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赫斯特家族和《死木》

(2015-09-17 08:29:28) 下一個

                                                

 

 

 

赫斯特(Hearst)家族在美國曆史上相當有名,由此產生了三部電影及電視劇。

《死木》(deadwwod)中有西部發家的老赫斯特;《公民凱恩》則公認是暗喻老赫斯特的兒子,威廉·藍道夫·赫斯特,美國的傳媒大亨和政治家;《Guerrilla: The Taking of Patty Hearst》講的是第二個赫斯特的孫女。

《維基百科》說:“1974年,威廉·赫斯特的孫女派翠西亞·赫斯特,因為加入激進組織Symbionese Liberation Army結夥搶劫銀行,被判處7年有期徒刑,於入獄兩年後獲釋(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這次事件的報道中,美國許多報刊都用當年赫斯特所采取的煽情性報道,將案件大肆渲染)。”

《公民凱恩》由電影史上最奇特的怪才奧森·威爾斯擔任導演、製片、編劇(之一)以及主演,但差一點就胎死腹中。“影片是保密拍攝的,公映前在好萊塢內部放映時,有兩位掌控電影界輿論的媒體人 立刻向赫斯特匯報,告知他遭到惡意誹謗。於是,占美國媒體半壁江山的赫斯特報業拒絕刊登該片的廣告,全麵封殺《公民凱恩》,甚至威脅將封殺雷電華公司的其 他影片。赫斯特本人親自跑到米高梅創始人梅耶那裏,要他“看著辦”。身為行業領袖,梅耶無奈,隻好請所有好萊塢電影公司分攤湊錢,集資80萬(該片的製作 費)買下《凱恩》的所有拷貝,然後銷毀。這樣,雷電華沒有損失,好萊塢又不得罪媒體大鱷。威爾斯聽到此消息,大為震驚,他隻有一個挽救方法,就是拚命在小 範圍裏放映影片,把口碑傳出去。果然,部分同行的高度評價使得雷電華頂住了壓力,不然這部作品將永遠保存在少數人的記憶裏。  
赫斯特猶豫再三,最終沒有打官司,主要原因當然是對贏沒有十分把握。美國憲法對於言論自由的保護尤其有利於文藝創作,因此告狀者若證據不 充分,輸了反而為對方作了免費廣告,因此一般名人覺得遭誹謗時寧願選擇沉默。影史學家一直在考證,赫斯特究竟有沒有看過《凱恩》,但始終沒有定論。但有一 則趣聞:影片在舊金山首映時,威爾斯入住當地的費爾蒙酒店,在電梯裏邂逅赫斯特;威爾斯思忖片刻,然後“恭請”赫斯特作為嘉賓參加首映禮,但赫斯特自始至 終一言不發,沒理會他。當赫斯特走出電梯時,威爾斯大吼一聲:“要是換了凱恩的話,他會來參加的。”這真是戲劇性的一幕,也是精彩絕倫的台詞。”  
《公民凱恩》是排名第一的電影,我想大家都看過,有人總結大意是:“一個被自己的天才和極度膨脹的自我意識拋進孤獨的高高在上者。”電影也企圖從心理意識上分析其來源和發展,有點陽春白雪,關於這部電影的討論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看。有人認為威爾斯之所以拍得那麽成功,是因為他自己也是那樣的人。

我想講得更細一點,人的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其社會性,人不可能離開社會而獨立存在,所以人是否得到滿足和幸福取決於自己和周圍人的關係,所以心理學家認為人追求金錢和權勢背後實際上是渴望得到愛和尊重。但是問題就來了,在很多情況下人是沒有辦法區分是愛人還是愛錢,是尊重還是懼怕,所以自我意識極度膨脹(一般是高高在上者)是得不到愛和尊重的,所以必定孤獨。

影片中借凱恩的最好朋友(當然後來凱恩將其解雇)說了一段非常精彩,頗有深意的話,可以作為獨裁者的腳注:“你提起人民群眾,仿佛他們是你所擁有的,仿佛他們就屬 於你。天哪!自從我記事起,你一直在談要給人民權力,好像給他們一件代表自由的禮物,作為提供服務的回報……記得你說的勞動人民嗎?……他們將組織起來, 要求得到他們的權力,不是作為賞賜的禮物。當你那些寶貴的受壓迫者團結起來,他們將高於你的特權。我不知道那時你該怎麽辦,航船去一座荒島,當猴子的首 領?……你除了自己,其他誰都不關心。你隻需要說服大家,讓他們相信你十分愛他們,因此他們該用愛來回報你。隻是,你的愛是由你來定條件的,就像是由你來 製定規矩、按你的方法來玩的遊戲。”

其實獨裁者是最經常把人民群眾掛在嘴邊的,希特勒就是最好的實例。

《Guerrilla: The Taking of Patty Hearst》不怎麽出名,我沒有看,我要講的是《死木》,我認為是美國最好的電視劇之一。

 

Deadwood是一個真實的地名,在南達科他,《死木》是根據真實的曆史記載改編的,裏麵的人物大多數都是確有其人,包括老赫斯特。但是,到底是不是和曆史一模一樣,那就誰也說不清楚了,曆史記載畢竟非常有限,而且任何人在講故事的同時,不可能沒有自己拴解。

我想製作人是想盡量還原曆史,可以看成是一部紀實的電視劇。這部電視劇得過大獎,在美國相當火,但是,中國人好像看的不是很多。

我認為這個電視劇實際上講的是政治鬥爭,幾個勢力集團的明爭暗鬥,為了爭奪小鎮的控製權,比《紙牌屋》要精彩多了,也要有深度多了。美國的政治說穿了就是勢力集團之間的較量,從小看大也就是差不多是那麽一回事。

這種爭鬥發生在一個非常特殊的環境,在19世紀末的一個靠近印第安人的居住地的小鎮,因為而金礦突然膨脹了起來。那裏沒有法律,沒有政府(有也隻是一個擺設),甚至連教堂都沒有。

在美國那個時代的城鎮,中心是教堂而不是衙門,連教堂都沒有,自然說明是一種無政府的狀態,根本沒有任何次序。這一點中國人恐怕難以理解,中國二千年的曆史基本都是世俗的政權,與宗教關係不大。但西方並不是這樣,宗教在很長的時間裏,並不純粹是一種精神上的信仰,而是擁有世俗的權利,同時也提供了人們行為的基本準則,殺人,盜竊,偷情是不對的,那是摩西十誡的規定。除了少數伊斯蘭國家,現在的大部分國家,這些準則是由法律來規範的,宗教隻是一種道德規範。

沒有政府,又沒有教堂,那就隻能是赤裸裸的比力量了。如果有了相對嚴格法律體係,那基本上是要比智力的,如果沒有這些東西,那光智力就不行了,你腦袋瓜子再靈,別人幾拳頭就把你打得趴下了,那就隻有求饒的份。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比較高。

 

我不想來劇透,說實話也做不到,有些地方我自己都不是很明白。這個電視劇不太好懂,其風格非常寫實,不會有人來內心自白,告訴你他在想什麽;也沒有那種掏心掏肝對話,真實生活中就本來就看不到。很多對話並不是直說,背後都是有東西的,要自己去琢磨。然而,這些對話從腔調到用詞都是那個時代的(我當然不知道那時候美國人是怎麽說話的,隻是覺得和現在有些不同),我英語本來就爛,還要弄出這種英語來,對付起來很是吃力。

但是,如果第一遍弄不懂,我認為是值得看第二遍的。這個電視劇類似於《mad man》,拍得很講究,從服裝,道具到畫麵,音樂都很精心,也很大氣。我一般隻看五到十分鍾,看這個導演怎麽來講故事,就會知道這個導演對不對我的胃口,而決定是不是繼續看下去,這個電視劇從一開始就抓住了我。大概就是男人天生對政治有興趣,女人則是談情說愛。

大概情節是那裏發現了金礦,小鎮人口暴增,一個外地的警長就想到小鎮來碰碰運氣,這樣就和小鎮原來的地頭蛇,一個酒吧(也是妓院)的老板發生了衝突,因為過去這個小鎮就是他說了算。

後來又來了一個強人,開了另一個酒吧(也是妓院),於是鬥爭就變得複雜了起來,但這個人似乎鬥不過地頭蛇,搞政治要差一些。電視劇的高潮是老赫斯特來了,他與其他的人就不是一個等級的,有錢,政治勢力,還有武裝,他開始的想法無疑是想鯨吞全部金礦,準備通過血洗而控製整個小鎮,最後卻沒有達到目的,殺鐧而歸。

 

我對正麵人物一般都不怎麽感興趣,大概是被那些光正大的玩意忽悠得太慘了。不過也不一定,我好像從小都更喜歡看電影中的壞人,覺得很酷,恐怕小孩子都有點這樣。所以並不喜歡那個警長,老是板著臉一本正經有些讓人無趣。當然,這人的確是個好人,是條漢子,為人光明磊落,極講信譽,但還是有些boring。

劇中那個地頭蛇那就非常出彩,精明得一塌糊塗,但是,卻很難說是好人還是壞人。此人絕對是玩政治的高手,很懂得人心向背的重要,需要時知道怎麽低頭。但是,卻極有個性,骨子裏是那種極為倔強的西部redneck,麵對老赫斯特那樣用強權施壓,就是不要性命也休想要他低頭。

他為了錢殺了一個傻乎乎的紐約客,但卻放過了妻子。手下人對一個小姑娘多少下不了手,他也就算了,轉身自己卻去殺了一個生意上同夥,好了結麻煩。故事有個地方很精彩,他和警長決鬥,西部故事那是必不可缺的,他不光彩地贏了,正要一刀把警長結果的時候,突然看到了警長的妻子和孩子從很遠來和警長團聚,是第一眼見到警長,他就突然沒有下手。

是憐憫,還是覺得自己是別人的幫助下贏的,做事不能太過分,沒有明說,隻能自己去理解,不過他的精明之處就在於做事有一定的分寸。結果沒想到這在後來救了自己,因為他最終和警長拋棄前嫌,聯合起來跟老赫斯特鬥。讓老赫斯特認識到,對方已經決定魚死網破,如果硬來自己的性命恐怕不保,反正自己已經得到了一些不錯的金礦,性命不管怎麽都比金錢重要,也就妥協算了。

如果他把警長殺了,一個人就很難是老赫斯特的對手。

 

最精彩的是老赫斯特這個人物形象,他看起來文質彬彬,說話不帶髒字(是唯一的一個),做事有理有據。然而,骨子裏卻極端冷酷無情,他所有的出發點就是金錢,一切都服務於這個目標,所謂的理據就在於此。

他有個下屬,與他關係很深,當然也是他所信任,當把事情弄砸了而不可收場,有人借此要挾要與他合夥。但是,他隻需要跟班,不想有什麽合夥人,於是,連眉頭都不皺一下就把那個下屬殺掉。好像他對女士彬彬有禮,但羞辱到極點卻不用髒話,這就是叫做紳士風度。

看不透此人到底有沒有感情這東西,恐怕還是應該有的吧,誰也不是從石頭裏鑽出來的。但是,可怕之處就在於,那種為了所謂的目標而控製自己的能力,無比堅定而不為任何東西所動搖。

老赫斯特不僅僅是一個巨富,成功的商人,還曾經是美國參議員,那就是權勢不小,也無疑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看來這二者實際上是相通的,都必須得冷酷無情才能成功。這種人不可能有朋友,注定孤獨,也就像《公民凱恩》所表達的寓言,必定是一個悲劇。

經常可以看到有人在歌頌這種品質,然而,通過此劇我們看到,凡是和他親近的人,沒有一個有好的結果,反而是敵手,離他遠遠的,倒反而有幸存的可能。

這個我們就不會陌生了,中國曆史上太多,這是獨裁者,或者政治強人的一種必然結果,任何人隻是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所謂戰友就是要永遠和自己站到一起,凡是對自己有所懷疑的人就是敵人,而且是所謂的叛徒,裏通外國而十惡不赦,反而和這種人疏遠倒有可能善終。

 

這個電視劇基本上沒有什麽浪漫,想找這種愛情的人恐怕要大失所望。在那種生存環境非常嚴酷的情況下,人大概是很難得有那種閑情逸致。特別是婦女,不管是貴婦還是妓女都基本沒有地位,隻有依附於男人才能生存。但是,那些生存在最底層的婦女仍然很有個性,追求幸福,愛情不惜付出生命。

那二個妓女的老板殺人就像好玩一樣,對背叛自己的人毫不留情,而這二個女人卻

都很反叛。雖然劇中沒有明說,但她們很多時候的生命都是在危險之中,能夠活下來僅僅在於那個男人對她有一種奇特的依戀。

這難道是愛情,有些說不明白。

那個時代的美國政治極為肮髒,行賄受賄是公開的,可以麵對麵的講價錢,談不妥,就可能要死人。電視劇中的雙方爭鬥頗為精彩,地頭蛇的手下在決鬥中殺了老赫斯特最親信的保鏢;老赫斯特就砍掉地頭蛇的一個手指;然後地頭蛇就殺掉對方的一個人,接下來就猜老赫斯特會怎麽出手,結果猜不到(我也猜錯了)。

這個電視劇可以看成是悲劇,別想找到那種大團圓。女人都很可憐,男人也強不到哪裏去,冒著生命危險爭來奪去,最後得到了什麽?

 

我覺得現在的美國電影有些不如以前,但電視劇卻大放異彩,《mad man》,《黑道家族》,《製毒師》都很精彩。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拋開以前那種相對僵化的好人,壞人的模式,盡力來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

比如像《黑道家族》,主角是一個容易衝動,經常殺人的黑社會的老大,但非常奇怪的是,此人卻極有同情心,而且是一個慈父,還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和他一樣。在外麵彩旗飄飄,對自己的妻子卻極力容忍,力圖保住自己家庭的完整(很具有現實意義)。正是這樣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叫好。

有個記者把此稱為電視劇的“黑金時代”,有幾分形象。

 

 

加州那條以風景如畫而著名的一號公路,就是以赫斯特古堡作為起點。當年赫斯特第二不惜代價建了這個豪華之極的城堡,但後來仍然是眾叛親離,自己在孤獨中死去。看到它現在成為任何人買票都可以進去的遊覽景點,真是有些感歎萬千。

赫斯特家族早已在美國政治中消失,今天的美國和那個時候也滄海桑田。現在的美國政治有點像一個game,大家玩一玩,並不傷筋動骨。競選不上大概是最大的政治上的失敗,又有何關係,一樣有錢,仍然有政治上的影響力。大不了就是不當官,做教授,大公司的董事長,或者幹脆演講出書賺大錢。

當年老赫斯特抽身而去是因為知道能夠全身而退,如果有生死之憂必然是以命相搏,那就是血流成河。而中國政治從來就是以身家性命作為賭注,全有全無的拚鬥,失敗了就沒有後路。結果就是把老百姓,把國家帶了進去,什麽時候這個發生了改變,大概中國就算有所進步。

來美國已經年數不少了,經曆了幾任總統,總的感覺是政治家不管怎麽鬧騰,老百姓還是過自己的日子,影響不大。克林頓時期美國經濟最好,但是經濟學家一般認為美國經濟有一個周期性,他是運氣好,如果他現在是總統,一樣是焦頭爛額。而中國的政治鬥爭與老百姓關係實在是太密切了。

到美國來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身處高位政治人物一點都不比我們這些普通人要高尚,或者是什麽英明,因為這些人都無一例外會被媒體把那點家底翻個底朝天,結果就是這些人做的糊塗,甚至是荒唐事情一點都不比我們少。克林頓從來作風就有問題,小布什年輕時曾經有過毒品和酗酒的麻煩。

中國的政治人物我們不能知道家底,因為那是國家機密,於是他們總喜歡弄一身皇帝的新衣穿上,除了忽悠老百姓,還能有什麽意思呢?更可怕在於,這種忽悠到最後弄得他們自己都相信了,以為自己是戰無不勝,結果就是一場災難。

網上的話最最能擊中要害,不就是一馬甲,難道換了一個,你就不是你了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jo-62 回複 悄悄話 Recommend another TV show: Affair

very-old-pig 回複 悄悄話 您寫得真好,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