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讀維特根斯坦(科學和邏輯)

(2013-05-23 07:31:28) 下一個

                    


 


                                                                            讀維特根斯坦(科學和邏輯)


 


我在《邏輯和語言》中講的隻是語言哲學中最基礎的東西,是讀懂維特根斯坦的預備知識,那麽這一篇講的就是他為什麽是維特根斯坦,其哲學的核心。


我也講到嚴格的語言都具有同一種模式,從前提的集出發,用邏輯運算來得到結論的集。在數理邏輯中就是非常重要的那句話:所有的科學理論都可以用一階邏輯來完整地表達。


我還說到在數學裏,是用假設來確定前提的集,這是強製性的,不然就免談,用這種辦法,我們自然能保證前提的一致性。但很明顯,在科學中情況要複雜得多,不能用免談來解決問題。


科學當然沒有疑問是能夠達到一致的嚴格語言,在一定的條件下,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要有一個在誤差以內的結果,如果沒有這種可重複性,就是在造假。當然,這不是說科學就沒有爭議了,對於同一個的現象,有時會存在著不同的解釋,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能夠找到到某種大家都同意的方法(也許將來才有條件),來解決這種爭議。


這裏實際上是從邏輯作為出發點,對科學作了一個定義。當然,這個定義是維特根斯坦作的,嚴格地說,是我總結他的,並沒有他的原話,但我認為他就是那個意思。


這裏的確有一點討厭,我隻能要大家暫時接受這個定義,繼續往下看。實際上這就是科學的方法,傳統哲學那種依賴於完全確定的概念來說明問題,今天沒有多少人信了,因為那種概念沒有神的幫忙是確立不了的。


這樣我們可以知道,氣功不能是科學,那玩意沒有嚴格地可重複性。中醫也不能是,因為不能建立一個嚴格的前提,通過邏輯來達到結論。甚至佛洛依德的理論也不是,戀母情結同樣沒有辦法嚴格。


希望大家能注意到這一點,不是科學並不等於就沒有用了,比如我認為中醫隻是不能是科學,但仍然有價值,有用。沒有人會認為畢加索是科學家,但是說他的畫沒有價值就送給我好了。這種認為隻有科學才能說明一切叫做科學主義,維特根斯坦並不同意(參見下麵所說的可能性)。


這是必須的,不給科學一個定義,就沒有辦法講下去。當然,我完全同意維特根斯坦的基本觀點,不是什麽東西都可以稱為科學的,那是有著非常嚴格地限製。那種動不動就把自己的理論往科學上麵扯,不同意他們就是不講科學,實際上是拿棍子打人的所謂精英。特別是政治上的東西,按照這個定義,與科學根本是八竿子都打不著。


如果你看完了,不滿意,不妨自己為科學作個定義,本來根據維特根斯坦,哲學不過是你自己的氣質,不是棍子。因為羅素悖論,科學不能討論自己,為科學所作的定義,其必然就不能是科學了。


 


下麵我們來看從命題邏輯怎麽來看科學。現在我們把慣性定律轉換成命題邏輯,


A=B


這裏的AB都是一個集,A是外力,B是運動狀態的改變,中間那個符號就是當且僅當,就是有了A必然可以推導出有B,反之亦然。


牛頓力學另外二個定律就不可能用簡單的命題邏輯了,因為涉及到函數(乘除)和關係(相等),得用一階邏輯,那玩意繁瑣,基本思想是一樣的東西,我們隻說簡單的東西,說明道理是足夠了。這裏要注意一點,如果認為數學是以邏輯為基礎的話,那麽所有的都可以歸到邏輯。當前麵為科學所作的定義,科學理論都可以用一階邏輯來完整地表達,就包含了這個意思。


這裏可以用計算機作如下簡單的理解:實際上計算機是把加減乘除都轉化為邏輯運算;反過來是不行的,邏輯運算不可能變成加減乘除,所以說邏輯是一個最根本的東西。任何數值的運算都最終都隻能轉變成加減乘除,級數的重要就在這裏。計算機的圖形顯示一樣也是建立在邏輯和數值運算之上,因為計算機說到底就是一個邏輯處理器。


所以也許能說,雖然用計算機發現科學定律沒有可能,但是,因為現在任何一個科學定律都是可以用嚴格的命題邏輯來表達,所以它們都是可以用計算機來表示和運算。這裏嚴格的討論應該用圖靈機(可計算性),那玩意有點煩,應該由高人來解答。


下麵說一個生物學上的例子,孟德爾的分離規律是遺傳學的基本定律:


在雜合子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當細胞進行減數分裂時,等位基因會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開,分別進入兩個配子當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裏麵有一些集,雜合子細胞,一對同源染色體,等位基因,細胞,配子,後代,這個定律就是確定了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這裏要注意一個問題,像遺傳這樣的字,有時是名詞,有時又是動詞。作為前者,那是根據性質作的一個集,後者就是一個邏輯關係。


實際上所有的科學命題都是這種形式,裏麵的字,不是集就是表明邏輯(把數學看成是一種邏輯關係)關係,都可以轉變成嚴格的命題運算,不管有多麽複雜。這裏就和我前麵講的語言邏輯是一模一樣的,從前提那個集出發,用邏輯得到結論的集。那麽道理也是一樣的,前提那個集最重要,大家要相同,再使用同樣的邏輯,我們就能保證大家都能得到同樣的結論,而不會說不清楚。


 


想了解一個東西是什麽,最好是從曆史出發,看它是怎麽來的,所以我們就得來看一下科學史。我讀的第一本關於科學曆史的書是丹皮爾《科學史》,那是在很多年以前,隻能找到它。商務印書館的那些老先生還是很有眼光的,它是真正的經典。


這本書是圍繞著一個基本觀點講的:科學的發展是建立是觀念改變之上的,所以觀念的變化才是最根本的東西。先看作者理由,然後談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與其一致性,我不知道作者是否讀過維特根斯坦,或者相反(他們是同時代的人)。


我們一般認為牛頓建立了經典力學,但作者認為,伽利略才是物理學的奠基人。我們總說牛頓三定律,但這是有點問題的,因為第一定律不是牛頓,而是伽利略提出的。我想大家都知道那些定律,因為那是中學的課程,仔細分析一下,就能知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是最基礎,最關鍵的東西。沒有慣性定律,後麵定律根本就不可能有。


那麽第一定律是什麽,就是觀念的改變,或者說,我們用新的眼光,新的觀念來看待那些老的事實,現象,一切都發生了改變。一樣的太陽,月亮升起,落下,一樣的天體運行,而在原來人們的理解裏,是太陽圍繞著地球在轉動,太陽必須有外力才能維持運動。


從另一方麵來說,伽利略並不能從那個著名的塔上實驗得到慣性定律,因為我們不能找到一個沒有空氣阻力的地方來做這個實驗(至少在那個時候不行),現在也不可能,因為任何測量都有誤差。所以說,那個實驗什麽都證實不了。伽利略其實是告訴我們(他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而認為自己所說都是正確的),如果從不同的角度來邏輯地思考問題,這個世界能夠具有一種什麽樣的可能。


 


很多人認為伽利略是近代科學的奠基人,用邏輯命題的角度來看這句話就能非常明晰了。伽利略的慣性定律實際上是作了兩個集,然後告訴我們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而以後的科學全部都具有這種模式,雖然伽利略並不知道以後能有數理邏輯這個東西。


我想這樣說可能好懂一些,說伽利略之前沒有真正的科學,理由就是那時候人們對自然界的描述都是非常含糊而混沌,上帝是萬物運動的原因,但卻沒有人去深入地研究上帝究竟是以什麽方式來使萬物運動。打一個不那麽嚴格的比方,類似於現在的氣功,就是那麽一回事嘛。你問師傅說,我都照你教的辦法做了,怎麽就發不出來氣呢,師傅會說,你的心不誠,再問急了,回答就是,你到底還想不想跟我學!


而伽利略以後的科學,就是建立了一種嚴格命題邏輯的形式,我們的對錯,都是可以清清楚楚說出來的。學不好,老師不會說你心不誠,而是要說,你這孩子應該勞逸結合一下,談女朋友累了,休息還是要看看書的。


其實伽利略並沒有懷疑上帝,牛頓更是虔誠到放棄了科學研究,他們想做的無非是想知道上帝到底是怎麽做的呢,那個具體的邏輯聯係,規律,從這就可以毫無疑問地走向科學。


從這種觀點來看,說伽利略是近代科學的奠基人一點都不誇張。


 


下麵就來看最關鍵的問題,怎麽來確定前提的集。先得說明二點,第一,當且僅當就是互為前提,第二,確定集要和後麵的邏輯運算一起來考慮,才能得到有意義的結論。


我們可以用數學得到速度的概念(運動狀態,是矢量),運動狀態的改變就是加速度(也是矢量),這樣一來,什麽是力就能夠用性質來精確地做出一個集來,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那個東西。然後就能在力,速度這樣的集合上構成所有的經典力學,我想大家都會同意,這個前提是沒有任何模糊的地方。


下麵說二點,第一,這個力和我們自然語言中說的力並不一樣,這裏有非常嚴格的定義,產生了加速度才有所謂力。我用勁推牆,說我沒用力肯定是委屈的,但是你這個力並不是慣性定律中的力,這就是觀念的改變,把一個含糊的東西變成一個嚴格的定義,才能有下一步;第二,速度的定義中必須要有參照物,在那個時代,這不成問題,有上帝確定。


 


到了上世紀初,問題就來了,如果是上帝確定了參照物,那麽光速就會改變,但是,不管人們怎麽努力,就是無法檢測到那個改變量。這裏要講一個重要的區別,我們永遠無法確證任何物理理論,因為任何測量都有誤差;但我們卻可以用實驗否認某個理論,因為可以根據理論,從邏輯上推導出要出現一個東西,已經考慮到了誤差而找不到,這個理論就有了大問題。波普爾的科學哲學的核心就是這個東西,科學實際上是證偽,不是證明。


這時愛因斯坦來了,他徹底否認了存在著絕對的參照係,理性的上帝由此受到致命的一擊,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上帝就隻能存在於信仰之中了。從相對論(維特根斯坦不讚成科學有哲學意義,胡亂引申是傳統哲學的東西,我想作為一個比方還是有點用的)我想可以這樣理解:因為不存在絕對的參照物,我們的任何判斷就隻能是相對的了。同時他也提出了能量可能不是連續的,在這二個觀念的轉變之上,現代物理學誕生了。


 


下麵來看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是怎麽說的。


科學可以看成是由一些命題構成的集,性質就是科學,科學的意義隻能依靠實驗,現象,應用這樣的東西。那麽當然,這些東西就再不能屬於科學命題,因為如果它們也屬於科學命題,那就是在科學這個集裏麵裏討論科學的性質,這是羅素悖論所不允許的。實際上我們是在用科學命題來解釋實驗,現象,隻有用這種辦法來避開羅素悖論,科學才能有意義,能夠決定出一個大家都認可的集。


比如我們說:如果沒有雲,我們能看到太陽從東邊升起。這句話就不能是科學命題;而地球大約24小時自轉一周,才是所謂的科學命題。


第一句話隻是描述一個事實,完全可以用一段錄像來表達;但是,第二句話不用邏輯根本就得不到。與此類似,我們的實驗結果,大都是一些儀器顯示的數據,我們說出這些數據,都不能是科學命題。隻有當我們說出這些數據的含義,才是科學命題。


所謂含義就是這些數據和科學理論相符或者不相符,背後一定有一個東西,有個解釋,不然我們根本不能設計一個實驗。用類型論來解釋,這是在二個不同層次的集合裏的命題,在科學命題這個集合裏麵,我們不能確定科學的意義,它的意義必須要在另一些集合裏來確定,在現象,實驗結果,應用中來確立。


 


所以在《邏輯哲學論》有:


2.172然而圖像不能圖示它的圖示形式;圖像顯示它的圖示形式。”


這一句非常重要,我覺得改一改可能會好懂一點:圖像不能邏輯它的邏輯形式;圖像顯示它的邏輯形式。(參見4.121 命題不能表現邏輯形式,邏輯形式反映於命題中)


我們的科學命題是描述事實的一種圖像,就像前麵例子,事實(太陽升起)就不能屬於科學命題了。可以這樣來看:科學就是描述事實之間的邏輯結構,那麽,所謂邏輯結構就不能再從科學中得到了,科學隻能是顯示這個邏輯結構。


你不能說,我用邏輯得到了科學,而科學又得到了邏輯,這是一種循環論證,所以科學隻能顯示邏輯。那麽邏輯是怎麽來的呢?


隻能是天生的。


下麵說二個相聯係問題,因為要引起非常複雜的討論,而且我以為沒有定論,如果以後有時間,再來討論,大家不妨先想一想。


1)如果知道康德的自明,數學是一個生來就有的能力,那麽維特根斯坦是不是回到了康德?


我以為不是,因為康德的自明是一個與神有關的概念,他是企圖在用數學的自明來證明神給了人道德上的自明;而維特根斯坦在這裏純粹是一個邏輯上的結論,你信任邏輯,就必然得到這個結果,與上帝無關,他認為倫理學和美學是一類,屬於不可說的東西。


但是,邏輯這個無比重要的東西隻能是天生的,這就有點神秘主義了,而且是沒有上帝的神秘,這就不好說了。


2)與此類似,我們也可以說:上帝不能證明上帝,但事實卻顯示上帝。比如牛頓就認為,我們所有知道的事實,無一不顯示了造物主的偉大。可見這個顯示的確是一個神秘的東西,那麽維特根斯坦到底是什麽意思?


 


3.13 命題包括投影所包擴的一切,而不包括被投影者。”


科學命題可以包括所有我們所作的圖像,但是,不能包括事實,那是被投影者。

“因命題包括的是被投影者的可能性,而不是被投影者本身。”


 科學命題不是所謂真理,而隻是一種可能性。這個可能性可以這樣理解:牛頓力學是一種可能性,相對論是另一種可能性,將來如果發現了新的物理理論,那就有了另一種新的可能性。這裏根本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在不同的條件下,也就是根據不同性質而作出不同的集,這些集而形成的邏輯關係不同而已。他們都能夠在一定的範圍內很好的解釋事實,從這一點上說,它們都是對的,反映了事實的邏輯結構(為真的圖像)。


如果認為維特根斯坦說的都是命題,那麽也是一種可能性,當然,也就是說他沒有否認另外的可能性,不過是他認為自己所說是一些合理的可能性,希望每一個讀他的書的人隨時都不要忘記這一點。

“因此命題中也不包含命題的意義,而隻包含表達其意義的可能性。”


 科學的意義不能在科學命題中來談,隻能在事實中談,那是在科學命題之外的。

“命題中包含命題意義的形式而非其內容。”


這句話最不好懂,命題不能涉及到自身的意義(內容),那麽它是什麽,隻能是一種形式,就是邏輯形式,用邏輯來顯示事實的結構,所謂圖像就是邏輯結構。科學也就是顯示事實之間的邏輯結構。


3.221我們隻能談到對象,而不能用語詞說出它們來。命題隻能說事物是怎樣的,而不能說它們是什麽。”


對象是不能定義的(即說出來,這一點我將在討論對象無結論時詳細說明),我們定義的隻是一種途徑,指向對象。我們不能定義物質這種基本概念,那不是靠語言而存在的東西;但可以在語言中有一個辦法,說明它們是怎麽樣的一個東西,至於它們到底是什麽,科學不能解決。


比如我們現在仍然不知道物質是什麽,但是還是一樣能夠有物理學,一樣能談到物質,那是說我們有一個辦法,來確立事實的邏輯關係,這個關係(邏輯圖像)就是科學命題。


 


從上麵可以看到,維特根斯坦一樣認為觀念的轉變才是科學進步的核心。因為什麽應當作為前提就是根據觀念而來的,有一個絕對參照係是經典物理;沒有就隻能是相對論了,這個區別就是一切。


當然,觀念就是一個最基本的東西了,不能定義,隻能顯示,在經典物理或現代物理中來顯示;什麽是命題,也是不能定義的,隻能在數理邏輯中顯示;至於什麽是事實,可以說維特根斯坦用《邏輯哲學論》這一本書在顯示。


我們之所以相信經典力學,隻是因為它能夠更好把事實用邏輯的方式聯係了起來,更重要的是,它是所謂科學,就意味著我們能得到實際的應用,從中獲取利益。至於那個背後是上帝還是別的什麽,我們其實並不能知道。


羅素曾經說,科學是有一點絕對意味的,如果某個國家或者民族不相信科學,在今天的世界裏就很可能存在不下去。但是還要記住,科學從來不具有形而上學的那種獨斷性,按照維特根斯坦的意見,隻是一種可能性。


所以說,你仍然可以像牛頓,相信是上帝製定了規則;就是在今天,仍然有許許多多的人認為科學與宗教並無衝突。這是一種觀念上的差別,而觀念是一種邏輯上的起點,就不能用邏輯去判斷對錯,信仰並不是建立在邏輯的基礎之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jo-62 回複 悄悄話 well said and learned a lot, thanks
登錄後才可評論.