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好萊塢的主旋律

(2017-06-22 07:49:22) 下一個

                                                             好萊塢的主旋律

 

好萊塢其實也是有主旋律,有一些潛規則的,比如說,可愛的孩子的死是不能拍的,這不是因為有什麽上級的紅頭文件或者審查,而是因為金錢。所有的人,當然也包括美國人,都會十分反感這一幕,那麽票房就會危險了。好萊塢其實是美國巨大的賺錢機器,這個根本可不能忘記。

今年奧斯卡是《海邊的曼徹斯特》和《愛樂之城》的日子,這兩個電影我以為都是好萊塢的主旋律。我不敢,也煩那些社論式的所謂影評,一個電影的好壞是一個十分私人的事情,你是憑什麽認為自己可以作為代表來說三道四,你問了我的意見嗎?還往往一付自以為是的模樣,經常讓人惡心。

所以說,我隻能,也隻想寫一點東西作為腳注,如果對讀者有點幫助,就十分得意了。

 

要很好的理解《愛樂之城》,就得知道美國電影裏麵有一類稱為歌舞片,傳統悠久。另一個印度的寶萊塢的歌舞片也是多多,除了這兩個塢以外,我都不知道還有誰喜歡拍這種電影,起碼歐洲人是極少玩這個東西。

美國歌舞片最經典的應該是《雨中情》,其中的主題歌在美國應該是家喻戶曉,現在我立刻就可以哼出來,的確是一段好音樂,讓人過耳不忘,盡管我已經忘記了那個電影的情節。與《雨中情》一樣,《愛樂之城》也是浪漫愛情片,但是後者卻是很有些讓人傷感。

如果電影裏麵不許有愛情,估計95%以上的電影就沒有了。除了中國人,我覺得沒有什麽人有這種榮幸,很長時間裏在舞台銀幕上看不到愛情(文革中的中國),但並不妨礙人們生孩子,這真是一件十分奇妙的事情。

不過怎麽說,浪漫的愛情絕對是好萊塢的主旋律,出名的或者不出名的不知有多少,大師,師哥和美女不知有多少,所以現在的人想弄出一點新東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愛樂之城》的情節是再老套不過(實際上所有的愛情片情節都是如此),所以要讓人看下去而叫好沒有一點油菜花是辦不到的。

這個電影不是《英國病人》或者《日瓦哥醫生》那種氣勢磅礴的大片,而是小橋流水式的東西,但是導演的確是處處動了腦筋的,音樂,攝影到服裝道具都不錯,我想說十分精致。最後一段最煽情,女主角無意來到一個音樂吧,突然發現名字卻是很久以前,自己給那時的男朋友取的,因為他的理想就是擁有一個風格獨到的音樂吧。

其實他們彼此相愛,在最困難的時候相互幫助,卻因為各自的夢想而分手。她走了進去,果然看到他在舞台上,他們相望而沒有一句話,然後他為她唱了一首歡快而同時有些憂傷的歌,她在歌聲中往事如煙,在歌聲中浮想聯翩,最後她離去仍然無語,的確無話可說。如果他們讀過唐詩,就知道中國一千年前有一個詩人什麽都知道,所以說“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歌舞片是愛情唱主角,人高興了當然想載歌載舞,但是,如果認為歌舞片隻能表達愛情就大錯特錯了,比如說《芝加哥》就是很有些黑色幽默,與愛情關係不大。在圈子裏認為最好的歌舞片是

在黑暗中漫舞》(Dancer in the Dark,這個導演和這個影片恐怕是電影學院導演係的必修課。

這個電影的導演是丹麥人拉斯··爾,是屬於那種有創造力,有些前衛的家夥,有些和基斯洛夫斯類似,後者名氣更大,但我認為前者的才華不亞於後者。他們的電影都不是那種大眾電影,看的人不會多,但影響巨大。這個丹麥人當然是不鳥好萊塢的主旋律(我覺得他用歌舞片隻是因為內容需要,與好萊塢的大不相同,一不小心就成為了經典,牛人經常這樣),這種人拍的電影雖然票房不高,但卻經常代表著電影藝術發展的方向,就像《三色》的那一套手法在以後許許多多影片中都可以看到。

老實說,我不認為好萊塢能夠弄出這種電影,好萊塢當道的是斯皮爾伯格,這個老兄如果不是十分惡俗,也是八分惡俗。我特別討厭他的《阿甘》,第一,我小時候有一個低智商的鄰居,所以我知道這種人是十分可憐的,被人歧視欺辱,經常生活在恐懼之中,哪裏像阿甘一樣,弄得我都想去當阿甘,多麽快活。第二,這個世界上沒有堅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一說,我認為自己非常努力,而且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十億人,也有一億人非常努力想成為巴菲特,但是呢?怎麽可能一個低智商的人靠特別執著努力就可以成為百萬富翁,幹什麽都行,這可有點侮辱人(特別是乒乓球運動員)。我並不反感要人勵誌,而是討厭這種風格,把童話講得更像真的,這種好萊塢忽悠是不是太過分了一點。

《在黑暗中漫舞》(Dancer in the Dark)可不是《阿甘》,說的是一個無比淒慘的故事,是那種看了就不會忘記的電影,但是,我是不會想看第二遍,盡管我有這個碟子。這個電影的風格許多人並不喜歡,它是那種把想象和現實糅合到一起東西。

一個單身母親為了兒子蒙冤而被關進死囚,她已經知道自己必死,但是牢房卻關不住她的想象,那些美好的想象就用歌舞的形式表達得淋漓盡致,於是電影就不停地在兩者之間切換,死囚讓那些夢幻般的歌舞美麗無比,當然也可以反過來,那些輕歌曼舞讓人感到現實是多麽冷酷,蒼白而無力。

我看完以後的感想就是電影這個東西的表現力真是無窮無盡,隻要人想得到,就可以變為現實。

 

可能有人不同意《海邊的曼徹斯特》是好萊塢的主旋律,那麽慘兮兮,但是,仔細品一品,卻可以發現其實是溫情脈脈。比如說,男主角的前妻向他說對不起,因為那個時候對他過分了。但是,正因為他的失誤把他們的孩子給弄死了,你把一個母親的孩子搞得沒有了,你想她會怎麽樣?不殺人恐怕就不算過分。我估計自己周圍的母親沒有一個會道歉,憑什麽?

男主角的哥哥對他極好,所以他照顧那個孩子於情於理都是應該的,我倒覺得他做的不夠。他周圍的朋友對他也是百依百順,不知是為什麽。我想此人就是一個jerk,一個jerk自暴自棄除了警察,當真有人在乎?影片似乎要人同情他,我卻找不出理由,是他傷害了親人,又不是別人對不起他。

溫情社會是好萊塢最重要的主旋律,特別是那種冰冷外殼裏的溫柔,我總覺得那多半是一種想象,現實中外表冰冷裏麵也會差不多。當然,我並不是說人與人之間就都是冷酷無情,而隻是說,你要相信好萊塢的主旋律就是太幼稚了。我當然遇到過他人的好意和溫情,我現在覺得:你應該把這些當成上天最珍貴的禮物,好好珍惜,這不是經常會有的東西,別人並不欠你什麽,至於這個世界我到現在還是弄不清楚是什麽,但肯定不是溫情脈脈。

人性是好是壞從人類可以討論問題起就爭個不停,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沒有人能有一個大家都同意的結論,所以不說也罷。我隻想說兩個關鍵地方與英語有關的理解。

This nothing there。”

如果直譯,“那裏什麽都沒有。” 等同於“there is nothing。”但是,這裏麵有一個文化背景的東西在裏麵。在某些時候,我們可以說,這個句子的實際意思是:“上帝並不存在。”我們知道,“there are”是所謂的存在句型,因為信仰基督教的人認為上帝無所不在,當你說那裏什麽都沒有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否認上帝。所以說,這個地方的意思有一些微妙,你可以理解為說話人的強烈的虛無主義的情緒,這一層意思必須在這個文化背景裏才能理解。

I can’t beat it。”

我看到有人翻譯為“我戰勝不了這個。”我覺得這裏不妥,犯了一字一字翻譯的毛病。根據上下文,應該理解為“我逃避不了這個。”的確beat這個字就是有逃避的意思。但是,戰勝和逃避在中文中的差異不小,前者還還殘存一點自信和信心,後者則是隨波逐流都不可得。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我不喜歡這兩部電影,不過是發發牢騷。它們還是都不錯的,現在的人看的東西太多,電影要抓住人可不是容易的事情。起碼,拍攝的風景和背景音樂都是一流,再有一個過得去,不會讓人倒胃口演員和情節對話就知足了吧。

我現在不知為什麽變得這樣挑剔,那些所謂的經典還是可以找到一些毛病,也許我這人就是有時候愛說反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jo-62 回複 悄悄話 I do not agree with your opinion on "Manchester by the Sea", it's a good film, more like a french movie than Hollywood ones. For lala land I have not seen it and perhaps never will be.

每天都是好晴天 回複 悄悄話 對您的文章我舉雙手讚同!我最近正好也忽然非常反感好萊塢式假模假式的溫情。我當初看海邊的曼徹斯特和愛樂之城的簡介後就看穿了這種好萊塢式的虛偽,到現在也沒打算看,何況我非常不喜歡愛樂之城的女主演,不知道為什麽我覺的她就是一個內裏粗糙狂野的人,不符合她扮演過的所有的角色。不知道她為什麽得到那麽多好角色。說回到好萊塢式溫情,它忽悠了太多人,太多不了解美國的人。現在我家隻看現代喜劇生活片象this is where I leave you, 類似的片子有平常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美化生活,不裝13。還有就是英雄大片,高出生活,無處裝13,欣賞科技帶來的視聽效果,純娛樂。
bl 回複 悄悄話 有道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