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戈雅和梵高

(2013-12-19 08:04:40) 下一個

 

                                                  戈雅和梵高

 

 

我這裏講的隻是西方繪畫史,更嚴格地說,是西歐繪畫史,因為俄國有非常傑出的大家,如列賓列維坦契斯恰科夫,但本文並不涉及他們。也就在同一時期,俄國也產生了世界一流的作家和音樂家,那些名字我想用不著提,人們不會遺忘,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現在仍然是古典音樂會上最經常演奏的作品之一,那是俄國藝術的黃金時代,大概藝術家和魚一樣,是一撥一撥的。

近代繪畫大致可以認為是從文藝複興開始的,最著名的是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當然,他們都是意大利人。《蒙娜麗莎》之所以那麽有名,就是因為那開創了一個畫人的時代,因為在此之前,人們隻是畫神,而《蒙娜麗莎》則是一個真正的人,從形式到內涵,都是人,而不是神。

就我個人的觀點,並不會把“斷臂維納斯”(二千年前古希臘人的作品)看成神,而是看成一個美極了的人,那種曲線可是不容易看到的哦,中國的傳統是斷然不會畫光著身子的女神,那成何體統。在這一點上,我傾向於西方(說我有點色也沒有辦法),真正的神應該是用不著什麽裝飾,本身就是美。

反而是那種假神,才是想盡辦法用各種冠冕堂皇外衣,弄得人暈乎乎的,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如果你有安徒生童話中的那個孩子的眼光,恐怕就能看穿裏麵是什麽貨色。

 

接下來最重要的人物應該是荷蘭畫家倫勃朗,把他的畫和《蒙娜麗莎》拿來對比一下,很容易看出不同。前者是看不到光線的作用的,人物是平板的,手,衣服,臉都是清清楚楚,沒有虛實的對比。

倫勃朗的繪畫就完全不同了,衣服和手往往是虛的,有很多畫采用側光在臉上來表達人物的立體感,虛實,層次都出來了,其表現能力就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他的傳世之作《夜巡》就能夠非常好看出來,光線主要集中在前麵二個人身上,光線的感覺非常強烈,背景顏色深而虛,就有了一種非常深遠的感覺,不光是人物的表情,而是整個畫麵都變得非常生動。

從他以後,《蒙娜麗莎》那種平板板的繪畫在大家中就再也看不到了,所以說,他的一代宗師的名頭可不是虛得的。

與倫勃朗同一時代有另一個荷蘭畫家弗美爾,我原來根本不知道此人,但在紐約看了幾副他的畫以後,認為一點不比倫勃朗差,不知道為什麽他的名頭遠不及倫勃朗。

 

之後就是浪漫主義,《維基百科》說:“當歐仁·德拉克羅瓦創作這幅作品(《自由引導人民》)時,他已經是法國油畫浪漫主義畫派的領軍人物了。作為生於啟蒙時代的法國人,德拉克羅瓦不喜歡以強調精確細致作畫為特征的學院派油畫藝術,而傾向於使用更為奔放自由的筆觸和明麗強烈的色彩。”把這幅畫和倫勃朗比較一下,看不出不同就不應該了。我想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這種畫的著重點在表達一種情緒。

這幅畫很有點意思,因為它說出了浪漫主義和革命的關聯。在那個時代,浪漫主義席卷了整個歐洲,首先從文學藝術開始,然後擴展到所有的領域,就像那幅畫所表達的,法國大革命與浪漫主義有極其深的關聯。

浪漫主義要打破傳統對人的種種約束,高舉著感情的旗幟,非常成功而有效。這段曆史在這裏我不能用簡單幾句話來說清楚,我隻希望大家知道一個曆史事實,法國大革命是以拿破侖獨裁而收場的,因為靠浪漫,靠打破約束不可能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我們大致還可以說,所有的革命都是有浪漫主義的成分的,最後的結果幾乎都是一個獨裁政權。

所以說,不喜歡獨裁的人就不應該喜歡革命。

 

再以後就是印象派,名稱來源於莫奈的一副作品《印象·日出》,《維基百科》說:“印象派畫作常見的特色是筆觸未經修飾而顯見,構圖寬廣無邊,尤其著重於光影的改變、對時間的印象,並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做為描繪對象。”如果說浪漫主義重在表現情緒,那麽印象派就是在表現印象了。

誰的印象,當然隻是世界在作畫者眼中的印象。在那些畫中,看不到清楚的東西,隻有用顏料堆積出的光和影,因為在那些畫家的眼中,這個世界就是如此,就隻是一大堆光和影。

雖然任何名畫都值得現場看,和畫報上完全不同,但印象派我估計在計算機上看是什麽都看不到的。當你走近那些繪畫的時候,可以看到清楚的筆跡,但隻是一些顏料的筆跡,你要慢慢地退,東西就逐漸出來了,天空,船,人物等等等。

我不相信畫家作畫的時候是經常退的,所以說,他們對色彩,線條這一類東西的把握能力是驚人的,這一類畫家都一定得有非常紮實的基本功,不然不可能做到。當然,我知道有人喜歡抬杠,說,為什麽要我退來退去,我是在博物館,不是在健身房。這樣就涉及到一個比較根本的問題,既:你到畫廊想看什麽?

如果你要看像不像,那就走錯了地方,應該去攝影展;看人物的表情,那就應該去電影院。對我來說,是要去看那些天才的想象力,弄出那些相當虛而又美的東西是要驚人的想象力的。當然,你覺得想象力沒有什麽用的話,那最好的地方就隻能是商店了。

 

總的說來,繪畫是越來越抽象,越來越走向自我。《蒙娜麗莎》是很有些類似於照片的,倫勃朗就很有些差別了,《自由引導人民》就離照片很遠了,到了印象派,那就是攝影根本無法表達的東西了。

這裏大致能看出創新是藝術的靈魂,想要成為大師,就必須得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前人有所不同,得走到時代的前麵。我哥哥長期居住在巴黎,那個時代的繪畫作品主要都是在歐洲的博物館,他到美國來,就是想看一看美國畫家的東西,那是在歐洲看不到的。據他說,美國有一些非常好的畫家(不是現代派),我陪他看了不少,的確很厲害,但是,這些人永遠無法和倫勃朗和戈雅相比的,這不光是一個才華的問題,而是時代變了,你畫得像戈雅是永遠成不了大師的。

有點像後人寫律詩,用魯迅的話來說,唐人已經把好詩寫完了,寫盡了,再也無法與之相比。

 

那個時代的畫家基本來自三個國家,西班牙,荷蘭,還有法國。法國最厲害,巴黎是畫家的天堂,著名畫家幾乎都和這個城市有關聯,戈雅到巴黎學習過,梵高在那裏住過很長的時間,畢加索就不用說了,凡是我沒有提到國家的,都是法國人,太多了。

荷蘭是一個很小的國家,但大牛的畫家卻不少;英國隻有一個透納,其它都可忽略。讓人驚奇的是德國,西歐最大的國家,在那一時期卻基本缺席。德國在文學上有最好的浪漫主義,音樂就不用說,卻不知道為什麽獨缺天才畫家。

 

在這以後,就是所謂的現代派,還有後現代派,坦率地說,我都不怎麽看得懂,不適合講這些東西。當我站在美國畫家波洛克那副名畫前麵的時候,我根本不知所雲,但不論如何,對一億美元總是應該有一些敬意吧,於是咬著牙看了半天,終於悟到了一點東西,他們一定是數上麵的點和線條而算出價錢的。

就像我們知道的,這個世界到處是美國陰謀,偷襲珍珠港是,經濟危機是,連9.11有人認為也是。那麽在畫畫方麵。自然也是缺不了的,有人就幹脆認為,現代藝術就是完全是美國的一個大陰謀,他們有錢,通過哄抬物價,把一些誰都不懂的東西弄出名,其實就是占領藝術的製高點,把話語權從歐洲奪過來。

前幾個我是不信的,至於畫畫,我不懂,大家拿主意吧。

 

還有一類畫家,比如挪威的蒙克,他的《呐喊》名氣極大,中國現在也有這樣畫家,像那個畫全家福的,還有剛剛出名的《最後的晚餐》,很多人認為那是在畫思想,哲學,總之在表達一些觀念,和傳統的所謂美術關係不大,雖然我認為那些畫當然不能說不是藝術作品,也同樣能打動我,但是,反正我在這些畫中是看不到美的。

 

所謂的懂就是這幅畫能打動你,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從這樣看,我最喜歡的就是西班牙的戈雅和荷蘭的梵高了。

戈雅在繪畫上,個性極端鮮明,真是反叛精神十足,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表現出完全與前人不同,不但是他的那副女人裸體,他的《180853》,畫的是一個槍決的場景,筆調狂野,光線集中到一個臨死前的人絕望地展臂高呼,其它都是有幾分虛的,看得很有幾分震撼,這種畫在那個時代也隻有戈雅畫得出來,這幅畫非常有名。

他“後來有畫了許多關於戰爭、死亡、疾病的主題,他的畫作《農神吞噬其子》簡直是一幅噩夢,描繪的是羅馬神話農神為了防止自己的子女推翻自己的統治,將孩子一個個吃掉的故事,但描繪的農神薩坦類似魔鬼,活靈活現地在吞噬一個成人。”《維基百科》

此畫具有極深的隱喻,從小處看,所謂神為了權力是要食子的;從更廣闊的角度說,人類曆史大致可以這樣看,都是人以各種神的外表,以血淋淋的方式在吞噬眾人。從此畫大致可以看出戈雅的不凡的深度,以此種方式表達出來,真是讓人叫絕。

對戈雅感興趣的人,不妨去看《戈雅之靈》,這部電影有現在正當紅的明顯,至於是不是完全史實,我不知道。但有一點我是知道的,天主教在西班牙一貫勢力極大,是天主教的最後堡壘。我想由此能對戈雅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有所了解,對了解他的繪畫寓意,反叛,那種獨立思考,以及對現實的無聲抗爭。

《維基百科》引用一個評論家的話:他是一個在理想方麵和技法方麵全部打破了十八世紀傳統的畫家和新傳統的創造者……正如古代希臘羅馬詩歌是從荷馬開始的一樣,近代繪畫是從戈雅開始的。

 

德加有些肖像畫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戈雅的影響,深色的背景,憂鬱的表情,明顯不同在於人物有些變形。雖然戈雅的人物肖像畫不存在變形,但是他的創作繪畫就有了,比如《A Pilgrimage to San Isidro(我不知道中文名字),裏麵的人物都是有些怪七怪八的形狀,看了這副畫,就能知道後來畢加索那些三角形的腦袋是怎麽來的了。

就我比較簡單和直率的腦筋看來,就是神經病在畫神經病。但我哥哥說,這副畫的內容要比畢加索的畫要豐富多了。戈雅創作這副畫時,已經耳聾,正飽受疾病的折磨。裏麵有幾人張了大嘴,大概人都是喜歡說,喜歡喊,但戈雅反正是聽不到,我們當然也這樣。畫家不過是在表達自己的眼中世界,戈雅看到的眾生相大概就是這樣。我能理解他的感受,但確實是悲觀或者絕望。

後來的畫家有不少把人物不是畫成橢圓的腦袋,而是七形八狀,有時甚至於缺了一塊。我想可以這樣來理解,現實中的人們,包括我們自己,實際上都是有些變形的,因錢而變形,因人而變形。比如我們經常說,有人完全沒有頭腦,那麽在畫家來表達,自然就是一個殘缺腦袋。

我可以有一個更形象一點的比方,人年輕的時候,往往下半身比較大,因為往往是那個東西在起主要作用,不是腦袋,那時候的激素太強了,誰去聽理智在說什麽。

 

我對戈雅生平的了解僅僅限於百科全書,從那上麵看,他其實過得很不錯,是上流社會的寵兒,並沒有遭到嚴厲的宗教迫害,可能與王公貴族的保護有關。這裏大概要知道,他畫的貴族貴婦(收了錢),不能太放肆,他的內心是隻能通過另外的作品才能略知一二,那一定是一個不安,痛苦,掙紮的靈魂,不然怎麽可能畫出那樣的東西。

與戈雅相比,梵高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倒黴蛋,失敗者,生前根本沒有人能理解他,畫也完全賣不出去,一生都在窮困之中,最後恐怕是瘋了,然後自殺。而現在誰要有了他的一幅畫,那鐵定是有錢人。隻是那些畫現在再怎麽值錢,他也不能享受一分一毫,還有比這更倒黴的人嗎?

將莫奈的繪畫和梵高的放到一起,可以知道二人的差別有多麽大(他們可看成同一時代),這不是說表現形式,而是所表達的所謂印象。莫奈的繪畫,特別是晚期的,有一種悠然自得,用一種恬靜筆調來敘述大自然的光影和色彩的絢麗。

梵高則完全不是這種印象,他的繪畫似乎永遠有一種躁動不安,其名畫《星空》很有代表,紫色的雲是卷曲的,那顆樹也是彎曲的,這種景象我覺得沒有人能真正看到,但在畫家的印象裏,事情就是這樣。

如果說戈雅的人物肖像的繪畫中,那種無言的憂鬱深深地打動了我的話,那麽在梵高畫中,就更進了一步,不止是憂鬱了,而是延伸到了憤怒。一個人憂鬱的時候很可能什麽都不說,但憤怒時還保持沉默就讓人害怕了。

從戈雅晚期的畫來看,我總認為,由於疾病,他可能有一些癲狂了,而梵高後來肯定是神經錯亂了。因為他們都是屬於現在最走紅的畫家之列,這會得到一個讓人不安的結論,似乎人隻有瘋瘋癲癲一些,才能理解,表述這個很有些荒誕的世界。

 

記得我在十幾歲的時候,曾經和母親談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她卻有些擔心地望著我,說:

“你不應該讀這樣的小說的,你這個年紀不該有這種憂鬱。”

她希望我是一個快樂的孩子,遠離憂鬱。但是,如果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憂鬱的,那麽以她一個人的力量,怎麽能讓我永遠歡樂。實際上,這個世界很可能就是憂鬱的,因為我從那些名作都看到了這個東西。或者說,我的內心深處其實是很有一點憂鬱的,因為我喜歡戈雅和梵高,但是,不知為什麽,我盡量隱藏,不讓人知道。

到了我現在這個年紀,開始有些理解母親了,她肯定是知道什麽是憂鬱,不然為什麽她害怕我這樣,但是,我寫不出憂鬱的母親,因為在她麵前,我不能感到憂鬱。

 

我和哥哥有一次到新英格蘭看紅葉,那是一個陽光明媚而凜冽的清晨,往遠處看,群山連綿起伏,都是色彩斑斕的五顏六色,剛剛升起的太陽還不足以驅散雲霧,於是就能看到環繞在林間的輕紗,時隱時現,若現若離。在近處,幾棵高大的樹上滿是金黃的葉,從逆光看去,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一陣秋風卷來,各色的葉像雪花一樣紛紛而下,鋪滿大地,灑到我的頭頂,讓萬物都染上秋的顏色,我就融入這色彩之中。

這時他問我:“你看這個路是什麽顏色?”

我想大家都知道柏油路是什麽顏色,但是,卻知道不能說,因為從小他就喜歡取笑,奚落我,那一定給了他很多快樂,而我早就下定決心不再給他這種歡樂,這種感覺這時又回來了。於是我裝模作樣地思考了一下,說:

“這個路是紫色的。”

“你還不錯,不過在我看來,是青色的。”

其實在我看來,有陽光的地方,是帶著藍色,而在樹的陰影下,路卻是呈現出一些紫色,我之所以不說藍色,是因為紫色在西方是帝王之色,被認為自有一種華貴。不過青色,我是怎麽都看不出來的,根本就想不到。

可能忘記說了,我哥哥是一個畫畫的,藝術家眼中的世界與我們這些俗人是大不相同的。過後我卻很有些後悔,老實慣了,我應該說是大紅或者大綠,那他會認為我是高更轉世;或者幹脆說:

“什麽路?我就根本沒看見什麽路,隻有一些隨風而跳動線條和光斑在我的眼中。”

那他會認為我是波洛克重生,下巴都會驚訝地掉下了,那還是很好玩的。不過說實話,我的確是看到那種景象,但要畫出那種印象來,隻能是大師,而且我懷疑能很全麵,大自然所呈現出來讓人震撼,銷魂的美麗,那種雄偉壯麗,那種風情萬種,是遠遠超出人的表達能力的,所以自己所看到的,在那個時刻的美,是永遠無法表達的。

任何人隻要能用任何方式,表現出一二,必將和那些印象派大師並列,永遠不會被人忘記。

當我們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的新樓,那是貝聿銘的名作,看到許多地方都是空蕩蕩的,我突發奇想,說:

“我想明天我們應該拿一張你的畫掛到這麵牆,不要怕,不會進監獄,你又不偷東西,而是送東西,看到別人缺少應該有的,送一送是表現你內心的仁慈,沒聽說過送東西違法。

不管怎麽說,這種行為藝術一定會使你舉世聞名,怎麽樣,咱們試一試?”

但他卻對行為藝術不感興趣,太讓人失望了,於是我在藝術上表現出來的創造力又一次被扼殺了,唉,回回都是這樣,我就是這樣被埋沒的了。

 

最後作一個說明,以上隻是一個愛好者從自己的角度領悟到的一些心得,經不起深究,也就是說,值不得大磚頭。而且藝術這個東西,不可能有一致看法,所以像我這樣的人,也是可以胡說的。

我隻是想為像我這樣的愛好者給出一點線索,好理解那些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而且是一條極粗的線索,比如我沒有提到庫爾貝,那種現實主義與浪漫派我看不出有什麽根本的不同。也沒有談米勒,“以鄉村風俗畫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畫壇聞名。他以寫實徹底描繪農村生活而聞名,是法國最偉大的田園畫家。”《維基百科》他的東西當然很美,但卻不是我最喜歡的畫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taiyang星星 回複 悄悄話 有機會請樓主看看fongwei liu 的油畫吧,奔放的筆觸,動人的倫勃朗光線,讓人癡迷不已。
達理 回複 悄悄話 德國產生不了大畫家,或許跟那裏的的氣候有關。寒冷利於理性思維。
西班牙是產生天才畫家的地方,跨過比利牛斯山脈一路向南,沒有了西歐的陰冷,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熱浪一路奔湧,使得西班牙的常年陽光明媚,那裏的人激情宣泄,更利於形象思維,藝術創作。委拉斯凱茲,戈雅,畢加索,達利,高迪,Miro,等等,繪畫,音樂舞蹈,小說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
zephyr2012 回複 悄悄話 love 維美爾。
落花無意 回複 悄悄話 寫得真好!
sodapop 回複 悄悄話 Like this on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