯所飾夔紋及獸麵紋與商、周、秦、漢器物中出現的花紋不同,環形柄及蕉葉紋也有較大的變化,圖案風格接近宋、元時的作品,為明代仿古陳設品。


玉獸鈕夔龍紋樽
  

玉獸鈕夔龍紋樽,明,通高11.2cm,口徑6.2cm。清宮舊藏。
  樽玉料青白,略顯黃色。圓柱狀,一側為環形杯柄,柄上部有扳。樽深腹,平底,其下3足。樽身外壁飾夔龍紋及穀紋,下部近3足處分別飾獸麵紋。蓋隆頂,蓋麵上等距立雕3個獸形鈕,似羊,蓋麵中部飾渦紋。
  樽為古代酒器,在漢代較流行,常見有銅、漆、玉質作品。此件作品與漢代玉樽相似,花紋略有變化,工藝不如漢代作品精致。清宮舊藏中存有明代仿古玉樽多件,北京地區考古發掘中也發現有陸子岡款的代表作品。陸子岡是明代治玉大家,可見此類作品在明代玉器中的地位。


“禦用監造”玉海東青啄雁飾
  

“禦用監造”玉海東青啄雁飾,明,長5.5cm,寬3.5cm,厚1.4cm。
  玉飾暗白色,月牙形,中間透雕一海東青啄大雁頭,迫其降落於水,下部有水波與葦葉紋。作品背麵邊柱上有陰線“大明宣德年製”、“禦用監造”款識。
  “禦用監”是明代宮廷內專司造辦用品的機構,由此而知此物為明代宮廷督造的用品。傳世的明代玉器中帶有製造年款的非常少,而帶有“禦用監”款的作品僅此一件,因而非常珍貴。“海東青啄雁”的圖案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養鶻捕雁的習俗,同類題材在遼、金玉器中大量出現。從造型判斷此飾物應為婦女的頭飾。


玉臥鹿壽星山子
  

玉臥鹿壽星山子,明,長8.5cm,寬5cm,高11.5cm。清宮舊藏。
  山子玉色青綠,玉中有雜色。雕一鹿臥地,壽星老人坐於鹿背。老人長頭大耳,長髯,右手持龍頭杖,左手撫腰帶。鹿回首,依老人長袖,頭頂有枝杈形角,身飾“米”字形花紋。
  作品造型繁簡相宜,老人頭部的雕琢細膩而鹿則僅具外形,衣褶也隻以直線及折線表示,僅有少量弧線。這類雕飾風格在明代玉器中多有運用。


“子岡”款茶晶梅花花插
  

“子岡”款茶晶梅花花插,明,高11.4,口徑4.2cm,底徑3.8cm。清宮舊藏。
  花插筒狀,茶色,梅樹幹形。器身有白斑,巧做俯仰白梅二枝,花蕾並茂。一麵琢隱起兩行行書“疎影橫斜,暗香浮動”八字。末署圓形“子”、方形“岡”陰文二印。充滿了文人畫韻味,格調高雅,技藝不凡。原藏清宮南庫。
  水晶依質色不同稱紫晶、綠晶、茶晶、墨晶、藍晶、發晶、鬃晶、黃晶等。出於矽卡岩、偉晶及熱液脈狀礦床中(砂礦)。茶晶產於我國內蒙、甘肅等地。此茶晶有白斑,玉工因材施琢白梅,是冰晶器中難得的俏色之作。


玉八仙紋執壺
  

玉八仙紋執壺,明,通高27cm,口徑7.8-6cm,足徑8.2-6.5cm。清宮舊藏。
  壺青玉質。體扁圓形,細頸,闊腹,圈足。蓋鈕鏤雕壽星騎鹿,蓋緣刻一周山字紋。器兩麵凸雕八仙、花草及山石等圖案,口沿和足亦刻山字紋一周,夔形柄上有一鏤雕獸。頸部有兩首剔地陽紋草書五言詩,其一為 :“玉斝千巡獻,蟠桃五色勻。年來登鶴算,海屋彩雲生。”末署“長春”。其二:“芳宴瑤池熙,祥光紫極纏。仙翁齊慶祝,願壽萬千年。”末署“永年”。
  執壺是明代一種極具特色的玉器,造型多借鑒其它工藝門類。圖案豐富多彩,其中有些受道教的影響,八仙圖案即其一,為明代中晚期工藝品上常見的題材。花草和山石圖案清朗灑脫,蓋緣、口沿和足部的山字紋更反映出明代藝匠的美學傾向。頸部雕刻的兩首草書五言詩運筆流暢,使此壺在銘文不多的明代玉器中更顯珍貴。


青玉竹節杯
  

青玉竹節杯,明,高10.5cm,口徑7.5-3.9cm。清宮舊藏。
  此杯用料為新疆和闐產的青白玉,局部有淺黃色斑沁。杯作扁圓的三節竹筒狀,杯身兩節中空,以一竹節為杯底,杯體微微彎向一側,杯柄雕成卷曲的竹節形。杯身兩麵各浮雕竹葉紋。節上琢有穀紋。
  明代中晚期,茶酒之飲器製作講究,玉酒具的製作也得以發展,器形和紋飾都頗豐富,既有仿古型,也有創新型。此杯造型獨特,選材精細,是明代玉器中具代表性的作品。



和闐白玉錯金嵌寶石碗

 

 和闐白玉錯金嵌寶石碗,清乾隆,高4.8cm,口徑14.1cm,足徑7cm。清宮舊藏。
  碗玉質瑩白。器壁薄,橫截麵為圓形,由口及腹斜收,桃形雙耳,花瓣式圈足。腹外壁飾花葉紋,獨具特色的是枝葉由金片嵌飾而成,花朵則以108顆精琢的紅寶石組成。腹內壁有陰文楷書乾隆帝禦製詩一首,全文為:
  酪漿煮牛乳,玉碗擬羊脂。
  禦殿威儀讚,賜茶恩惠施。
  子雍曾有譽,鴻漸未容知。
  論彼雖清矣,方斯不中之。
  巨材實艱致,良匠命精追。
  讀史浮大白,戒甘我弗為。
並有“乾隆丙午新正月”、“禦題”款識及“比德”印。碗內底正中有隸書“乾隆禦用”四字。
  藝術作品的風格與製作者的審美取向相關,在白如凝脂的玉上錯以黃金,鑲嵌紅色寶石,顯得格外豪華富麗。本器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風格,通過器物外在的華美體現出西部民族特有的熱情奔放的性格特色。正因此碗具有獨特的藝術神韻且仿製功力精湛,所以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製成後始終為乾隆皇帝所珍愛,甚至在慶典活動時還被當作禦殿賜茶的用具。


黃玉三陽開泰雙連蓋瓶

 黃玉三陽開泰雙連蓋瓶,清乾隆,通高10.8cm,寬17.5cm。清宮舊藏。
  瓶黃玉質,大瓶居中,扁圓形,橢圓形口、足,口上有蓋,蓋麵凸雕一獸紐。瓶身光素,凸雕蟠螭紋。瓶底陰刻篆書“乾隆年製”四字款。大瓶一側凸雕3隻羊,兩大一小,小羊立於一大羊的背上。大瓶另一側由一玉獸承托小瓶,小瓶圓形口、足,瓶外凸雕螭鳳紋。
  作為與中華先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家畜,羊自古便被賦予了某種神秘的色彩。人們時常將羊之名附會人事禍福,如“羊禍”、“懸羊頭門上,除盜賊”,又以“羊”與“祥”相通,將“吉祥”寫作“吉羊”,漢瓦當中亦有“大吉羊”之字樣。加之古人認為“美”與“善”皆與羊相關,因此,以羊作裝飾多為寄托吉祥美好的願望。
  此器選用上好名貴的黃玉精雕細琢,並有“乾隆年製”的款識,不失為清中期具有代表性的玉器珍品。


大禹治水圖玉山

  大禹治水圖玉山,清乾隆,高224cm,寬96cm,座高60cm,重5000kg。
  玉山用料產自我國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為致密堅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嶺疊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蒼鬆,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玉山正麵中部山石處,刻乾隆帝陰文篆書“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十字方璽。玉山背麵上部陰刻乾隆皇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禦製詩,下部刻篆書“八徵耄念之寶”六字方璽。玉山底座為嵌金絲山形褐色銅鑄座。
  此玉山由當時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雕鑿製成。大塊玉料從新疆和田密勒塔山運到北京後,乾隆皇帝欽定用內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圖》畫軸為稿本,由清宮造辦處畫出大禹治水紙樣,由畫匠賈全在大玉上臨畫,再做成木樣發往揚州雕刻。大玉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發往揚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時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宮中造辦處如意館刻玉匠朱泰將乾隆禦製詩和兩方寶璽印文刻製在玉山上。最後由乾隆帝欽定,案放在寧壽宮樂壽堂內,至今已有二百餘年的曆史。


碧玉仿古觥
  

碧玉仿古觥,清乾隆,高18.7cm,口寬7.4cm。
  此件碧玉觥是仿古銅器的饕餮紋觥,玉質的墨綠色很自然的呈現著青銅銹斑的色澤,是造辦處的精品。
  清代養心殿造辦處“玉作”製造的範圍,以玉為主,同時包括一切需要砣工製造的物料,如瑪瑙、碧璽、翡翠等。當時的許多城市也有玉匠,如蘇州、揚州和回部地區均是高手集中地。乾隆時期揚州市場上曾出現大量玲瓏剔透的玉器。當時的監政和織造把這種玉器作貢品,遭到乾隆皇帝的申斥。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八月十四日,曾有一道諭旨給揚州監政和蘇州織造,大意是說此後務須嚴行禁止不準再鏤雕這類玉器。因為凡是容器,鏤空之後沒什麽用處,即使不是容器,通體玲瓏則玉質的美完全消失了。
  這道諭旨很切中當時玉器製造的時病。這裏所介紹的碧玉觥是養心殿造辦處造的所謂杜奇歸樸的器物,是屬於糾正時病的器物。


桐蔭仕女玉山
  

桐蔭仕女玉山,清乾隆,長25cm,寬10.8cm,高15.5cm。
  此玉山白玉質,有黃褐色玉皮。以月亮門為界,把庭院分為前後兩部分,洞門半掩,門外右側站一女子手持靈芝,周圍有假山、桐樹;門內另一側亦立一女子,手捧寶瓶,與外麵的女子從門縫中對視,周圍有芭蕉樹、石凳、石桌和山石等。器底陰刻乾隆禦製詩、文各一。詩雲:
  相材取碗料,就質琢圖形。剩水殘山境,桐簷蕉軸庭。
  女郎相顧問,匠氏運心靈。義重無棄物,贏他泣楚廷。
末署“乾隆癸巳新秋禦題”及“乾”、“隆”印各一。文曰:“和闐貢玉,規其中作碗,吳工就餘材琢成是圖。既無棄物,且仍完璞玉。禦識。”末有“太璞”印。
  本器從內容到風格皆仿油畫《桐蔭仕女圖》而作,所用玉料實為雕碗後的棄物,但玉工巧為施藝,庭院幽幽,人物傳神,人們似可聽到兩女子透過門縫的竊竊私語。剩料被加以利用,這種取其自然之形和自然之色傳以生動之神的做法,正符合“勢者,乘利而為製也”(《文心雕龍·定勢》)。此器是清代圓雕玉器的代表作。



青玉萬鬆山房圖山子
  

青玉萬鬆山房圖山子,清中期,高20.6cm,長28cm,底寬4.6cm。清宮舊藏。
  山子青玉質,作重疊山巒形。山子正麵琢崇山峻嶺中挺立著棵棵巨鬆,間飾亭台樓閣,背麵雕峭壁懸崖,亦點綴鬆樹。景致布局周密,層次清晰,立體感強。正麵浮於山腰的雲紋上琢隸書禦題《萬鬆山房詩》:
  萬鬆春曉坐山房,雨後千峰濯翠光。
  因回為高步入古,受宜得趣意延涼。
  聞聽倚巘濤翻鬣,極睡鋪阡浪擺芒。
  詎事遊山欣愜賞,為民額手慶宜暘。
  清代玉山較多,圖案題材多取自然景色,如仙人遊、文友聚會山林、鬆下鹿鶴、山水樓閣等等,且雕琢精致,畫意盎然。陳設於文房中,讀書小憩時可娛目賞心。


青玉三陽開泰
  

青玉三陽開泰,清,高9.5cm,長18.2cm,寬10.5cm。
  整器圓雕3隻羊,青玉質地,玉色青白。羊一大二小,大羊側臥於地,左前肢支踏於地上,其餘三肢曲起收於腹下,抬首轉向左側,口銜竹葉。大羊左側以竹葉鋪地,其上臥伏兩隻小羊,一小羊居前,側頭轉向大羊,右前肢踏地,似欲從大羊口中取食,另一小羊緊伏於大羊身後。三羊皆有角,角上有節。以三羊為飾,寓意“三陽開泰”。


白玉臥羊
  

白玉臥羊,清,高5.8cm,長10.2cm。
  此羊白玉質,玉質上佳,無雜質,瑩潤如凝脂。羊呈臥形,昂首望天,口緊閉,耳下垂,雙角向後彎曲。腮下、耳後及尾部邊緣有細刀琢刻的短陰線,以示羊毛。羊身其餘部分光素無紋飾。
  清代玉羊與前代風格略有區別,著重於動態的表現,且比前代更加寫實,造型準確,骨骼、肌肉加以突出的表現。此白玉羊造型簡潔明快,刀工精湛,打磨潤澤,更因其質地潔白無瑕,使羊之溫順的性情與肥美的體態得以極好的展現。


青玉三羊蕉葉雙孔筆插

青玉三羊蕉葉雙孔筆插,清,筆插高10.4cm,長15.8cm,寬5cm。清宮舊藏。
  筆插青玉質,玉質瑩潤,略有墨斑。整器雕作自然景觀,鏤雕的石山上有孔狀洞,洞中生長著靈芝小草。石上臥伏3羊,一大二小,其間隙可架筆。石旁有兩棵芭蕉樹,樹中空,可插筆。筆插配以紫檀木座,木座上鏤雕竹、菊、蘭、桃實、靈芝等紋飾。此筆插既是文房用具,又是一件精美的文房陳設品。


玉羊首觽

玉羊首觽,清,長5.5cm。
  觽白玉質地,頂部粗,尾部尖細。頂端飾雙角羊首,並透雕陰刻長長的胡須。器身細長似錐,其上琢刻繩紋。此器為清代仿戰國玉觽的造型。


青玉鳳柄執壺
  

青玉鳳柄執壺,清,通高22cm,口徑4.9-5.7cm。
  此執壺玉質純正,表麵光亮。壺體扁而高,橢圓形口,蓋與壺口呈插接式,咬合緊密,蓋鈕為鏤空如意形,套二活環,鈕之下飾一周蓮瓣。壺頸部飾變形蓮花紋,腹部有橢圓形開光,開光內凸雕牡丹等圖案。壺流為獸吞式,流柱自獸口中接出。壺柄為一全身棲鳳,鳳尾下部套一活環。
  此作品的設計水平較高,將傳統的如意、蓮花、蓮瓣、牡丹等圖案運用於壺體,表現形式不落俗套,且加工精致,造型準確。執壺之柄造型複雜,不易掌握。壺蓋高大而易脫落,因而不宜實用,是一件按照實用器設計的陳設品。


青玉回首鴨
  

青玉回首鴨,清,長15cm,寬6cm,高10.5cm。
  玉呈青白色,微透光,質地溫潤清朗。鴨身肥碩,圓臀闊胸,短頸,短翅,翅及鴨身有排列整齊的羽,並布滿仿古勾雲紋。鴨作回首狀,一足踏於地,一足向前,似在行走中。其口銜穀梗,梗垂於鴨身,穀葉似飄似搖。
  此作品造型生動準確,栩栩如生。六畜、家禽為玉雕動物中最常見的題材,自唐代之後,玉鴨之作多出新樣。同曆代作品相比,此件玉鴨更為精致,其背負的穀穗既有歲歲平安之意又有五穀豐登之祈,寓意不俗,是一件藝術水平很高的作品。


青玉雙連尊
  

青玉雙連尊,清,高27.4cm,長26cm,寬13.5cm。
  此尊玉色青白,無瑕斑及雜色。高、低二尊,下體相連。高尊圓口無蓋,頸部環一鳳,展翅似飛翔,腹上部較粗,淺浮雕夔龍紋,兩側各一象首,下套活環。低尊扁而寬,有橢圓形蓋,上飾淺浮雕夔鳳紋,寬腹,亦飾夔龍紋。兩尊相連處亦雕一鳳,與另一鳳呼應。器底有篆書“大清乾隆年製”款。
  此件雙連尊是清中期製造的宮廷陳列品,設計巧妙,於仿古中融入新意,加工工藝精致,是乾隆時期宮廷玉器的代表作品。


白玉羊首耳瓶
  

白玉羊首耳瓶,清,高27.5cm,口徑5.4×7cm,足徑5.5×7.9cm。清宮舊藏。
  橢圓形,細頸,寬腹,雙耳,橢圓足。蓋頂下凸起繩紋一周。頸部淺雕夔帶紋,腹琢蓮瓣紋,肩兩側凸離羊首耳。玉質瑩潤。
  羊字通“祥”。古代“吉祥”多作“吉羊”。羊字又通“陽”。《史記·孔子世家》:“眼如望羊”。《釋名·釋姿容》:“望羊:羊,陽也。言陽氣在上。舉頭高,似若望之然也。”
  正因為“吉羊”為“吉祥”之意,所以從漢代以來,羊的雕塑品、裝飾物都很多。此瓶以羊首飾耳,取吉祥、高望之意。原藏清宮翊坤宮。為乾隆時期的珍品。


玉羊首提梁壺

玉羊首提梁壺,清嘉慶,通梁高16.8cm,通蓋高10.1cm,口徑8.9cm,足徑6.8cm。
  壺白玉質,玉白如脂。壺體為圓形,通體及蓋、紐均雕作瓜棱狀,腹部一側凸雕羊首為流,肩部設3個係紐,上接3柄如意形銅胎掐絲琺琅質地的提梁。壺底中部陰刻隸書“嘉慶禦用”四字款。
  玉壺是清代宮廷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樣式極多,除羊首壺外,尚有鳳首壺、龍首壺等,還有與玉杯、盤成套者。此壺以瓜棱形作器身,以羊首作流,結合了動物和植物的題材,又將玉器的素淨與琺琅的斑斕集於一器,造型新穎別致,從質地到作工均屬上乘,為清嘉慶時期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青玉三羊雙池水丞
  

青玉三羊雙池水丞,清,高4.8cm,口徑分別為3.5-6.5cm和 2.6-5.9cm,底長19.4cm。
  水丞青玉質,兩水池前後相連,橢圓形口,方唇,平底。池肩部琢刻穀紋,凸雕的3隻羊伏於池側,前後顧盼,相互呼應,妙趣橫生,寓意“三陽開泰”。
  水丞屬文房用具,可貯水,以備研墨、洗筆之用。


黃玉三羊尊
  

黃玉三羊尊,清,高14.2cm,口徑7.6cm,底徑6.8cm。
  此器黃玉質,局部有褐色浸痕。圓形口外侈,頸部有環狀凸棱,腹部凸雕三羊首,三羊前足形成器足,足下襯一圓托。
  三羊組合的藝術造型和紋飾圖案在清代非常盛行,除玉器外,陶瓷、繪畫中也往往以“三陽開泰”為題作為歲首稱頌之辭。但黃玉雕三羊尊這樣的器物卻非常少見。


青玉瓜棱執壺
  

青玉瓜棱執壺,清,高26.7cm,口徑5.6cm,足徑7cm。
  壺青玉質,圓口,圓蓋,長頸,高挑流,曲柄,瓜棱形腹,蓮座式足。壺肩琢一周纏枝花紋,壺嘴處嵌一金圈裝飾。此壺玉質瑩潤,工藝精細,為痕都斯坦玉器風格。
  痕都斯坦玉器出現於漢地,首見於清乾隆時期,受波斯文化和伊斯蘭藝術風格的影響,其注重選材用料,講究造型變化,成器胎薄體輕,裝飾紋樣繁密,色彩豔麗,對比鮮明。由於痕都斯坦風格的玉器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其對清宮玉作和民間玉肆的琢玉技藝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痕都斯坦白玉單耳葉式杯
  

痕都斯坦白玉單耳葉式杯,清,高4.5cm,口徑11.3-7.9cm。清宮舊藏。
  杯白玉質,胎薄體輕,呈花葉形,口、壁舒張而器足收束細小。單耳雕成葉蔓,杯身刻葉筋,花葉之形態既生動逼真,又頗富裝飾性,雕琢之紋飾於簡練中見精致。
  此杯造型為典型的痕都斯坦風格,以凝脂般的白玉雕為花葉狀,於清麗素雅中又顯出富貴之氣,當是清代禦用之飲酒器。


碧玉葫蘆萬代蓮座高把杯
  

碧玉葫蘆萬代蓮座高把杯,清,高18.1cm,口徑7.4cm,足徑7.4cm。清宮舊藏。
  杯為一對,碧玉質地,由杯體與柄足兩部分連接而成。杯體為鍾鈴倒置形,柄為葫蘆形,杯體與葫蘆形柄之間有一俯仰蓮瓣形座,柄下為雙層圓座。杯由上至下分別雕琢藤蔓、葫蘆、纏枝蓮、蓮葉、雷紋等紋飾。
  清代宮廷中各種形製的玉酒具一應俱全,且多為構思巧妙、工藝精細之作。此對杯造型獨特,雕琢細膩,可稱清宮玉酒具中的精品。


碧玉太白醉酒水丞
  

碧玉太白醉酒水丞,清,高4.7cm,長9.3cm,寬6.9cm,口徑1.35cm。清宮舊藏。
  水丞碧玉質,局部有墨斑,圓雕人物和桃式容器,大小二桃相連,大桃內空,用以盛水,旁又雕一人斜倚水丞,以手扶膝,神情歡愉酣暢。
  古代瓷器、石雕、泥塑等工藝中常有此種“太白醉酒”題材的作品。


瑪瑙花鳥紋小插屏
  

瑪瑙花鳥紋小插屏,清道光,長9.5cm,寬8.3cm,厚1cm。清宮舊藏。
  插屏瑪瑙質,長方片狀。正麵運用俏色技法利用原料上的白色巧加碾琢,山岩、梅花、鳳鳥錯落其間,呼之欲出,襯以淺棕色的背景。背麵陰刻隸書道光帝禦製“探梅詩”:
  何處尋芳信,前村消息來。
  一枝依綠竹,幾點逗蒼苔。
  影細因風瘦,心清待雪開。
  春敷千萬樹,庚嶺好音回。
  末署“臣琦善敬書”,並陰刻篆書“臣”、“琦善”兩印。
  清代插屏用料多為白玉、青玉和碧玉,瑪瑙料較罕見。此插屏更利用瑪瑙料上間雜的白色雕成圖案,別開生麵,清雅宜人。


青玉異獸硯滴
  

青玉異獸硯滴,清,高9.3cm,長16.5cm。清宮舊藏。
  硯滴青玉質,利用玉斑圓雕作異獸形,獸背上馱有一水注,為貯水口,圓形水注上又雕飾小獸。
  此器造型別致而又不失工整,為清宮造辦處玉作的製品。


瑪瑙桃形小水丞
  

瑪瑙桃形小水丞,清,高3.5cm,口徑2.4-3.2cm。清宮舊藏。
  水丞白瑪瑙質,半透明,局部有紅色,作桃形,器內空,器外裝飾鏤雕的桃枝、桃葉,以巧做技法使料中的紅色恰好置於桃尖上,生動逼真。
  巧做也稱俏色,最早見於商代,主要是利用玉質本身的不同顏色進行設計加工。此水丞匠心獨具,瑪瑙光瑩潤澤的材質與桃的造型相結合,仿佛傳說中天上的仙桃落於書案,突出了仙壽的吉祥寓意。


青玉葉式筆掭
  

青玉葉式筆掭,清,高0.8cm,長14.5cm,寬9.5cm。清宮舊藏。
  筆掭青玉質,有黑斑,葉形,並琢葉蒂及葉之卷尖。葉表麵略凹,凹麵很淺,表明此器當是用作筆掭。葉底麵雕筋脈紋。玉料上的黑斑為經火後留下的痕跡。
  此筆掭之形製顯然受西域裝飾風格的影響,碾琢簡練而富於裝飾性。其青玉質潤而色稍黯,著墨之後應愈顯清雅沉著。


青玉把蓮水蟲荷葉洗
  

青玉把蓮水蟲荷葉洗,清,高7.1cm,口徑8.7-11cm。清宮舊藏。
  筆洗青玉質,荷葉形,葉心下垂,葉邊內卷,形成內凹的洗心。底部和葉邊四周浮雕水草、荷花、小荷葉及蟹、螺、蛙等物相配。
  此筆洗雕工精細,蓮葉造型與其它附屬紋飾相映成趣。與其它荷葉洗不同,本器以把蓮為形製特點,碾琢的物象生動逼真,且富於自然生趣。


青白玉五子筆架
  

青白玉五子筆架,清,高4.6cm,長12.5cm。清宮舊藏。
  筆架青白玉質,以圓雕結合鏤雕技法塑造姿態各異的5個童子,每人手中各持不同的花果枝葉。此筆架造型活潑,五子高低錯落中洋溢著喜慶的氣氛。
  五子形象表現於文房用具中則寓“五子登科”之意。


青玉天雞尊
  

青玉天雞尊,清,高21cm。
  天雞尊以整塊青玉琢成,玉質局部有黃色沁。天雞昂首直立,雙翅緊貼體側,長尾彎卷垂地,喙邊長須飄逸。背負一方口尊,尊頸部飾蕉葉紋,腹部飾獸麵紋,這些雖為商周青銅器的常見紋飾,但在此器上的表現形式均已脫離古法,實屬新創。
  天雞毛羽的雕刻彰顯有致,刀法粗獷古樸,為清代玉器之佳作。


水晶天雞尊
  

水晶天雞尊,清,通高14.2cm,口徑2.3-3.6cm。
  尊以無色透明水晶圓雕而成。天雞翹首直立,雙翅貼體,長尾卷曲支地,背負螭耳尊,尊的蓋紐亦為一直立小天雞。
  天雞尊在隋代已出現,1956年湖北省武漢市241號隋墓即出土有青瓷四係螭耳天雞尊。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天雞尊的造型已趨成熟並且廣泛流行,用各種材質製作的天雞尊層出不窮。
  此天雞尊利用水晶晶瑩剔透的質感,運用了挖空、透雕、圓雕多種工藝手段,其效果清透靈動,光彩奪目。


青白玉三羊開泰筆架
  

青白玉三羊開泰筆架,清,高6.3cm,長13.4cm。清宮舊藏。
  筆架青白玉質,三羊臥姿造型。筆架運用“留皮雕”技法,羊角處留有黃皮色。
  此三羊造型筆架寓“三陽開泰”之意,為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三羊一大兩小,母子神態親昵。滿含溫情,加之玉質潤澤,筆架十分舒和優美。


青玉三鵝筆架
  

青玉三鵝筆架,清,高5.2cm,長12.8cm。清宮舊藏。
  筆架青玉質,三鵝相連形,各銜穀穗、花枝,鵝腹下飾小浮萍。
  “三鵝”是印度婆羅門教中月天(月神)的坐騎。中國古人對潔身自好、風度翩翩的鵝亦頗喜愛,古代以鵝為題材的工藝品為數甚多。此青玉筆架碾琢精良,玉色潔潤,鵝之形豐滿柔美,且銜穀穗、花枝,當是寓歲美年豐之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