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讀史有感(雞鳴狗盜)

(2015-03-12 06:40:14) 下一個

                                        讀史有感(雞鳴狗盜)

 

 

以前講過信陵君,今天來講齊國的孟嚐君,“雞鳴狗盜”這個成語則是從他的故事而來的。

孟嚐君有一回出使秦國,不料秦昭王看上了他,不過不是要斷臂,而是要他做相國。當然,其他大臣不知是感到了威脅還是為了所謂的國家利益,就不高興了,於是就勸秦王,說:孟嚐君是王族,在齊國有封地,為秦國幹活難道不會有利益衝突嗎。秦王覺得有道理,但放走卻擔心孟嚐君為齊國所用,就把他軟禁起來,隻等找個借口殺掉。這就是搞政治的高手。

其實這二者是很難說得清楚的。因為國家說到底是由個人組成的,而個人的利益則是相互衝突的,基本上不存在所謂共同利益。比如說,國家強大是每一個國民的願望,當然不錯,但是,如果我們認為強大就是富裕,那麽就有一個回避不了的問題:錢應該是在個人手裏還是國家,因為錢之所以是錢就是隻能有限,這個矛盾就難以簡單處理。現在的西方國家大都有巨額債務,但是,你能說它們的老百姓都過很窮嗎?

古今中外的政治家總是認為自己就代表了國家利益,我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但是我知道,把國家利益看成是某些人的利益,是理解實際政治的第一步。也就是說,要明白政治家的國家利益不能等於所有人的利益,不然你就是太天真,太幼稚了,活該倒黴。

如何限製把權力轉化成個人或者集團利益,這似乎是一個解決不了的難題。

 

孟嚐君不會坐以待斃,就找秦昭王最受寵愛的妃子求救。而那個妃子是搞等價交換的老手,開出的條件是要狐白裘。但是,這玩意天下無雙,孟嚐君已經來時作為見麵禮送給秦王了。不過不要慌,孟嚐君有個門客會縮骨功,於是半夜鑽狗洞到秦王的精品屋裏把它偷了出來。

妃子之所以是高手就是不食言,果然說動了秦王放人。當然要好說好散,秦王準備二天後舉行一個宴會為孟嚐君餞行。但是,孟嚐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一拿到簽證連夜就走,卻不料到了邊境關口,還是半夜,估計是連滾帶爬跑得太快。

半夜自然是不開門,可想而知,孟嚐君是心急如焚,似乎聞到了死亡的味道。還是不要慌,門客中有一個演員會口技,雞叫完全就是真的,真雞也跟著開叫,於是守關的士兵就打開了城門。

看來孟嚐君好像有一個百寶箱,裏麵什麽人都有。等到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嚐君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已經晚了,就這樣孟嚐君在門客的幫助下安全的回到了齊國。

 

以前說過,孟嚐君是和信陵君齊名的公子,自然曆來所得的讚揚不少。但這卻在一千多年後引起了一個響當當人物的憤慨,直接對孟嚐君表示了極度地輕蔑,說: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麵而製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這段話的意思為:都說孟嚐君能得到人才,這簡直是無比荒唐的胡扯。孟嚐君要是真正得到了一個人才,憑著齊國的大國底氣,就把秦軍打敗,把那座城關揣了個丫,用得著走夫人路線,用雞鳴狗盜這種下三濫的手段!

對比孟嚐君和信陵君二位公子,就容易理解這段話的意思。信陵君結交的人物,有勇有謀,玩大的,玩真的,在他們的幫助下,信陵君打敗秦國,威震諸侯;而孟嚐君的門客不過是幫助他保命而已。

結論就是:有什麽樣的公子當然就有什麽樣的門客。再把話說大一點,有什麽樣的領袖,就有什麽樣的人跟隨,恐怕就是這個理。

此人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其實就是他所推動新法爭議極大,到現在還在爭,因為這個問題就是國家應該如何管理和參與經濟。

王安石看到了農民被鄉紳盤剝得太苦,比如在春季青黃不接,沒有飯吃,他們隻能把還是青苗的莊稼抵押貸款,利息當然不低。於是王安石就讓國家參與進去,貸款給農民,利息不高,這樣農民,國家都得了實惠(現在這個問題在美國是用期貨來解決的)。看起來萬分美好,但是,操作這些事的政府官員也是人,憑什麽來保證他們“為人民服務”,實際上就是保證不了。結果就是王安石的“青苗法”的實行不過是官吏得到了一個弄錢的手段,農民仍然苦不堪言。

對比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就能知道一些了。中國是國有經濟掌握了經濟命脈,美國可以說沒有這玩意,唯一的是郵局,但它沒有任何特權,現在被各種快遞公司和網絡的打壓下處於破產的邊緣。

現在這兩個國家都有不小的貧富差距的麻煩。中國可以通過中紀委的通報知道,那幫國有企業的高官都腐化墮落,作風不好;美國沒有紀委,但是,最近經濟學家最熱門的話題就是貧富差距,這次經濟危機讓中產階級大失血,政府的救援都進了富人的腰包,結果就是富人更富,窮人越窮,如此以往,國將不國。

華爾街的確是為富不仁,但是,政府一旦凶殘起來,那就更沒有辦法。

 

王安石恐怕是中國曆史上最廉潔的高官之一,有意思的是,他的政治對手司馬光也跟他不相上下,這兩個連妾都不納,興趣不在那個方麵,作風自然沒有問題。

王安石在政治鬥爭中毫不手軟,不幹就跟我滾蛋(並不殺人,北宋基本不殺文臣)。然而,就是他的政敵,也不得不承認他行事堂堂正正,不用下三濫的手段。他和蘇東坡是政治上的敵人,然而,當蘇東坡因文而下獄,已經辭官回家的王安石上書皇帝,直言豈有聖世而殺才士乎。而這時蘇東坡已經屈打成招,許多親朋好友都噤若寒蟬,幾乎無人敢為蘇東坡說一句話。但就是王安石,一個已被皇帝和百官厭棄的人,仍然挺身而出為蘇軾向皇帝直言鳴冤。

雖然我弄不清楚新法的好壞,超出我那點可憐的能力,但知道此等人物,後來幾乎見不到了,在中國政治中,不能厚黑,就要等死,讓人有點悲哀。

王安石這些言語頗能反映自己的性格,的確是正氣凜然,有理有據,擲地有聲。但是把話說回來,保命是第一要緊的事,況且孟嚐君一沒有出賣所謂國家利益,二沒有害人,秦王並不光明正大,那麽孟嚐君有點小動作自保好像也無可非議。  

信陵君,樂毅此等人物不是經常能見到,王安石是不是有點極端,對人的要求太高了一點?極具諷刺的是,王安石本人的人品固然不錯,但所用之人卻大有疑問。

想必是他以為有理想人物,於是讚成自己的必然就是(因為自己就是),物極必反就是這樣來的。其實不然,政治從來都是有些汙濁的,最能反映人性的陰暗麵。王安石的外號叫做倔相公,就是認死理。古人雲:文如其人,看來有些道理。

按照某些曆史學家的看法,王安石的困境不是偶然的。因為他過於激進,導致那些正統的士大夫不能與之為伍,那些人才是封建朝廷真正支柱。結果在他權傾一時,走到他身邊不過是趨炎附勢之輩,衝著權利來的。後來等到司馬光死,他被貶,兩個君子領袖不複存在,新黨,舊黨之爭完全變成了汙濁的權利鬥爭,把北宋政治攪得一塌糊塗。

 

“豈有聖世而殺才士乎”,我想王安石的意思是;皇帝都喜歡被人稱為聖主,當然那時就是所謂是聖世,翻譯成現在的語言,就是中國夢。夢應該是多麽美好的東西,弄出血跡豈不是大煞風景。所以王安石就給皇帝戴高帽子,目的自然想要皇帝放過蘇東坡。不過王安石不怎麽喜歡繞彎子,這話直接可以理解為有些批評皇帝。然而,龍顏並沒有大怒,把王安石弄去和蘇東坡作伴,反而最後還是放過了蘇東坡,皇帝終歸還是有點喜歡那頂高帽子。

看到王安石,司馬光那些故事,我總弄不清楚時代是在進步還是退步,這兩個政治上的死敵,卻都可以說是正人君子。用所謂今天最先進的思想看來,王安石不過是一封建社會的士大夫,但是,他卻認為盛世(聖世)應該寬容,既然是真正的聖世,何須在意別人說二句,說就能說得沒有了,那還是真正的盛世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