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胡錄: 五胡十六國的曆史傳奇 (9)

(2007-09-28 12:09:30) 下一個


作者:jk1019 回複日期:2007-9-22 3:47:40 
  十六國的縮影——慕容垂
  
   
  
    讓我們繼續前麵的內容,回過頭來再看看鮮卑慕容家族。
  
    毫無疑問,慕容恪屬於“天才級”的管理者,他治理下的前燕帝國曾是當時最有希望統一中國的候選人,即使是漢族百姓也漸漸忘記了偏安江南的華夏正統東晉帝國,轉而把生機勃勃的前燕帝國當作和平的希望,這裏就拿在同東晉軍隊作戰中英勇戰死的前燕帝國將領賈堅來做個例子。
  
    賈堅是山東渤海人,《資治通鑒》說他從小就崇尚氣節,他的父親和祖上都是魏晉大臣(可能他自己年輕時也當過短時間的晉朝官員)。後趙統一北方後賈堅擔任過後趙帝國的一名普通官員,後趙滅亡後,賈堅辭官回鄉組織武裝力量自衛。慕容評聽說賈堅是個人才,便派人前去招募他,開始賈堅死活都不願意為前燕做事,慕容評就以武力迫使其就範。但後來賈堅自己確實對活力無限的前燕產生了好感,開始踏踏實實地工作。慕容俊和慕容恪都很欣賞賈堅的才幹,盡管賈堅當時已經六十多歲了,前燕帝國仍指派其擔任泰山太守。
  
    賈堅是個能百步穿楊的神箭手,慕容恪聽說後不服氣(因為慕容氏家傳的箭法也很厲害),就將一頭牛置於百步外來測試賈堅的箭法,引得很多人來圍觀。賈堅就說:“我年輕的時候可以保證射不中它,而現在年紀大了,就不一定射不中了。”圍觀者都不明白他的話是什麽意思,賈堅就取出兩支箭來,挽弓搭箭,隻見弓弦響處,賈堅射出的一支箭擦著牛背飛過去,另一支箭擦著牛腹飛過去,都射下一撮同樣大小的牛毛來。於是“觀者鹹服其妙。”
  
    後來東晉派兵偷襲前燕山茌(今山東茌平),鎮守官賈堅已經七十餘歲,手下僅有七百餘人,而晉軍卻來了上萬人。賈堅知道難以把守,就對手下說:“今危困,計無所設,卿等可去,吾與其屈辱而生,不若守節而死。”手下將士都不忍離去,勸說他一塊逃走。賈堅就說:“我如欲逃,必不相遣。今當為卿曹決鬥,若勢不能支,卿等可趣去,勿複顧我也!”於是他單人獨騎站在吊橋下“左右射之,(晉兵)皆應弦而倒。”,東晉指揮官見難以進城,就派士兵偷偷跳進護城河將吊橋砍斷,才把賈堅生擒。
  
    賈堅被活捉後,東晉官員就質問他:“君父、祖世為晉臣,奈何背本不降?”賈堅回答說:“晉自棄中華,非吾叛也。民既無主,強則托命。既已事人,安可改節!吾束脩自立,涉趙曆燕,未嚐易誌,君何匆匆相謂降乎!”始終沒有投降東晉。“數日憤惋而卒。”
  
    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非常推崇名節正統的司馬光也沒有把賈堅當作一個反麵人物來寫,相反,他對東晉的表現卻頗有不忿。同時司馬光在這裏也對東晉的南遷給了個大概的定性,那就是這個政權是“自棄中華”,並不是被別人趕走的,是自己毀滅了自己。而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是“民既無主,強則托命,”平民百姓沒義務為政權的垮台承擔責任。按照《資治通鑒》的意思,第一,不能簡單地把賈堅看作“”,相反,“自棄中華”還要大言不慚地責問別人“奈何背本”的東晉才是最醜惡的。第二,慕容恪的治國方針確實厲害,能夠讓漢族百姓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放棄對東晉的期望而轉向前燕。我們注意到:當桓溫攻入關中時,“百姓持牛酒迎於路者十八九,”當地老人都痛哭道:“不圖今日複見官軍!”而離那時候才幾年功夫,晉軍再進攻前燕的時候,賈堅老人的回答竟然變成“自棄中華者何匆匆謂降?”,這種反差之大讓人驚訝。
  
    那麽,前燕的社會製度真的就完美無缺嗎?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相反的是,前燕慕容恪所推行的天才政治之路,實質上卻是一條死亡之路。慕容恪死後僅僅三年,前秦王猛就率軍攻陷前燕帝國的首都鄴城,前燕帝國滅亡了。
  
    慕容恪推行的治國方針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上的:即前燕帝國必須由一個既睿智又強勢並且威望極高的天才人物來統治,否則慕容恪搞的這一套放羊式的管理模式就會變成一場荒誕的鬧劇(看來寬鬆的管理模式必須依靠被管理者的較高個人素質來做支撐)。慕容恪生前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他采取的對策不是改變現行政策,而是換湯不換藥地向幼主慕容昧推薦了同樣是天才人物的慕容垂來接替他的位置。慕容恪就沒有仔細想想,他的這種製度設計,把君主放到哪裏去了?此外,正是由於慕容恪的出色工作,使他手下的那幫幕僚們幾乎全都無事可幹,隻能依仗著他混飯吃。
  
    前燕皇帝慕容昧個人資質平平,在他的內心深處對自己的兩個“天才級”的叔叔(慕容恪和慕容垂)恐怕是畏懼多於尊敬。慕容昧活在慕容恪的陰影裏實在是太久了,慕容恪的死對他來說簡直就是如遇大赦,好不容易才獲得解放,他怎麽情願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呢?所以慕容垂就注定隻能賦閑在家了。
  
    慕容恪的第一位繼任者是悅綰。悅綰也是個既能打仗又能治國的人才,他一上任就發現慕容恪創建的製度有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任何一個繼任者都根本無法將它推行下去。因為慕容恪這個完美的人創建的製度也是極為外美的,完美到如果繼任者不能和他一樣完美,那麽這種完美的製度就根本無法實行下去。悅綰一上台便請求皇帝慕容昧下令廢止慕容恪製定的所有政策,轉而實行嚴明的新政策。
  
    悅綰這回可捅了大漏子,他製定的規章製度如果以鄰國的眼光來看算是比較寬鬆的,但是在前燕百姓眼裏可就不一樣了,因為在前燕帝國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都在慕容恪的臂彎的保護下過慣了鬆鬆垮垮的生活,你叫他們馬上去除懶散的習氣抖擻精神改變形象,哪能這麽容易呢?所以悅綰的新政策一出台,全國上下是罵聲一片,鄴城的百姓忍受不了嚴格的新製度,幾天之內就有二十多萬戶居民遷出了鄴城,鄴城幾乎變成了一座空城。
  
    前燕帝國的官員們也自發地起來抵觸新法,要求悅綰下台,呼籲朝廷讓同樣是威望甚高而又秉性和善的慕容評出來掌權。眾望所歸之下,慕容評接替了悅綰的職位。他果然不負眾望,一舉便恢複了慕容恪過去所實行的全套政策。惟一不同於慕容恪的是,慕容評對小皇帝慕容昧也采取放羊式的寬鬆化管理,不再像慕容恪那樣嚴格要求他了。
  
    因實行嚴明的規章製度而“臭名昭著”的悅綰一下台就被處決(仆射悅綰言於昧曰:“太宰政尚寬和,百姓多有隱附。《傳》曰,唯有德者可以寬臨眾,其次莫如猛。今諸軍營戶,三分共貫,風教陵弊,威綱不舉,宜悉罷軍封,以實天府之饒,肅明法令,以清四海。”昧納之。綰既定製,朝野震驚,出戶二十餘萬。慕容評大不平,尋賊綰,殺之。),這似乎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它卻預示著前燕帝國發生了質的變化。這也從一個側麵昭示了“天才政治”的破產。一個國家不以製度立國,而是把命運寄托在某幾個天才人物上,對國家來說其實是一種悲劇。
  
    慕容評搞出來的那些自以為聰明的小動作跟鴕鳥受驚時把頭鑽進沙丘裏的行為沒什麽兩樣,很快東晉大權臣桓溫就向前燕發動了東晉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攻勢。前燕帝國能征善戰的將才悅綰已被殺害,而原本驍勇無比的慕容評經過多年的養尊處優,已經徹底蛻變成一條愚蠢的肥蛆。在這關鍵時刻,一直被昏君慕容昧和庸才慕容評排擠的慕容恪的弟弟慕容垂自告奮勇要求擔綱抗敵。
  
    慕容垂自從哥哥慕容俊當皇帝以來就一直賦閑在家,這種狀況一直到慕容恪掌握大權後才得以改善。
  
    這裏順便提一下前燕皇帝慕容俊,他在位的十年間,風頭一直被自己的幾個天才弟弟所掩蓋,其實慕容俊這個人也是很有本事和權術的(俊雅好文籍,自初即位至末年,講論不倦,覽政之暇,唯與侍臣錯綜義理,凡所著述四十餘篇。性嚴重,慎威儀,未曾以慢服臨朝,雖閑居宴處亦無懈怠之色雲。),這從他托孤給慕容恪的對話裏可以看出來。當皇帝並不需要打仗多厲害,會管人就足夠了。慕容俊並不是一個草包皇帝,但他一直竭力欺負挖苦弟弟慕容垂就讓人搞不懂是什麽意思了,也許有一個天才弟弟就夠了,多了反而是累贅吧。
  
    慕容垂原名慕容霸(他可是奉旨改名的),從小他就“岐嶷有器度,身長七尺七寸,手垂過膝。”父親慕容皝對他格外看重,特別起名為霸,“恩遇逾於世子俊,故俊不能平之。”
  
    在這裏不得不說一說慕容家族的特征。或許是因為祖先出自西伯利亞的原因,慕容家族的遺傳特征就是相貌俊美,皮膚白皙。這一點從金庸先生對慕容複的描述上就可以看出來,我們再來調查調查慕容家族的上下五代的皇帝和重臣。
  
    慕容廆,幼而魁岸,美姿貌,身長八尺,雄傑有大度。
  
    慕容翰,性雄豪,多權略,猿臂工射,膂力過人。
  
    慕容皝,龍顏版齒,身長七尺八寸。雄毅多權略,尚經學,善天文。
  
    慕容俊,身長八尺二寸,姿貌魁偉,博觀圖書,有文武幹略。
  
    慕容恪,年十五,身長八尺七寸,容貌魁傑,雄毅嚴重。
  
    慕容垂,少岐嶷有器度,身長七尺七寸,手垂過膝。
  
    慕容德,身長八尺二寸,姿貌雄偉,額有日角偃月重文。博觀群書,性清慎,多才藝。
  
    慕容衝姊清河公主,年十四,有殊色,堅納之,寵冠後庭。
  
    慕容衝,年十二,亦有龍陽之姿,堅又幸之。姊弟專寵,宮人莫進。長安歌之曰:“一雌複一雄,雙飛入紫宮。”
  
    慕容寶,少輕果無誌操,好人佞己。及為太子,砥礪自修,敦崇儒學,工談論,善屬文。
  
    慕容盛,少沈敏,多謀略。驍勇剛毅,有伯父全(指慕容令,晉書叫慕容全)之風烈。
  
    慕容策,年十一,美姿貌,而蠢弱不慧。
  
    慕容熙,雄果英壯,有世祖之風。
  
    慕容超,身長八尺,腰帶九圍,(古人以大腹為美)精彩秀發,容止可觀。
  
    年輕的慕容垂從小在戰馬背上長大,在父親的精心培養下,十三歲慕容垂就擔任先鋒官,和十七歲的大元帥慕容恪配合作戰,討伐宇文部落。《資治通鑒》上說:“霸年十三,勇冠三軍。”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慕容霸當年隻有十三歲,但他的武勇已經是全軍排名第一。
  
    十三歲的兒童,武勇全軍第一,按周歲算也就是十二歲。回頭看看我們自己,十二歲的時候大都還在上小學……
  
    一聲歎息……
  
    新生的前燕帝國如同草原上的烈火一般熊熊燃燒著,很快吞並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區,成為逐鹿中原的大賭局中的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慕容垂少年得誌,親身經曆了慕容家族統一東北地區的全過程。
  
    青春年少的慕容垂和遼東大族出身的才女段氏成親,少年英雄得配佳人,可謂萬千光環集於一身。可惜好景不長,慕容垂二十三歲那年格外寵愛他的父親慕容皝去世了,二哥慕容俊當了皇帝。慕容俊和他的老婆可足渾氏(一看名字就知道她是個渾人)倆人都對慕容垂這個弟弟沒有好感,經常無緣無故就找他的茬。
  
    可足渾氏雖然貴為皇後,但是她為人卻非常尖酸刻薄,凡事總要占大頭,在妯娌當中一向口碑不好。而慕容垂的妻子段氏則性格剛烈,對可足渾氏這一套是軟硬不吃,也從不去逢迎她這個皇後。可足渾氏心裏恨死了段氏,就誣陷段氏在宮廷裏放蠱,把段氏押入大牢裏日夜拷打,逼迫她招認,段氏也很強,寧死不招。慕容垂心疼妻子,就派人去勸她說:“人的一生難免要死,何苦受這種苦楚!你趕快招認了他們也不會把你怎麽樣的。”
  
    段氏歎了口氣,回答說:“我並不是不怕死的人。但如果承認的話,就辱沒了祖宗,同時也連累了你。這怎麽能承認呢?”第二天,段氏就被拷打致死。
  
    慕容垂一直賦閑在家,幹看著他哥哥慕容恪建功立業,這一閑就是二十年。等慕容恪和慕容俊都死了,國家遭到桓溫的進攻卻無人可派的時候朝廷仍然沒有要起用他的意思。還是他自告奮勇地在別人的一片白眼之下上了戰場。這時候的慕容垂已經由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十三歲少年,變成了滿頭華發的垂垂老人。
  
    以慕容評為首的這幫屍位素餐的家夥根本就不是桓溫的對手。在東晉桓溫的強大攻勢之下,鄴城上下一片忙亂,大家都在收拾東西準備逃亡到東北去(闖關東?)。誰也沒想到慕容垂竟以區區八千騎兵就大破桓溫的五萬軍隊,並斬首三萬餘。此役頓時讓慕容垂成為前燕帝國的大英雄,同時也引發了慕容評對慕容垂的強烈不滿。慕容評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就聯合太後可足渾氏一起對付慕容垂。正巧可足渾氏因為害死段氏一事和慕容垂結下了梁子,兩人一拍即合,謀劃如何除掉慕容垂。
  
    慕容評在政治上極其精明,在行動上卻極其愚蠢。再加上他為人尖酸刻薄,除了那些趨炎附勢的家夥以外的大部分皇族都不買他的賬,因此,慕容評和可足渾氏的陰謀還沒付諸實施就泄露了。
  
    大家都勸說慕容垂先發製人,慕容垂卻寧願逃亡也不願和當權者翻臉(不知道該說他是懦弱無能還是有情有義),於是慕容垂和他的仰慕者一齊逃亡到了前秦。
  
    當年桓溫曾把前秦帝國整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所以大破桓溫的慕容垂也被前秦當作了大英雄,慕容垂沒想到自己這一回又遭到了前秦丞相王猛的猜疑。王猛並不是單純地嫉妒慕容垂搶走了他的風頭,而是屬於周瑜算計諸葛亮的那種對將來國家的假想敵的擔憂。他敏銳地感覺到“慕容垂父子人中龍虎,非可馴之物,若借以風雲,將不可複製,不如早除之。”等前秦總攻前燕的時候,王猛借機狠狠地整了慕容垂一把,將慕容垂逼得再次逃亡並被俘。而苻堅真可算是曆史上最寬宏大量的帝王了,他不但寬恕了慕容垂的罪過,而且更加信任他。(王猛這人是何等的厲害,他的計謀雖然沒害死慕容垂,卻把慕容垂最精明能幹的那個兒子慕容令給逼回前燕進而被處死。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苻堅聽從了王猛的建議殺了慕容垂,那麽隻要慕容令還在慕容家族就不一定會滅亡。慕容令的死讓慕容家族真正地斷了根,聯想十五年後因慕容寶的昏庸無能而導致後燕帝國的參合陂慘敗,真讓人感慨萬千。)
  
    前燕帝國統帥慕容評的貪婪古今罕聞。打仗前他竟然把戰場上的水源和森林全部封存,宣布凡是前來飲水和砍柴的人一律要納稅,於是慕容評很快就致富了。而吃不上飯的士兵聯想起前段日子打贏了桓溫後慕容評故意克扣賞金的劣行,自然怨聲載道,這樣一來,前燕軍隊很快就喪失了戰鬥力,等到前秦軍隊打過來的時候,四國中最有能耐的前燕第一個亡國。
  
    前燕滅亡後,慕容垂長期擔任長安市長,在前秦的曆次對外作戰中均沒有太大的作為,這樣一直到了十三年後的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後,前秦帝國全國上下一片大亂,繼承鮮卑遺族複國重任的慕容垂義不容辭地必須起兵造反。而這個時候苻堅戰敗跑到了慕容垂的軍隊裏,怎麽辦?對苻堅殺還是不殺?
  
    即使是慕容寶這樣的笨蛋都看出來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對慕容垂說:“家國傾覆,天命人心皆歸至尊,今秦主兵敗,委身於我,是天借之便以複燕祚,且夫立大功者不顧小節,行大仁者不念小惠。此時不可失也(好個立大功者不顧小節,行大仁者不念小惠。慕容寶能說出這樣的真理,也不能說是絕對草包)。”慕容德也向慕容垂進言說:“鄰國相吞,有自來矣。秦強而並燕,秦弱而圖之,此為報仇雪恥,非負宿心也。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願兄無疑。”
  
    慕容垂當時的回答可謂侃侃烈烈、君子之風。他先是曆數了自己落難時苻堅對他的種種恩德“昔為太傅所不容,置身無所,逃死於秦,秦主以國士遇我,恩禮備至。後複為王猛所賣,無以自明,秦主獨能明之。國士之禮每深,報德之分未一。此恩何可忘也!”然後他又宣布為了報答苻堅的恩義他絕不染指前秦一分土地“若氐運必窮,吾當懷集關東,以複先業耳,關西會非吾有也。君子不怙亂,不為禍先,且可觀之。”並進而拱手把自己的兵權交給苻堅,一道撤回了長安。
  
    (下麵選自《參合陂慕容垂》:慕容垂這一番慷慨陳詞,真是中國曆史上少見的公私分明,君子之風。其實,慕容垂一直就有窩裏反的心思, 按照中國的傳統忠義觀念,他也不能算是個完全的君子。從當時的形勢上看,前秦雖然兵敗,但其國內的襄陽、許昌、鄴城等地,還駐有毛當、苻丕等人的重兵,慕容垂如果立即殺掉苻堅起事必將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通盤考慮,殺掉苻堅也未必是上策。但是如果將慕容垂的行為同苻堅麾下其他叛徒的所作所為相比較,慕容垂的俠義之氣已經值得人們脫帽鞠躬向他致敬了。畢竟苻堅在此前此後,對慕容垂也是仁至義盡的。)
  
    大部隊撤退的途中傳來了東北鮮卑遺族造反的消息,慕容垂趁機逃跑,召集舊部圍攻前燕故都鄴城,正式宣布造反,建立了後燕。以後的日子裏後燕和前秦雖然一直是敵對關係,但直至前秦滅亡慕容垂都信守自己的諾言從沒染指前秦一分舊土(慕容垂乃真名士也)。  
  
    其時東晉爆發桓玄之亂,國家四分五裂,後燕在年逾花甲的慕容垂的指揮下數年內先後消滅前秦主力、擊敗東晉、收複東北、攻滅丁零和西燕,讓人聞風喪膽的慕容家騎兵橫行中原無敵手,排名天下第一,成為中國北方的霸主。亂世的梟雄能混到這份兒上,是否應該滿意了?
  
    慕容垂經曆了整個慕容家族的成長、崛起、鼎盛、衰落、滅亡、再複興、再鼎盛、再衰落、再滅亡,並成為五胡十六國中最長壽的帝王。
  
    但是,慕容垂一生中過得卻並不快樂,他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中國人常說的人生幾大悲他都嚐過了)。他的兩位紅顏知己,段氏姐妹,一個為他而死,一個因他而死。最能幹的兒子慕容令也因他而死。等到天下無敵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已經是時日無多,垂垂老矣,不知道慕容垂在臨死前怎樣回顧自己的一生?
  
    天才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湮滅,慕容垂就是一生從沒打過敗仗的戰爭天才。但是像慕容垂這樣的天才人物卻屢次被慕容俊的老婆、掌握政權的昏庸老太後可足渾氏耍得團團轉,這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就連慕容評、可足渾氏這樣的人渣都能耍弄慕容垂,可見慕容垂在為人處世方麵實在太差)。
  
    段氏為什麽會被殺,不過是因為“才高性烈,”有才華而又性格耿直的人在那種環境是活不長的,而慕容令為什麽會被逼死?不過是因為慕容父子“乃人中龍虎,不除必為後患。”慕容垂先後失去了妻子和兒子,空有一身的本領,卻不能保護自己的妻兒,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被活活整死。中年喪妻老年喪子的悲劇都讓他趕上了,就算是成為了天下的霸主又如何?也不能換回妻兒老小的生命。他心裏有什麽話都沒有人可以傾訴,隻能悶在肚子裏默默地承受。
  
    回顧慕容垂七十一年的傳奇人生,也許真正快樂的隻有小時候和哥哥慕容恪一起縱馬馳騁在白山黑水上的那段無憂無慮的時光。
  
    所以說做人千萬不要學慕容垂。
  
    慕容垂晚期所犯的錯誤和慕容恪幾乎一樣,都是對自己太過信任,管的事情太多。慕容垂死的時候連後事都沒安排妥當,在這一點上就比慕容恪差遠了。
  
    慕容垂最大的缺點就是不通人情世故和不會識人。他的夫人小段氏曾多次對他說過慕容寶不宜繼位可慕容垂就是不信(小段氏不偏袒姐姐的兒子,確實難得)。而慕容垂一死,慕容寶竟然逼迫小段氏“宜早自裁,以全段宗”,更可恨的是當身為兒子的慕容寶宣布逼迫小段氏自殺的時候眾大臣竟“群臣鹹以為然。”可見慕容垂都養了一幫什麽東西。後燕在不成器的慕容寶手裏隻維持了年把就徹底垮台,似乎是報應,慕容寶後來也是眾叛親離,先後遭到兒子的刺殺、重臣的反叛,像一條喪家之犬四處流竄,最後被大臣殺死。後燕分裂為南燕和北燕兩部分,先後亡於東晉和高句麗。
  
    慕容一家,頓做煙消雲散。
  
    後燕垮台後,慕容家的遺族先後遭到北魏、東晉、北燕的聯合絞殺,劉裕消滅南燕時就一次性“斬王公以下三千人,沒入家口萬餘,”很難說有正統的後代幸存下來(南北朝後姓慕容的都是非慕容垂這一係的,比如高歡手下大將慕容紹宗,就是慕容恪的後代,不過仍保留著慕容家族都是美男子的麵相“容貌恢毅,少言語,深沉有膽略。”)。所以不大可能有金庸先生小說裏北宋慕容複的“大燕世譜遺表”和“大燕傳國玉璽”存留後世。尤其是將慕容麟也記入這個家譜,就有些搞笑了。
  
    鮮卑慕容氏退出中國曆史舞台後,接著登場的是北魏拓跋氏。
  
  
  


作者:jk1019 回複日期:2007-9-22 3:48:48 
  蕭峰的原形:慕容翰
  
   
  
    金庸武俠名著《天龍八部》裏的契丹英雄蕭峰,為人慷慨重義,光明磊落,卻一生孤苦零丁,曆盡坎坷,這樣一個民族英雄最後竟以自盡來謝幕,經曆之悲慘令人扼腕。嗚呼,其實芸芸眾生,生老病死,多少英雄豪傑,隱士大俠,最終不都是一個結局麽?
  
    當然,金庸先生筆下的大英雄蕭峰畢竟隻是小說家言,但在曆史上卻真的出現過這樣一位和蕭峰經曆極其相似的人物,他就是鮮卑慕容家族的英雄慕容翰。
  
    慕容翰是鮮卑慕容部落大單於慕容廆的長子。西晉“永嘉之變”時,全國各地一片大亂,當時西晉遼東太守趁亂殺死和自己有私仇的鮮卑族大將,導致遼東鮮卑人紛紛造反。當時作為鮮卑首領的慕容廆在隨眾造反還是響應西晉朝廷鎮壓叛亂這兩種選擇之間舉棋不定。這時慕容翰勸說慕容廆依附中央消滅反叛勢力,結果一戰而勝,為慕容部落樹立起了崇高的威望,也得到了很多物資和人口,由此鮮卑族作為遼東強大的政治勢力登上了華夏曆史的舞台。
  
    後來慕容翰東征西討,立下了赫赫戰功,將原本不為人知的慕容部落慢慢發展成為讓世人敬畏的大燕國。慕容翰手下的武將人人能征善戰,謀臣個個精於謀劃,而且慕容翰本人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他膽識過人,又坦誠豁達,慕容部落無論是老百姓還是各級文武官員都對他十分敬重。
  
    作為慕容廆的長子,慕容翰子最大的缺憾就是他的母親出身微賤,隻是慕容廆的一個普通小妾。等慕容廆去世的時候,繼承權落到了其正妻所生的功勳平平的三兒子慕容皝身上。慕容翰和他的弟弟,也是他手下大將的慕容仁、慕容昭都很得慕容廆的信任。慕容廆死後,盡管慕容翰對自己的這些弟弟都推心置腹地關心和愛護,慕容皝還是對慕容翰這位大哥既嫉恨又畏懼,總是想盡辦法要除掉他而後快。
  
    慕容仁和慕容昭弟兄倆由於受到慕容皝的迫害,便跑到慕容翰的部將高詡和劉佩那裏去訴苦,表示想廢掉慕容皝,另立慕容翰為主。慕容皝聽說後,先下手為強,殺死了慕容昭,然後派人追捕慕容仁,慕容仁趕緊逃到長白山糾集兵力準備攻打慕容皝。
  
    劉佩和高詡勸慕容翰說:“如今燕王要加害我等,主公為什麽不順應上天去爭取繼承燕國的權力呢?”
  
    慕容翰卻不忍心同室操戈,他對大家說:“我受父親的重托,不敢不盡力,建立這些微不足道的功勞,輔佐我的弟弟本來就是我的本分,現在即使他對我有想法,我也不能去害他啊!”然後決定不準自己的下屬參與反叛國家的陰謀,再然後就獨自逃跑,投奔了慕容家族的世仇幽州段氏的首領段遼(這個段氏就是大理段氏的前身,段譽的祖先)。
  
    段遼也是一條血性漢子,和慕容翰真正是英雄相惜,雖然段氏和慕容族人是仇家,但是段遼對慕容翰卻十分讚賞,和他推心置腹,結為生死之交。
  
    後來燕國發生內亂,慕容皝和東方的慕容仁內訌,處於西部的段遼準備趁機聯合慕容仁夾擊慕容皝,就派遣弟弟段蘭和慕容翰一齊進攻慕容皝。
  
    段蘭連戰連捷,正準備挾連勝之威消滅燕國,這時候,對祖國仍十分掛念的慕容翰不忍心讓異族消滅自己的部落,就以“窮寇勿追”為由反複勸說段蘭讓他停止追擊,收兵回國。段蘭耳朵一軟,聽從了慕容翰的勸告,從而也讓段氏喪失了滅掉慕容燕國的最佳時機。
  
    慕容皝最終擊敗了慕容仁的叛軍並將慕容仁逮捕法辦,然後聯合後趙帝國進攻剿滅段遼,這下子慕容翰的心中無論是對段遼還是對慕容皝都懷有愧疚。在段遼形勢危急的時候,他的手下紛紛叛變,隻有慕容翰一人因為感於段遼的知遇之恩,堅貞不屈,拒絕慕容皝的勸降,死守孤城掩護段遼突圍。慕容翰始終不降慕容皝,最後又投奔了慕容族人的另一個死敵宇文部落。
  
    宇文部落的首領宇文歸非常嫉妒慕容翰的才能,準備除掉慕容翰。慕容翰就把頭發打亂了裝瘋,在鬧市靠乞討度日。宇文歸以為慕容翰真的瘋了,就沒再管他。慕容翰趁機四處遊曆,把宇文部落的地理形勢都記錄下來。
  
    這時候燕國皇帝慕容皝已經把國內的異己勢力剪除幹淨,便開始尋找哥哥慕容翰的下落。打聽到慕容翰正在宇文部落裝瘋賣傻,就派了個人到宇文部落去尋找裝扮成乞丐的慕容翰。慕容翰看到了穿著自己民族服飾的人,什麽也不說,就用手捂住胸口直點頭。慕容皝聽說後,就命令使者把慕容翰擅長用的弓箭送給慕容翰,慕容翰趁機偷出宇文歸的寶馬逃回祖國。宇文歸派出的一百名追兵半途趕上了慕容翰,準備活捉慕容翰。慕容翰就說:“我在貴國發瘋是裝的,而且原來的武功還在,你們不要硬逼我,否則就是自己找死。不過我今天不想殺人。要不這樣,你們找個人在一百步外舉著刀環,我來射箭,如果我一箭能射穿刀環,你們就放過我,否則我保證束手就擒。”追兵答應了他的要求,讓人手舉著刀環,慕容翰一箭射過去,正好射穿刀環,敵人一看頓時嚇得四處逃散。慕容翰就這樣回到了祖國。
  
    慕容皝在慕容翰的幫助下滅掉了高句麗,開始從側麵進攻宇文部落,並讓慕容翰原來的部將劉佩和高詡繼續為慕容翰效力。
  
    高詡對慕容翰說:“燕王雖然現在很器重主公,但是心裏對主公還是很討厭,而且主公的行為並不為我國百姓所接受,不知道主公還有沒有別的打算?”
  
    慕容翰並不很看重自己的名分,這位一心隻盼著國家強大的英雄對老部下說:“我能以我的名譽,換來整個民族的統一,已經很知足了。個人的榮辱,又有什麽值得稱道的?”
  
    在和宇文部落的作戰中,慕容翰的軍隊中了敵人的埋伏,劉佩和高詡為了掩護慕容翰突圍,都被亂箭射死,慕容翰也被射成重傷,但在援軍的幫助下,慕容翰終於全殲敵人,戰勝了宇文部落。
  
    慕容皝平定了北方,又開始猜疑起慕容翰來。由於慕容翰一生三叛其主,先後投奔段氏和宇文氏,把他們都搞亡國了,而且從前跟隨他的部將都先後戰死或被殺,鮮有善終,因此朝中也就沒有人願意為他說話。更糟糕的是就連國內的平民百姓都看不起慕容翰,把慕容翰看作是叛徒和不吉利的人,紛紛詛咒他早死。慕容翰這個為燕國統一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大功臣終日生活在別人的口水之中,甚至有很多無聊的百姓日夜監視著慕容翰家的大門,一旦有人進出就提醒周圍的居民趕快躲開裏麵的人。
  
    整個世界都沒人理解慕容翰,因此他的晚年過的十分淒慘。由於他在征討宇文部落時受過重傷,經過長期休養身體才慢慢恢複過來。有一天,大概是由於心情不錯吧,很久都沒騎過馬的慕容翰準備騎馬鍛煉鍛煉。慕容翰萬萬沒想到,那些在他家門口盯梢的無聊百姓就傳言說慕容翰在家裏騎馬,八成是又要造反了,一下子就弄得滿城風雨。皇帝慕容皝早就想收拾慕容翰,這回他終於找到借口了,就以慕容翰“在家中騎馬意圖謀反”的罪名賜慕容翰自盡。
  
    奉命去執行賜死慕容翰使命的使者是慕容翰從前的部下,這個人因為慕容翰的數次背叛行為而十分鄙視他。另外,這位使者為了洗刷自己蒙受的所謂“曾經在大叛徒手下當差”的恥辱,就主動請纓來給慕容翰送毒酒。
  
    慕容翰麵對慕容皝派來的使者,禁不住老淚縱橫。他悲涼地說:“我這個人裏通外國,罪不容誅,沒有戰死沙場,今天死去,已經是活多了。但是現在中原未定,戰火未熄,我經常捫心自問,立誌要殺光敵人,以洗刷自己的恥辱,上對的起皇帝,下對的起社稷,可惜此心願未遂,是我惟一的遺恨,實在是可惜啊!”說完後他端起毒酒,一飲而盡。
  
    慕容翰死去的消息傳出後,附近的老百姓敲鑼打鼓慶賀慕容翰歸天。一代英雄豪傑,就這樣在全國人民的一片唾罵聲中走完了自己苦澀的一生。慕容翰雖有叛逆行為,但大都事出有因,而且他平生也沒有做過多少對不起本族本邦的惡事。相反,他在鮮卑慕容崛起的過程中幾乎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和他經曆相似的還有嶽飛和袁崇煥,但是,這兩位英雄雖然冤死,卻還能得到後人的敬仰,慕容翰卻在滾滾紅塵中逐漸地被人遺忘了。
  
  
  


作者:jk1019 回複日期:2007-9-22 3:49:41 
  涼州後期戰神赫連勃勃
  
   
  
    隨著龐大的前秦帝國的解體,中國進入了曆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涼州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不可避免地成為各路諸侯起家的搖籃,同時也是無數英雄的埋骨之地。有七個國家先後在此成立,它們是乞伏國仁的西秦、姚萇的後秦、呂光的後涼、禿發烏孤的南涼、沮渠蒙遜的北涼、李暠的西涼、赫連勃勃的胡夏,再加上先後染指涼州的北魏、西蜀、仇池、吐穀渾、東晉,共有十二股大小勢力在這塊巴掌大的地方相互攻伐,爭鬥不息,演盡了人間無數悲歡,直至一一滅亡。
  
    淝水之戰前秦苻堅戰敗後,隴西鮮卑人乞伏國仁在勇士堡自稱大將軍,成為涼州地區第一個獨立國家。傳說鮮卑乞伏部落的祖先也居住在漠北一帶(若問漠北到底是哪裏,這裏可以告訴你,“漠”是指荒漠,就是戈壁灘,對照一下地圖就明白了),後來他們向陰山一帶遷徙,半路上碰到一條有小山般大的蟲子攔住了去路。酋長就祈禱說:“若善神也,便開路;惡神也,遂塞不通。”酋長的禱告剛完,大蟲子就變成了一個小娃娃(變化得可真快呀,^O^),老酋長便收他為養子。這孩子長到十歲就能拉開五百斤的強弓,被大家選為乞伏部落的可汗,稱為乞伏可汗托鐸莫何,鮮卑語就是乞伏部落的神。
  
    四世紀初,乞伏部落逐漸遷移到青海西部,後來前秦不斷擴張,乞伏部落就向前秦投降,時任酋長乞伏國仁被前秦征召為前將軍,參加了淝水之戰這一盛事。淝水之戰苻堅戰敗後,乞伏國仁也像慕容垂那樣借口隴西鮮卑人不安分請求前去安撫,他到了隴西便就地造反,但不久病死,由弟弟乞伏乾歸繼任,並正式自稱秦王,是為西秦。
  
    西秦建國不久,鎮守西域的前秦安西將軍呂光帶領十萬大軍揮師涼州,自稱涼州刺史,建立後涼。呂光是苻堅的同鄉,從小生就異相,因和後趙殘部作戰時單挑活捉後趙猛將張蠔而名聲大噪。
  
    呂光參與了前秦帝國的多次重要戰爭,深受苻堅的信任。苻堅統一北方後,任命呂光為大都督,帶領十萬軍隊征討西域,先後招降焉耆、鄯善等國。龜茲王帛純不願意投降,呂光就把龜茲團團圍住,四周插了許多大木棍,披上鎧甲充當疑兵,嚇得帛純不敢出來迎戰,派使者通知西域周邊三十餘國前來增援。要說這些國家還真同仇敵愾,竟然糾集了七十多萬兵馬來助戰。援軍裏麵最強大的是獪胡國的軍隊,有騎兵二十餘萬,以硬弓長矛為武器,人馬都披掛著連鎖重甲,前秦軍的弓箭都無法射穿,還擅長使用皮索繩套,套人套馬都是百發百中。前秦軍無不害怕,紛紛向呂光建議據營死守。呂光就教士兵打造鉤鎖,專鉤敵人騎兵的馬腿,此招果然奏效,西域兵被打得大敗。龜茲王帛純隻好收拾起金銀財寶逃亡,其他三十餘國盡降。
  
    龜茲國和平日久,市鎮又繁榮,民風非常奢侈,又崇尚養生之道,家家都用蒲桃(就是葡萄)釀酒,富有者多至千斛(一百升是一斛,一千斛可就是百多噸啊),數十年前的陳年佳釀多的是。前秦兵初來乍到真是開了眼界,喝醉酒的士兵滿大街都是。呂光治理西域恩威並施,很有成效,大家都不想回中原了。
  
    某一天,一位名叫鳩摩羅什的異域高僧突然造訪呂光(苻堅推崇佛教,呂光進攻西域的一個目的就是動用軍隊“請”鳩摩羅什入中原。鳩摩羅什的故事後麵還會提到),勸說他回中原會大吉。呂光就帶著十萬大軍和兩萬頭駱駝馱著的財寶浩浩蕩蕩地回國,趕走盤踞在涼州的前秦官員,建立後涼。
  
    後涼和西秦一個在北一個在南,再加上東麵的羌族姚興後秦滅掉了前秦,於是涼州被三家瓜分,其中就數後涼控製的地盤最大。不過這種局麵沒幾年就被打破了。由於後涼國主呂逐漸變得昏庸,在幾次對外戰爭中均慘遭敗績,又無力鎮壓境內的反叛活動,隨著國力的衰弱,後涼也一分為三。
  
    鮮卑禿發部和拓跋部是一支(有人認為“禿發”就是“拓跋”的另一譯法)。東漢末年,鮮卑禿發部由酋長匹孤帶領從塞北遷移到河西走廊居住。匹孤死後,兒子壽闐繼位。據說壽闐母親分娩時正在睡覺,壽闐自己就從被子裏鑽出來了。鮮卑人把被子叫“禿發”,所以這個部落也就得名禿發部。這是“禿發”的另一來曆。壽闐死後,由其孫子禿發樹機能繼位。禿發樹機能繼位時正逢鄧艾滅蜀,因忌憚鄧艾的威名,他宣布向魏國效忠,結果鄧艾因內訌被殺,禿發樹機能很快又宣布造反,並入侵魏國的秦州邊境。秦州刺史胡烈是鍾會手下的大將,有著長期對蜀國作戰的經驗,竟在萬斛堆一戰就全軍覆沒。接著禿發樹機能攻陷金城,又殲滅了曾是鄧艾手下大將、長期擔任對薑維作戰主力的涼州刺史牽弘。不久他又殲滅了牽弘的搭檔,也是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繼任涼州刺史楊欣,占領了涼州全境。
  
    胡烈、牽弘、楊欣都是長期在西北邊境作戰的老將(不信翻翻《三國演義》),竟然都一戰敗死,禿發樹機能遂成為晉國(已經改朝換代了)西部邊境的勁敵,把晉武帝司馬炎鬧騰得都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禿發樹機能折騰了十幾年之後,才被晉國的一個叫做馬隆的不出名的武將所發明的秘密武器掛鬥戰車給滅了。
  
    禿發樹機能這一鬧騰,使得禿發部一直被晉朝當作重點防範對象看管,近百年的時間都藉藉無名。直到前秦帝國垮台,後涼獨霸大半個涼州,四處壓製其他部落,禿發部才重現於史冊。
  
    禿發部酋長禿發烏孤的兄長曾在與後涼的作戰中被殺。其時後涼四麵起火,不得不對勢力較大的禿發部加以安撫。禿發烏孤也趁著後涼向自己示好之機進攻其他部落,逐漸強大起來,不久禿發烏孤就和後涼決裂,宣布:“帝王之起,豈有常哉!無道則滅,有德則昌,吾將順天人之望,為天下主。”(這幾句話說的好有野心,卻也道出了諸路梟雄的共同心聲,要不是因為禿發烏孤意外身亡,涼州大混戰的局麵將會更加精彩。)
  
    禿發烏孤繼承了自己的祖先的勃勃野心,他率領本族人擊敗了後涼的討伐軍,不久他在樂都稱帝,建立了南涼。不料有一天禿發烏孤騎馬時不慎墜馬摔成重傷,他知道自己活不久了,便平靜地任命弟弟禿發利鹿孤接替自己的位置,然後灑脫地對大家長笑一聲道:“幾使呂光父子大喜。”言罷而死。
  
    禿發利鹿孤和他哥哥禿發烏孤一樣能幹,後涼局勢愈發不妙。但真正在後涼的版圖中徹底挖去一大塊的卻是北涼的沮渠蒙遜。
  
    沮渠蒙遜所屬的盧水胡人是匈奴的一支,祖先曾是匈奴的左沮渠(一種官職),於是子孫都姓沮渠。沮渠蒙遜從小就聰明過人,陰險狡詐,他博覽群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五胡錄》裏他就多次依靠天氣預報來取勝),呂光對他非常忌憚。沮渠蒙遜的伯父沮渠羅仇和沮渠麹粥都是呂光的部將,結果無故被殺。在他們的追悼會上,沮渠蒙遜乘勢站出來鼓動同族的人造反。他聯合兄長沮渠男成進攻後涼重鎮酒泉,並共同擁立酒泉太守段業為領袖建立了北涼政權。
  
    段業為人非常猥瑣,眾將都不聽他的指揮。不久,北涼的敦煌太守漢人李暠叛變獨立,建立了西涼。這樣一來,涼州同時出現了六個國家。
  
    李暠是漢將李廣的後代。順便說一句,在《晉書》中李暠的傳記和十六國時期的其他人物都不在一塊,而是放在了所謂的忠臣名單裏,並被尊稱為“涼武昭王”(在《晉書》列傳第五十七,一開始我找了半天沒找到)。實際上李暠從頭到尾都和晉朝沒有一星半點的聯係,而且李暠的西涼是五胡十六國裏麵最最弱小的國家。李暠的西涼國從建國到滅亡都隻和北涼打仗,還屢戰屢敗最後李暠本人也被趕到西域流浪去了。李暠之所以能在《晉書》中享受如此的待遇,僅僅是由於他是唐高祖李淵的祖宗(據陳寅恪先生考證說李暠隻是李淵名義上的祖宗,換句話說就是冒認的,因為北魏經過改革後也開始搞起了門閥世族製度,有個好祖宗就更容易加官晉爵)。《晉書》的作者們隻不過是為了自己的烏紗帽戴的更高些罷了。
  
    李暠的叛變使段業對朝中重臣都產生了疑心,搞得人人自危,段業的乖張促使沮渠蒙遜準備下手除掉他。沮渠蒙遜先和哥哥沮渠男成通了一下氣,發現哥哥不願造反,沮渠蒙遜幹脆跑到段業麵前誣告哥哥密謀造反,鼓動段業殺死沮渠男成,段業當真就把沮渠男成殺掉了。沮渠蒙遜見自己的計謀得逞,便對宗族宣布“男成忠於段公,枉見屠害,諸君能為報仇乎?”,捎帶手地就把段業除掉了。
  
    在此之前,呂光病死,後涼經過多次激烈的政變,呂光的侄子呂隆被擁立登基,後涼進一步衰落。而與此對應的是東方羌族姚興的後秦國力的增強。後秦擁有征戰多年的精銳部隊(想想看,連苻登那樣的牛人都被姚興給活活整死了),相比之下涼州諸國由部落民兵改編而成的軍隊簡直近似原始人。後秦首先對乞伏乾歸的西秦下手,乞伏乾歸拚湊起了六萬騎兵,這看起來是個不小的數目,結果這幫人還沒看見後秦軍隊就逃了個精光。乞伏乾歸一看沒轍,隻好逃亡到了南涼。後來他覺得老這樣逃來逃去的也不是辦法,就跑到長安向姚興請罪,姚興寬恕了他,並將他安排回故都苑川鎮守,西秦成為涼州諸國中第一個被滅的國家。
  
    後秦不費吹灰之力就吞並了西秦,內亂不止的昔日大國後涼就成為了後秦的下一個獵物。後涼的呂隆地盤才巴掌大卻整天忙著稱帝,正好成為後秦討伐他的理由(姚興自己也稱帝了,此所謂“天無二日、涼無二帝”也)。
  
    涼州的其他三國都看出後秦此次是來者不善,在呂隆的鼓動下,後涼呂隆、西涼李暠、北涼沮渠蒙遜和南涼禿發利鹿孤四方結成聯盟來抵抗後秦的進攻(幾乎是涼州諸國惟一的一次攜手)。但大家都想讓別人出頭去當炮灰而自己漁利,誰也不願當冤大頭,這個鬆散的四方聯盟很快就在後秦軍隊兵臨城下的時候解體了。
  
    呂隆沒見過世麵,不知道後秦軍隊的厲害,他手下那些所謂的精兵強將和後秦軍一交手就被打得找不著北,隻好據城固守。周圍觀戰的三國也見風使舵,一齊向後秦稱臣,然後調轉槍口向後涼趁火打劫。長期的圍困使後涼的姑臧城裏餓死了數十萬人,城裏的鳥兒在數百裏內都找不到吃的東西,也跟著餓死了數萬。呂隆隻好向後秦投降,後涼滅亡了。
  
    後秦先後滅亡了西秦和後涼,並征服了其他割據勢力,下一步姚興便打算向東發展,結果他遭到了新興的強大帝國北魏的有力挑戰。姚興派出的四萬東征先頭部隊在汾河穀一戰全軍覆沒,姚興的自信心也被一擼到底,這樣一來後秦對涼州的控製就弱化了很多。不知道是因為心情太好還是一時發昏,姚興竟然把涼州州城姑臧贈送給了南涼,代價是南涼向其進貢三千匹馬和三萬隻羊(比美國人從俄羅斯手裏買走阿拉斯加還便宜)。
  
    後涼滅亡前夕,坐鎮後方的南涼王禿發利鹿孤病死,由弟弟禿發傉檀繼位。禿發傉檀從小聰明過人,能斷大事,整個國家都把他當作聖人轉世,希望他將來能領導南涼出人頭地。禿發傉檀果然不負眾望,沒費一兵一卒就從姚興手裏得到了姑臧,這是前秦解體後姑臧城的第二次易手。
  
    姚興的以土地換和平的思想在崇尚強權的五胡十六國簡直是癡人說夢,他先後主動割讓土地給北魏、東晉和南涼,結果卻並沒有換來什麽好處,倒是招來了個活災星赫連勃勃。赫連勃勃的崛起促使後秦徹底衰落,同時赫連勃勃建立的胡夏政權也取代後秦成為涼州最強大的國家。
  
    赫連勃勃本姓劉,是劉淵的親戚(都還記得劉淵是誰吧?),他出身的鐵弗族也是匈奴的一支。鐵弗是對匈奴父親與鮮卑母親所生的混血後代的稱呼。匈奴鐵弗部與鮮卑拓跋部是世仇,劉勃勃(就是赫連勃勃)的父親劉衛辰是鐵弗大酋長,前秦擴張時劉衛辰受到前秦的支持進攻鮮卑代國取得了勝利,結果前秦一解體,代國的後人十六歲的天才少年拓跋珪又統一了鮮卑拓跋部,進而打擊鐵弗劉衛辰,在黃河岸邊將劉衛辰的宗族數千人全部斬首,然後將屍體推進黃河。劉勃勃隻身逃脫,躲在叱幹部落。叱幹部酋長叱幹他鬥伏準備把劉勃勃送給北魏,但他的兒子叱幹阿利很欣賞劉勃勃,兩人一塊逃亡到後秦,擔任後秦戍邊的士兵。
  
    劉勃勃“身長八尺五寸,腰闊十圍,性辯慧,美風儀。”後秦邊關統帥沒奕於很欣賞他,就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並將劉勃勃推薦給姚興。姚興也很欣賞劉勃勃的才能,經常和他通宵達旦地討論兵書戰策。姚興的弟弟姚邕對劉勃勃很不以為然,他勸姚興說:“勃勃不可近也。”姚興很奇怪,反駁姚邕說:“勃勃有濟世之才,吾方與之平天下,奈何逆忌之!”姚邕回答道:“勃勃奉上慢,禦眾殘,貪猾不仁,輕為去就,寵之逾分,恐終為邊患(姚邕的分析這是一針見血啊)。”姚興不但不聽他的勸告,反而撥給劉勃勃重兵讓他鎮守朔方。
  
    劉勃勃原本就一門心思想造反,機會很快就來了。姚興與北魏拓跋氏簽署了停戰協定,雙方密切開展各項交流活動。北魏和劉勃勃的家族是百年的世仇,姚興與北魏交好,這就給了劉勃勃一個造反的好借口(雖然劉勃勃以此為由而造反,但終其一生他都不敢進攻其所謂的世仇北魏,而是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對付他的大恩人後秦上)。於是他召集部下襲殺自己的嶽父沒奕於並招降了他的勢力(招劉勃勃這樣的女婿上門,可謂是引狼入室也),建立胡夏國,公開和後秦叫板。
  
    劉勃勃的戰略戰術都煞是厲害。當時劉勃勃占領了後秦的多個戰略要地,部將建議說:“陛下將欲經營宇內,南取長安,宜先固根本,使人心有所憑係,然後大業可成。高平險固,山川沃饒,可以都也。”他們言下之意是希望劉勃勃早日確定都城。劉勃勃的回答足可以列為戰爭謀略的經典:“吾大業草創,眾旅未多,姚興亦一時之雄,關中未可圖也。且其諸鎮用命,我若專固一城,彼必並力於我,眾非其敵,亡可立待。吾以雲騎風馳,出其不意,救前則擊其後,救後則擊其前,使彼疲於奔命,我則遊食自若,不及十年,嶺北、河東盡我有也。待姚興死後,徐取長安。姚泓凡弱小兒,擒之方略,已在吾計中矣。昔軒轅氏亦遷居無常二十餘年,豈獨我乎!”
  
    劉勃勃把遊擊戰和運動戰都上升到了戰略的高度,是典型的戰略上的持久戰,戰術上的速決戰。這種以速度的優勢來打擊敵人的戰術是中國本土所沒有的(比如孫子兵法所說的“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等等”,與赫連勃勃的戰術完全是兩回事。慕容恪看起來倒是個典型的“孫子”式的武將)。由於中原軍隊主力是步兵,習慣用嚴謹的陣型配合多樣的戰術和計謀,軍事理論講究的是“穩重”,而北方遊牧騎兵則擅長以速度優勢突襲敵人,一旦成功就給敵人以“爆發式”的重大打擊。即使不成功的話也可以利用速度優勢快速逃跑,轉瞬即逝。這種打法雖然戰術相對單調些,但在中國曆史上,所謂“一招鮮、吃遍天”,遊牧民族的戰術幾千年不變,但崇尚《孫子兵法》戰術的中原國家與崇尚赫連勃勃戰術的北方遊牧民族的作戰中仍然屢屢吃虧,就很能說明問題。記得小時候看《毛澤東選集》就覺得毛主席的軍事思想最適合於快速機動部隊運用,陝北一帶也正是當年胡夏的故國(赫連勃勃的墓地在延安地區),以毛主席對曆史研究的透徹程度,這個應該很容易聯想到吧。
  
    在先進的戰略戰術思想指導下,劉勃勃的戰果相當卓著。沒多久後秦就“嶺北諸城門不晝啟。”姚興這才後悔當初沒聽弟弟姚邕的話,但他醒悟得太晚了,後秦此時已無力對抗胡夏騎兵的襲擊,隻好采取關門閉戶這種消極防禦戰術。不久,胡夏又出兵進攻南涼,大聖人禿發傉檀瞧不起劉勃勃的戰術,認為是“勃勃以死亡之餘,率烏合之眾,犯順結禍,幸有大功。”結果一戰之下劉勃勃就讓南涼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慘敗,南涼軍隊被劉勃勃連續追擊八十裏,戰死大將十餘人,還沿途丟了大批的屍體被劉勃勃拿去堆成景觀做留念。
  
    胡夏擊敗南涼,又掉過頭來進攻後秦,後秦軍也很配合地乖乖慘敗,損失三萬餘人,實力進一步大減,基本喪失了對涼州諸附庸國的控製權。不久,後秦帝國的苑川守將、乞伏乾歸的兒子乞伏熾磐叛變,擁立乞伏乾歸複國,重建西秦。涼州境內六國爭霸,全中國十一國並立,成為中國曆史上最混亂時期的頂峰。
  
    胡夏踩著後秦和南涼軍民的屍骨變的強大起來,而在西秦複國之後,曾是涼州地區最強大國家的後秦更是衰弱到了極點。為了節省點體力,姚興就想方設法利用自己僅存的那點威望挑唆其他國家互相爭鬥,您別說還真有上當的。南涼禿發傉檀接到了姚興的聖旨後就興衝衝地進攻北涼沮渠蒙遜,結果三戰皆敗,被北涼趕出了姑臧。都這時候了禿發傉檀還有閑工夫去攻打吐穀渾,不知他腦子裏是怎麽想的。結果被等候一旁的西秦撿了個漏,西秦王乞伏乾歸被一場未遂政變所殺,敢冒險的乞伏熾磐繼位,趁禿發傉檀帶兵走在半路上的時候出兵接管了南涼的地盤,南涼也滅亡了。
  
    北涼和西秦瓜分了南涼的土地,實力增強,又開始和胡夏鬼打鬼。而劉勃勃這會兒正忙著遷都統萬城,他已經改名換姓叫做赫連勃勃了(堅固無比的統萬城一直保存到今天,整理出來的那篇描寫統萬城的文章挺不錯的)。西涼勢力本來就弱,後秦則進一步衰弱,無力在涼州和這三位較量。又撐了年把時間後,姚興病死,他的寶貝兒子們互相攻殺,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後秦帝國被東晉劉裕輕鬆消滅。
  
    劉裕也沒有笑到最後,他的軍隊很快又在赫連勃勃偷襲之下全軍覆沒,胡夏成了涼州最有實力的國家。而不聲不響悶聲發大財的北涼日子過得也不賴,西涼公李暠病死後,兒子李歆剛繼位就發重兵進攻北涼的姑臧,結果中了沮渠蒙遜的埋伏兵敗被殺,北涼大軍一個大反撲,西涼李家也不得不放棄國土去西域流浪了。
  
    赫連勃勃晚年極其殘忍好殺(其實他一直就是殘忍好殺,隻不過到了晚年更甚而已)。經常帶著弓箭在城樓上看誰不順眼就射誰。他的大臣們日子過得更慘,“忤視者毀其目,笑者決其唇,諫者截其舌。”不久赫連勃勃幹脆把他的太子赫連璝也殺了,另立赫連昌為太子。他一心撲在尋歡作樂上,酒色財氣樣樣都沾的赫連勃勃很快就病入膏肓而死。
  
    赫連勃勃死後,長期被胡夏打壓的涼州諸國都鬆了一大口氣。不久,北魏向胡夏發動了強大的攻勢,赫連昌在作戰中被俘,胡夏國遭到了致命的打擊,赫連昌的弟弟赫連定帶著胡夏殘部西遷,順路滅掉了西秦(西秦王乞伏熾磐也在赫連勃勃死後沒多久去世,兒子乞伏暮末繼位),屠殺了西秦全族。在赫連定抖擻精神準備進攻北涼沮渠蒙遜的路上,胡夏殘部十萬餘人遭到吐穀渾部落的伏擊而全軍覆沒。
  
    悶聲大發財的北涼在老謀深算的沮渠蒙遜指揮下成為涼州大戰最後的幸存者。但涼州全境的統一不是靠北涼一步步打出來的,而是靠許多個湊巧給湊出來的,再加上連年戰亂涼州幾乎全境都是廢墟。所以盡管北涼的領土不少,國力仍然很虛弱。沮渠蒙遜死後不久,北魏就滅掉了北涼。北涼的滅亡標誌著五胡十六國時代的結束,同時也標誌著與中國作戰近千年的匈奴政權的徹底滅亡。
  
    涼州境內的七國大都隻支撐了三代左右,他們遵循這樣的規律,那就是第一代創業第二代揮霍第三代滅亡,這一點和五胡十六國中的其他國家差不多。涼州境內七國的君主們基本上都是以滅族而告終,但乞伏、禿發、沮渠、赫連等部族都有少數的後人生存下來。
  
    這裏麵最有意思的是南涼。據說禿發傉檀的弟弟禿發樊尼在南涼滅亡後投奔北涼,擔任了北涼的臨鬆太守。北涼滅亡後,禿發樊尼向西方逃亡,渡過黃河來到羌中地區重建故國。以姓為國名,故稱為吐蕃。由於年代久遠,逐漸和中原失去聯係,直到唐朝時才重入史書。另外一個是胡夏,寧夏的名稱就是因此而來。胡夏的故都統萬城沉寂了五百年後又成為黨項李元昊創建的西夏國的搖籃。
  
    附:統萬城遺址、統萬城銘、赫連勃勃之墓的情況介紹。
  
    被遺忘的廢都——統萬城
  
    尋訪統萬城的道路是艱難的。它位於陝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的陝西省靖邊縣境內,南靠無定河,北臨毛烏素沙漠,這裏地廣人稀、交通極為不便。從靖邊縣城所在地張家畔向北行九十多公裏路,其中一半路程是黃土沙路,兩旁黃沙彌漫,植被稀疏,幾乎看不見村莊。鄉間客車到達統萬城所屬的紅敦澗鄉後,就沒有車向前去了,必須沿一條沙土小路步行六七裏,方可到達統萬城遺址。
  
    有關統萬城的曆史與傳說,因年代久遠,史書記載有限,加之它地處偏僻,這個大約在東晉末年興起的、曾經繁榮顯赫了近五百年的古城幾經廢毀,最終沉寂於曆史的長河,並鮮為人知。
  
    公元四世紀至五世紀間,隨著晉王朝的日益衰落,中國進入史稱“五胡十六國”的大分裂時代。
  
    匈奴末代單於赫連勃勃指揮他的“鐵弗”騎兵,東征西殺,奪取大片土地,創立了大夏國。其疆域包括今陝西秦嶺以北,內蒙古河套地區、山西太原、臨汾西南及甘肅東南部,儼然北方強國。它的國都就是統萬城。統萬城意為:一統天下,君臨萬邦。《太平禦覽》記載,當年赫連勃勃北遊契吳山,麵對這一片形勝之地,不禁失聲讚曰:“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遂征數十萬民夫,耗時五載,修築了這座盛極一時的都城。
  
    在紅敦潤鄉白城子村,當地人稱統萬城為白城子。一位文管所看守遺址的老人對我講起有關統萬城的種種傳說。
  
    築城用的土,事先都用米湯和羊血攪拌且用鍋煮過。監造城池的大將軍叱幹阿利是赫連勃勃的親信大臣。史稱每築一段城牆,必用鐵釘錐之,若錐進一寸則殺死工匠,並當即拆除重築且連人築進城牆裏。惟錐進不到一寸,驗城者與築城者的人頭方幸免落地。據史料記載,當時“其城土色白而堅固”,“硬可礪斧”。
  
    《統萬城銘》是這樣描繪當時城池之勝景的:“崇台霄峙,秀闕雲停,千榭連隅,萬閣接屏……宮室嵯峨,層城參差,楹聯雕獸,節鏤龍璃……”足見其當時之豪奢。
  
    北魏時,太武帝拓跋燾率兵攻破統萬城後曾試圖毀廢此城,卻因其城池堅固無比,隻好作罷,不久便改其名為統萬鎮,後稱為夏州。
  
    唐朝末年,世居夏州的黨項首領拓跋思恭因為幫助唐朝鎮壓黃巢農民起義軍有功,受封賜姓,封夏州定難軍節度使,以統萬城為治所。至五代、宋初,黨項李氏巨居夏州一百餘年,後遷河西建立西夏王朝。
  
    史書記載,統萬城曾是黨項族的搖籃和西夏王朝的發祥地。北宋王朝為遏製黨項,於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曾下詔廢毀夏州城,遷民於綏、銀二州(今陝西綏德、榆林)。但因夏州城地處大漠,自唐代起連連不斷受到沙害侵襲,大概於宋、元以後就逐漸被漫漫黃沙所淹沒了。清道光年間,著名的西北史學家徐鬆任榆林知府時,尋訪到夏州統萬城遺址。從那時起,在浩瀚的毛烏素沙漠中沉寂了近千年、曾經顯赫一時的大夏國古都又被重新發現。
  
    統萬城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雖曆經風沙剝蝕,但其城郭仍清晰可辨,隆墩高聳。外城輪廓明析,斷斷續續的城坦高出地麵2米~10米。東城周長2566米,西城周長2470米,西城西南墩台高聳,高約31米。東南角有宮殿遺址,坐北朝南,城牆高20米,四牆外加築馬麵若幹,每個長18米左右,寬16米左右,裏麵可儲糧亦可禦敵。整個城牆遠看呈現白色,因此俗稱白城子。
  
    統萬城四周的牆垣,多已被黃沙掩埋,隻剩下西南頹廢的城牆依然顯現當年之神韻。踩著沒踝的黃沙,沿著殘破的城垣,我登上一座數十丈高的墩台,那是大夏國“崇基萬仞”的宮殿遺址。佇立高聳的墩台,環顧四野,統萬城東北和西北僅殘留著兩座已風化的角樓兀立於沙海。此刻,浩瀚無垠的毛烏素沙漠闃無人跡,過往的奢華、金戈鐵馬的殺伐早已如眼前的黃沙將一切湮滅在無邊無際的尋常歲月中。然而萬裏長風拂來,仍使人體味到唐詩中描述的“寒聲獵獵戍旗風,獨倚危欄悵惘中。萬裏山川唐土地,千年魂魄晉英雄。離心不忍聽邊馬,往事應須問塞鴻。好脫儒冠從校尉,一枝長戟六鈞弓”這曆史的蒼涼與悲壯。
  
    大夏世祖赫連勃勃嘉平陵
  
    赫連勃勃(?— 公元425年),本姓劉,字屈孑,屬匈奴族鐵弗部,十六國時期胡夏國的創建者。公元407年—425年在位。赫連勃勃驍勇驃悍,善騎射,多智謀,稱雄漠北,早年歸附後秦姚興,深得姚興信任。曆任驍騎將軍,奉車都尉,持節、安北將軍,並被封為五原公。
  
    勃勃於後秦弘始八年(公元406年)出鎮朔方。是年殺害嶽父沒亦幹。弘始九年(公元407年)反叛後秦,起兵自立。稱大單於,大夏天王,年號龍升,並改姓赫連氏。公元413年改元鳳翔,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建都城,名曰統萬(今陝西省靖邊縣北白城子),寓“統一天下,君臨萬邦”之意。同時重用後秦降將王買德為謀士,設置百官、衙署,建立健全國家製度,圖謀發展。赫連勃勃生性殘暴,草菅人命,殺戮無度。凡造兵器完成後必殺工匠,死者數千;經常自立城頭,手執弓箭,見不順眼者,輒殺之,臣下進諫,視為誹謗,先割舌頭而後殺頭。公元417年東晉圍長安,後秦姚泓投降國亡。赫連勃勃乘晉軍劉裕還軍東返時,南下關中,占領長安。公元418年即帝位於灞上,改元昌武,又改為真興,仍定都統萬城,長安為南都,命太子赫連璝鎮守,赫連璝為“領大將軍,雍州牧、錄南台尚書”等。後來赫連勃勃厭惡太子,想廢掉赫連璝另立太子,赫連璝得知後起兵反,被其弟赫連昌所殺。於是赫連勃勃改立赫連昌為太子。公元425年赫連勃勃病死,諡武烈皇帝,廟號世祖,葬嘉平陵。
  
    赫連勃勃葬地,史載不詳,隻有世傳,僅供參考。清嘉慶《延安府誌》載:“赫連勃勃疑塚,在延川縣東南六十裏白浮圖寺前。有七塚,相傳為夏王疑塚雲”。《延川縣誌》載:“白浮圖寺,在縣城南六十裏,寺前有七塚,前人以為夏王疑塚”。《延綏欖勝》也載:“白浮圖寺,在(延川)城南七十裏處,相傳赫連勃勃葬地”。現僅存二塚,位於延川縣稍道河鄉古裏村東1.5公裏處。墓地北臨交口河水,東西南三麵環山塬,占地麵積3萬平方米。二塚間距18米,塚呈橢園形,高10米,長徑17米,短徑9.6米,周長60米。塚北200米處為白浮圖寺遺址,近年村民建起一座簡易廟宇,內塑赫連勃勃像。1991年9月延川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妥善保護。
  
  
  
  


作者:jk1019 回複日期:2007-9-22 3:50:38 
  氣吞萬裏如虎的劉裕
  
   
  
    淝水之戰東晉雖然取得了重大勝利,但並沒有給它帶來任何的好運,不久東晉在沒有外患的幹擾下自己就垮台了,這可能和國人的擅長內鬥有關係(由於東晉王朝皇權旁落,事實上采取的是一種類似於君主立憲製的政體,這種政體使得每一個能爬上權力金字塔頂端的權臣都特別精於內鬥)。在大敵壓境的時候東晉政權往往會非常團結,稱其為“拋棄前嫌、上下一致、同仇敵愾、共禦外侮”也不為過。而一旦外界的壓力消失或減輕,東晉的內亂馬上就不期而至。北方由強大的前秦帝國完成統一再演變成一片混亂隻用了兩三年的時間,而東晉王朝由安定團結演變成一鍋稀粥所花的時間也不比這多多少。
  
    《五胡錄》當中對於東晉的曆史有所忽略,其實同期東晉發生的種種故事並不比五胡十六國遜色多少。這裏首先介紹一下本文主人公劉裕的三個主子,他們是晉孝武帝司馬曜、晉安帝司馬德宗、晉恭帝司馬德文。
  
    晉孝武帝司馬曜是東晉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東晉諸帝當中他在皇帝寶座上呆的時間也最長。司馬曜十一歲登基,從公元372年396年,共當了二十四年的太平天子。經曆了桓溫倒台、謝安執政、淝水之戰、東晉衰落等重大曆史事件,最後被他的寵妃活活悶死。
  
    晉孝武帝死後,晉安帝司馬德宗繼位。司馬德宗的白癡程度可以排名為中國曆史上白癡皇帝排行榜的第一位,就連那位以一句“何不食肉糜”而“名垂青史”的晉惠帝司馬衷要是見了這位司馬德宗也會自歎弗如的。據史書記載,晉安帝司馬德宗“口不能言,雖寒暑之變,無以辯也。”完完全全是個木偶。司馬德宗廢物到了極點以致於公元403年桓玄起兵造反占領建康稱帝後都懶得殺他(曆朝曆代的規矩,新王朝建立一般都會除掉舊皇帝,以絕後患。桓玄既然不殺他,說明桓玄壓根兒就沒把他當回事兒)。兩年後劉裕擊敗桓玄,再一次把司馬德宗扶上了皇位,於是,可憐的司馬德宗又當了十三年的木偶然後被殺掉。隨後上台的晉恭帝司馬德文沒當兩年皇帝就被迫“禪讓”給劉裕了(精明狡詐的司馬懿如果泉下有知,準保會氣得再死一回)。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公元372年晉孝武帝登基的時候,大權臣桓溫被謝安給活活氣死。由於桓溫這個幾乎使東晉王朝滅亡的家夥並非門閥世族出身,因此東晉朝廷更加確信自己的立國之本——門閥世族製度是絕對正確的。要想保證政權的延續就必須由具有純粹的門閥世族血統的大權臣來執政。這種執政理念使得東晉任何一個出身不良的人即使才能再出眾也無法接近至高無上的東晉皇權。於是血統最高貴的謝安成為新的大權臣(湊巧謝安這人還非常聰明,這使得“血統論”更加神聖不可侵犯)。我們可以看到,淝水之戰時東晉軍隊的指揮官大都姓謝,劉牢之這樣的人隻能打打下手討個先鋒官當當。淝水之戰的勝利更加堅定了門閥世族理論的正確性。於是那些出身貧寒的知識分子更加難以跨進權力的門檻。其實無論是門閥世族還是貧寒庶族掌握權力後都會更加擁護門閥世族製度(殷浩、桓溫等人算是出身庶族而掌權的不多見的另類人物。他們意外地掌權之後,反而變本加厲地推行門閥世族製度,阻止其他寒門子弟步他們的後塵。他們的這種忘本行為起初或許讓人難以理解,但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在中國曆史曾經上演過無數次這樣的劇集)。
  
    絕對的權力就會孳生絕對的腐敗,世襲的、沒有競爭壓力的權力就會孳生出遞進的、無窮無盡的腐敗。所以我們說士大夫階層是東晉王朝最腐朽的頑固勢力,而知識分子則是為虎作倀的人。那些貧寒出身的知識分子在沒當官之前對這個王朝的萬般不滿,可一旦主子發起善心來讓他們得到重用的時候,他們變起臉來比誰都快。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其實這些秀才們不過是想取代老一輩的士大夫坐上權力的寶座而已,如果上天開眼使得某幾位幸運的知識分子當上了士大夫,那麽他們絕對不會要求開放仕途使得天下的知識分子都有一個公平的做官機會(那樣會會給自己的權力帶來潛在地威脅),而是想方設法地壓製那些沒有擠上權力快車的知識分子,並給自己加上正統的士大夫身份,以隔絕剩下的大多數人接觸權力的機會,從而確保自己以及自己的後代盡可能長久地把持國家的權力。所以說依靠知識分子本身是不可能推翻這種門閥世族製度的,隻有等外來的力量改變或摧毀它,比如後麵出現的孫恩、盧循之亂。
  
    淝水之戰獲勝後,謝安在大權臣的位置上並沒有呆多久,門閥世族指揮下獲勝使得東晉朝廷確信越是血統高貴的大臣就越有出眾的才能。為了避免謝安像桓溫一樣對東晉政權產生不必要的威脅,晉孝武帝的弟弟會稽王司馬道子被任命為司徒,準備剝奪謝安的權力。領揚江荊司豫徐兗青冀幽並梁益雍涼十五州大都督(好家夥,官名夠長的)的謝安被迫離開建康到前線指揮收複故土的作戰,不久就生病而死,司馬道子成為了東晉的新任大權臣(看看司馬道子排擠謝安所使的手段就知道此人愚蠢至極,手握重兵的謝安隻要稍微有點異心他司馬道子豈能活過一天?而謝安被排擠出建康正是因為害怕他有異心,由此悖論可見司馬道子謀事之拙劣)。
  
    前秦帝國解體,謝安病死,東晉可謂內憂外患皆除。晉孝武帝和司馬道子哥倆都沉溺於酒色之中,朝政自然開始走下坡路。司馬道子權傾朝野,隨口封官,連和尚道士戲子盜賊都被派往各地做官。這些官員一上任就竭盡所能地貪汙,國家財政很快就供應不上了。幾年之後,晉孝武帝因寵妃爭風吃醋而被活活悶死,對外宣布為皇帝“暴崩”。司馬道子立天下第一白癡皇帝司馬德宗為帝,是為安帝。
  
    此時司馬道子對治理國政已是徹底厭倦,他任命了兩個弄臣王國寶和王緒總攬朝政大權。但這二王卻不自量力地覺得軍政合一指揮起來才夠爽,就異想天開地準備剝奪全國各路外地鎮守武將的兵權。東晉的朝政經過司馬道子的幾年荒廢,早就喪失了對外鎮武將的控製權,軍隊無疑是外鎮武將的命根子,一聽說朝廷要收回兵權他們當然不答應,鎮守京口的平北將軍王恭首先發兵進攻建康。京口離建康不過百來裏一天之內就能到達,司馬道子害怕極了,隻好處死了王國寶和王緒,向王恭表示屈服。
  
    經曆了這場風波後,司馬道子認為外姓大臣都不足信,便任命自己十六歲的兒子司馬元顯為侍中代理自己的職務,這一舉措更是授予一些野心家以口實。不久,兗州刺史王恭便聯合荊州刺史殷仲堪共同起兵討伐司馬元顯。司馬元顯果然比他爹有能為的多,竟然派間諜說動王恭手下名將劉牢之叛變殺死王恭,並許諾事成之後委任劉牢之全權處理長江以北戰區。王恭死後,殷仲堪獨木難支,隻好怏怏而回,這次叛亂不費一兵一卒就被平息了。
  
    司馬元顯第一次做大事就取得了圓滿成功,其野心頓時迸發出來,他樂觀地認為天下諸事不過如此簡單而已。一天,他趁老爸司馬道子喝醉酒,私自頒發聖旨將司馬道子的所有職務一並轉到自己名下。司馬道子酒醒之後才發現大事不妙。
  
    十六歲的少年司馬元顯有了兵權,便成了東晉事實上的皇帝。他任意抓捕流民來擴充自己的軍隊,百姓被他搞得苦不堪言,很快司馬元顯就聚集了能和荊州殷仲堪、徐州劉牢之相抗衡的兵力。接著荊州刺史殷仲堪的參謀官桓玄又擊敗殷仲堪,桓玄和他老爹桓溫一樣的野心勃勃,擊敗殷仲堪後桓玄馬上自立為荊州刺史,盤踞在長江中上遊地區,再加上控製長江下遊以北的劉牢之和江南的司馬元顯,東晉事實上已經分裂成為三塊,形勢發展到這一步大戰已是一觸即發。
  
    由於東晉殘酷的高壓統治,百姓無法生存下去,很多人都靠信教來獲得精神上的解脫。東晉琅琊人孫泰曾經習練過五鬥米道(屬道教的一支)。趁這個機會他自稱得道,靠作法事和一些希奇古怪的儀式來謀取暴利,就連司馬元顯父子倆也曾沉湎於此。但不久就有人舉報說孫泰意圖謀反,於是東晉安全機關立即將孫泰逮捕並斬首示眾。
  
    孫泰的侄子孫恩隻身逃到舟山島,他在逃亡的路上到處宣揚孫泰得道成仙,平日飛升,不少百姓都對此深信不疑,紛紛資助孫恩逃亡。孫恩逃到舟山島後糾集了百餘名亡命徒開始反攻大陸。由於他事先的宣傳工作很有成效,那些活不下去的流民都來投靠,不出幾天孫恩的部隊就擴大到了數萬人。孫恩就自稱征東將軍,以會稽為大本營,整個江南地區紛紛響應,亂民過處一片狼藉。司馬元顯嚇得不知如何處理,隻得向劉牢之示好,請他率精銳北府兵入吳作戰。
  
    孫恩的暴亂活動意外地打破了劍拔弩張的東晉局勢,使得司馬元顯被迫和劉牢之聯合起來鎮壓民亂(雖然孫恩之亂重創了司馬元顯和劉牢之兩方的實力,但也促使得劉牢之這棵牆頭草倒向了東晉朝廷,也使得後來桓玄攻陷建康處死劉牢之和司馬元顯後還有劉裕給他們翻本。如果不是孫恩之亂,恐怕桓玄、劉牢之以及司馬元顯三方混戰隨時都可能發生,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本文的主人公劉裕可能就根本沒出頭之日)。
  
    劉裕的祖先是漢高祖劉邦的親戚,因此被認為是江蘇徐州人氏,但到了劉裕這一代已經是家貧如洗。年輕時的劉裕“尚豪俠,有大誌”,但就是不學無術,靠給別人打零工過活,間或打架鬥毆賭博,別人都瞧不起他。而且劉裕賭博時手氣常常很差,經常因為輸個精光被人捆起來痛打,這種局麵直到他當兵後可能才稍有好轉。但劉裕直到三十三歲前,都是草頭兵一個。
  
    劉裕因為孫恩民變而發跡。公元398年,江南地區爆發孫恩之亂,在東晉朝廷野獸般的統治之下,苦難深重的百姓隻能用暴動來應對國家的暴政,孫恩暴動隻不過是東晉末年大規模暴動的導火索。孫恩在荒島上宣布造反的時候手下隻有一百來號亡命徒,但僅僅十來天東晉全境就有數十萬活不下去的百姓自發響應孫恩之亂,效率比兩百年前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還要高得多(和創立太平道的張角不同,孫恩不過是個有點名氣的神漢而已,本來就沒什麽力量,而且也沒有四下裏去通知信徒們起事)。
  
    孫恩暴動不能算作是農民暴動,因為在當時的東晉帝國境內有人身自由的農民都快絕種了,絕大多數農民都被門閥世族們圈地圈成了農奴。盡管東晉政府屢次清查戶口清退農奴,但都是前腳清退完後麵接著又圈進去,而且越圈規模越大,到後來大貴族占的土地往往橫跨數郡,綿延幾百裏,蔭庇數萬農奴(門閥貴族就靠農奴來攫取財富,門閥貴族的政府怎麽可能自斷生路呢)。在東晉國內不斷積累的各種矛盾的催化之下,孫恩暴動終於成功地葬送了東晉王朝。
  
    孫恩是神漢出身,帶兵打仗如同跳大神(神族部隊?),稱呼自己的部下叫“長生人”,就是刀槍不入的軍隊。就這麽一群烏合之眾收拾起腐敗透頂的東晉朝廷直屬部隊還是挺管用的,孫恩大軍所到之處官兵是望風即潰。孫恩每占一城就召集百姓加入他的部隊,凡是不服從的一律滅族,連嬰兒也不放過(真夠狠的)。而服從他的百姓就命令他們把自己的房子都燒掉從軍,但是不準帶孩子走。凡是抱著孩子的婦女一律“囊簏盛嬰兒投於水”,然後圍觀者紛紛向被殺死的孩子的母親恭喜她的孩子先上了天堂。於是孫恩所至之地百姓十死七八。
  
    東晉朝廷不得不借劉牢之的北府兵來平亂,劉裕在平亂過程中因作戰驍勇而嶄露頭角,劉裕曾經有過一個人擊敗一支部隊的記錄,他還經常帶著幾百人阻擊孫恩的數萬軍隊的攻勢,後來他幾乎獨當一麵地擔任了平息孫恩之亂的主力軍。孫恩亂軍最盛的時候達到了二十餘萬,而劉裕隻靠著幾千人的部隊就將孫恩打得暈頭轉向。東晉軍隊經過四年的艱苦奮戰,終於迫使孫恩自殺。
  
    孫恩的死並不意味著和平的到來,孫恩死後其妹夫盧循(盧循的曾祖父盧諶是劉琨的部將,劉琨的那首慷慨悲憤的五言詩《贈別駕盧諶》就是寫給他的)接過了孫恩的衣缽,他坐船殺到廣州,盤踞在華南一帶,這樣一來亂軍的規模就更為龐大。
  
    劉裕消滅孫恩的同時,盤踞在荊州的桓玄以討伐司馬元顯為名發動叛亂,向東晉都城建康發動進攻。東晉的正規軍在司馬元顯的指揮下被桓玄打得一敗塗地,慌亂之下司馬元顯隻好向盤踞在江北的大軍閥劉牢之求援。劉牢之則有他自己的小九九,他本來就指望靠桓玄鏟除司馬元顯,然後自己再想辦法消滅桓玄,然後獨攬東晉大權。所以劉牢之名義上向司馬元顯表示效忠,真正打起仗來卻有意保存實力,等桓玄一到建康,劉牢之又馬上宣布向桓玄效忠。司馬元顯大勢已去,和他爹司馬道子一起被殺。這時候桓玄又使出了一個狠招,成功地剝奪了意圖謀反的劉牢之的兵權,劉牢之見自己的如意算盤落空,不得不自殺。桓玄成功地接管了東晉的政權。
  
    桓玄消滅了所有的敵對勢力後,迫不及待地在建康稱帝,改國號為楚,他的行為引起了劉牢之的嫡係部隊——北府兵勢力的不滿。不久,在平定孫恩之亂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劉裕在建康對岸的京口宣布造反,率領自己的一千七百常勝軍大敗桓玄的兩萬軍隊,進而消滅了桓玄的勢力,接著又把晉安帝扶上了寶座。劉裕順理成章地成為東晉曆史上最後一任大權臣。
  
    飽經戰亂的東晉變得一片狼藉,所以東晉在公元404年桓玄之亂被平息到公元408年東晉進攻西蜀這段時間裏幾乎沒發生什麽大事——一直在修養生息。
  
    公元409年開始,劉裕發動了一係列的對外戰爭,他先後滅南燕、平徐道覆、平盧循、滅西蜀、敗北魏、滅後秦,這一係列戰役都是以絕對優勢取得勝利(劉裕這次出兵,一路上都是順風順水,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惟有他的長安留守軍被赫連勃勃殺得隻剩兒子劉義真一人逃脫這件事,給劉裕的全勝戰績蒙上了一層陰影),這也是東晉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輝煌戰果(當然,如果是謝安那種人領導東晉萬幸地收複了北方失地的話,那麽誕生的政權恐怕是五胡十六國中最讓人倒胃的國家了)。即使在整個中國的南北戰爭史上,劉裕的北伐也是最有成就的勝利之一(可以比較一下後世的宋朝借遼金之戰和金蒙之戰的機會發動的兩次愚蠢的北伐)。
  
    劉裕在北伐戰爭中,捎帶手地鏟除了異己,樹立了不二的威望。公元420年劉裕正式稱帝,國號為宋,東晉王朝從此壽終正寢。
  
    劉裕登基不久就殺掉了被他廢黜的晉恭帝司馬德文,此後中國曆史上的君主大都喜歡把亡國的帝王趕盡殺絕。劉裕這麽做,或許是平民出身的他在向那些士族豪門示威吧。
  
    作為南朝的第一個皇帝,劉裕的日常生活卻十分簡樸。他到地方上巡視時隻帶十幾名隨從,而且為了激勵子孫後代繼續保持這種優良傳統,他還特地把當年自己打短工時留下的麻繩扁擔和土炕燈籠等陳列起來,表示自己不忘本。但劉裕的兒孫們幾乎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最不成器的帝王,他們竟然認為“田舍公得此,以為過矣。”不知道劉裕泉下有知該作何感想。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劉裕能以一介平民的身份當上皇帝並且得到門第觀念極強的江南社會的認可,確實是很不簡單。
  
    東晉滅亡後,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惟一的一次民主政治嚐試至此完全失敗。劉宋建國後,中國曆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東晉王朝這種宰相執政重臣製約的局麵。
  
    這種類似於君主立憲製的權臣政治製度僅僅出現在東晉。權臣政治和中國曆史上實行過的其他政治製度有很大的差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認為,從政體上比較東晉是中國曆史上與西方的君主立憲製最接近的朝代。
  
    權臣政治和中國曆史上其他政治製度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
  
    一、權臣更替製度廢除了權力的世襲。中國曆史上的當權者無不希望自己的權力能夠恩澤子孫,萬年不朽,所以人們往往把主動將權力交還給皇帝的重臣看作聖人,比如伊尹、周公、霍光、諸葛亮等。而東晉的權臣製度則不成文地規定了權臣不能挑選自己的下一任(像袁世凱搞的總統製度是下任總統由現任總統推薦,這和皇帝也差不多了),而且在執政期間犯下錯誤的權臣必須引咎辭職(比較一下中國曆史上其他著名的重臣,像曹操、諸葛亮、賈似道、嚴嵩等,鮮有幾個是主動下台的)。
  
    二、權臣製度中,朝廷對擁有最高權力的大權臣有製約權,權臣在實際工作當中經常受到朝廷的掣肘,這有些類似於西方議會對首相權力的製約。這種權力製約機製在中國曆史上也極為罕見(像包公案裏八賢王的鞭子上打昏君下打奸臣什麽的,大家不覺得很滑稽麽?)。
  
    三、社會倫理和哲學思想導致政治製度的差異。中國的傳統社會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它希望人與人之間能夠按部就班地生活,需要營造尊卑有序的社會製度,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條條框框,都是為了維護等級森嚴的社會製度而設定的。而東晉的主導哲學思想是玄學,它和中國曆史上的任何一種哲學思想都不同。玄學思想希望人人都能張揚個性,個性解放有一種創新的推動力,比如光屁股裸奔在中國其他任何朝代都被看做是異端,而在東晉就被看做是名士之風。在這麽一個尊卑無序的社會中,其他時代被看作是僭越的權臣製度在東晉出現就很自然了。
  
    四、民主製度的雛形,廣泛的辯論。一說到辯論大家往往會想起古希臘的雄辯家,或者是西方議會中鬧得不可開交的辯論活動等等,其實東晉時期人們對辯論的偏愛更是令人乍舌。當時的人們把辯論稱為“清談”,把擅長辯論的文人稱為“清談家”,而擅長辯論的官員就是“清官”,這樣的人受到全社會的尊重。“清官”自然人人都想做,一個擅長辯論的世家公子可以很容易地獲取政府的高級職位。所以辯論的藝術也日趨完美,擅長辯論的人收幾個來學辯論的徒弟是常事,甚至有專門的私立辯論培訓學校。這些現象在信奉“敏於行而訥於言”的行為規範的老儒生看來簡直就是不可理喻的。
  
    五、對自由的推崇,認為個人的身心自由是最可貴的。名士們甚至以裝瘋賣傻來表示自己是自由的,而統治者對此也不以為忤,所以兩晉十六國時期的這一類奇人出奇地多。這些奇人們不受哪個國家的管轄,在貴族階層中交遊廣泛,見了皇帝也不磕頭。而且他們發光發熱的途徑也很廣泛,比如充當敵對國之間的調停人、外交合縱聯盟的說客等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政治信條逐漸占了上風,名士們一不留神就掉腦袋的概率也越來越高,所以後來就沒人再敢擺譜學做名士了。
  
    提請列位看官注意,俺這裏所說的東晉的這種民主政治製度僅僅適用於門閥貴族和高級知識分子,平民百姓是根本沒有份兒的(其實西方早期的民主製度也是有很大局限性的),這和古希臘的民選製度隻對公民有效的道理是一樣的。東晉社會的大貴族、小貴族、平民、奴仆等各種門第之間的矛盾衝突不亞於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種等級歧視製度,比如印度的種姓製度、元朝人分四等的製度、納粹德國的反猶製度、南非的種族歧視製度等等。其他等級製度的高等級階層如果殺掉了低等級階層的百姓,高等級階層的肇事者總要受到或多或少的懲罰,隻有東晉實行的門第製度是個例外,東晉的門閥貴族們可以隨意殺掉屬於自己的農奴而不必承擔任何責任。舉一個很“風雅”的例子:東晉首席大權臣王導小時候和弟弟王敦一塊兒去大臣王愷家吃飯。兄弟倆才十幾歲脾氣性格就有很大的不同,王導性格軟弱,王敦性格剛強,惟一的相同點就是他們都不喝酒。王愷聽說後感到很有趣,就找了數十名美女奏樂,又安排刀斧手在美女們的後麵監督,凡是音律失調者馬上處死,須臾連殺數名美女。王導被嚇得臉色大變,而王敦則神色自若,繼續和主人談笑風生。王愷又命美女們向客人勸酒,凡勸說不動客人的也立即處死。當美女把酒端給王導時,王導急忙喝掉,而當美女把酒端給王敦時,王敦卻連看都不看一眼,即使美女悲哭失聲他也不搭理。王愷連殺數名勸酒的美女王敦都是如此,由此王愷對王敦非常器重(門閥製度實在太可怕了,現在一想還虧得它沒有被延續下來)。
  
    鮮卑四人人喊打的“賽諸葛”崔浩
  
    鮮卑拓跋部落建立的北魏帝國統一了中國北方,這可以算是五胡十六國時期最讓人感到意外的事件之一。這個自命為正宗嫡係鮮卑的民族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曆史進程。
  
    前麵曾提到過在傳說中鮮卑人的祖先就是黃帝的小兒子,這種說法目前還沒有找到相關的文物來佐證,這裏姑且暫以史書為據(《宋書》說拓跋部是李陵的後代,似乎沒有多少依據)。
  
    這支部落不停地向北方遷徙,為了表示對腳下這片土地的尊重,就給自己的部落取了個姓叫做“拓跋”。“拓”就是土的意思,“跋”就是後的意思。表示自己永遠不忘記後土。拓跋部落靠放牧為生,沒有文字,隻能用刻木結繩的方式來記載曆史。據說在堯舜時期拓跋部落和中原還有些聯係,但到了後來隨著匈奴的逐漸強大,拓跋部落隻好被迫繼續北遷,最後被人們遺忘了。
  
    拓跋部落在沒人知道的地方繁衍壯大,曆經了六十七代後,出了一位厲害的酋長,叫做拓跋毛。拓跋毛逐漸統一了三十六個小部落,並創造了九十九個姓,成為北方的一股強大勢力。又過了五代,拓跋部落出了一位叫做拓跋推寅的酋長,推寅就是鑽研的意思,拓跋推寅鑽研了一下認為眼下他們生活的地方不適合居住,就領著部落南遷到方圓千餘裏的大澤(很有可能就是貝加爾湖),這個鬼地方“厥土昏冥沮洳(我也不曉得這是啥意思,嗬嗬)”,又過了七代(注意,他們開始進入了能估算出紀元時期的信史時代),應該是在東漢末年,部落的酋長拓跋鄰接到神仙的指示說“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複徙居。”拓跋鄰酋長考慮到自己年老體衰,已經無法完成神仙的指示了,就傳位給兒子拓跋詰汾。
  
    拓跋詰汾繼位後的首要任務就是尊奉神仙和老爹的命令搬家。但南遷的道路崎嶇艱險,而且沒有人認識路。大家正在為是否繼續南遷而爭論不休的時候,一匹神獸從天而降,它長的像馬,叫聲像牛,指引著拓跋部落繼續南遷。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們終於走出了“山穀高深,九難八阻”的蒙古高原(或者是大興安嶺,如果拓跋詰汾不幸祖籍在嘎仙洞的話,那麽拓跋部落就是由北向南地走過了整個大興安嶺),來到了昔日匈奴全盛時的故地(這樣看起來拓跋部落的身世就很可疑,因為黃帝時由中原到西伯利亞的道路,並不比拓跋詰汾時大澤到匈奴故地的路好走多少。但“拓跋”、“推寅”這幾個古字在漢語中的解釋和鮮卑語又是相近的,可見拓跋部落也許和中原有一定的聯係)。
  
    公元174年(注意已經有確切紀年),拓跋詰汾在種地的時候,看到了一輛華麗的大車從天上開到他麵前,車上下來一位美麗的仙女,自稱受天命來和他做那事(少兒不宜),完事之後仙女就和拓跋詰汾約定一年之後在這裏再次見麵。一年後仙女果然如約而至,並送給拓跋詰汾一個男孩,說:“此君之子也,當世為帝王。”然後駕車而去。拓跋詰汾就立這個男孩為太子,並給他取名叫拓跋力微。
  
    拓跋詰汾十分思念那位仙女,於是他終身不娶(他倒是蠻癡情的,不知那位仙女姐姐是不是也終身不嫁?)。不久就傳出來謠言說:“詰汾皇帝無婦家,力微皇帝無舅家(這個謠言也有問題,因為那時候他們根本不懂得啥是皇帝)。”拓跋詰汾也不以為意。公元220年,拓跋詰汾病死,他和仙女所生的人神混血的兒子拓跋力微就成為拓跋部落的新首領。拓跋力微是個很有能力的酋長,他在位時繼續拓展疆土,不久就擁有人口二十多萬戶,並開始和漢人發生接觸。
  
    公元258年,拓跋力微遷都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並召集所屬部落的酋長們召開部落代表大會,規定遲到者皆斬首,從而樹立起了威信。在大會上,大家商量說應該和中原交好(在此前的南鮮卑酋長軻比能和中原的魏國交情很惡劣,後來魏國派刺客殺死軻比能,拓跋力微才得以吞並南鮮卑的領土)。於是在公元261年,中原從沒聽說過的鮮卑拓跋部落突然出現在今內蒙古一帶,並向魏國進貢。魏國對這些人把頭發編成辮子的風俗感到很好奇,就稱呼他們為索頭部。
  
    公元275年6月,拓跋力微派遣太子拓跋沙漠汗到晉國朝貢。拓跋沙漠汗聰明好學,老謀深算的衛瓘對此深為憂慮,就竭力挽留拓跋沙漠汗在洛陽當留學生學習中原的先進文化(估計和劉淵、張軌、慕容廆等都在一個班),並買通了拓跋沙漠汗的隨從叫他們在拓跋部落多搗亂。
  
    三年後,拓跋沙漠汗學成回國。這時候的拓跋力微已經是一位一百零四歲高齡的老人,他在位五十八年,早已經變得昏庸無比。部落的大臣們問拓跋沙漠汗在中原都學了些什麽本領,拓跋沙漠汗就從兜裏掏出來一個彈弓,對著天空啪地一下,打下一隻鳥來。
  
    拓跋部落的大臣們從來都沒見過彈弓,於是大驚失色,皆認為太子在中原學了邪術,私下議論說:“太子才藝非常,引空弓而落飛鳥,似得晉人異法怪術,此乃亂國害民之兆。其若繼國統,變易舊俗,吾等必不得誌。”慫恿拓跋力微將拓跋沙漠汗處死,拓跋力微果真下令處死了兒子拓跋沙漠汗。
  
    這時候衛瓘當年花錢培訓的那些臥底們紛紛跳出來造謠說“可汗恨汝曹讒殺太子,欲盡收汝曹長子殺之。”意思是說拓跋力微後悔殺死太子,要追究那些大臣的責任,於是那些大臣們隻好四處逃亡。拓跋力微被活活氣死,拓跋部落開始衰敗,而衛瓘則因此功勞被封侯。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拓跋部落當時無論是觀念還是文化都是相當落後的,它和鮮卑慕容部落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當然拓跋部落是地下了)。拓跋力微之後的幾任酋長一個比一個不成器,還個個都是短命鬼。在連續死了三個酋長後的公元292年,一個叫拓跋祿官的酋長把拓跋部落分為三部分,一部分鄰接鮮卑宇文部落,自任酋長,另一部分在參合陂一帶。還有一部分在盛樂故城,擔任酋長的叫做拓跋猗盧。
  
    這時候天下大亂的勢頭已經不可避免。公元305年,拓跋猗盧又重新統一了拓跋部落。不久,匈奴漢國崛起,西晉政府無力抗拒,並州刺史劉琨向拓跋猗盧求援助戰。拓跋猗盧在和匈奴漢國的戰鬥中立下赫赫戰功,被西晉朝廷封為代王,但這時的西晉政權已經無可就藥地邁向了崩潰之途。
  
    公元316年,拓跋代國發生連續內亂,在曆經了六位短命國王後,第七任代王拓跋什翼犍又重新統一了漠北。公元339年,十九歲的拓跋什翼犍與下屬諸酋長在參合陂會盟,宣布重組新代國。這時的代國西至烏孫、東到扶餘、南接後趙、北無盡頭,幾乎擁有今天的內、外蒙古的全境外加西伯利亞地區。
  
    據說拓跋什翼犍天生異相,具體表現是他的乳房特別大,躺下來奶頭可以夠著地麵(好家夥,他到底是男是女?)。此人性格和善,在位的近四十年裏戰亂不是很多,國家還算是比較穩定。
  
    後來的情況大家在《五胡錄》中應該都看到了。公元371年,前秦大將苻洛領兵三十萬征討代王拓跋什翼犍,代軍數戰皆敗,隻好向陰山一帶逃跑。這時候拓跋什翼犍的一個兒子起來造反殺死了拓跋什翼犍(另有一說是兒子把老子抓起來獻給了苻堅),並向前秦投降,代國就此滅亡。
  
    拓跋部落的鄰居鐵弗部是拓跋部的世仇,但這兩個部落實力相當,誰也奈何不了誰。這兩個部落的曆代宗主國所製定的管理這兩個部落的政策都很明智,那就是誰強就打壓誰。所以百年來,無論是拓跋部落還是鐵弗部落都無力向外侵攻,對中原國家來說河套地區還算比較穩定(後燕對它們的放任政策就非常愚蠢,坐視拓跋部落消滅了鐵弗部落,結果使拓跋部落和鐵弗部落都建立起了強大的國家,而且後燕最終也被拓跋部落給滅掉了)。代國滅亡後,苻堅把代國的領土一分為二,由鐵弗部落劉衛辰和拓跋什翼犍的外甥劉庫仁分別統治,仍然保持了河套地區各派勢力的均衡。
  
    拓跋什翼犍和幾個兒子經過一番火並後同歸於盡,隻留下了剛滿月的孫子拓跋珪。據說拓跋珪的母親在生他的時候正值半夜,卻夢見太陽從房間裏蹦出來,接著整個部落的族人都看到夜晚的天空中一片光明。更稀奇的是拓跋珪剛生下來就會說話,體重是正常嬰兒的兩倍(可能是巨嬰症患者吧),大家都堅信這孩子會給整個拓跋部落帶來好運氣。
  
    年幼的拓跋珪被寄養在劉庫仁家裏。公元386年,拓跋珪十六歲,劉庫仁的兒子劉顯殺死父親自立為王。為絕後患,劉顯還要殺死拓跋珪,拓跋珪的母親就把他藏在馬廄裏躲避風頭。到了半夜時分,拓跋珪偷了匹馬逃出了劉顯的領地,然後他召集舊部擊敗了劉顯,得到周邊的數百個部落的擁護,在盛樂重建代國。這個代國比五胡十六國中的任何一個國家的壽命都要長,它在史書上有個新的名字:北魏。公元386年也通常被看作是北魏建國之年。
  
    劉顯在被拓跋珪擊敗後逃到了西燕,他不甘心失敗,就向西燕國主慕容永借兵攻打拓跋珪。拓跋珪趕緊跑到西燕的死敵後燕處尋求庇護。拓跋珪得到了實力強大的後燕撐腰,劉顯被打得一敗塗地。重建後的代國消除了劉顯這個不穩定因素,開始飛速發展,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內憂一除,北魏的擴張野心馬上顯露出來。公元392年,拓跋珪出兵進攻鐵弗部落的劉衛辰。按道理講後燕應當對同屬附庸的兩個部落之間的糾紛進行調解,不知道慕容垂究竟是怎麽想的,居然派軍隊幫助北魏對劉衛辰實行兩麵夾攻,於是拓跋珪出奇順利地擊敗並殺死了劉衛辰,滅掉了鐵弗部落。拓跋珪也夠狠的,他把劉衛辰的數千親屬全部押到黃河岸邊砍頭,然後把屍體扔進黃河。劉衛辰的小兒子劉勃勃僥幸逃了出來,他後來創建了夏國,並改姓赫連,但是終其一生赫連勃勃也沒敢去找北魏複仇。
  
    北魏消滅了鐵弗部落,統一了河套地區。但下一步如何發展拓跋珪並沒有明確的計劃。這時北魏和其宗主國後燕之間發生了一起突發事件,導致兩國的關係開始日漸疏遠。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拓跋珪為了感謝後燕幫助自己消滅劉顯,派弟弟拓跋觚專程去向慕容垂道謝。但是後燕諸小將覬覦北魏盛產的良馬,竟然唆使慕容垂把拓跋觚扣為人質向拓跋珪索要馬匹,後燕帝國的這種做法把拓跋珪搞得大為光火。
  
    公元394年,後燕進攻西燕,北魏悄悄地派出援軍打算支援西燕。但由於後燕軍隊實在太厲害,北魏的援兵還沒趕到西燕就被消滅了。北魏的這次行動已經擺明了要跟後燕翻臉。於是,在消滅西燕之後的第二年,慕容垂派遣兒子慕容寶帶領大軍征討北魏。
  
    後燕軍隊的戰鬥力排名天下第一,君主慕容垂縱橫沙場六十年身經百戰無一敗績,是天下無敵的名將,慕容寶帶領的這支九萬八千人的軍隊更是後燕精銳中的精銳。而北魏僅有處理部落糾紛的戰鬥經驗。對於這次戰爭旁觀者都認為後燕必勝無疑,隻有慕容垂的參謀高湖(這個高湖就是南北朝時期大名鼎鼎的高歡的曾祖父)認為慕容寶必然會輕敵落敗而堅決反對出兵,慕容垂不但不聽,反而將高湖投進了監獄。
  
    麵對強敵拓跋珪沉著應對,征集了全部落的成年男子二十三萬人,並實行堅壁清野,將戰場附近的所有人財物都遷至漠北,準備以舉國之力和後燕決一死戰。正是“皇國興廢在此一戰,全體將士齊心協力,”得勝則可,如果戰敗的話拓跋部落就真的要滅族了。
  
    慕容寶比高湖所預料的還要無能十倍,他率領後燕軍隊一直追到五原,和北魏軍隔著黃河相對。雙方對峙了半年之久,慕容寶也沒拿出什麽像樣的渡河方針,交通線又被拓跋珪的遊騎所斷。隨著冬季的到來,為了避免使部隊陷於困境,慕容寶隻好連夜帶軍往後方撤退。
  
    北魏軍沒有渡船,隻好幹看著後燕軍收拾東西逃跑。
  
    似乎是天要滅後燕。數天之後寒流來襲,黃河一夜封凍,拓跋珪帶著追兵日夜兼程追擊敵人,終於在一星期後於參合陂追上了後燕的軍隊。於是北魏軍大開殺戒,幾乎全殲慕容寶率領的軍隊。戰鬥結束之後,拓跋珪聽從手下謀士的建議,將後燕的四萬戰俘全部就地活埋。後燕帝國從此一蹶不振。慕容垂也被活活氣死。
  
    北魏出人意料地取得大勝,一躍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國家。拓跋珪打算再接再厲,擴大戰果。參合陂之戰的次年,他征兵四十萬再攻後燕,由於後燕內部矛盾重重,幾乎沒遇到什麽抵抗拓跋珪就占領了整個的河北,將後燕的地盤蠶食得隻剩下南北兩部分。不久拓跋珪又在滹沱河之戰當中再次大敗後燕。當時正是公元397年2月,卻意外發生了倒春寒現象。後燕潰兵完全沒有禦寒的準備,十三萬軍隊全部被凍死。經此一戰後,後燕徹底喪失了同北魏作戰的本錢。次年,北魏遷都平城,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這時的北魏還是非常落後的。通過漢人的介紹,拓跋珪仿照“九品中正製”設置了文武百官,但各級官員的名稱仍然沿用鮮卑舊俗。比如將使者稱作“鳧鴨”,因為它飛的快;候補官員叫“白鷺”,因為他們都像白鷺一樣伸長了脖子等空額(名字起得倒是滿形象的)。
  
    公元402年,北魏在汾河河穀殲滅了後秦的四萬軍隊,國力變得更加強大。拓跋珪也開始更加倚重漢族官員,其中最受拓跋珪重用的是一個名叫崔浩的漢人(本章的主人公開始粉墨登場了)。
  
    崔浩最初是拓跋珪手下的一名文書官員,因為寫得一手好字而受到了拓跋珪的高度評價。拓跋珪晚年迷信道術,經常吃寒食散之類的丹藥,脾氣也越來越很古怪(肯定是吃丹藥吃的),往往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濫殺大臣。崔浩由於為人老成持重,拓跋珪對他格外信任。
  
    拓跋珪因服食丹藥過量隻活了39歲就“得道升仙”了。因為他戎馬一生,肇造北魏帝國,所以被諡為道武皇帝。
  
    拓跋珪剛剛滿月即遭遇到了人倫慘變,少年時代又曆經坎坷,這些人生經曆造就了他心機深沉、敢於冒險的性格,一生麵臨無數驚濤駭浪都能夠從容應對。雖然在他生命的最後時期同大臣們之間關係緊張,但大部分時間裏他和武將們的關係都還是很不錯的。他提拔過不少有才能的武將,這些人大都不識字,但作戰勇猛,敢打敢拚,尤其是開國的諸武將更是厲害無比。比較典型的像《五胡錄》最後一章裏提到的黑槊將軍於栗磾,當他守衛黃河的時候連劉裕這樣的一個牛人都不敢輕易來犯。劉裕征伐後秦時經過他的防區還得給他送上買路錢。據說當年拓跋珪在白登山和當地秀容川酋長爾朱羽健打獵的時候,於栗磾在一旁護駕。拓跋珪有心炫耀自己的武力,正巧前方有一頭大熊帶著幾隻小熊從遠處走過來。拓跋珪就問於栗磾:“能搏之乎?”於栗磾立刻翻身下馬衝上前去掄起大拳頭對著這幾隻熊劈裏啪啦一陣暴打,少頃,就見他一個人牽著那幾隻熊過來複命。於栗磾甕聲甕氣地對拓跋珪說:“若搏之不勝,豈不虛斃一壯士!”拓跋珪非常慚愧,急忙“顧而謝之。”
  
    拓跋珪死後,太子拓跋嗣繼位,崔浩因為擔任過太子的老師被新皇帝所重用。拓跋嗣性格溫和,知書達禮,曾有著作《說苑新集》三十篇流傳於世,是個理想的守成君主。他在位十四年,宵衣旰食,勵精圖治,使國家得到了修養生息,經濟也逐漸地繁榮起來,從而確保北魏帝國在拓跋嗣統治的後期有力量向劉宋發動一係列的南北大戰。
  
    公元416年,劉裕發動北伐進攻後秦,一路上進展都很順利,其先鋒部隊已經抵達潼關城下。就在這節骨眼兒上東晉的邊關守將投降了北魏,並向拓跋嗣匯報說劉裕今在洛陽,如北魏出兵截斷其後路便可一舉吞並江南。拓跋嗣聽了十分高興,就征求崔浩的意見。崔浩回答說:“姚興好養虛名,而無實用。子泓又病,眾叛親離。裕乘其危,兵精將勇,以臣觀之,克之必矣。”拓跋嗣想起了讓北魏人人聞風喪膽的慕容垂,便問崔浩:“劉裕何如慕容垂?”崔浩便回答:“慕容垂承父祖世君之資,生便尊貴,同類歸之,若夜蛾之赴火,少加倚仗,便足立功。劉裕挺出寒微,不階尺土之資,不因一卒之用,奮臂大呼而夷滅桓玄,北擒慕容超,南摧盧循等,僭晉陵遲,遂執國命,可見裕勝。”拓跋嗣對崔浩的回答大為讚賞,又進一步問崔浩當前時局如何,崔浩對整體局勢做了十分精辟的論述。他認為“若王猛之治國,苻堅之管仲也;慕容玄恭之輔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劉裕之平逆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目前國家“兵眾雖盛,而將無韓白(韓指的是漢將韓信,白指的是秦將白起),”滿朝文武無一是劉裕的對手,必須等劉裕去世後才能動手。拓跋嗣對崔浩的這番分析深以為然,於是便打消了進攻劉裕的念頭。隨後發生的一係列事件證明崔浩對時局的分析是完全正確的。
  
    公元420年,劉裕去世,拓跋嗣就迫不及待地要發動南征,崔浩以鄰國居喪不宜吊伐為由而加以反對,這一回拓跋嗣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從而發動了第一次南北大戰。這次大戰北魏順利地奪取了黃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和人口。拓跋嗣在勝利回師的路上突患急病而死,年僅三十二歲。他的兒子、年方十五歲的拓跋燾繼承了皇位。
  
    拓跋燾和他爹拓跋嗣一樣器重崔浩,這樣一來崔浩就成為輔佐拓跋氏三代的北魏重臣。再加上他博學多才,能力出眾,自然深為拓跋燾所信賴,拓跋燾做的許多大事都是在崔浩的謀劃之下完成的。但崔浩在提建議的時候總喜歡排斥別人的意見。就是說,崔浩的提出的幾乎所有的計謀,都是別人絕對想不到或極力反對的(當然主要是因為朝廷裏的文盲大臣多的緣故)。而崔浩這個人又非常較真,經常在大庭廣眾之下和反對者進行辯論,而且不把對方搞的下不了台就不罷休。很多大臣連漢語都說不好,更不要說跟崔浩擺事實和講道理了。而崔浩似乎有一種不把人整得很難看就不滿足的嗜好,所以滿朝大臣幾乎個個都受過他的搶白,大家對他意見很大。偏偏皇帝還特別寵著崔浩,於是崔浩與其他大臣的關係都很緊張。
  
    北魏有著濃厚的尚武習俗,換句話說就是奶油小生在那裏不吃香。剛毅勇武力大無比的英雄會受到人民的尊重,而崔浩“此人纖尪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很多人把他看作是皇帝身邊的弄臣。偏偏崔浩出的主意又是非常有道理,這使得其他人對崔浩是既鄙視又嫉妒。
  
    如果崔浩僅僅是嘴裏麵缺把門的這麽一個毛病,大臣們或許還能看在皇帝的麵子上原諒他,但由崔浩所引發的拓跋燾滅佛事件卻使雙方徹底地陷入勢同水火的境地。
  
    北魏有一位名叫寇謙之的道士,他學識淵博,著作豐富(他可以看作是中國道教係統的創始人)。崔浩是個信仰道教的人,他虔誠地拜寇謙之道長為師,向他學藝,並把皇帝拓跋燾也拉攏過來信了道教。拓跋燾比崔浩還要迷信道教,他尊奉寇謙之為天師,並立下規矩以後新皇即位時必須擁有道士們獻上的受命符籙才算有資格(佛教在中國從未取得過如此高的地位)。
  
    公元456年,拓跋燾征討本國境內的蓋吳之亂時曾發現和尚飲酒並私藏兵器,這讓他極為震怒。偏偏這時候崔浩為了積累功德,又向他火上澆油,煽動皇帝禁止佛教在中國傳播。拓跋燾聽從了崔浩的建議,下了一道非常嚴厲的滅佛詔書,在國內大肆收繳、焚燒佛經,屠殺佛教徒。發生在北魏的這次“滅佛”事件是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最大的一次挫折。
  
    拓跋燾自己信道不信佛,這並不影響全北魏人民都信仰佛教。在經曆了數百年戰亂的中國,佛教的轉世思想無疑是飽經苦難的百姓們少有的安慰。拓跋燾的“滅佛”令一下達,全國上下信仰佛教的官員就趕緊把和尚以及佛經、佛像等都保護起來(跟皇帝玩起了捉迷藏),隻有那些不能搬運隱藏的廟宇寶塔等全部被燒光。冤有頭債有主,這場浩劫是崔浩挑起來的,大家自然對崔浩這個“禍害精”恨之入骨。
  
    不久,崔浩接受了編修國史的任務。任務圓滿完成後,為了標新立異,崔浩就把寫好的史書鐫刻在巨大的石碑上,樹立在道路的兩旁。由於崔浩一向喜歡較真,在編修國史的時候他對北魏早期的曆史全部都毫不避諱地據實以載,這在當時無疑是一種極不禮貌的忤逆行為。那些對“滅佛”事件一直耿耿於懷的人這回可算逮著了機會,於是“北人鹹悉忿毒,相與構浩於帝”。拓跋燾架不住告狀的人多,心裏便也對崔浩產生了懷疑,於是下令將崔浩下獄治罪。
  
    本來憑著皇帝對他的禮遇,崔浩極可能會免於一死。但由於崔浩平時就樹敵很多,再加上“滅佛”事件招惹了眾怒,這一回他倒黴了人們就開始爭先恐後地落井下石。結果,拓跋燾不光滅了崔浩全族,與崔浩有姻親關係的北方大族,包括清河崔氏、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也都被株連滅族。就連那些負責北魏史書編撰、抄寫、刻字工作的數百人也全部被殺頭。
  
    崔浩死時所受的待遇當然是所有人裏麵最悲慘的。史書記載七十歲的崔浩被“置之檻內,送於城南,使衛士數十人溲其上,呼聲嗷嗷,聞於行路。”遍覽中國曆史,沒有一位大臣像崔浩這樣遭受如此虐待而慘死。他死之後,全北魏沒有一個人同情他,反而 “皆以為報應之驗也”。崔浩的可悲結局與當年“世祖(拓跋燾的廟號)每幸浩第,(浩)倉卒不及束帶,奉進疏食,不暇精美。世祖為舉匕箸,或立嚐而旋”的待遇真可算是天壤之別了。
  
    崔浩的個人際遇遠非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崔浩當時雖然“謀雖蓋世”,但是“威未震主”。如此說來,他被殺的原因並非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也並非是簡單的異族文化融合時產生的反彈,更不是所謂奴才觸怒了主子。比較客觀地說,崔浩雖然年紀活了一大把,但卻始終不懂得如何與別人相處。他自忖才能當世無二,便從不把別人放在眼裏。在他看來,隻有學問比他大的人(如寇謙之等)或級別比他高的人(拓跋氏三代皇帝)才配和他對等說話,一般的人和他共處一室崔浩都覺得自己有失身份。尤其是攛掇拓跋燾“滅佛”一案,可以說崔浩是以一人之力,企圖和天下英雄一較高低。他從來不懂得寬容,從來不講究調和,崔浩的被殺,不妨看作是一個才能出眾的狂生(類似於孔融、彌衡之流),在取得了一係列的成功之後的全盤皆輸。
  
    崔浩死後,又過了數年,拓跋燾第三次進攻江南,他終於品嚐到了失去漢族知識分子支持的苦頭,取得了不知道該說是勝利還是失敗的戰果。在北魏所發生的這一係列的意外事件實在是既出人意料又不得不相信其中有著某種必然性。
  
    這時候突然想起了後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所搞的改革,他重建了北方世族製度。不知道是否能把這看作是他對當年祖宗所犯下的暴行的一種謝罪。不管怎樣,北魏這個國家卻因這次改革而滅國,和鮮卑民族一道退出了中國曆史的大舞台。
  
    經過千秋百代的風霜,滄海桑田的巨變,鮮卑這個對中華文明影響巨大的民族的主體部分已經不複存在。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它已經溶入到了像你我他一樣的無數個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人的身體中。作為《五胡錄》及其附錄的結尾,寫下這麽幾句讓我感慨良久的話。這種感慨,和我第一次登上泰山、第一次看到大海、第一次跨過長江、第一次觸摸黃河時的感慨是一樣的。
  
    最後說一句,有人認為今天的錫伯族是鮮卑人的後代,這種說法尚缺乏考古學的支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